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浣溪沙

浣溪沙蘇軾原文及其賞析

欄目: 浣溪沙 / 發佈於: / 人氣:2.6W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詞作。此詞描寫雨中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精神,洋溢着一種向上人生態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浣溪沙蘇軾原文及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浣溪沙蘇軾原文及其賞析

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鬆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譯文

遊玩蘄水清泉寺,寺廟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沙路被雨水沖洗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説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歎時光飛逝啊!

註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杜鵑,又叫杜宇、 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流逝。

鑑賞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台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裏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幫助,親朋故舊關心,州郡長官禮遇,山川風物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心扉。這首樂觀呼喚青春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蘭草剛剛萌生嬌嫩幼芽。松林間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啼聲。這一派畫意光景,滌去官場惡濁,沒有市朝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情趣,春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悦自然、執着人生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概念化,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語言,攄寫有關人生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説:“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裏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歎。“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説,這是不服衰老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性格。

拓展:《浣溪沙》原文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註釋】

⑴徐門:即徐州。

⑵謝雨:雨後謝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⑷繅車:抽絲之具。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裏,抽出蠶絲。

⑸牛衣:蓑衣之類。這裏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⑹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豔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於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並好像有什麼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裏卻是那麼真切。接着,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説明作者聽得多麼認真,多麼細心,多麼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着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着一堆黃瓜。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繫。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敍,它説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睏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裏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徵。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乾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係寫得親切自然。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裏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餘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第一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第二剛剛在旱災後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並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説: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悦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闢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