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的教案

欄目: 桃花源記 / 發佈於: / 人氣:2.38W

《桃花源記》裏,我們有幸欣賞到了世外的清閒平適,感受到了自然和諧的社會之美,與漁人一起經歷了這場奇妙之旅。下面是《桃花源記》的教案,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桃花源記》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字詞與基本內容。

3.對文章所寫社會現實與社會生活有所瞭解。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班級讀、評、講、議。

2.提高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較閲讀的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比較閲讀的基本方法。

2.培養學生比較閲讀的興趣,在比較閲讀中品鑑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託的理想生活。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文章字詞的理解是通過朗讀及自主學習來完成,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2.學生對文章基本內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過課堂討論來完成,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

3.學生對文言文比較閲讀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過教師講授與課堂實踐來完成,在實踐中掌握與運用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從《消失的地平線》中對香格里拉的描寫,引導學生走進“世外桃源”。

2.引導學生説一説“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麼樣子”。

導語:英國詹姆斯·希爾頓在小説《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了一個叫“香格里拉”的東方城市,那裏有着旖旎的風光、蔚藍的天空和純淨的土地,是一個寧靜、安逸、悠遠、知足、明朗、和諧的理想歸宿。人們常常將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是怎樣一個地方呢?為什麼説它在“世外”呢?讓我們一起跟隨陶淵明的腳步,探訪那片神祕的土地。

【設計意圖】從學生較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於學生走進將要學習的課文,並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內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

2.學生自讀課文,嘗試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師進行糾正和強調。

【設計意圖】本文註釋較為詳細,讓學生先結合書下注釋、運用所學方法疏通文意,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教師幫助學生糾正和強調重點文言字詞有助於學生文言詞語的積累,同時也為理解文章做好鋪墊。

(三)理解內容

1.梳理行文線索。

(1)用自己的語言複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為故事的不同片段擬寫小標題。

發現桃花源──探訪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走進桃源生活。

教師提出問題,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歸納,引導學生明確桃源人的生活及處世態度,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漁人進入桃花源後,他看到了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從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兩個角度去思考。)

(2)漁人進入桃花源後,村中人是如何對待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時亂”之後為何“不復出”?漁人“──為具言所聞”後,桃花源中的人“皆歎惋”的原因是什麼?

【設計意圖】通過行文線索的梳理與文章細節的探究,學生可以從整體把握故事內容,對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為明確文章主旨做好準備。

3.明確文章主旨。

(1)帶領學生一起歸納總結桃源生活。

陶淵明為我們呈現的桃花源是一個他心中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

(2)引導學生明確文章寫作主旨。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的理想社會,描寫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幸福生活圖景,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隱含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抨擊,反映了人民羣眾的美好願望。

【設計意圖】在“理解內容”這一教學環節的基礎上,明確文章主旨變得水到渠成,有利於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四)拓展比較

1.文意理解。

(1)學生自由朗讀《秦時婦人》。

(2)學生藉助註釋與工具書,簡要疏通文意,進行口譯。

(3)學生逐句翻譯文章,教師進行點撥和糾正。

【設計意圖】 《秦時婦人》字詞難度不大,由學生自讀、自譯,有助於培養學生自主閲讀、快讀閲讀的能力。

2.勾連回顧。

(1)引導學生由《秦時婦人》聯想到《桃花源記》,並初步發現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2)幫助學生初步形成比較閲讀的意識。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調動已學內容,為後面比較閲讀打好基礎。

3.方法講授。

(1)引導學生由“已知”到“未知”提出文言文比較閲讀的基本角度。

(2)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給予方法指導。

方法點撥:文言文比較閲讀可主要從三個角度進行:(1)文章內容;(2)中心主旨;(3)寫作手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已知聯繫到未知,有助於學生遷移運用已學閲讀方法,同時“降低”比較閲讀的陌生感和難度。

4.方法應用。

(1)學生結合比較閲讀的基本方法和要點,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桃花源記》《秦時婦人》進行比較閲讀,發現其中的異同。

(2)教師進行歸納和總結。

【設計意圖】《桃花源記》《秦時婦人》兩篇故事架構“大同小異”,但表達主旨、表達方式“小同大異”的文章比較閲讀,有助於學生掌握方法。

5.小結。

教師在學生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再次強調文言文比較閲讀的基本角度。

【設計意圖】 小結回顧,有助於學生夯實本課重點。

(五)佈置作業

拓展遷移:課後運用所學方法,從比較閲讀的角度,分析《桃花源記》和《乙亥北行日記(節選)》的異同。

【設計意圖】再閲讀一篇與《桃花源記》有相似之處的《乙亥北行日記(節選)》,可以幫助學生遷移所學方法,能夠在“舊文章”中有“新發現”。

拓展閲讀:桃花源記續寫

話説這漁人出了桃花源,沿溪而下的時候,腦袋裏就盤算着:我既然尋得了這一羣深山之人,又是秦朝之後,如果稟報給太守,太守念我忠於晉朝定會給我不少的賞銀。主意已定,漁人在沿途的桃花林中做了些許標記,又留心了四處的景緻,心中更是得意,彷彿那白花花的銀子已經到手。可他不知道,在暗處,有一個人驚出了一身冷汗:村中智者之言果不其然,此人貪得無厭,在受了村中人熱情款待後既然還妄圖利用他們討得賞銀,幸好自己被派出暗中跟蹤,不然村中的事可就要泄露了。剛想上前將那奸人一舉拿下,這人心中陡然一轉,何不讓他去稟報,再來個自食惡果。這位智勇雙全的村中漢子,用草葉將漁人所作的標記如數遮掩,不留絲毫痕跡,然後又不動聲色的跟在漁人身後。身上的衣服是村中的巧婦仿着漁人的衣服制的,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此人便跟隨漁人來到一座府邸前,見漁人進去後不久,便有一大隊人馬跟隨漁人來到那條溪邊。但漁人無論如何都找不到明明標識的很清楚的標記,不知該帶領他們往何處去了。太守手下的士兵一看漁人根本找不到桃花源的方位,以為他在欺騙太守,便把他暴打一頓,拿走了漁人從太守那得到的賞銀,憤憤的走了。跟隨而至的村中漢子看到眼前的一幕,心中大喜,連忙撐船回到了桃花源。

村中聞此人歸來,羣聚,聽此人將事情經過娓娓道來。心中大驚後分外歎惜,自此識外界之人心機深重,故下定決心,堵塞了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希望這之後再沒有外界之人來此打擾。

但南陽人劉子驥自持品德高尚,願往之,與桃花源中的人共享平靜的生活,誰知還沒啟程就病逝於榻中。迷信之人便傳言,那傳説中的桃花源會詛咒想要前往的人。自那之後,再無人妄圖尋得這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故世外桃源之地倒也得了清淨,又是一代一代自給自足的生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