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勸學

實用的勸學教案四篇

欄目: 勸學 / 發佈於: / 人氣:1.3W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4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的勸學教案四篇

勸學教案 篇1

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以板書為提綱帶動各個教學環節,利於學生背誦、理解。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分解比喻句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係,教師示範分析第二段,用圖示法教會學生方法,然後以三人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麼?""有人説,《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始終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進行論述。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多媒體CAI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師生共同研習第1、2、3段,背誦1、2、3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註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遊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説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荀子塑像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2.檢查學生字詞積累情況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3)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説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兩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教案《‘教案’9、勸學教案》。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在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招見者遠

順風呼聞者彰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輯絕江河

(3)要求學生模仿第2段的思維推理模式,前後桌四人為一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

教師引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於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英國首相丘吉爾本來口吃,後來成為演説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的一個典型例子。

(4)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跂②致③絕④假

3.學生朗讀2、3段,背誦1、2、3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並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明確

3.藉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説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説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於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明確:①比喻説理,形象透徹;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於變化;③氣勢充沛,説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覆體會。

四、探究性閲讀訓練

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麼呢?

學生可能會回答:學習文化知識。

教師否定,點撥並引申:課文中,荀子説:"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着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着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範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提問:有人説,《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文章,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實質上是本文反覆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於物";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並簡要説明理由。

學生思考。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幹。昭昭:明顯的樣子。惛惛: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並瞭解學習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教學用具:

PPT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於對學習所應持的態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瞭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1、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既然是“勸學”,也就是勸勉人去學習,那麼,你覺得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課文的中心論點呢?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裏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裏是兩個詞,“可”即相當於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麼,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於”:介詞,第一個相當於“從”;第二個相當於“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輮”同“煣”,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誌。

金就礪則利。“金”,古今異義詞。這裏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每日。“乎”同“於”,相當於“對”。介賓短語後置句。“而”連詞,表並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知”同“智”,“而”連詞,表遞進。

3、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那麼,作者講到了學習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其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呢?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 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瞭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感學習後兩段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瞭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的後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飾的連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相當於結構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登高而招。“而”表修飾的連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表示轉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利”為使動結構,“使……鋭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藉助。“水”名作動,游泳。

絕:橫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2、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重要作用,同學們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講到了學習具有什麼樣的重要作用呢?運用的論證手法又是什麼呢?

明確:比喻論證。

登高博見;臂見者遠;聲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

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不足。

總結(和“人”聯繫到一起):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同學們將自己在第三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解決。

明確:風雨興焉。“焉”釋為“這裏、此處”。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個表承接的連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鍥而舍之。“鍥”意為“雕刻”。“而”是一個表假設的連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為名作動,“向上”、“向下”義。

用心一也。“用”意為“由於、因為”。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並列的連詞。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斷句。

4、這一段闡述的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寫了哪些有關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用的是什麼樣的論證方法呢?

明確: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積跬步成千裏、積小流成大海 —— 貴在積累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鍥而舍之、鍥而不捨。——堅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專心致志

三、總結:

課文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手法,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面三個方面論證了“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生動形象、明白曉暢,論證嚴密,不愧為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積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運用設喻、對比的論證方法來闡述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等道理

3.探究“學習”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學習設喻論證方法

【教學設想】

《勸學》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後代表人物荀況及其門人言論的著作《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其中“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對今人仍有教育意義

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本文,擬從這三個層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語言層面上通過誦讀,識記課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參省、假、生”等文言詞彙,初步理解文言語句的含義

文章層面上通過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設喻論證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層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探討“學不可以已”對於今人的意義並獲得生活啟迪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青出於藍而青於藍”、“鍥而舍之”導入

二、解題:

《勸學》,勸,勸勉;學,學習

三、讀課文,作文言積累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請學生朗讀

二讀,讀準節奏:(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教師範讀

三讀,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

請學生朗讀

四讀,讀出語勢:(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

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琅琅上口的特點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們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物或現象這些語句是想講什麼道理?

體會比喻句的作用

2.這篇文章運用什麼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論證

3.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4.小結(見板書)

五、近荀子,明文化內涵

1.簡單介紹荀子

《勸學》主張“學莫便乎近其人”

2.“學不可以已”在當時有什麼先進意義?

通過比較,介紹諸子百家對待學習的觀點的異同

3.“學不可以已”對今人有什麼啟發?

六、佈置課後作業:

請你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

再請你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附板書設計:

勸學教案 篇4

導入新課:大家認真品讀這段文字,注意它表達上的特點。

投影顯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欖,初嘗時,似沒什麼滋味,細細咀嚼,卻回味悠長。

平淡是一本宂長卻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書,每天翻閲它,都會有新的收穫,而用心讀它越多,心靈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這段文字讀起來感覺如何?

生1:很形象,生動。生2:意味深長。

師:説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種感覺或者説是一種境界,應該是比較抽象難以表述的,但這兩段話卻沒有這個感覺。原因何在?注意表達上的特點。

生3:用了比喻修辭。把平淡比成青橄欖,比成一本大百科全書。

師:非常正確。意義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連貫有勢,可謂文采煥發。假如,用比喻來證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奧的道理會有什麼效果呢?好,我們言歸正傳。

大家考慮:《勸學》是一篇什麼性質的'文字?生4:説理性散文。

師:好。這類文駕馭不好很容易流於枯燥單調,但這篇文卻形象清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不衰。比喻的論證方法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今天,我們就把比喻論證作為解讀此問的一把鑰匙。

板書:學習重點:1、理解思想內容。2、學習論證方法,突破比喻論證。

大家先齊讀課文。注意節奏。比如:學/不可以已。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齊讀課文。)

師:這篇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生:(大聲齊答)學不可以已。師: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嗎?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師:有什麼好處呢?

生5:(遲疑地)好象更有點説服力吧。師: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那麼這樣的人説出來的話是不是更有權威性,更有説服力呢?當然如此。

師:同學們再考慮,“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鐘考慮,找一箇中等學生回答。)

生6:學習很重要。生7:學習應該有的態度和方法。

師:這兩位同學談的都對,如果把他們的回答結合起來就更完整了。這個觀點裏包含着這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意義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師:再考慮,課文有幾個分論點?

生:(齊答)三個。一是學習的意義,一是學習的作用,一是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教師同時板書:意義;作用;態度和方法。

師:下面我們就具體討論課文是如何運用比喻論證來證明這些分論點的。找同學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學習的意義”。(生大聲背誦。)師:大家説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興地)好!

師:字正腔圓,聲音洪亮。熟讀成誦對我們培養語感提高閲讀能力大有好處,希望同學們都能養成背誦名篇的習慣。下面我們看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從哪些方面來論證的?

生9:青,冰,輪,木,金等五個比喻。

師:這五個比喻是不是從同一個方面論證的?這些比喻之間有什麼聯繫?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間用了分號,它們兩個之間是並列關係,説的是一個方面。

師:(鼓勵地)好,那你看看講的是什麼問題?

生9:青和冰經過一定的變化都比原來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説,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之後,比原來有了提高,有了發展。

師:説的非常正確。那麼,它比喻學習中的哪個問題呢?生6:人經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師:講中要害。(板書:提高自己)輪、木、金的比喻又説明什麼問題呢?注意它們前後的變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狀況。人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師:(高興地)很好,這個同學由前一個推論的得出馬上就能聯繫到這個推論的得出,觸類旁通,很不錯。對,這三個比喻談的就是這個道理(板書:輪、木、金──改變自己)下面結論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齊讀。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師:荀子認為人的知識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改造獲得的。表現了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同學們齊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學習有什麼作用呢?

“吾嘗終日而思矣”預備起──(生齊背,教師巡視,並和學生一起背誦。)

師:看來同學們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錯。不過個別同學明顯地信心不足,課下還要下功夫。

同學們看,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點?

生12:結構差不多相同,(有點猶豫),兩兩相對。老師,你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其他生皆笑了。)

師:你看,有理有據,答得很好,大家鼓勵一下。(生齊鼓掌。)

我們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幾個比喻,這些比喻有什麼關係,是不是論證了同一個觀點?

(給一分鐘時間。)

生6:五個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談的是同一個問題──“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3:我覺得第一個比喻好象與其它四個不太相同。和它對稱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師:這個同學觀察得很細緻。其它四個比喻兩兩相對,只有這個與眾不同。這個比喻是和前句話聯繫緊密的。

生5:是比喻證明第一句的吧?

師:非常正確。“望不如登高,終日思不如須臾學”,從形式上就可以推斷出來。

下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寫“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這四個比喻為什麼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師:(提示)這四種做法取得了什麼效果?生:(齊答)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師:教師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 見者遠

順風而呼 聞者彰

假輿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絕江河

師:臂、聲、足、水屬於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部分。

生13:否定它們是想説明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為人的本質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憑藉外界客觀條件。

師: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觀條件彌補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結論──

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師: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這“物”至關重要。這“物”是什麼?

生:(齊)學習!

投影顯示:人──物

學習──君子

師:人通過學習,豐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還可以彌補不足,那麼對學習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呢?

(生齊背第四自然段。)師:這段講了幾層意思?分別用成語加以概括。

生14:三層。講的是學習要積累,要堅持,要專一。可以用積少成多,鍥而不捨,專心致志來概括。

師:答得很棒。其他同學能不能再舉幾個成語?生4:第二個還可以用持之以恆來概括。

師:還有沒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層還可以用堅持不懈來概括。

師:很好。看來第二層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給同學們推薦幾個,第一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層可以用全神貫注,聚精會神。不過我覺得還是上位同學“專心致志”最好,有比較才有優劣嘛。

這個討論就到這裏,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再查查詞典,多瞭解幾個。時間關係不再多列舉。

下面思考:三層之間是什麼關係?生:逐層深入。

師:積是基礎,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變,是日積月累,就是堅持,還要始終如一,不可浮躁,層層推進。看看這段用了哪些比喻?這些比喻之間有什麼聯繫?

生13:“積累”一層用了四個比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正反對比,得出了一個小推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生14:用了四個比喻證明“學習要堅持”,騏驥和駑馬相對,朽木和金石對比。

師:用騏驥和朽木論證瞭如果一暴十寒,那麼──生:(齊)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

生15:駑馬和金石的比喻則説明了如果持之以恆,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説明了專心的重要。學習要專心。師:同學們説的都很好。也都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這段在比喻中還有正反對比論證,這種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生12:正確的觀點鮮明。

師:對。對比中見真偽,使正確的觀點顯得更正確,錯誤的觀點更加明顯。

我們看全文用了約二十個比喻,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設喻,沒有煩瑣累贅的感覺。它在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無枯燥的學究氣。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話概括,大家填空:(板書:化 為,化 為)深入淺出,觀點鮮明。

生16: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師:深入淺出,觀點鮮明。

綜觀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人的聰明才智道德品質並非先天固有,而是後天獲得的。因此,他特別重視學習。課文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就是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

熱門搜索
初中開學典禮教師代表發言稿 曹文軒《草房子》讀後感250字 漂亮老師和壞小子讀後感500字 活在生命中要留下腳印作文500字 生物工程專業簡歷 三年級作文怎麼寫媽媽 給楊紅櫻阿姨的一封信作文 我的偶像記錄作文 美麗的寬恕450字作文 秋天小學三年級作文200字 我當小老師小學作文 聖誕節的作文:聖誕老人來我家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 《小豬唏哩呼嚕》讀後感300字 從山重水複到柳暗花明高三作文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閲讀理解附答案 初三即將畢業的演講稿 《木魚餛飩》的閲讀答案 節日慰問信 朋友圈唯美句子93條 童心貝貝的天空遨遊記小學作文1200字 懂得為自己喝彩六年級作文 初中剝蒜日記五百字 歲月如歌記敍文 書之悟 我的高中同學優秀作文 小升初語文的摸底試題 梯子不用時請橫着放800字作文 快樂的中秋節四年級作文300字 英語書信的格式 美好的晚安問候語語錄55條 生日樹的中班社會教案 萬聖節網絡詩歌 在上海外地户口上幼兒園要哪些材料 我與爸爸媽媽的一次衝突作文850字 重疊詞四字詞語 物業保安人員工作年度總結 今年的第一場學優秀作文 王寶利 夢醒 200字作文我的同桌小學生作文 持之以恆小學生作文 再回首誰在等候詩歌 平安夜給愛人的祝福語 碾過時光優秀作文 生日快樂送女孩子的祝福語 故鄉的稻田作文 為愛隱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