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勸學

高中語文《勸學》學案

欄目: 勸學 / 發佈於: / 人氣:1.88W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高中語文《勸學》學案

2、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的識記、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文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內容分析】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內容分前後兩部分。前部分着重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後部分着重闡明學習方法課文節選自前部分。作者從不同方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和必要,從而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品德。因此,“勸”在本文是“勸勉、鼓勵”的意思。所以題意是“勸勉、鼓勵人們勤奮學習”。

【預習要求】

1、熟讀課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繩 輮()以為輪 雖有()槁()暴()金就礪()則利 參省()()知()明而行無過 須臾()() 跂()彰()輿()馬 生()非異 跬()步 騏驥()() 駑馬() 鍥()而不捨 朽木不折() 鏤() 螯()蛇鱔()

2、解釋詞義

青,取之於( )藍,而青於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 )物也。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 )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 )思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

積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雖有( )槁暴(),不復挺者。

君子生( )非異也。

則知( )明而行無過矣。

【教學過程】

一、導入並檢查預習效果

二、朗讀課文,注意語氣與節奏

三、文本品讀

1、歸納課文的內容要點,列出結構框架

第一段:中心論點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四喻)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五喻)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態度(十一喻)

2、總結的論證方法並舉例説明

比喻論證

排比句論證

正反對比論證

3、思考交流

《勸學》告訴了我們哪些道理?“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與現代倡導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否一致,為什麼?

4、積累梳理

(1) 通假字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 詞類活用

①假輿馬者,非利( )足也

②非能水( )也。

③君子博學而日( )參省乎己

④上( )食埃土,下( )飲黃泉

⑤用心一( )也

(3)特殊句式

①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②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③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④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四、運用比喻對比的方式寫一個片段,關於學習的議論文。

【學法指導】

一、利用註釋疏通文意

二、常用的歸納內容要點的方法有以下五種

1.提取法。需要歸納的內容,在文段中並無明顯的主幹句,而需要通過閲讀,讓考生自己去體會、把握和提煉答案。這種方法,就叫“提取法”。這是歸納技巧中比較難且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

2.合取法。需要歸納的內容往往不是一個方面,事實上語段也的確説了不止一個意思,依據要求,所表達的意思不能遺漏,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有關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分別抽取出來並組合在一起,我們把這種方法叫“合取法”。示例略,下同。

3.舍取法。一是需要歸納的內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題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點,如果主次不分,全盤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題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説的內容複雜,而命題人只要求考生回答某一方面的內容,如果不加辨別,把所有內容都概括進去,也是不合要求的。無論是何種情況,都要根據題幹要求,作出舍和取的決定。我們把這種方法叫“舍取法”。

4.摘取法。需要歸納的內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詞語或句子,這些重要的詞語往往嵌在主要語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現在(段落)的首、尾或中間。歸納時把這些詞語或句子摘錄出來,任務也就基本完成了。我們把這種方法叫“摘取法”。

5.復取法。這是相對於前面幾種方法而言的。所謂“復取法”,是指在歸納過程中要運用到多種方法,或歸納時要藉助辨別、篩選、參照、分析等多種思維方式,要一級一級地反覆提取,不斷提煉,才能達到要求。

概括中心意思的注意點

概括中心意思,須進行整體閲讀。所謂“整體閲讀”,即通過閲讀,能從整體上把握語言材料。這種把握根據不同文體有不同的要求。閲讀科技文,首先要明確説明的對象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價值,有什麼作用,對社會有什麼意義等。閲讀社科文,應從議論説理的角度入手,弄清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有無分論點,用什麼材料來證明觀點,論證結構有什麼特點,語言有什麼特色等。閲讀文學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體裁,然後弄清作品寫了什麼人(事),人(事)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什麼感情,如何評價這些人(事)等。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1.研究標題與首尾段。

2.分別概括每段的大意,並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然後進行歸納與整合。

【拓展延伸】

終身學習

定義1994年在羅馬舉行的“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所採納的定義是:“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是通過一個不斷的支持過程來發揮人類的潛能,它激勵並使人們有權利去獲得他們終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價值、技能與理解,並在任何任務、情況和環境中有信心、有創造地愉快地應用它們”。

終身學習的要義分析 相比終身教育,有關終身學習的定義表述都要來得簡短一些。但是綜合透析這些表述,人們依然可以發現其中豐富的內涵,其要義如下。

1.終身學習是一種生存方式——在終身學習視野裏,學習活動開始超越教育範疇,即它不僅涉及教育範疇,還更涉及生存範疇。進一步説,終身學習正在成為人的一種至關重要的生存責任,也正在成為人在未來社會中的一種生存方式——沒有終身學習就無所謂人的一生的社會存在,就無所謂人的一生的生存質量。“終身學習是21世紀生存概念”的提出正是這一變化的必然。

2.終身學習是一種主體轉移——以往,學習者常被看成務必得到“塑造”的“客體”,而“教師”則被視為對其施加影響的主要力量。但是,當責任性、能動性、創造性等在人的成長與社會劇變中備受關注,在教育過程中愈顯其價值的時候,教與學的矛盾之間,後者開始佔據更加突出的地位——“學終究比教重要,學習者又終究比教育者重要”。因此,在終身學習的旗幟下,學習者“越來越不成為對象,而越來越成為主體了”。

3.終身學習基於學習者的自主性——既然從“對象”變為“主體”,那麼教與學的基點就必然定位在學習者的意願與需求方面,也必然要求尊重每個學習者特有的認知方式和特點。誠如日本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終身學習是“基於每個個人自發的意願而進行的活動”,是“自己根據需要選擇合適於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展開的”,而社會的責任則在於對他們的“要求給予必要的應答”,形成“不斷的支持過程來發揮人類的潛能”。

4.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在不斷變化的社會裏,人沒有可能出現認識上的片刻停頓;在一生髮展的過程中,人更沒有理由拒絕履行不同生命階段的不同發展任務。為此,大凡終身學習倡導者都認為“有意義的學習”是“通過其終身的生涯來進行的”。

5.學習是一個全面的過程——學習不僅是一個需要持續一生的過程,也是一個需要進行全面學習的過程。理由就是社會變化投向人們的發展課題是多樣的,個人成長投向個體的發展任務是多元的。世界終身學習會議的“獲得他們終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價值、技能與理解,”以及“開發和運用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識、技術,包括學習態度”等都是這一要義的.具體詮釋。

6.終身學習無所不在——終身學習發生在人類生活的所有空間,誠如上述流行定義所説的那樣,學習場所決不限於家庭、學校、文化中心或企業,大凡可被個人或集團“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設施及資源都應包括在內”。

7.終身學習的目的在於建立自信和能力,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知識的積累、運用和創造過程。而正是通過這個過程本身,使每個人在身臨急劇變化的社會——面對新的挑戰、任務、情況和環境——的時候,都能滿懷信心、愉快而自如地去運用知識,駕馭知識和創造知識。

與語文同行

語文是一條河,綿綿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語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縱橫幾萬裏的尊嚴;語文是一首詩,字裏行間悸動的是獨行的靈魂;語文是一幅畫,色彩光影調和的是繽紛的世態;語文是一位純潔的天使,她閃閃的光芒招引着我們與她同行。

與語文同行,我們便開始了上下求索。詩無達詁,與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她的神祕,她的魅力,她的聖潔,更激發了我們“欲窮千里目”的豪情,於是,我們這一羣追趕太陽的人簇擁而至,無論是鮮花盛開、蝶飛鳳舞,還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濘,我們一樣沉勇而執著。

與語文同行,便是與快樂相擁。我們每天都徜徉在美麗富饒的文字之中,與純真的心靈溝通,與古聖先賢對話,與清風明月相伴,與天光雲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樹,矗立在古風河畔;明天,你可能與領袖一起佇立橘子洲頭,指點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爾扎克,涵詠他沉鬱而睿智的思想。今天,你可能心鶩於秀美的廬山,體味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韻;明天,你可能停留在維納斯雕像前,思考她的斷臂給人類帶來的美的遐想。

與語文同行,我們的生活便有充滿了詩情畫意。我們與古今文明同在,我們與中外風流同在,我們與真理哲思同在。古道西風、小橋流水是語文;大浪淘沙、滄海桑田是語文;婉約纏綿、猶抱批評是語文;關東大漢、豪邁灑脱是語文;千里鶯啼、萬種風情是語文……於是,我們説: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與語文同行,我們加深了對生命的體驗。語文是母語,是孕育學科的學科,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學科,是學科中的美麗仙子。同時,在大江東去的波濤中,在怒髮衝冠的憑欄處,在金戈鐵馬的遙想中,他又是學科中的偉丈夫。語文是鮮活的,這鮮活的生命中藴涵着我們永恆的追求、探索和希冀。

語文是個性,語文是風骨,語文是真誠,語文是善良,語文是美好。與語文同行,我們展示個性,我們突顯風骨,我們擁抱真善美。

我們鍾愛語文,我們與語文同行。

典型素材

(1)一副有關勸學的對聯:

上聯:若有恆,何必三更燈,五更雞;下聯: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2)《論語》中有一個小故事,講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學習累了,對孔子説:“希望老師允許我休息一會。”而孔子卻對子貢説:“生無所息。”荀子在《勸學》中也説:“學不可以已。”而今當今社會又是一個知識型社會,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識出現,每個人都需要長期學習,終身學習。

(3)在學習方面,我們不僅需要老師的指導,還需要善問善疑。但是古人説:“疑行無成,疑事無功。”“疑人勿使,使人勿疑。”又説:“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這説明,有時不能“疑”,有時又必須“疑”。

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説,有些書只要讀讀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於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培根

年輕時讀書就像迎着朝陽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歎氣。——羅曼·羅蘭

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裏,不讀書就完全不可能瞭解人。——高爾基

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