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錢塘湖春行》的原文及賞析

欄目: 錢塘湖春行 / 發佈於: / 人氣:1W

錢塘湖春行 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陝西、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註釋

選自《白氏長慶集》。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陳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在西湖的裏、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築。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雲腳低:指雲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着力描繪湖面景色。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降雨或雨初停時。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

5、爭暖樹:爭着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

6、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

7、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8、暖樹:向陽的樹。

9、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10、行不足:百遊不厭。

11、陰:同“蔭”,指樹陰。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週,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13、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時。

14、沒(mò):隱沒。

15、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

16、不足:不夠。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着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遊人帶來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説綠草如茵,而説“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譯文

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隻早出的黃鶯爭着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着春泥在築巢。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賞析一

白居易是在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剌史的,而在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蘇州剌史,所以這首《錢塘湖春行》應當寫於長慶三、四年間的春天。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的可以説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後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為“風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合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後湖與外湖之間,峯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賈亭,又叫賈公亭,據《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後廢。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盪漾,雲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裏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於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雲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於是他把視線從水雲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現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於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亂花漸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着搶佔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着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着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着她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忙着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着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後,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也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緻觀察以及準確把握其特徵的能力。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鬥豔,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裏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勝收,應接不暇呀。“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遊山逛景,該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鬆閒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緻閒情。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説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裏。”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説明了這一美學欣賞真理。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緻,因為他不但善於觀察,而且更善於發現和體驗。我們現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光片中,聽説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嚮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期的那樣動人美麗。這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帶着一種發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着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遊山玩水的原因呀。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頭來,我們仍然只能吟誦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才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她那驚人的美豔?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粧淡抹總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為有着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西湖的遊客中,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並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説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悦,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歎了。仔細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牌:“請勿踐踏草地”,於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裏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於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現美、發現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後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遊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着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捨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着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讚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美詩歌來。

事實上,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那種對於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鋭觀察與體驗,在許多古代詩人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像白居易一樣,在春天剛剛來到人間時,就已經欣喜地發現,併為之感動不已,激起他們創作的慾望,寫下動人的詩篇,留給後人以豐富的美學享受。像白居易那樣,並不會因為只有幾隻黃鶯在樹上啼唱,只有幾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窩而感到遺憾,反而會因此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而感到欣喜異常,從而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乳燕啄新泥”這樣動人的詩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賞析二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西湖(錢塘湖)的寫景詩。在詩中,詩人像一位高超的攝影師,將鏡頭對準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攝製成一幅幅美妙的畫面,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

一二句,雲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賈公亭之間的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漲,水面平堤,微波盪漾;空中白雲朵朵,因着春天空氣的濕潤,也低低地浮掛着,遠遠地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這裏面的山、寺、亭、水、堤、雲,高低錯落,遠近配合,構成了一幅平闊曠遠的立體湖景圖。

三四句,鶯燕爭春光。在幾處向陽的樹枝上,蹦蹦跳跳着早來的黃鶯,婉轉悠揚地唱着春天的歌兒;在濕潤的湖岸邊,不知是新到誰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銜泥築巢。早鶯尚少,只在“幾處”;新燕不多,不知“誰家”。西湖是鳥兒們理想的天堂,它們中的先到者早早地開始雀躍起來了。詩句在對鶯歌燕舞的動態寫照中,傳達出西湖生動的早春氣息。

五六句,花草競春榮。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開的開,發的發,搖曳在春風中,漸迷人眼;俯視身下,綠綠茸茸的春草還不夠深,騎馬走過,剛剛能遮沒馬蹄--花草都處在競相榮發滋長之中。可以想見,過後不久,西湖將開出一個奼紫嫣紅、五彩繽紛的絢麗春天。

七八句,詩人贊春情。詩人騎馬揚鞭,指點春色:這綠柳成陰的白沙堤,是我最留連喜愛的地方啊!這是詩人看到面前的美景,內心發出的由衷讚歎。其實,詩人在這無邊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嘗沒有融入其中,成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風景呢!

是啊,《錢塘湖春行》,是詩人在引領着我們--與春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