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夢遊天姥吟留別説課稿

欄目: 夢遊天姥吟留別 / 發佈於: / 人氣:1.83W

學習目標:把握詩的內容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夢遊天姥吟留別説課稿

學習重點:把握詩的內容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

方法:指導學生反覆吟誦,以豐富翔實的課外資料填充詩歌的空白。

學習難點: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方法:人手一份關於李白生平的資料和一組最能體現其創作個性的詩篇,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投影講述。

課堂教學思路:

一、導入的設計:

激發學生興趣,先聲奪人。用余光中《尋李白》這首詩中的幾行詩托出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盛唐第一詩人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突出詩人兩點:一、承襲浪漫主義風格,學生剛學完10個世紀之前行吟汨羅江畔的楚地浪漫詩人屈原,所以提及這點,學生很容易對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二、喚起學生對李白這位盛唐詩人的回憶,先不作詩人生平的介紹,特地選擇他的《將進酒》詩中的開頭的起興部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因為這首詩是學生兩年前所學的,印象比較深刻,而且是一首篇幅較長的古風《夢遊天姥吟留別》風格非常相近,利於學生一下進入今天所要營造的課堂藝術氛圍。然後直接導入課文。導語盡力做到簡短精闢。

二、新課設計:

對於古詩的學習,特別突出兩點:一、反覆吟誦;二、學生體悟詩的意境。在課堂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為學生作參考,與學生共享資料,探討詩的主旨,體會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1)引導學生去讀詩歌的題目。

《夢遊天姥吟留別》可以提示學生以下三點:① “吟”;②“留別”;③“夢遊天姥”。

在詩題的解析中第一次讀詩。

①找出“夢遊天姥”的詩句。

②找出“留別”的詩句。

③點出“吟”是一種古詩體。因“吟”是新接觸的詩體,所以先不説這是怎麼樣的一種詩體,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整一首詩的前提下,再來概述,留下這個問題讓學生到最後回答。

學生比較容易找出與“夢遊天姥”與“留別”相對應的詩句,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到對詩本身的關注,引導全體學生吟誦整一首詩。第一次吟誦的時候,藉助小黑板幫助學生排除字、詞音義的障礙,這些字詞在課前已佈置學生利用工具書作了查考,所以叫一位學生上講台注一下加點字的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2)讀詩本身,這是課堂的重點和難點。

把重點和難點拋給學生,讓學生在反覆吟誦中把握詩的內容以及詩人的情感。教師在學生閲讀的基礎上提供越來越豐富翔實的材料,來填充詩歌留下的審美空白。

設問:詩文哪一行點出了這是一首“夢遊詩”?

答案:“我欲因之夢吳越”

設問:詩文從哪到哪記敍了整個夢遊過程?

答案: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到“失向來之煙霞”

A、那麼前文為“入夢之緣”(板書,引導學生概括)

既是“入夢之緣”,讓學生思考是什麼激發了作者的遊興?

學生可以從找詩文中找到,“瀛洲”“難求”,“天姥”“可睹”,天姥景之奇絕,熟悉李白的詩詞有文學基礎的學生在此會閃出自己的亮點,想到瀛洲是一座神山,天姥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在浙江省天台境內,如果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學生立即會有所反應,或興奮,或自豪。這時有的學生又易聯想到李白一生喜踏訪名山名水,所以對李白醖釀此行也就不足為奇了。還未起程,神思卻已飛到了幾千裏之外的浙江。

釋讀完這第一部分,讓學生齊讀一次,再一次隨着詩人的心情進入詩的意境。

B、詩人已遊興盎然,那麼他是如何寫他夢遊的整個過程的呢?(設問)這一部分讓學生自由朗讀。

在朗讀中我們會發現詩人有遊山的路線,對傳説中的天姥山展開了自己最豐富的想象。所以讓學生去找這些線索。

①設問:詩人是沿着哪條路如天姥山的?

參考:夢遊的路線(鏡湖-剡溪-謝公道-天姥山)

學生可能是第一次聽説這條道,而這條道曾經在封建盛世即唐宋時期名躁一時,今人已很少知道,這就是當時有名的“唐詩之路”,對於這一段歷史,作為江浙人,尤其是會稽、嵊州、新昌、天台這一帶的學生自然會有很大的興趣去了解,所以此時教師要真正發揮“術業有專攻”,“聞道在先”的作用,及時對曾經發生在這條道上的故事作適當補充。

這裏接着提到的謝公也是教師需要及時幫助學生了解的內容。謝公為山水詩之祖,當年在永嘉任太守期間特別喜歡這裏的山靈水秀,對這一帶的山水寫下了許多詩,如“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聳入雲霓,還期哪可尋”,李白對這位詩人頗為推崇,在他的詩文中曾多次提到他,在他的著名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就曾提及其文章有“建安風骨”,“懷逸興壯思”。

詩人“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飽覽羣書,自然知道這裏的文化及掌故,詩人追慕前賢,躡其蹤而來,走上了這座既以天神“姆媽”聞名,又以高雅文化而著稱的天姥山,以此加深學生對李白的認識及詩本身的認識。

②然後詩人想象天姥山的景色:

李白自幼喜入名山遊,詩人雖然身不入山,對名山奇絕的景色卻已能歷歷在胸,大膽想象,興至筆至,詩人對天姥山仰慕已久,所以形容此山妙詞奇文紛至沓來。詩人根據實地山水獲得的印象也好,前人詩詞中獲得的印象也好,總之,在他的筆下,讓我們瞧到了山獨有的特色,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詩人夢中的天姥山。

設問:詩人眼中的天姥山是怎樣的呢?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些所見所聞突出了此山的什麼特點?帶着這樣的思考讓學生再一次地朗誦詩歌的第二部分,這時學生一起齊讀。

學生在齊讀中很容易找到詩人所寫的物:看到——淥水、海日、巖石、迷花等,聽到——清猿長啼、天雞報曉、巖泉殷殷,這一切讓人肅然而立,就在這時,山上忽現奇境,天門中開,仙人下凡,詩人的想象到這裏就像撒韁的野馬,肆意馳騁,神遊八極,這正是李白詩的獨特之處,“夢中之夢”,很容易想起他在《將進酒》這首詩中詩人飲至激情處的放聲高歌,一位氣質非凡的詩人抖顯一身浪漫。

這些一邊聽學生回答,一邊板書。

再次讓學生回到提出的問題:詩人的這些所見所聞突出了此山的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自由回答:在詩人筆下天姥山,奇、絕、險、靜、幽,且充滿神奇色彩。

教師引導:夢中之夢將全詩推向了最高潮,讓我們一起體會詩人的這一份激情,再一次引導學生朗讀“夢遊”的'整個過程,即朗讀“我欲因之夢吳越”起至“仙之人兮列如麻”部分。

然後簡單地把夢醒這一部分在釋讀中帶過,詩人忽然夢醒,恍恍惚惚回過神來,原來還在牀上,只覺耳畔身下涼涼的枕蓆,夢境煙消雲散了。

這一部的教學思路陳述:引導學生了解詩人“夢遊”的整個過程,以設問的形式讓學生一邊朗誦一邊思考,教師適當補充文學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儘可能讓學生成為鑑賞詩歌的主體。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③轉入詩歌難點的閲讀:

詩篇最後部分是詩人發出的由衷的感慨,在這裏,詩人回到了現實之中,那麼詩人對現實有什麼看法呢?他現在身在何處?為什麼會發出如此感慨呢?這又體現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呢?

簡短的導入,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對詩人所發出的感慨這一部分的閲讀。

對於這一系列問題的認識,教師本人也藉助於課外豐富翔實的資料,得出自己的想法,而課堂教學當是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和教師在這會兒的差別只在於教師已先走了一步,掌握了這些信息,所以可以嘗試着讓學生也擁有同樣的資料,來解讀鑑賞這一部分,所以可以以複印資料的方式把我所掌握的資料發給學生,每人一份,組織他們在課堂上分組討論,最後教師收攏各組意見,結合自己的認識,利用多媒體的板書展示李白三個時期的詩歌代表作品及生平資料和一生漫遊之圖,點出此詩的創作背景,總結詩人的藝術形象,體會詩人在這首詩中所體現的思想情感,特別是體會詩人在詩歌的最後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所積聚的情感。

④最後,解決新課一開始留下的一個問題,“吟”是怎樣的一種詩歌形式?

學生在詩中能找出一些:如字數不一,韻不止一個,有時出現對仗等。教師再適當點撥:這樣的形式比較自由,恰恰適合了詩人這種不羈的氣質,適於其磅礴豪邁氣勢的抒發,使整首詩在內容與形式上達到了高度的一致。

總結:“吟”就是這樣的一種古詩體,形式比較自由,適合情感的抒發,與我們所學過的“歌”、“行”體相似。

三、新課總結:

以全體吟誦的形式結束。教師製作在多媒體上的背景畫面與背景音樂是對詩藝術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悠悠的古典音樂中體會詩的意境。

四、佈置作業

為鞏固所學的詩歌,囑咐學生抄寫小黑板上理出的生字生詞,並背誦整首詩。

同時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對李白的詩創作有整體的瞭解。為此,特別選擇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大陸頗有影響的台灣詩人余光中所寫的一首《尋李白》,以閲讀題的形式讓學生去做。這首詩對有關李白的傳説及其氣質都有很好的解讀。讓學生對我國詩歌鼎盛時期留下盛名的一流大詩人李白有一種時空的把握,喚起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