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陋室銘

《陋室銘》讀後感3篇

欄目: 陋室銘 / 發佈於: / 人氣:1.1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陋室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陋室銘》讀後感3篇

《陋室銘》讀後感1

著名語言學家周有光,今年已105歲了,仍思維敏捷,研究不輟,每天看書讀報著文,每月有一篇文章發表在國內外的刊物上。見過他的人,都會為他那健康的身體和聰慧的思維而驚訝讚歎。

每當有人問老人長壽的祕訣,他就拿出一篇40多年前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鬱的樹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魚羣。這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義地快樂自尋。房間陰暗,更顯得窗子明亮。書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門檻破爛,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歡迎老友來臨。卧室就是廚房,飲食方便。書櫥兼作菜櫥,菜有書香,喜聽鄰居的收音機送來音樂,愛看素不相識的朋友寄來文章。使盡吃奶氣力,擠上電車,藉此鍛鍊筋骨。為打公用電話,出門半里,順便散步觀光。仰望雲天,宇宙是我的屋頂。遨遊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周老先生的《陋室銘》雖不及劉禹錫的原作精煉有文采,但有三個特點:豁達、幽默、樂觀。而這三點的背後又有他深厚的智慧與知識作為支撐,這就不是一般的苦中作樂,安身守命,而是對人生的大徹大悟,對紅塵的笑眼旁觀。

其實,周有光老先生這一輩子,頗多坎坷,但他卻從不悲觀,總是以微笑相迎。他先遭喪女之痛,6歲女兒死於闌尾炎,抗戰時又差點失去唯一的兒子。面對頗多的家庭不幸,生性豁達的他,從未被災難壓倒。在他文弱的外表後面有着常人所不及的堅毅與剛強,他與命運抗爭,與惡勢力較量,擔着家庭與事業雙重擔子一路前行。

周有光老先生的《陋室銘》,是在文革期間他最困難時寫成的。那時,他被趕出專家樓,全家三代擠在兩間小平房裏,工資只留下生活費,可是他卻寫下了這樂觀幽默的《陋室銘》,與全家共勉。文革後一段時間,他被人有意無意地疏忽,大家替他抱不平,他就拿出《陋室銘》表明自己的心態。久而久之,《陋室銘》就成了他的長壽祕訣。

我愛百歲老人周有光的《陋室銘》,它能化解坎坷歲月帶來的困惑,能撥開命運不公帶來的煩惱,讓人豁達、平和,從而達到平安快樂。

假如生活的烏雲突然籠罩住你人生路上某個路段時,別泄氣別灰心,好好讀讀周先生的《陋室銘》,學學他的樂觀與豁達、睿智與堅強,像他那樣,遠離塵世的喧囂和物慾的瘋狂,讓陽光和笑聲永遠充滿生活的每一個空間,讓自己的心境明媚燦爛,活出精彩的你,一個健康長壽的你。

《陋室銘》讀後感2

劉禹錫是一位很有政治抱負的詩人。曾於貞元九年(793年)考上進士,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被德宗皇帝貶至和州(今安徽和縣)當通判。按當時的規定,他應住在衙門裏三間三廈的房子,知縣見他被貶而來,百般刁難,安排他一間僅能容下一牀一桌一椅的房子。政治上的打擊,生活上的折磨,但他抗歷不屈,遂憤然提筆寫下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陋室銘》,並請人刻在石頭上,立在門前,流傳千古。

所謂“陋室”,即斗室,蝸居也,人不堪其憂,詩人把它寫成人間樂園。他想求得一方淨土,找一個世外桃源。在這裏,一切是那麼和諧、恬靜、閒雅和怡然,對於身心疲憊的詩人來説,也是一種特有的享受。儘管是“陋室”,但是“談笑有鴻儒,”“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牒之勞役”。詩人把陋室寫得如此優美,一方面表現出詩人的豁達大度,氣量恢宏,另一方面也是對當時官府的抗議和控訴。

住房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當今世界,老百姓住房條件的好與差,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改善民生的一把尺子。人們不會忘記,在抗戰時期,國難當頭,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哪有蹲身之處?即使是大學教授也難以安身。當時華羅庚和聞一多在西南聯大任教,兩家合住一間16平方米的房子,只是中間用一塊木板隔開。他們夜以繼日工作,在教學、科研兩方面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就在這個時期,華羅庚先生寫出了《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兩本專著及十幾篇論文,讓他成為數論學領域的新星。

一個國家的發展,一個民族的振興,離不開國民的共同奮鬥。第二次大戰後,德國的城市幾乎變成一片廢墟,當時有兩個美國記者到柏林區採訪。他們走到一個地洞裏,採訪一家工人,看到此景此情,一記者説:“我看德國沒有希望了。”另一名記者卻不同意這種看法,他説“我看德國人還是有希望的。”“何以見得”?前一位記者問。另一名記者説:“剛才你沒有看到,住在地洞裏的'工人,還中了一盆蘭花,這就是德國的希望所在。”

戰後,德國人勵精圖治,經過幾十年的奮鬥,經濟發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了,政府造了大批的廉租房。據報紙披露,從1977年以來的三十多年,房價平均每年上漲僅為1%,創世界奇蹟。另外,據説德國年輕人77%租房住,老百姓安居樂業。

《陋室銘》一千多年來在我國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即使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我們知道,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挫折或處於逆境,就應該有一種“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抗爭精神。只有這樣,才能維護自己的尊嚴,受到別人的尊嚴,詩人劉禹錫值得我們學習。

《陋室銘》讀後感3

鮮花總比綠葉更早地萎謝,張揚總比內斂更早地凋零。

題記

窗外,淒涼地風拂過大地,一縷殘紅落水,剩下的是秋風間的矜持,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案前未成合上的舊書,想起了那篇給我以啟迪的《陋室銘》。

感於劉禹錫當年的風骨,奮筆寫下了這潔身自好的《陋室銘》,但真正令我感動的和深思的不是他所表現的精神,更多的,在於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深藴。不知怎地流連的殘紅綠葉似與《陋室銘》有着無法言喻的契合。

沉穩的內在永大於張揚的外表,渲染出的浮華遠不及純真的樸實。

鮮花豔極了整個春夏,卻無法擺脱秋風中的凋零,因為他曾經有的張揚,給人以歎惋和遺憾"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而綠葉卻永遠矜持着自己的色彩,因為內斂,縱然飄落也只會引起人的憐思。

山不在高,給人以仙境之感而非那終年覆雪的高山,更用一種綠蔭掩映下的山的感覺。

水不在深,給人以靈氣之感的,而非那縱深千里的大海,更有一灣碧綠的青潭的感覺。

做人亦不可太過的浮華與張揚。

人們常常驚羨於歌星的風流雅韻,流光溢彩;崇拜於政壇人物的一言九鼎,叱吒風雲。卻不知他們張揚的背後往往更易感受到那份靈魂的空虛。於是,他們也需要離開喧囂的凡塵,去進入劉禹錫的陋室,在樸質的自然檢點自己的虛浮。

而作為劉禹錫,作為活在今天如同劉禹錫一般的人們,卻無需承受這份檢點。因為我們不需要張揚,不需要浮華,不需要再鏡頭之下故弄玄虛,在眾人面前詳裝大度,我們活在陋室之中,從而需要擁有更真實的的自己:無需如政壇人物品味離休後"門前冷落車馬稀"的失落和苦澀。因為在陋室前談笑的鴻儒並不巴結權利無需品嚐有朝一日被社會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為我們沒有"福分"更不願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輝和榮耀。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擁有充實,可以縱橫馳騁,可以言所欲言,可以開懷大笑,一切都因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滿自由。

融入銀河,就安謐的和明月為伴照亮長天:沒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風合力染綠大地,於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切變得與劉禹錫的陋室極為相似,一切彷彿都照應了劉禹錫的思想劉禹錫的靈魂。

再現那縷殘紅與綠葉,我驀然間感受到鮮花要比綠葉更早地凋零,活在劉禹錫的陋室中也許要比活在繁雜的塵世更充實,更有意義。

讀罷《陋室銘》我倒願意做那片綠葉,過那"永不凋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