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陋室銘

《陋室銘》教案集合六篇

欄目: 陋室銘 / 發佈於: / 人氣:2.7W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陋室銘》教案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陋室銘》教案集合六篇

《陋室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託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字方法:導讀法(通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教學鋪墊

導入

①師生問好;②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二、學習課文

(一讀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①本文題目是什麼意思?

明確本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本文為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②學生試讀課文

③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④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品析詩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明確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③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無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⑤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⑦“鴻儒”可否換成“羣儒”?

不能。“羣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三讀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①“往來無白丁”含什麼感情?

清高自賞(含輕視勞動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階級侷限性所決定)

②能否將“閲金經”改為“閲五經”,為什麼?

明確不能。因為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閲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關係?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④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説“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⑤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通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全班競背(①學生自由背,②小組中相互背,③全班競背)

《陋室銘》教案 篇2

一、字句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關鍵字:名:有名,著名。靈:有靈氣(顯得靈異)

句譯: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神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於有多深,有了蛟龍就有了靈氣。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關鍵字:斯:這。惟:只。馨:原指香氣,這裏指品德高尚。

句譯:這是一間簡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關鍵字:入:可譯為“映入”。

句譯:綠色苔痕爬上台階,青青草色映入門簾。

4.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關鍵字:鴻儒:大儒。鴻:大。儒:讀書人。“鴻儒”此指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此指沒有學問的人。

句譯:在這裏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品德高尚的人,與我往來的沒有沒有學問的人。

5.可以調素琴,閲金經。

關鍵字:調:彈奏。素:樸素的,不加裝飾的。金經:泛指佛經。

句譯:在這裏我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閲讀佛經。

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關鍵字:絲竹:泛指音樂。亂:使……亂,擾亂。案牘:官府的公文。勞:使……勞累。形:身體。

句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體勞累。

7.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關鍵字:雲:説。

句譯:(我的陋室)就像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有君子住在裏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二、內容理解

1.作者是唐朝的劉禹錫。銘,古代的一種文體。

2.全文以“惟吾德馨”統領,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作類比,點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第二部分(“苔痕……勞形”)從居室環境、來往客人和日常生活三方面來寫陋室及陋室生活,具體表現主人的“德馨”,揭示“德馨”的內涵:——環境清幽自然,反映主人寧靜淡泊的心境;交往之客博學而德高,反映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懷;日常生活悠然閒適,充分反映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的思想和不與權貴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

第三部分(“南陽……何陋之有”):以古賢人的舊居作類比,引用孔子語,點明“陋室不陋”,表明自己“君子”之志。首尾呼應

3.中心歸納:通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讚美,抒發自己安貧樂道,不與權貴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陋室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文言詞語的積累。

2、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體會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教學重點:

1、 積累文言詞語。

2、 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

1、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2、 託物言志的運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經常與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沒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家庭。老師認為:衣不在好,整潔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虛榮心是要不得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劉禹錫的《陋室銘》,瞭解一下作者通過對陋室的描寫所表現出的情趣,我們從中或許能領悟出一些道理。

二、 展示預習成果:題解,作者。(關於課文題目,誰來展示一下你的預習成果?誰來簡介作者呢?)

三、 朗讀:自由讀---點名讀-----範讀----齊讀(點名讀可以簡單點評,大家來聽一下名家的朗讀,注意節奏和銘文的韻味)

四、 交流翻譯。(結合課文註釋自己譯或者與同桌交流,翻譯出來後簡單評論)

五、 疑難詞句。(那麼大家還有沒有哪些不會的詞句呢,出示課件)

六、出示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同學們已對課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們請男同學來朗讀一遍課文。字面上意思理解了並不等於理解了課文,俗話説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現在根據老師的問題同學們來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組討論一下。進一步探討課文。)

1、本文統領全文表達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

(從此句話來看,陋室陋嗎?)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不陋的?各有什麼特點?

(1)自然環境--------優雅

(2)交往人物---------儒雅

(3)日常生活---------高雅

(各從課文中找出這些句子)

“苔……青”:對偶,擬人,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樣的環境的話用一個什麼詞? “談……丁”:與劉禹錫交往的都是些什麼樣的人呢?鴻儒,與韓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間的性情互賞,切蹉詩文,詩酒唱和,不只給後代留下了豐富的詩歌遺產,而且傳遞着不熄的精神薪火。這些人也是雅,是一種儒雅。 “可……形”:作者追求的不是庸俗物質上的享受而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用一個什麼詞來形容這種生活?與庸俗相反的詞,什麼雅?

那麼詳細地描寫陋室單純是為了給陋室作銘嗎?不是,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的品德,作者很含蓄地將自己的志向情操表達在具體事物上這種寫法叫託物言志。這裏作者託的物是什麼,表達的是什麼志?(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

3、課文名為《陋室銘》,為何結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這是否矛盾?

明確:不矛盾。題目中的“陋”是書房的形陋,而結尾處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簡陋,緊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這雖是陋室,但作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4、文章起筆寫山水似乎與陋室不相干,為什麼要這樣寫?

明確:古代傳説中,山中有神仙,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龍,這水就是靈水。既然山之名不在於高而在於仙,水之靈不在於深而在於龍,那麼室之陋與不陋,就不在於它是否豪華寶貴,而在於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了。用山水來引出陋室,用的是類比的手法。類比是將性質,特點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以突出事物的相似之處。

我們第一課不是用的類比手法,託的物是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不甘沉默積極進取的精神。

你還能從這篇文章中找出此類“類比”嗎?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廬和子云亭都很簡陋,因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們的景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會讓陋室生輝,我也會像諸葛子云那樣受到後人的景仰。

七、小結課文。(課文通過山水用類比來引出陋室,點明陋室不陋是因為作者德馨,再通過具體描寫陋室的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來突出作者美德,再自比為諸葛亮、揚子云,表明他的.志向與抱負)

八、質疑問難。

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或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十、當堂背誦。

十一、課堂小結。從這篇課文你學到了什麼?

十二、仿照作者的寫法,給自己熟悉的物品寫一篇銘,比如桌子銘,鉛筆銘,電腦銘。

《陋室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明志,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教學準備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設計思路

教學本文要貫穿“以讀會意”的方法。在讀的方法上要靈活,可由教師範讀、學生推薦朗讀、比賽讀等。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由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然後背誦課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

教學時數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説。)唐朝劉禹錫卻喜歡鄙陋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板書課題及作者。)

2.介紹作者及文體。(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在這裏是一種文體,本文“陋室銘”,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裏的文章。

要求:記住作者及文體。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

2.本文統領全文的詞語是什麼?

3.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4.文章結尾再一次運用類比的方法,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並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5.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並分析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下列詞語。(出示課件或小黑板2。)

明確:(陋:不華美、狹小。馨:香氣散佈很遠。白丁:封建社會裏沒有功名的人。

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何陋之有:有什麼簡陋的呢?)

(指同學解釋,如有錯誤讓其他同學糾正。)

2.統領全文的詞語是哪個詞?

明確:(德馨。)

3.本文是從哪幾方面來寫陋室的?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來寫,抒發了作者高雅自適的生活情趣。)

4.文章結尾再一次運用類比的方法,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並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麼含義?

明確:(引古賢之名室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賢的志趣和抱負。結尾引用孔子的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研讀賞析並閲讀全文。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課件或小黑板3。)

①解釋下列詞語。

名靈勞形

②文章點題句是什麼?

③以古代聖賢自比的句子是什麼?

④全文畫龍點睛的句子是什麼?

⑤文中的“仙”和“龍”比喻什麼樣的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詞是什麼?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

(①著名。靈異。使身體勞累。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品德高尚的人。德馨。)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並談談收穫。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於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説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閲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陋室銘

劉禹錫

點題德馨

室寫景狀物

室內人高雅情調

言志君子

山、水——————陋室—————諸葛廬子云亭——————何陋之有

名、靈——————德馨—————環境交往情趣————陋室不陋

《陋室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釋詞,理解重點詞語,理解全文內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並默寫全文。

3.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重點:

1.加強朗讀訓練,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正音、釋詞,理解重點詞語,理解全文內容。

2.在理解文意、流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並默寫全文。

3.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借物喻理、託物抒情的寫法,理解文章如何通過描繪景物和陋室的生活來表現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教字方法:導讀法(通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咱們學過《愛蓮説》,“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繁。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人各有志,人各有愛,在世人都愛豪宅名車的今天,如果誰告訴你他愛陋室的話,你準定認為他有病。而古人中有人甚至為他的陋室寫了一篇文章來讚美,他就是劉禹錫。今天咱們來學習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陋室銘》。請大家打開書。

二.解題。

請一個同學讀書下注釋,瞭解作者和“銘”的特點。

1.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全唐文》。作者劉禹錫(772-842),唐代詩人,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曾中進士,宮接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他與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劉賓客集》。這篇《陋室銘》是他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2.關於“銘”

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陋室,意思是簡陋的房子。“陋室銘”的意思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議論表達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三.學習課文

(一讀理清思路)(學生結合課文提示註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學生試讀課文

1.學生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來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

2.請學生逐句翻譯課文。掌握重點詞語。

有仙則名:著名。

有龍則靈:靈異。

斯是陋室: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階綠:長到。

草色入簾青:映人。

談笑有鴻儒:博學的人。

往來無白丁: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無絲竹之亂耳:指琴瑟、策管等樂器,這裏借代奏樂的聲音。

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公文。勞形:使身體勞累。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裝句,有什麼簡陋的呢?

(附譯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楊子云的玄亭。孔子説;(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裏面)有什麼簡陋的呢?

3.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明確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品析詩句)

1.提問:“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運用什麼修辭手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運用比喻、對偶起興,以虛襯實,以山水引出陋室。前二句類比"陋室",後兩句暗喻自己。

2.提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兩句在文中起什麼作用?深刻含義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陋室”二字扣題。"德馨"二字統領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強語氣。這兩句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室陋,另一層意思是由於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採。

3.陋室內外是什麼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明確綠色,青色,景色別緻幽雅(幽)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確:"上"、"入"二字生動傳神,以靜為動,不僅使景物人格化,活躍而有生氣,而且流露了作者對這景色的喜愛之情,我們可以想象出這是一個多麼幽靜安寧的環境。

4.與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點?

明確鴻儒,無白丁(雅)

"鴻儒"可否換成"羣儒"?

不能。"羣儒"則無"大"之義,顯得太多了。

5.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麼?有何特點?

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安)

能否將"閲金經"改為"閲五經",為什麼?

明確不能。因為作者當時受貶,思想上有些消沉,想從佛經中找到某種寄託,"閲金經"正是作者當時思想感情的折射。

6.作者用什麼來類比自己的陋室?

明確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三讀領悟內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讀一遍)

1.1.首尾句有何關係?

首句用了比興寫法,尾句與首自互相呼應。

2.2.本文題目為"陋室銘",文章又説"何陋之有"?這些不矛盾嗎?

不矛盾。題中之"陋"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為"鄙俗"之義,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3.3.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於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通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4.4.文章託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5.提問:“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寫什麼?

討論並歸納: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説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三、教學小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勝炙人口,久為傳誦。本文是作者用來自述其志的。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四、全班競背(學生自由背,小組中相互背,全班競背)

五、作業

(一)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A斯是陋室(這)B.惟吾德馨(高尚)

C.談笑有鴻儒(大)D.可以調素琴(素樸)

(二)指出下列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比喻、對偶)

2.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互文)

3.孔子云:何陋之有?(反問)

(三)把下列文言句子譯成現代文。

l.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教案 篇6

一、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積累文言字詞,背誦本文

2. 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

3. 體會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二、 教學重點

1. 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內容

2.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託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學難點

背誦並默寫課文

四、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講授法

五、 教學過程

(一) 課堂導入(3分鐘)

PPT展示圖片金箍棒和羽毛扇,問同學們是否認識這兩樣東西,是否也想擁有它們。大家之所以喜歡金箍棒可能是因為孫悟空,也可能是因為它本身能夠變化,具有魔力,那麼,一把平凡的羽毛扇為何能夠婦孺皆知,流傳千古?原來是因為它的主人諸葛亮。這樣説來,某樣東西的價值似乎與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聯繫,今天我們要去看看一間簡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一起學習《陋室銘》。導入課題,並圖解“銘”這一文體。

(二)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5分鐘)

1. 聽示範朗讀。要求一邊聽一邊給拿不準的字注音,並且劃分節奏

2. 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3. 齊讀。要求聲音洪亮,整齊劃一。

 (三) 分組合作,疏通文意

過渡:讀完以後,你能不能告訴我,這“陋室”真的“陋”嗎?如果不能,也沒關係,可能對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為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現代漢語有很大區別,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內容就讓我們一起來疏通文意。

具體操作:本文共計九句話,全班12個小組,前9組,每小組翻譯一句話,其餘三組做評委。然後每組推選一位發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釋重點字詞,再翻譯整句話。

(四) 抽絲剝繭,感悟情思

經過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經瞭解了文章內容,那麼現在能回答老師前面提出的那個問題嗎?(ppt展示問題)作者筆下的這間“陋室”真的“陋”嗎?請説説理由。(學生一邊回答,老師一邊板書)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認屋子簡陋,又不覺得簡陋,因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描寫陋室環境清幽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寫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寫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閒,同時也看出作者較清貧,但作者卻苦中作樂,體現出作者的安貧樂道。

5.“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運用類比,引古賢之名,定證“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賢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賢人的志趣和抱負。

 (五) 遠觀全文,探究寫法

問:作者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在寫物,可真實情況是寫物還是寫人呢?答:寫人。

問:主要寫人的什麼?

答:品德高尚

問:那同學們,作者借陋室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種寫法叫什麼?

答:託物言志

(PPT展示)託物--陋室

言志--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六) 回顧全文,歸納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 作者以“陋室”不陋,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平樂道的志趣。

 (七) 當堂背誦

比一比,看誰背得準又快

具體操作:以大組為單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龍”形式背誦,比比看哪一組最流暢、清楚、快速。

(八) 拓展延伸

(PPT展示兩組寢室圖片,一組是巴蜀中學的,另一組是本校的。前後豪華與簡陋相對比)

教師:雖然我們住得沒有其他學校豪華舒適,但我卻希望這簡陋的屋子因為有了優秀的同學們而綻放無限光彩。老師期待有一天你們能成為柏家中學的驕傲。讓我們深情齊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 板書

陋 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 環境清幽 安貧樂道

室 不陋 交往之雅

銘 情趣之雅 高潔傲岸

反問引用

託物 言志

六、 教學反思

本堂課的最大優點在於朗讀環節,每一次朗讀都給出了明確的目標。其次是重點較突出--翻譯課文。但是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還需改進。首先,課堂整體氣氛不活躍,尤其是在翻譯環節的發言,形式過於單調,沒有充分發動大部分同學積極思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説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譯過程中沒有給予學生必要的方法指導,本課較簡單,可以讓學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譯,有疑問時看課後註釋,若不能及時解決,可提出來讓同學們一起討論,若還是沒有結果,老師再進行點撥指導;再次,本課採取小組逐句翻譯的形式,這不適用於簡單的文言翻譯,不妨大膽讓學生自行翻譯;最後,本堂課最大的弊病是教學時間掌握不當,內容不夠精當,故導致教學任務沒有按時完成。今後的教學任重而道遠,希望能在各位前輩的指導下取得更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