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欄目: 蘭亭集序 / 發佈於: / 人氣:2.14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蘭亭集序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蘭亭集序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蘭亭集序讀後感1

王羲之《蘭亭集序》墨跡,乃天下第一行書,其文字亦屬天下之第一美文也。品讀文中寫景、抒情、寓理之與眾不同的語言,不難感知其趣味之純正與高雅脱俗。

王羲之説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確,人生匆匆,短短數十載而已。所以他才認為死和生同樣具有重大的好處,他本來就明白“一死生”“齊彭殤”是虛幻荒唐的、妄造的。讀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對自己生命的熱愛之情。正因為人生無常,所以才更加珍惜;正因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無盡的眷戀……

生活在當今社會,我們並沒有像王羲之那時的社會壓力,所以我們就應活得更自在。“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擁有了享受生活的權利,那麼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將要失去時才恍然大悟後悔莫及。

我們雖沒有王羲之那樣獨特的見解,但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那麼我想我們也是幸福的,因為冥冥之中我們已詮釋了自己生命的真諦,如果能夠這樣,那就足夠了。

昨日是已走過的,明天是即將走過的,唯有這天正在走過……生命數十載,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能一帆風順地走完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為之付出,拼搏過,曾珍惜過,那也必將是無怨無悔!

我們並不能夠去改寫歷史,也不能夠預知未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愛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創造那無盡的回憶與歡樂。請珍惜這絕無僅有的機會去活出自己的精彩,去追求自己活着的好處……因為,只有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才能夠將短暫的生命延長!

蘭亭集序讀後感2

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無數文化瑰寶。指尖在泛着歷史氣息的書頁上輕撫,身心在經典韶韻中昇華。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其精華所在,靈魂所託,它在浩瀚的中華文明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於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它在和我説一個故事。一代“書聖”王羲之在這裏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遊雲、矯若驚龍的字,彷彿有了生命。

王羲之在文章中寫明瞭自己的生死觀。在他看來,對生的執著、對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認為,死和生具有同樣重大的意義。

由生想到死,感歎人生無常,但又不是消極的心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出他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

文章中還寫道:“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王羲之所處的魏晉時期,政治恐怖、國家分裂、民不聊生。魏晉的文章普遍受到了玄學文化及儒、道、釋三教合流的思想文化的廣泛影響,多數反映現實生活。文人們喜愛親近自然、逸情自然、探討自然觀和人生觀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最愛這兩句——“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這兩種人生態度都是值得欽佩和欣賞的,是生命最美的樂章。

王羲之如此獨特的見解,我們雖不能及,但只要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那麼我們也是幸福的。昨日已經走過,明天還遠在天邊,唯有今天正在進行……生命若能一帆風順地走完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為之付出過、拼搏過、珍惜過,那也必將無怨無悔!

蘭亭集序讀後感3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裏,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景趣之美:《蘭亭集序》屬寫景抒懷之作,但其真正描述自然風景的語句並不多。原因在於作者寫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不為形而為意,不重實而重虛,即以最少的筆墨,創造一種最能體現自我審美追求、最便於抒發獨特情理的清淡脱俗而又空靈虛淨的意境。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便是文章第一段、也是全文最迷人的有關自然風景的兩句描述。前句不寫水美山肥、青山疊翠,也不寫綠水白浪、彩石麗魚,而是避開一切具體的色彩,用最簡潔的線條、最少的筆墨、最清淡的語言,極寫山高林茂竹修長、水清流激映蘭亭的和諧與疏朗。

水是山的靈魂,山是水的骨肉。唯其水美,方使林茂竹秀;緣何山崇嶺峻,只因清流映帶。正如某些古代山水畫一樣,看似無色,其實有意,看似簡單,其實搞笑,這既是作者獨特的審美意趣之所在,也是時代審美精神的體現。魏晉時期,思想界崇尚老莊,高談玄理,在山水描述中,往往表現為一種清淡空靈的意象美。後句寫天氣與風力的描述更突出了人對自然的一種感悟與親近,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其景中清淨淡雅,舒適宜人的靈性美,絕非鳥語花香、蟲鳴蝶舞的豔麗與歡快所能比及。

這種以少勝多、以虛當實、以簡馭繁的寫法,除了表現作者的審美趣味而外,更重要的是以留白的方式,為蘭亭盛會中曲水流觴的禊祓之事帶給了一個適宜的背景,有利於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文章整體情趣與理趣的闡發。這也是作者寫景的意趣之所在。

情趣之美:從文章的整體結構來看,本文情感呈現一種動態的變化過程,並且“樂”“痛”“悲”“感”有張有弛,情趣超凡。作者寫景記事,意在抒情。流觴曲水,暢敍幽情,其樂融融,自不待言;天朗氣清,遊目騁懷,仰觀俯察,亦視聽之娛。這是人在自然美景面前所產生的生理上的一種快感,是一種比較淺的感官享受,當屬一種本能的體現,所以作者感到“信可樂也”。比這種自然的情趣美更深的是一種人生社會的情趣美。無論靜躁,無論內外,人之相與,欣然所遇,快然自足,事過境遷,感慨萬千。由此及彼,不難想象,人之一生,修短隨化,終歸於盡。拋開一切的事務,無論多大的情懷,應對無奈的死生,孰不覺其痛哉!

這種生命的感悟,表面看來與前文之樂截然相反,其實,這正是由耳目之樂聯想到了人世間的一切歡樂及其歡樂過後的感慨,並緊承其懷,想到死生,頓生痛感,此等情懷,絕非俗人所感。

第三段先言“悲”,後得“感”。“悲”不是簡單地對前文“死生亦大矣”的痛感的強調,而是為人類永遠無法超越的認識上的侷限性而感到悲傷。具體説來,包含兩層意思。不明白為什麼昔人興感之由與自我能如符契一般相吻合,所以只能臨文嗟悼,歎息不已,此其一也。明知時人崇尚的老莊思想中視生死為同一是荒誕和虛幻的,可後人依然會和今人有同樣的感慨。

文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許多人以為此處之悲仍為死生,其實不然。那裏的“悲”係指人類對死生認識上的侷限性,即對當時社會文人士族借老莊思想來逃避現實,逸情山水,麻醉自我,漠視生命的態度,並且這種無法擺脱的認識上的侷限性古今同一,此為其二。

結尾的“感”出自“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由“悲”類推而來。正因為古人和今人在認識上有不可抗拒的共性,所以蘭亭盛會的詩文也將使之後的讀者產生同樣的感觸,即情感上的共鳴。文情至此,作者的“悲”與“痛”就應説已經被“感”所代替,轉變為一種相對平和舒緩,甚至趨於欣慰或愉悦的狀態,進而使文章的情感走向與開頭的“樂”產生呼應的跡象,使文章感情境界得到昇華,較之前文的視聽之娛,當屬難得的精神享受或超凡的情趣轉化。

理趣之美:理趣之美,在於文章二三段快然自足、倦然有感和臨文嗟悼、世殊致一中所藴涵的人生哲理與人文價值。

蘭亭集序讀後感4

《蘭亭集序》是我國東晉時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在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等人到今浙江紹興蘭亭“俢禊”時,會上各人作詩,其為之詩集寫的序文。

該序文不僅僅描述了蘭亭周圍的美麗景色,也描述了王羲之他們聚會時的歡樂之情,而又抒發了對人生生死無常的感慨,也在隱隱約約間告訴了我們“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那就是“進取入世”。

作者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琅琊臨沂人,有詩文集十卷,但又兼以擅長書法名世。而他所創作的《蘭亭集序》,不僅僅是我國書法界的珍品,也是我國文壇上的傑作。千百年來這序文這書法,為世人所稱讚和傳誦。

那為何這片序千百年來為世人所稱讚和傳誦呢?由於喜歡,所以深讀。略悟。

其序共三段,第一段作者不僅僅描繪了他們在浙江紹興蘭亭“俢禊”時的蘭亭聚會的情景,並如其同時也寫出了與會者的真實感受。其中“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亦寫出了此次聚會的資料和此行最終的目的,暢敍幽情。

第二段,經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描述。提出並討論了人生的無常,並不由的發出了無情的感慨。

淺悟,其中提到,人與人的相處,要學會圓滑周旋。因為有的人喜歡和朋友暢談,無拘無束;而有的人則喜歡把興趣,寄託在所喜歡的事物上,曠達開朗,也同時無拘無束。雖然他們的取捨點不一樣,可是他們都在表達他們自我真實的想法,因高興而高興,因滿足而滿足,這樣似乎衰老與他們就毫無半點關係。可是等到他們厭倦這些事情的時候,以往的喜悦傾刻就會成為過去的事情,那麼就像“生和死”,這樣的大事情,還是會不由的發出感慨的。人生其實真的就是這樣無常,那怎能不令人悲痛呢?也同時無意中透露着人生的無奈。

第三段,證明了作者寫序的緣由。“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前人的感慨和今人的感慨是這樣的如出一轍,能不讓人感慨嗎?生和死是一樣的虛無,長壽和短命一樣的荒謬,後代的人看待我們當代的人,也像我們當代的人看待古代的人一樣,這可真是可悲呀!

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同時也體現了王羲之“進取入世”的人生觀。同時也在表達着這樣一個相同的觀點:身在一個社會,僅有融入這個社會,才能長久。簡單一點就是你只能適應這個社會,而不能讓這個社會適應你。所以在我們討論某個問題和觀點時,不如先看一下我們此刻的社會,我們身邊的情景,然後再根據其,而來決定或確定這個問題或這個觀點在此時在此地,應用怎樣的方法或怎樣的手段來正確合理的解決或判定。這,這難道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嗎?

沒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也沒有百分之百的`失敗,盡力了,進取的融入了這個社會了,成功甚好,失敗那又有何妨?

《蘭亭集序》,不懂得會説那是王羲之酒後酒酣人興的成果,而如果能進入字裏,那裏面卻有着怎樣的享受着自我,有着怎樣應對困難的灑脱,因為那字裏行間無不閃爍着那奮進的氣魄,那奮進的光芒。

那麼,我們身在這個社會,你是否已經準備好,讓人生也如其一樣閃爍。進取入世,並進取的適應社會,並在這光芒的社會中,進取發光發熱呢?

那麼,你的人生,你的《蘭亭集序》,是否也會因你的“進取入世”而煥發耀眼的光芒呢?

那麼,不如就讓我們進取入世,而從此有一個不悔的人生吧。

蘭亭集序讀後感5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當我再讀起《蘭亭集序》這熟悉而深邃的詩篇,不禁浮想聯翩。名序一篇,流傳千載。

有的人思緒隨文穿梭千載,看到了名流薈萃,與會諸者;有的人情節隨風凝結萬點,看到了流觴所至,即席賦詩。可是,我卻看到了在曲水流觴的背後,作者那一顆孤寂的心;可是,我卻聽到了在瑰瑋之文背後作者那透人肺腑的訴説。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詩人的第二種眼光一針見血,它不一樣於前人只看到了生命的長度,簡單的一致,他還看到了生命的寬度是不一樣的。不論以怎樣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於結束。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後一切皆無。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

生命是一場單向的旅程,路上少不了質疑和嘲笑,這些就好比是你漫漫人生路上的雜草和磐石。如果你一味的退讓,只是仰天長歎“一死生,齊彭觴”,那你的一生只能是“狹窄”地走過。痛苦不能只剩下痛苦,那是十分恐怖的,沒有什麼不可能。如果你能去清除它們,就相當於拓寬了你生命的寬度,你將走得更加順暢,這就是奮鬥的奧義。

回到現實,想要學業有成,事業有成,也僅有多些認真,多些專注;少些浮躁,少些抱怨,才能成功。

所以,我們還是少一些空談,多做一些實事,畢竟走在一條寬敞的路上比走在一條狹窄的路上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吧!

蘭亭集序讀後感6

輕輕地打開書本,我的心躍入了文字中,來到了另一個世界。

會稽山陰。蘭亭。置身於崇山峻嶺之中,四周是一片高高的茂密的竹林,清清的流水匆匆而過,“叮咚叮咚”,他在和我説一個故事。一代書聖王羲之,在這裏寫下了“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一個個“飄若遊雲,矯若驚龍”的字,彷彿有了生命。

我想王羲之是一個“怕死”的人。因此,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眼前的美好的事物。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他“嘗極東方,寄情于山水之間”,又臨池學書,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王羲之陶醉於山水,書法之時,定是十分快然自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

那麼,如此短暫的一生,不是更加迫近死亡了嗎?不是這樣的。對他來説,雖然時間匆匆而逝,但並不是什麼也沒有留下。正如流星一般,很快便消逝了,卻擦出極其奪目的光芒!珍惜時間,並不是珍惜時間本身,把時間當成寶貝一樣,而是珍惜生命,憐惜如何度過時間。無所事事的人感覺時間是漫長的,他們似乎有了更長久的生命。但是,他們就像紙上的一條長長的線,單薄而蒼白!

司馬遷説:“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死亡。而看了《蘭亭集序》之後,我明白了自己該如何活着。正如泰戈爾所説:“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想起自己以前,不知蹉跎了多少時光。曾經坐在電腦旁邊,幾個小時不停地玩着遊戲,還津津有味,不亦樂乎;曾經和同學們出外遊玩,吃喝打鬧,還以為年輕便是如此;曾經坐在桌子旁,對着書本一籌莫展,還覺得時間是如此漫長……我真為自己感到羞愧!

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清晨的陽光灑進窗子,請不要用昨夜的夢拒絕她,我們應該用朗朗的讀書聲回報她燦爛的笑;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向你招手時,請不要輕易地把整個身心投入她的懷抱,我們應該友好地和她握握手;當你想親近大自然的時候,請不要帶着喧鬧同行,靜靜的一個人,大自然才會向你展示她的全部魅力……

“花開時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時間如白駒過隙,在時間的長河裏,我們是激起千層大浪,還是默默無聞,隨之而逝?美好的生命是易逝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

一條單薄而蒼白的線已經成了過去,現在我們要用生命繪出一幅唯美的畫卷――一朵燦爛的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