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欄目: 蘭亭集序 / 發佈於: / 人氣:6.66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蘭亭集序》教案9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蘭亭集序》教案範文彙總九篇

《蘭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錄音機 教學磁帶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為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二、作者簡介

學生讀註解①。教師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為官至右軍參軍,世稱王右軍。因與揚州刺史不和稱病離郡,放情山水,弋釣自娛,以壽終,後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相傳王羲之7歲學書,12歲讀前人筆論。少時曾學衞鑠,自以為學得不差。後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鍾繇等名家書法,又在洛陽看到蔡邕寫的石經及張昶《華嶽碑》,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及。於是遍學眾碑,從此書藝大進。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風格,把草書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書最能體現雄逸流動的藝術美。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後世譽之為書聖。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解題

序也寫着“敍”或稱“引”,猶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於書後稱為“跋”或“後序”。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説文,有的近似記敍文,有的則如説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四、放錄音、正音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五、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六、品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七、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 二 課 時

[教學要點]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

包括兩部分內容:

① 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

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教學步驟]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1、 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明確: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2、 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明確並板書:第一部分:點敍宴集盛況(樂)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賞析課文

(一)第一段: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明確:時間: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地點:會稽山陰之蘭亭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盛況: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敍幽情感受:信可樂也寫法:寫景抒情 敍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緻、妙趣天成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 賞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賞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敍幽情,各抒懷抱。 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彙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代人的豪情。 賞析: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乘着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歎,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敍,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二)學習第二段。

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人們常説: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了作者什麼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酬進退相聯。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裏,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麼?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嘗試背誦第二段

(三)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達其情況的詞:悲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為什麼悲?悲什麼? 作者為什麼悲,與他的人生觀有着密切的關係,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脱,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出悲歎。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關於蘭亭詩蘭亭詩的內容,或抒寫山水遊賞之樂,表現山水審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發玄理。寫遊賞的樂趣,包括山水之美、飲酒之樂、臨流賦詩之雅興,其中心內容是在美好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得到審美愉悦。如王羲之:“欣此暮春,和氣載柔。詠彼舞雩,異世同流。”“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餘馨。”孫統:“時禽吟長澗,萬籟吹連峯。”還有一些詩是寫在山水陶冶中忘記憂愁。如王玄之:“松竹挺巖崖,幽澗激清流。蕭散肆情志,酣暢豁滯憂。”王徵之:“散懷山水,蕭然忘羈。”王藴之:“散豁情志暢,塵纓忽已捐。”這一部分內容,大致相當於王羲之《蘭亭集序》前半部分的意思。在山水遊覽中體認玄理的作品,如王羲之:“仰望碧天際,俯磐綠水濱。寥朗無觀,寓目理自陳。……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這是從山水遊賞中體悟到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謝安:“萬殊混一理,安復覺彭殤。”則是抒發萬物渾

四,不辨彭殤的玄理。

蘭亭詩標誌着詩人已開始留意山水審美,並從山水中體悟玄理。這種嘗試預示着山水詩將要興起。蘭亭雅集對中國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響,同時對詩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動作用。理清背誦思路:首先,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從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聯繫當前,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再接着,把目光轉向未來,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兩句,併發出“悲乎”的慨歎。巧妙地把話題引到詩集的編著及其意義上來,以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

[延伸閲讀]

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給學生。《蘭亭詩》其一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羣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詩中“無涯觀”“萬殊”“羣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這些景物並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後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五、探究性閲讀訓練思考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學生分組討論。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歎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歷史上悲歎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

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歎。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着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六、小結

《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歎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七、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完成《考之韻》本文練習

《蘭亭集序》教案 篇2

  師:同學們,我們中國有許多的傳統藝術,如篆刻、國畫、京劇、書法等等,這些傳統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今天所學的《蘭亭集序》就既是書法瑰寶,又是一篇優美的散文。

師:我們首先來欣賞一下這幅書法作品。

(放映幻燈片,局部放大)

同學們感覺怎麼樣?

生1:我感覺這幅字畫總體上比較有氣勢,有勁有骨,給人感覺比較整齊。

師:説得不錯。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部書法作者是誰?

生齊:王羲之。

師:大家會寫嗎?找一學生板書作者,其他學生在本子上寫,注意“羲”字的寫法。

(一學生出錯,找另一學生糾錯。)

師:王羲之是什麼時期的人物?我們除了可以叫他王羲之,還可以稱呼他什麼?同學們知道嗎?

生2:王右軍。

師:為什麼稱他為王右軍呢?

生2:因為他曾經官至王右丞將軍。

師:很好。還有呢?

生3:還可以稱他“書聖”。

師:為什麼?

生3:因為他喜歡書法,並且書法的成就很高。

師:很好,以後提到書聖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還可以稱呼什麼?

生4:逸少。

師:對,他字逸少,對於這些名人我們要多瞭解相關的信息。請把這些名字寫在課本教材中的作者簡介下面。

師:今天我們採用誦讀的方式來學習這篇文章,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讀百遍,這節課我們讀四遍,平時我們學習古文采用四步誦讀法:

(放映幻燈片)出示:

四步誦讀法:初讀,讀準字音;

再讀,讀懂句意;

三讀,讀出感情;

最後讀出心得。

讓每一遍讀書都有目的,每一遍讀書都有收穫。

師:我們開始誦讀《蘭亭集序》,第一遍誦讀,大家聽錄音,邊聽邊校正自己的讀音、句讀錯誤,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

(聽錄音,學生跟讀)

師:好,聽完錄音,大家哪個地方有疑問,請舉手?

生1:老師,課文第一段第一行中,錄音把會稽(kuàijī)讀成(huìjī)。是怎麼回事?

師:你聽得很仔細,剛才錄音讀了一個古音(guìjī),這裏我們可以按照課本註解讀(kuàijī)。還有疑問嗎?請舉手?

生2:第一段最後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師:知道“俯”是什麼意思嗎?

生2:不知道。

師:注意前邊有一句話:“仰觀宇宙之大”,知道“仰觀”是什麼意思嘛?

生2:是“仰頭看”的意思。

師:文言文中講究前後對應,你根據“仰觀”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麼意思。

生2:“俯察”應該是“俯身觀察”的意思。

師:很好。大家還有疑問嗎?

生4:倒數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師:你先根據上下文推斷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師:大家有不同意見嗎?

生5:我認為是“痛苦”,因為上文説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釋成“痛快”。

師:不錯,要注意通過文章的上下文來推斷。還有其他疑問嗎?

生6:第二段中“雖趣舍萬殊”中“雖”應翻譯為“雖然”還是“即使”?

師:這個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哪位同學回答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生7:我認為應翻譯為“雖然”,因為前面已經提到兩種情況,這裏表示轉折。

師:很好,“雖”在古文中有兩種解釋:“雖然”、“即使”,表示兩種不同的關係,一種表示轉折,一種表示假設。要根據文意來判斷。

師:還有別的疑問嗎?

生8:第一段“仰觀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時間的意思,“時間”如何去“觀”?

師:好,這位同學鑽研得很仔細,把“宇宙”分開來解釋了,這種鑽研精神值得表揚。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時候是無法做到這樣細的,這裏應理解為“觀察大大的宇宙”。

師:好,大家提了很多問題了,我也提一個問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中的“俯仰”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樣嗎?

生9:我想是不一樣的。前者是“低頭抬頭”的意思,後者做了引申,“低頭抬頭之間”,是“時間短暫”的意思。

師:對,後者的意思是從前者抽象出來的,表示人生的短暫。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提問到這兒,下面進行第二遍的誦讀。這一遍的任務是,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説喜歡的理由。

(學生大聲誦讀)

師:好,讀完了,找一位同學説説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生1:我喜歡“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是一段環境的描寫,很少幾個字就寫了山、水、竹、清泉,寫得很美。

師:好,分析得很好,還有嗎?

生2:“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在這樣葱幽的環境裏,詩人飲酒賦詩,暢敍幽情確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詩人淡雅的志趣。

師: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優雅的志趣。

師:不錯。還有嗎?哪位同學再説?

生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幾句話對仗比較工整,語句整齊,而且展現出作者曠達的胸懷,還可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

師:很好,這位同學説出了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整齊(板書)。我們知道王羲之時期駢文比較多,這篇文章整齊中又有變化,這是對駢文的突破。除了“整齊”,語言還有什麼特點,比如剛才有同學説短短几句話就寫出了山、水、林、清泉等等,這是語言的什麼特點?

生齊説:簡潔、簡練。

師:對,這表現出了語言的簡潔。

板書:

簡潔

師:下面我們來誦讀第三遍。大家齊讀課文,每一段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學生齊讀)

師:好,找一個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誰説説?

生1:第一段是“樂”,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書:

樂──痛──悲

師:既然有這三段感情,我們在讀的時候能否將這種感情和文章結合起來,我們找同學再讀一遍,將這三種感情讀出來。老師也想讀,我喜歡讀“痛”的感情,再找兩位同學讀第一段和第三段,讀出那種“樂”與“悲”的情感。

(學生朗讀第一段)

(教師朗讀第二段,感情真摯到位)

(學生鼓掌)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三段)

(比前一位同學朗誦得好,學生鼓掌)

師: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讀了出來,我們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為何而樂,為何而痛,為何而悲?

生1:第一段中寫景色十分優美、許多賢人在一起集會飲酒作詩,所以作者十分高興。

師:好,我們一起總結一下作者歡樂的原因。剛才説到“美景樂事”(板書),還有別的嗎?

板書:

美景樂事

生2:聚會的人都很優秀。

師:能用兩個字概括一下嗎?

生2:可以説“人傑”。

師:不錯。

板書:

人傑

生3:還有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所以作者感到快樂。

師:這裏是指天氣好,用一個詞概括一下。

生3:是“良辰”。

師:聯繫前者所説,作者感到高興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傑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

生3: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僅感到痛苦。

師:不錯,選幾個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長。

板書:

人生易逝

師:為什麼感到悲傷呢?

生4: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傷,想到自己死後,後來人也會感到悲傷,人類擺脱不了死的命運,由此感到悲傷。

師: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長的痛苦,是一代一代人都會有的。人類的生死之歎,永無休止,所以感到悲傷。

師: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個最樸素、最深刻的命題──人總是要死的。我們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邁進一步。老師有一個疑問,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想這個問題,想到這個問題我們又該怎樣去面對?我感覺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必須對生命進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對美景,先是快樂,繼而悲痛,還想到了死亡。這是不是有些消極悲觀?怎麼評價這種思想?

生1:這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觀點,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夠有一種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説人生是短暫的,好景是易逝的。我們不能沉溺於樂事之中,要對自己的狀態做一下思考,要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掌聲)

師:這位同學很理性,在快樂面前我們要有些理性的思考。那位同學再談談自己的觀點?

生2:作者在感歎人生苦短,是在告訴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師:剛才兩位同學的發言和老師不謀而合,於我心有慼慼焉。確實,王羲之的悲歎不等於悲觀,歷史上留下歎聲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們憑藉自己的精神與成就獲得了永恆的生命。誰能舉個例子?

生3:蘇軾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悲歎,但是他卻為人類留下了無數精美的篇章。

生4:李白留下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的悲歎,但是他吞吐出盛唐華章。

師:很好,“吞吐”兩個字用的特別好,符合李白豪放的性情。還有嗎?

生2: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悲歎,卻留下了永垂青史的忠心。

師:找位同學評價一下,是否合適?

生3:不是很合適,文天祥表達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他不怕死,而作者悲歎人生太短暫。

師:好,文天祥發出的不是悲歎,而是豪言壯語。

師: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清冷的上午,我們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關於人生的悲歎,但悲歎不等於悲觀。人類雖然無法改變死亡的命運,但是人類的精神卻可以永照千古。老師最喜歡第三段中的一句話:“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來的人看我們,就象我們看過去的人一樣。今天,我和同學們在這樣一個時刻,一起聆聽了王羲之面對生命的悲歎。王羲之雖然死去了,但他的書法藝術卻永遠散發着魅力。他為我們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蘭亭集序》,我們,又該為我們的後人留下什麼呢?這是這節課我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師: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課文,體味王羲之的人生態度。

(師生齊讀最後一段)

(下課)

《蘭亭集序》教案 篇3

設計説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鑑於此,筆者以“文言融生”(詳見拙文《文言文教學:行於文言之中》)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合,嘗試另闢一條文言文教學之蹊徑。下面設計則擬從這一角度作如是探討。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寫景言情時關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瞭解蘭亭宴會的基礎上,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人生思考的哲理性。(“因文悟言”)

3.瞭解本文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素有“書聖”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説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傳。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卻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真可謂是“文質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麼文體?在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 A.會於會集山陰之蘭亭。B.後之覽者,亦。C.故列敍時人。

(掌握“序”這種文體:書序與贈序區分;為下文“蘭亭集會”展開墊本)

三、朗讀文章,研習文本

1.朗讀課文,提問:既然《蘭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與通常序文有不同之處嗎?

明確:作為書序,除了具備一般書序介紹寫作緣由、成書過程和本書意義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從一次宴會上升到對生死的思考的?(或者問:作者的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明確:這篇作品的情感變化流程是一個由“樂---痛---悲”的過程。作品也是以作者的情感為主線來建構的。

接下來具體研讀作者是怎樣表達三種不同情感的。默讀第一自然段。

(一)第一段

1.提問:本文記敍了這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一個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知識。

佳處:“會嵇山陰”即浙江詔興,蘭亭在詔興蘭諸山,當年勾踐曾經在那種過蘭花所以就以此為名為蘭亭。

樂事:“修禊事也”。“修禊事也”,禊事,類似於雲南傣族的潑水節。這種祭禮要挑個黃道吉日,古人規定三月上旬的“巳”為修禊日。但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明確:孟--仲--暮)。

人物:羣賢畢至,少長鹹集。重點落實“鹹”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解釋詞語並板書)

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2.賞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因此,賢士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於是詩興大發,賢士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敍幽情",各抒懷抱。同時教師補充“濫觴”一詞:江河發源處水淺,僅能浮起酒杯。後來比喻事物的起源、開始。

3.出示"流觴曲水"圖片:要求學生展開想象,做一段宴會場景描寫,然後與原文兩相比較,從中理解一些文言詞語的文化意味。

明確: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回到蘭亭集會上,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家都會彙集此地。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惠風”:“暖風薰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風才算得是惠風,和風。)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要求學生翻譯此句,並能分析“俯”“仰”所指,同時體會這兩個駢散結合的句子)

總結:有人説,自然是心靈的風景。的確,自然是人心靈的外化,詩人和藝術家筆下的“風景”,往往不是純粹的客觀外在物,而是貫注了詩人和藝術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觀交融的產物。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都特別強調天人和一,天人感應,相互交流與相互共鳴。自然的存在與人類息息相關,它體現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

(二)第二段

人們常説:“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會描寫是如此歡快自在、酣暢淋漓。為何這一段卻讓我們咀嚼到痛感呢?

1.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明確:“痛”-----這是痛心?痛惜?悲痛?先不忙作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裏,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

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

其二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2.提問: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譬如就着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

賞析:王羲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3.重點研習以下語句,深度明確作者的“痛”是什麼?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來滿足。自然是永恆的,人生卻如此短暫且慾望無止盡,而更多時候是“心想而事不成”,這樣“人生的矛盾”又是綿綿無盡的。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麼?----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三)第三段

前面兩段分別講到了“樂”“痛”,那麼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延伸轉變呢?(請一學生朗誦,師生感受作者字裏行間的情感)

1.理清本段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書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隨後作者發出“後之視”的感歎。最後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全文。

2.提問:很多人都説這段以“悲”為感情基調,那麼到底是不是真的“悲”呢?重點研習以下幾句:

“每覽”一句:每看到古人對死生髮出感慨的原因都像契那樣感觸相合,我就為此悲傷感歎,也説不出是什麼原因。

“若合一契”一句:像符契那樣相合。“契”是古人借貸的一種憑證,從其甲骨文字形可一目瞭然。(寫出甲骨文用刀在木上刻字,古人把它分成兩半合起來就是憑驗)

“一死生”和“齊彭殤”一句:這裏“一”“齊”是同義詞,都是“把什麼看作一樣”的意思。“一 ”和“齊”都是莊子的看法,“彭祖”(活到3800歲懂得養生之道,所以把他當作長壽的代名詞)。

“後之”一句:後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從前一樣真是可悲啊!

教師總結:錢鍾書曾説:“目光放遠,萬事且悲。”魏晉時代,由於社會的黑暗,現實殘酷,人們便轉向了內心世界的思考。從某種意義上説,魏晉時代人們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生命情調”、“宇宙意識”的哲學思想,都是從其超脱的境界裏萌芽而來。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恐懼,並沒有必然導向消極悲觀,反而起更強烈的創造衝動,以紮實的現實努力,來抗拒人生的“空無”。就這一段而言,可以説,雖然王羲之在盡述古人、今人和後人之後,慨歎了人生的無常,但是他的這種慨歎,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一種奮起和抗爭。

三、課文總結

“在山陰道上走,如在畫中游”。讀罷《蘭亭集序》,那掩映其間的森森林木,那穿插雲霄的處處綠竹,還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戲的鵝羣,也許會在某一天“復活”在你的頭腦中,激活起你對那個時代文化的深沉遐思。也難怪有人這麼説:欣賞《蘭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賞其書法作品一樣:夏飲甘泉,神清氣爽;秋日登高,天晴氣朗;嚴冬圍爐,温暖如春。

《蘭亭集序》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㈠ 知識目標

1.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2.領會本文的思想內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正確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㈡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協作手法,感受幽遠的文思,清新的辭采。

㈢ 德育目標

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㈠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瞭解書序體裁的特色,學習本文在寫景方面的特點。

3.背誦全文。

㈡教學難點

1.啟發學生聯繫時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關生死的人生態度。認識作者深沉感歎 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三、教學時數:2課時。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㈠ 導入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 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修禊”儀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這是古代的一朝風俗,到水邊洗濯、嬉戲、並舉祈、消災的儀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就在此集會,他們曲水流觴,引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後有王羲之作序總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寫的好,又善書法,有書聖之稱,於是蘭亭,(蘭渚之亭)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吧。

(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帖卷》,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

㈡ 朗讀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

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

學生齊讀。(教師訂正)

(1)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2)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分之現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㈢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題材特點

明確:

序是一種文體,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論説文,有的近似記敍文,有的則如説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明確:

由樂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終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們就以此感情的變化為線索,走進蘭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明確:第一部分:敍宴集盛況

第二部分:發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㈣ 賞析課文

1、以課文的第一部分為主,看作者在表達自己的心境時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明確: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風景: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氣氣清 惠風和暢

人物:羣賢少長 列坐其次 一觴一詠 暢敍幽情

感受:信可樂也

寫法:寫景抒情敍議結合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敍幽情,各抒懷抱。我們彷彿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後成為千古美談。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歎,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2、學生嘗試背誦第一段。

理清背誦思路: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敍,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請學生摘錄寫景句。

3、學習第二段,瞭解作者的心境的變遷。

明確:

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酷、社會極劇動盪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死生之大,豈不痛哉?

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憑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果是殊途同歸,終期於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迴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讀並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

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歎。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鋭、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作者的悲,與他的人生觀有着密切的關係,從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脱,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兼濟天下,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可這種生活觀在我(王羲之)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覽昔者興感之由”,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後人,後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後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作者詢問古今,發出悲歎。這裏的悲不同於上一段的痛,而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5、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6、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歎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歎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歎。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1)文章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這一觀點,並闡述了幾點理由。郭沫若也贊同此説,並就“夫人之相與”之增段補充論據,然後進一步考證説,《蘭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孫、陳代永興寺僧人智永所為。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引用證據反駁郭沫若的觀點,章士釗也引用資料來證明《蘭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書法作者之真偽

觀點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質疑,李文田則從書體上否定定武本《蘭亭》為王羲之筆跡,郭沫若更是斬釘截鐵地斷定是假的,並進一步推斷,“這個墨跡本應該就是智永所寫的稿本”。

觀點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適等人著文反駁,認為郭沫若以兩塊剛出土的石碑而斷定東晉只有隸書一種字體,是“孤證不立,偏難概全”。

詳情請看《語文學習》20xx年第8期陸精康先生的《〈蘭亭序〉疑案錄》。

2.《晉書·王羲之傳》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曠之子,王敦、王導之侄,東晉初太興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歲,少有美譽,朝廷公卿皆愛其才器,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復授護國將軍,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殷浩遺書,勸使應命,乃拜護軍。又苦求宣城郡,不許,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羲之素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初度浙江,便有終老之志。會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裏,謝安未仕時也住那裏。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等,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漢魏六朝散文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觀止》評《蘭亭集序》

清人吳楚材、吳調侯選注的《古文觀止》如此評《蘭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為當時士大夫務清談,鮮實效,一死生而齊彭殤,無經濟大略,故觸景興懷,俯仰若有餘痛。但逸少曠達人,故雖蒼涼感歎之中,自有無窮逸趣。

《蘭亭集序》教案 篇5

一、 説教材

教材簡析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這篇序言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其文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為一篇書序,文章由敍事而寫景,感物抒懷,從一次普通的遊宴活動談到了的生死觀,並以此批判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顯得不同凡響。

2、本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學習有這樣的要求“通過閲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新教材正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就能認識深沉的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對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很有幫助,同時又能感受我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對提高語文素養大有益處。

3、教學目標

第五單元的文言文學習魏晉散文,這一時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濃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風清淡,這篇《蘭亭集序》中的寫景句子更是美不勝收,“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此簡潔雅淨的`語言是極好的誦讀材料,所以我把背誦定為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我所執教的是一個平行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言學習基礎但仍很薄弱,且本學期文言文難度較之上學期有很大提升,學生還需要積累一定的文言知識,根據該課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訂瞭如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閲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4、説教學重點與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只要求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蘭亭集序》是一篇自讀課文,文下有註釋,學生可自己藉助註釋和工具,理解詞句含義,教師只需對個別難句略做點撥即可,據此我將該課的教學重點定為:(1)瞭解課文中的詞類活用以及歸納“修、期、致、臨、次”等詞的義項;(2)背誦全文。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由於經歷淺,多數未經歷過生死,對其中表達的生死觀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將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深沉感歎中藴含的積極情緒定為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教師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慎重地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準備用兩課時,採用誦讀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誦讀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從而更深的領悟文章內容和體會的思想感情。

2、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點撥法” 能啟發學生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在學習中,我主要點撥的是難句以及感情變化的線索,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

三、説學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及能力培養:

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藉助工具書、課本註釋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準確、通順地翻譯課文,以此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質疑,可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難句質疑;

3、用歸納法歸納文中的特殊文言現象。從上學期開始,我一直讓學生學會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

四、教具準備

錄音機、課文朗誦帶;2、有關蘭亭和王羲之書法的圖片、資料

五、説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由於本課是位書法家,故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你們最喜歡誰的書法?”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然後引導學生欣賞課本前頁的插圖,欣賞《蘭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課題。

(二) 簡介

欣賞完插圖後,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讓學生直觀感受其書法“飄若遊雲,矯如驚龍”的特點,同時簡介和文章體裁特點,擴充學生的相關知識,完成教學目標(1)中對序文特點的瞭解。

(三) 整體感知,朗讀全文

通過播放課文朗誦帶,讓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語言特色。聽完錄音後,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教師相機作誦讀指導,這一環節是教法和學法的落實。

(四) 小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學生四人小組共同合作,結合課文下注釋和工具書自主疏通文意,教師巡視點撥,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應掌握以下實詞:

修:做。 禊事 :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種風俗,到水邊洗濯、嬉遊,並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

2、“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處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畢:都。 鹹:都 。 修:長、高。 映帶:映襯,圍繞。

3、“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

引以為流觴曲水:引,引導。引(之),省略賓語“之”,清流激湍。流觴,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於誰前,誰來取飲。曲水,引水環曲為渠。( 展示流觴曲水的圖片資料)。

盛,盛大。 觴,古代喝酒的器具,這裏解釋為飲酒。(名詞作動詞)

詠,用詩詞來讚頌或敍述,指作詩。 以,來。

4、“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是,指示代詞,這。 惠風,和風。

5、“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所以,用來。 極,窮盡。 娛,樂趣。 信,實在。

其餘段落不一一贅述,此環節還可讓學生找出難句相互討論,討論不決,推舉一同學指出疑詞難句,教師集中加以講解。如此,教師重在點撥省時省力,學生積極參與,手腦並用。 此外,課文中出現的“流觴曲水”這樣的字詞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展示課前準備的有關蘭亭集會的圖片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文中自然美,並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課變得生動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識更為直觀和便於理解。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輕鬆的掌握了文言知識。這既完成了教學目標(1)(2)(3),同時又突破了重點難點,也是對學法的落實。

(五)小結並佈置作業

對小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況進行總結,佈置作業:(1)熟讀課文,找出感情變化的線索,(2)歸納文中文言知識,完成課後練習三。第一課時的作業重積累,對基礎差的學生必不可少,又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整理能力;同時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處,為下節課鑑賞評價奠定基礎。

第二課時

(一) 學生齊讀課文,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二) 分析課文,理清思路

由學生找出感情變化的句子或字詞,教師根據回答點撥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個自然段,第一段敍述蘭亭集會的盛況,寫出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環境及景物、天氣和宴集的感受。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簡潔雅緻,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這些看出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個“樂”字為基調;

第二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當 “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雖然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仍然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批判當前士大夫階層中“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虛無主義思想,這在玄談之風盛行的東晉時代是有積極意義的,體現了積極的人生觀。接着文章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的慨歎,將話題巧妙地引到詩集的編成及其意義上來,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宴集以後的感慨,這部分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同時,板書全篇思路,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嘗試背誦,這是對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的再落實。

(三)問題研討(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感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的積極情緒又無不暗含其中,你怎麼看這一問題?學生可結合自己的人生觀自由發言,各抒己見,以此突破難點即理解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其中藴涵的積極情緒。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對課文知識進行梳理,便於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作業:(1)背誦全文(2)蒐集有關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資料,相互交流。第二課時的作業是對課文內容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五、板書設計

板書應簡潔美觀,概括性強,故將板書設計為: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時間 :暮春之初

地點 :蘭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羣賢必至,少長鹹集

(一)蘭亭盛會 環境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樂

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事件 :流觴曲水,暢敍幽情

天氣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感受 :信可樂也

欣於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悲

(二)會後感慨

昔人興感 若合一契

時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蘭亭集序》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 學習本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及曠達胸懷;

2、 通過朗讀訓練,體會本文清麗流暢、駢散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

2、 本文寫景、抒情、敍事和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設計】

[導語 設計]:

在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魏晉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漢隸發展至魏晉,基本奠定了漢字形態;另一方面,真、行、草書又得到長足發展。就在這一時期,誕生了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世譽為“書聖”,他書寫的《樂毅論》、《黃庭經》等楷書作品世稱“書之聖”,他的行草書被尊為“草之聖”,他寫的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家譽為“行書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以書法藝術名揚百世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中的詩,到了現在,除了搞專門研究的人外,一般人瞭解甚少,而王羲之這篇序卻聲名遠播,流傳千古,除了它書法上的極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內容上的原因。我們今天不妨就來一起學習王羲之這篇文質俱佳的《蘭亭集序》

[背景簡介]

王羲之有“書聖”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課文學習三步法]:

第一步:學生朗讀,圈點、勾畫疑難點。

第二步:老師答疑解難。

第三步:強調重點知識:

1、基礎知識點:

2、內容分析:

[板書設計 ]

全文共3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為第一部分,介紹時地,美景及活動。——樂

第2自然段為第二部分,抒發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為第三部分,簡述寫作緣由。——悲

⑴、講讀課文第一段,分析:

這一段作者記敍了蘭亭盛會,同學們找找看,這一段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代了集會的時間、地點、與會者等。並有寫景、敍事和抒情

進一步明確寫景、敍事和抒情的語句:

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

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

在如此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們能不飲酒賦詩嗎: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品。他流觴曲水,於是詩興大發,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絃之興,然而可以“暢敍幽情”,各抒懷抱。

接下來,乘着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俯……

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歎: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於蘭亭集會的暢快。

總結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樂

⑵、講讀課文第二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問:作者為什麼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話回答: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問: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樣的觀點?(死生亦大矣)

師點評:在享受了難得的聚會和快樂後,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圓滿的團聚終要離散,再自足的幸福終要破滅,再堅強的生命終要走向滅亡。面對這鐵一般冰冷的自然規律,作者不由得感歎“死生亦大矣”

⑶、講讀第三段,分析:

學生歸納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問:作者為什麼感到“悲”?

生討論,師歸納(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來,古人、今人、後者三者都對這同一話題有同樣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終將殞滅這一規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這也反映了魏晉時代由於玄學盛行,士大夫們多崇尚老莊思想,很多人都篤信“死生一”“彭殤齊”,意志消沉,不求進取。這種思想對王羲之不能沒有影響。

但王羲之還説出了一句話,它是整篇文章的亮點所在——“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齊觀,其中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點實事,不宜空談玄理。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曠達性格。)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書序,卻這樣借題發揮,闡明瞭自己的生死觀,書序能這樣寫嗎?

明確:序,一般寫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寫的,多説明寫書的的緣由、目的和經過。也有別人寫的,多介紹或評論本書的內容,也作敍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語句反映了書序的特點:

作詩緣由——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成書經過——故列敍時人,錄其所述。編集目的——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明徐師曾《文體明辯》《爾雅》雲 : “序,緒也。” 字亦作“敍”,言其善敍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其為體有二,一曰議論,二曰敍事。

明確:這段話表明書序也可以議論,也可敍事,即可以借題發揮。

小結:本文的妙處正在這借題發揮上,因而顯得立意高遠,王羲之用324字,既寫出了蘭亭盛會之樂,又由此生髮議論,談到“死生之大”,進而談到了自己的人生態度:

樂:羣賢畢至,少長鹹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痛: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悲:後之視今,亦由古之視今。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歎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歎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歎。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説到這兒,我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瑤的一句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於是就設法增加它的密度”。這句話説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後一句“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後之賢者”,應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合歷史人物,談談你是怎樣認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麼新的體驗?

《蘭亭集序》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生平及文學地位;

2.流暢地翻譯全文,並能背誦;

3.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導學生探索生活的意義及生命的價值。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浙江的紹興蘭渚山是美麗的地方。當年越王勾踐曾經在這裏種過蘭花。儘管蘭花多且香,但過了季節,很難尋覓。不過由於有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蘭渚之亭則流芳萬古,大大超過了蘭草的清香。就讓我們共同欣賞《蘭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紹

學生讀註釋(1)。教師補充: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時期,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書聖的美稱。他不僅長書法,也長詩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風格瀟灑放脱。書法作品《蘭》最為有名,它被後世評論者譽為行書第一,那麼它到底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插圖。古人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美。只可惜,我們看到的只是臨摹本,其真跡已經失傳。據説被李世民帶到地下了。王羲之的詩文以《蘭》最出色。從註釋我們已經知道,它是詩歌集子的序。《蘭亭集》的內容又是什麼呢請看93頁的補白。集子中的詩文藝術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卻膾炙人口,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三、課文誦讀

配樂朗讀(教師範讀)。讀後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然後學生自由朗讀,要求:注意文章語氣、節奏、字音。最後學生齊讀。

四、疏通字詞

1.重要詞語;

2.練習三,並補充:所以(所以遊目騁懷,所以興懷)、一(俯仰一世,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其情一也);

3、成語及常用語

五、佈置作業

1.反覆朗讀課文,力求背誦;2.練習一;3.如何評價作者的生死觀?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瞭解序的體裁特點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説文,有的近似記敍文,有的則如説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這樣的一篇文章。

2.本文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以及變化?

由樂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分小組討論,給文章劃分段落部分,概括要點。

第一部分:點敍宴集盛況(樂)

第二部分:抒發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四、課文分析

1.逐句請學生試講,教師訂正、補充。

2.重點語句賞析

(1)作者寫蘭亭的景色突出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文章寫蘭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徵,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之間,綠樹成映,鮮花吐豔,但在作者筆下,所有濃豔之物皆不見蹤影,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繪竹,言其修而舍其綠;寫水,言其清而舍其碧;敍氣候,亦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而已。一切盡顯淡雅,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遊,到自然中去,並認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從字面上看來,樂的具體內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環境幽雅,三是氣候宜人;但更深層次的樂在於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對大自然的一種領悟,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置身於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兩忘達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豈不痛哉是緣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極寫宴集之樂後引出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慨。蘭亭宴集,自然快樂,但終有期限,聚會難而短,分離易而長。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內,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靜或動,暫得於心,但隨着時境的變化,心境也隨之而發生變化,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樂亦痛之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懷?

本文由樂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寫景、寫事、寫情,以一樂字作統領,然後寫宴集之後的感慨,以一悲字為核心。由樂而悲,看似突兀,但卻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頓生感慨;隨着時光流逝,生命也終有盡期,感慨之餘,產生傷感,悲隨之而生。作者將目光上移至古人,從古人留下的文章來看,古人亦為人生的變化而興歎,因此斥莊子一死生,齊彭殤為虛妄,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後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併為之作序,目的在於引起後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能夠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觸,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與前文的樂遙相照應,形成一個整體。

3.本文的語言特色:

東晉文壇盛行駢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為主,駢散結合,樸素自然而又錯落有致。

五、小結

我認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歎並不等於悲觀,歷史上悲歎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着,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歎。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着其裏,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着的努力。

《蘭亭集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記誦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特點,體會行文之妙。

3、正確認識作者對人生無常、終歸於盡之慨,感歎中含積極之情。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須加強誦讀。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抓住序的特點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要點:介紹有關常識,整體感知文意。

一、導語。人們早就開始了對生死的思考。司馬遷: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一代書聖王羲之也為我們獻上了對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紹。王羲之,書聖,行草《蘭亭集序》譽為行書第一。其人曾一度為官,積極用世,後辭官歸田,娛情山水,胸懷曠達。

序,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文字。多介紹成書經過,意旨,作者情況等,亦可評論。古人宴集,常一同賦詩,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聽錄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觴chěng騁shāng殤

2、初步品味本文駢散的特徵。

3、對照書序,感知內容。:

作詩緣由(修禊事而羣賢畢至,少長鹹集)

情形(一觴一詠)

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

意義(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

借題發揮(論生死)——這是不同於一般序文之處

形成以下情況1。記盛況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學生對照註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決練習。積累文言知識。

五、作業。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內容:分析與誦讀

一。複習。誦讀。

二、分析。

1、學習第一節。

如何記敍盛況?

時間:永和九年,暮春地點:蘭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羣賢少長

環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氣:惠風和暢

活動:流觴曲水感受:信可樂也

“信可樂也”到底有幾樂?(良辰1樂;美景2樂;賞心3樂;樂事4樂;人賢5樂)

結合上述內容誦讀。

鑑賞:體會作者狀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想象這一撲面而來的春天氣息,遊人如織的快樂之景)

用清新明快的調子朗讀。

2、學習第二節。

這節是圍繞什麼問題展開議論的?如何展開逐步?

承接上文之“樂”而來,由樂而憂,又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由現今人們相處,處世各異,靜躁不同,但憂患之源相同。A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向之所欣,轉眼之間以成陳跡C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故死生亦大矣。

欣於所遇及所之既倦

歎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小結:本段以議論為主,探討人生哲理,朗讀宜用和緩語氣讀之。

3、研習第三節。

理清文脈:昔人興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於生死

批評:一生死,齊彭殤

後之視今亦如今之視昔記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興感説起,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這樣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後人串連起來,巧妙交代了編集之由。

談對一生死,齊彭殤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長短等同是錯誤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所以應該珍惜生命,活着有價值。

對作者生死觀的認識:作者不為言談家的論調所矇蔽,借題發揮,闡述了他的生死觀,顯其曠達性格;但他畢竟生於國力衰微的東晉前期,意志消沉,不求進取的風氣也影響之。分析——積極的一面,從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樂之情,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從第二段對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彷彿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人生的眷戀之情;從第三段中,批評虛無主義,對玄風盛行的批評也有積極的意義。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歎。但大多數卻經受了人生的考驗,創造了瑰麗的人生。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抒發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決心。蘇軾:人生如夢,卻表達的恰恰是建功立業的渴望。李白雖“人生在世不稱意”,卻高唱“長風破浪會有時”。毛澤東歎“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五、小結。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文筆簡練,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語言的隔閡也有理解的難度。選準切入口很重要。作為一篇序文,不妨從序文特點入手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作為一篇千古名篇,當自有它的與眾不同之處。那邊是它借題發揮,獨樹一幟。

一篇文筆優美、哲理深奧的散文。自然要細讀細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對生死哲理,必須重錘敲打,縱橫聯繫以期讓學生弄懂。

《蘭亭集序》教案 篇9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歎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歎中所藴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為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為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敍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採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儘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敍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敍,最後由“是日地”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歎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説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歎,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鋭、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着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讀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後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閲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常慨歎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鬥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裏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歎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着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後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餘

《鄒忌諷齊王納諫》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鬥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週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於寧南,致敬亭於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閲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於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紮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遊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於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敍幽情

欣於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歎

向之所欲,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後之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