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紅樓夢

讀《紅樓夢》有感(精選5篇)

欄目: 紅樓夢 / 發佈於: / 人氣:2.5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紅樓夢》有感(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紅樓夢》有感1

襲人轉過了頭,對着寶玉微微一笑,黛玉瞅了寶玉一眼,寶玉也只一笑,那邊的寶釵一句話沒説,只有些深意的看着,賈母笑的卻合不上嘴了。

林妹妹是嬌弱的,温和一笑,便足以讓寶玉充當護花使者,她多愁善感的輕撇秀眉,含着眼淚將逝去的桃花埋葬。而她從小與女子廝混在一起的寶哥哥,亦是陪着她一起看孤落飄零。

《紅樓夢》有兩大陣營,一是寶釵,二是黛玉。

應該説,寶釵是一個深受傳統思想文化禁錮的女孩,文中也沒有提及她究竟是不是喜歡寶玉,只是明示了賈府最高權威元春站在了寶釵的一邊。沒人會在意寶釵的意見,她和寶玉一樣。只是封建貴族制的犧牲品。

寶玉犯錯捱了打,寶釵義正言辭,勸道“你是要改過了罷。”於是她被學者定位封建統治的衞道士。

林妹妹哭哭啼啼的紅腫了眼,哭道“你是要改了麼?”她被定為賈寶玉的紅顏知己。

賈寶玉最後怎麼説?他説:不改!打死也不改!

我們對《紅樓夢》進行細讀品味,就會發現“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只是一個空泛而美好的願望。

説到底,惟其艱難,主人公的受難,更能凸顯寶黛二人愛情的價值感。我們並不能偏激的説誰對誰錯。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它比名利,比金錢,比青春都要重要一點點,不多,就一點點。

襲人可以説是裏面最可憐的一個角色,襲人是寶玉的通房丫頭,日後寶玉成婚了,她也是有一席之地的。林黛玉有時還會笑稱襲人是嫂子,可見黛玉對這事也是有看法的。

當我看到襲人開始在人前搬弄是非,想讓黛玉搬出去的時候,我從她身上看到了凡人容易犯的毛病,自私,軟弱,首鼠兩端。可她應該得到諒解,因為不是不同情他人,就是不憐憫自己。

等我們看到了紅樓的結局:黛玉的慘劇,寶玉的悲劇,寶釵的鬧劇。

就會發現能夠受傷也是一種福氣,即使是像黛玉那樣失戀了,一夜之間老了十歲也不介意,假如能大哭一場就好了。有多少人能像她一樣抱着自己的抱負與才華和對寶玉的愛和恨走呢?

我的意思是:假如有一種人生歸宿可以選擇,那麼,死於傷心,比活在心如枯槁不發芽的灰暗生活裏,更合我意。

林黛玉那種“碧雲天,黃花地”的哀愁,並不是空泛無由的,好的感情總是最接近人類美的本質。女子對此的追求要更偏執些,註定也要受更多的苦。

寶黛二人的故事告訴了我們:感情是一種如此稀缺的資源,除了珍惜,我們別無它法。

讀《紅樓夢》有感2

不用閃躲,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在光明的角落……

夢已逝,往昔的那張白紙,現在卻被萬千色彩所粉飾,時間還在延續,無奈,我們已經徹底得輸掉了自己的夢,輸掉了自己。

《紅樓夢》似乎是集結了多少糾纏着愛恨情仇的男女,如果酸甜苦辣是愛情中的體會的話,那麼薛寶釵想必也嚐到了不少的苦澀。泰戈爾説: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可能就是這樣子吧,大多數的愛情,最令人傷感的莫過於將痴情付與負心人罷了,薛寶釵那個心心念唸的寶哥哥卻偏偏喜歡那個梨花帶雨,折柳葬花的林妹妹。而那所謂的金玉良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只是,一切只因一句話:愛對了是愛情,愛錯了是青春。

世間弱水三千,而他僅僅只取一瓢而飲,而林黛玉,卻信仰着: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也許是給人最大的安慰了,世間最大的幸運莫過於你愛的人他也愛你。而紅樓夢,又是一出怎樣的戲呢?是憂傷還是快樂,是愛恨纏綿,還是落寞人間。

寶玉出家,立於青燈之畔,青燈易滅,他也斬斷前緣。黛玉,吐血身亡,這個一生傷感傳奇的女子,似乎也落下了種種遺憾。寶釵,也許從此以後就一個人在這個世上,獨自數着人間煙火……我們何嘗不想加入這個故事裏去,而他們所受到的苦不是凡人可承受的,他們竟在感情裏的世界裏迷失,沉淪,為愛痴狂,飛蛾撲火……可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如同一杯熱茶,融化了我們的心。

一羣做着同樣夢的人,他們生活在冰涼的紅樓裏,他們熱血激昂,尋歡作樂着,歌舞昇平。誰還會記得那個金碧輝煌的賈府,那個舉止優雅的女眷、才女,單是那個舉止言談裏的闊綽,便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難以體會的.。

縱觀紅樓夢,從紙醉金迷到人去樓空;從相愛廝守到生離死別,這個猶如花火般短暫的美夢,就像泡沫一樣,噗的一聲消失的一乾二淨。

“寒潭渡鶴影,冷月葬花魂。”所以説紅樓故事缺一個美滿的結局。後來,精明能幹的王熙鳳病逝,慧心蘭質的晴雯,被趕出賈府,得癆病而死……正如徐志摩的“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原來這真的是一場夢,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王熙鳳一生希望披金帶銀,享不盡一生榮華富貴;賈寶玉希望繼續遊戲人間;林黛玉希望人間不會在有悲傷;薛寶釵希望一生有一人,白首不分離……到最後,這些被統稱為夢的念想,都一一醒來,面對現實的殘酷。

原來,生命中有些東西註定要失去,心中總有一處無法治癒的傷。而今天天還是天,雲還是雲,但願我們的人生不是一場紅樓夢。

讀《紅樓夢》有感3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説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説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紅樓夢一部含笑的悲劇,不只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

曹雪芹筆觸下所創造和熱愛的主人公是那些敢於反判那個垂死的封建貴族階級的貳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一邊是木石前盟,一邊又是金玉姻緣。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歎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紅樓夢"中她葬花的一段情節,是她的個性體現的焦點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憐在她的《葬花詞》中袒露無遺:“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煞葬花人,獨把花鋤偷灑淚,灑上空枝見血痕。”“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未若錦囊收豔骨,一捧淨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污淖陷渠溝。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一個世俗之人無法明白她的思緒,“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面對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後的情景,無法釋懷,又潸潸淚下。

在封建禮教前,她的自卑激發了她的自尊,當寶玉捱打後,工於心計、精於世故的薛寶釵送來了藥丸,而且還用訓教的口氣規勸寶玉改邪歸正。但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寶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卻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兒一般,她的哭不是軟弱,她以哭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來真誠聲援寶玉,默默對抗封建禮教,因此只有他們二人的心才貼得最近,愛得最深。

“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作者通過賈寶玉的眼睛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聰明多才、美貌體弱的病態美人。這麼一個柔弱的女子,無視世俗的傳統規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經受了無數摧殘之後,生命盡頭到來之際,封建社會的猙獰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隕。

看過《紅樓夢》,我們不會忘記黛玉臨死前的那個場景,病危之際,紫鵑四處求人,卻沒人肯幫。為避免晦氣,賈母把寶玉的婚事也轉到別處去辦理。一面是成親的喜慶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悽婉,“天盡頭!何處有香丘?”無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誦。什麼地方有一個乾淨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麼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現在所處的現實社會都是污濁不堪的,我要找一個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棄對自由的追求。

我們為之揪心,為之憤懣,一對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鎖之下生離死別。“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黛玉就這樣在寶玉的婚慶鑼鼓聲中離開了人世。帶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處?甜在這個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獲得理解和親愛,在孤獨無依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温暖;在情愛無傍的世界上,寶玉是她心中永遠的傷痛。雖然最後她成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犧牲者。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假真真,讓人琢磨不透《紅樓夢》中的一切,林黛玉作為靈魂人物,她與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叢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賞的空谷幽蘭。林黛玉的自卑情結是命運所賜,也以此寫成了她的命運。

讀《紅樓夢》有感4

曾經對於《紅樓夢》的認識始終停留在“大皆不過談愛情”,也曾為了寶之悲,黛之慘而愕腕歎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閣的《紅樓夢》,如品茶一般細細品讀,忽覺愛情不過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紅樓夢》緣起靈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過多故五內鬱結。至於石頭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賈寶玉,我們不得而知,只覺得頗有些神化色彩。

當我讀完《紅樓夢》時,幾乎發了半天呆。書中紅樓女兒的悲慘下場,令我悲痛萬分,寧榮二府從“金滿箱、銀滿箱”到“陋室空屋”的驚天鉅變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氣,真好似“呼啦拉大廈傾,燈慘慘黃昏近。”

想當初,寧榮二府車水馬龍,繁華一時,極為奢華,到頭來卻陋室空屋、衰草枯腸。寧榮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擁有過金銀珠寶,住着華麗堂,誰曾想淪為賤民,他人皆謗?寧榮二府從興盛到衰敗的過程,讓我沉思良久。

是人無止盡的貪婪和慾望,因為嫌棄烏紗帽太小,可卻怎麼料到枷鎖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勞而獲,可是最終卻被送進了鐵窗下。權力的爭鬥,社會的黑暗,導致了紅樓大廈的傾覆。在這樣一個封建社會,大觀園中的男男女女們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雖然林黛玉琴棋書畫無不精通,才情氣質人人贊,可到頭來,年紀輕輕就鬱郁而死;寶釵凡事穩重,識大體,詩詞賦會樣樣精通,原是金玉良緣,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歎端嫻處子,到底誤終生;迎春才貌雙全,可歎卻遇中山狼,歎芳魂豔質,一載去悠悠……才情萬種的紅樓兒女們散的散,去的去,曾經的繁華人生如一場夢!

《紅樓夢》中的一切都是那麼讓人心酸,合上書本,我覺得我離紅樓兒女的故事是多麼的遙遠。我沐浴在黨的春風中,生活在新中國,我是多麼幸福啊!

再説那降珠草下界幻化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淚水報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並非與天俱來。她幼年喪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這並非是一個有温暖與愛的家庭,而是一個齷齪之地。

賈母看似慈善,對劉姥姥施恩有加,實則自吹自擂,不過是出“攜蝗不嚼”的鬧劇,在“上層”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馬手段,黛玉視之,指出那些是“貧嘴賤舌”。極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鳳,在黛玉看來,不過是“放誕”、“無禮”。自命清高的“檻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識破了她卸卻紅粧的虛偽。就連被王夫人認為“識大體”的襲人,蒙得過湘雲,卻也逃不過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語點破她的本質——“我只拿你當嫂嫂待。”於是,黛玉被認為“小性、多心、心窄”,沒有大家閨秀風範,不能入選“寶二奶奶”,終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雖為“主子姑娘”,卻又被稱為“小雞肚腸”,但她除了一顆痴心外別無其他。她是不諳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斷秋風狠”,不要過份指責她的“多心”,那實則不為她之過,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慮。

眾釵中可與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寶釵莫屬,她傢俬雄厚,善於處世,這兩點勝過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閨秀的典範。她沒有木石前盟,卻相信金玉良緣。

初到賈府,便“連下人也都多與寶釵親近”,趙姨娘也稱她厚道。生日會上,她知賈母“喜歡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説。蘅蕪院她佈置得素淨簡單,給人以恬靜的淑女之感,讓人覺得節儉。金釧投鬥,她幫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結。

宴席上眾人嘲笑鄉下人劉姥姥,獨無描寫寶釵之筆,是曹翁忘了這號人物,並不然,只是她維持了大家閨秀的儀態。

一方面她讓王熙鳳認為“不幹已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一方面又讓老太太、王夫人覺得“小惠全大體”。對黛玉的譏諷聽若惘聞,讓人以為她從不記恨,又在撲蝶誤聽小紅與墜兒的談話時,扯出與黛玉捉迷藏之謊。她處世的高明與黛玉的清高形成鮮明對比。於是,寶釵被認為“大家閨秀、温順、識大體”,選上了“寶二奶奶”,終成了“山中高士晶瑩雪”。

對於寶釵,我一直無法喜歡,從情感上無法接受她與寶玉的婚姻。她的處世圓滑,她的性格温順,在我看來皆是虛偽之舉。藉由一些小事拉近與黛玉的關係,讓黛玉認為與她“情同姐妹”。對待寶玉,更是好之又好,順之又順,全然不同與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時,只説了半句“寶玉,你好······”,便命喪黃泉。如果要我填滿這句,我想必當是“寶玉,你好狠。”為何狠心拋棄黛玉,另娶寶釵,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個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連痴心也化為灰燼,又如何撐得下去。殊不知,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計,寶玉並非無情,只是一直認為迎娶的是黛玉。再説那寶釵,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頂別人之名嫁給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寶玉掀開紅蓋頭之後,發現林妹妹成了寶姐姐大失所望,就那麼把寶釵冰在那兒,不再理會,這叫寶釵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無情也動人”,竟落得個獨守空閨的下場。

事及至此,忽覺寶釵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則是吃人的封建禮教。

讀《紅樓夢》有感5

“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伴隨着一代文星的隕落,一部絕世鉅著《紅樓夢》隨之問世!就如同後世研究紅學的人們所講的“文星雖隕落,西山仍悲愴。”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也將為後世永遠銘記!

《紅樓夢》一部精工細描的絕世之作!不同的人讀出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心境讀出不一樣的境遇!《紅樓夢》中每個人物的塑造和描繪都那樣的深入人心,讓後人百讀不厭!而它的作者曹雪芹,用他一生的遭遇,將自己坎坷的人生縮寫在這本絕世之作中!讀後讓我感慨萬千——"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我們的霑兒哥一語道破了他的悲歡命運!

《紅樓夢》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他一生的境遇。我常想:如果他的人生一帆風順的話,或許這世上不會有《紅樓夢》。悲憤出詩人也好,末世出才子也罷!事實就是這樣,幾經家變,註定了他要走這條艱難而偉大的道路。我們憐惜文星的悲歡命運的同時,也感恩命運的安排,讓一代文星為後世留下了這一萬世流傳和銘記的文學鉅著《紅樓夢》!

我們的霑兒哥,雖英年早逝,抱恨而終,但他在《紅樓夢》中,前八十回的思想價值,藝術成就已經達到中國古典小説的最高境界。那種在極其艱苦條件下,鍥而不捨的創作精神為後世所敬仰,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別去怨恨命運的不公,命運既然安排我們經歷一些人和事,必然是有它的意義!我們應該坦然的面對多麼的人生,在生活的歷練中學會逆風而行,學會成長!經過暴風雨的洗禮後,我們的人生應該更明朗,而不是頹靡不振、繼續陰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