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鑑賞精選

欄目: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發佈於: / 人氣:2.36W

導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代詩人李白作。李白的這首詩,堪稱高度含蓄的典範之作,它既沒細數情多深、意多長,也沒陳述自己佇立江邊以目相送的時間多久,但收到的藝術效果卻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詩味濃郁。

原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

李白與老朋友在黃鶴樓告別,

孤單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能看見長江在滾滾翻動。

鑑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前兩句旨在點題,引出了相互惜別的人物、地點、時令和友人要前往的目的地。

“煙花三月”明媚豔麗的色彩既是實景,也借景抒情地表現出盛唐時代人們積極奮發的精神面貌。“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從詩人的眼光和角度寫孟浩然乘船在江中順流而下,李白佇立樓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遠,船上的白帆逐漸消逝在藍天盡頭遙遠的水天相接處,

最後只能看見長江彷彿是流向天邊;這兩句詩意藴深遠,李白在樓前佇立之久足見友誼之深長和心情之惆悵了。可謂“不着一字,盡得風流”。

含蓄美是中國古代傳統美學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國古詩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詩,才能加深詩意,拓寬詩境,擴大詩的張力和容量。

李白的這首詩,堪稱高度含蓄的典範之作,它既沒細數情多深、意多長,也沒陳述自己佇立江邊以目相送的時間多久,但收到的藝術效果卻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詩味濃郁。由這首小詩中,我們或許可以總結一個規律,就是抒情短詩末尾宜用含蓄筆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耐人咀嚼。

鑑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二

故人西辭黃鶴樓

老朋友向西告別黃鶴樓,要遠行去了。黃鶴樓是武漢的一處名勝,傳説仙人在這裏騎鶴上天,後代文人多有流連題詠。李孟二人大概一同遊覽了,並在這裏分別。因為黃鶴樓在揚州之西,所以説“西辭”,暗寓東行。

煙花三月下揚州

在煙霧迷濛、春花燦爛的三月時節,故人乘船東下去揚州。“煙花”一語的概括性極強,教人分不清是煙雲,是草樹,是春水,是晴嵐,分不清是在江夏,還是揚州,抑或是沿途,只覺到處瀰漫着。而開元時代的揚州,是一個繁華的'都會,給人的感覺何嘗不是如此呢?行者與送者,似乎都沐浴在春風中。將黃鶴樓與“下揚州”放到一起,讓我們不禁想到“騎鶴下揚州”的故事。或許詩人並無此意,但既然孟浩然是一位風流散淡的詩人,將其與仙人騎鶴的形象聯想在一起,也還是可以的。而揚州這一“繁華似錦地”,曾激起多少人對它的嚮往,尤其是對於那些浪漫的文人雅士來説,就更意味着無盡的動人想象。即便到了現在,它已經風光不再,但“揚州”二字依舊包含着數不盡的風流。

此句寫出行季節與行程,紀事中兼有寫景,一筆便抹出了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

故人揮一揮手,走了,詩人站在黃鶴樓前,目送着他。只見一片孤帆的遠影,一點一點消失在碧水藍天處。這一句包含着一個時間的過程:即先前尚可見到船隻,後來只見一片白帆,再後來就剩下一點影子。送行者的深情由此可見。

所謂“孤帆”,此時江面上未必只有故人一船,只是詩人眼中無它。在宋朝人編的《萬首唐人絕句》中,這句寫成“孤帆遠影碧山盡”,在陸游的《入蜀記》中,則寫成“征帆遠映碧山盡”。顯然,“空”字展開的境界更為闊大,而“山”字則阻斷了人的視線,限制了想象空間。

惟見長江天際流

故人漸去漸遠,詩人什麼都看不到了,只看到茫茫的長江水在天邊奔流。送別的過程即將結束,這句卻將其轉換成一種延續性的狀態。詩人的目光似乎要穿越時空,他的情意正如那滔滔不絕的流水,追隨友人而去。這讓我們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在李白的詩裏,流水是有情的。清沈德潛説:“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

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説,又是帶着一片嚮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用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了。

特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含蓄美是中國古代傳統美學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中國古詩人的眼中只有含蓄的詩,才能加深詩意,拓寬詩境,擴大詩的張力和容量。李白的這首詩,堪稱高度含蓄的典範之作,它既沒細數情多深、意多長,也沒陳述自己佇立江邊以目相送的時間多久,但收到的藝術效果卻使人深感其中之一往情深 、詩味濃郁。由這首小詩中,我們或許可以總結一個規律,就是抒情短詩末尾宜用含蓄筆法,只有末句精巧含蓄,才能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境,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