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觀滄海

高中《觀滄海》教案

欄目: 觀滄海 / 發佈於: / 人氣:2.19W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觀滄海》教案應該怎麼做?

高中《觀滄海》教案

教學重點:

1、 理解詩句內容,能根據詩句中的詞語,理解詩人的抱負。

2、 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教育方面:

1、 培養學生誦讀的良好習慣。

2、 激發學生對古體詩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1、朗讀,背誦全詩。

2、體會詩中有畫,畫中含情,理解詩人的抱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們學習了很多詩人的詩歌,如李白、杜甫,而我們學習的詩歌中詩歌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我們學過的《木蘭詩》是一首樂府詩,《離騷》是一首楚辭體詩……今天,我們就再次進入詩歌殿堂,進一步領略一下詩歌的魅力,學習一首樂府詩曹操的《觀滄海》。

2、作者曹操簡介:

3、寫作背景:

4. 板書課題。

二、 朗讀詩歌:

百度視頻:然後自由誦讀。

三、 賞析詩歌

1. 學習第一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1) 註釋:

“滄海”一詞,可泛指大海,因為海水蒼色,一望無際,故稱。如葛洪《抱朴子·窮達》:“井蛙之不知蒼海”。蒼海:即滄海,大海。

“滄海”又作東海的別稱。本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滄海”指東海。《初學記》六解釋道:“按東海之別有澥(xiè),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這裏説的東海泛指我國東部海域,與今天特指浙江以東的海域“東海”不同。

臨:登上,有遊覽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徵烏桓時經過此地。

百度圖片搜索碣石山:上的情景。

2) 譯文: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3) 這句交代觀海的地點。

2. 學習第三至五句­——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1) 註釋:

何:多麼

澹 澹(dàn dàn):水波盪漾的樣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洪波:洶湧澎湃的波浪

2) 譯文:

水波洶湧澎湃,山島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得很茂盛。

吹起蕭瑟的秋風,海水中湧起了水花波浪。

3) 這幾句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波濤洶湧,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寫草木,仍然是靜態,再寫“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宏偉氣象。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些是實景。

3. 學習第五、六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1) 註釋:

日月:太陽和月亮

星漢:銀河。

2) 譯文:

太陽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銀河、太陽和月亮燦爛,好像出自大海里。

3)寫作手法:互文

4)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作者運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給詩歌增添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4. 學習第七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 註釋:

幸:慶幸。

至:極。

幸甚至哉:真是幸運極了啊。用這首詩歌來抒發自己的心願志向。

詠:歌吟

詠志:即表達心志。

2) 譯文:

慶幸得很,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整體感知

本詩是寫景詩,還是抒情詩?寫了什麼景?抒了什麼情?

景:

(實)海水、樹木、草、秋風、洪波 生機勃勃

(虛)日月星漢 寬闊、博大

情: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勾畫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圖景,表現詩人開闊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理想。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合着的,作者統一中國意欲建功立業的抱負並沒有在詩中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五.朗讀詩歌

朗讀提示:如果你是曹操,站在山上,面對大海,身邊是秋風呼嘯,海面上是驚濤拍岸,你該如何朗誦這首詩。

六. 質疑。

1、 按板書小結。

2、 質疑:學習了課文,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

七.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借景抒情:

景:

實景:海水 樹木 草 秋風 洪波

虛景:日月 星漢

情:開闊胸襟 統一中國 建功立業理想

八.告訴同學們,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過百度去網上搜索相關內容參考複習

教學反思

在課前的導入過程中,我向學生介紹了曹操的'個人簡介以及本詩創作的背景。接下來就進行教學環節。

首先用錄音誦讀。然後讓同學們,自由誦讀本詩,體會作者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然後是賞析詩歌。最後學生通過我的講解,想象詩歌中描繪的場景,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總的來説,我認為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夠,課堂語言過於書面化,與學生的交流有隔膜。

2、本節課是以誦讀為綱,但我在教學設計上,安排學生讀的時間太少。

附錄:《觀滄海》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繫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説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