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弟子規

職場弟子規讀後感

欄目: 弟子規 / 發佈於: / 人氣:2.52W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中藴含的職場智慧感悟,對職場人士有一定的幫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職場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人們的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作者是李毓秀(1647-1729),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原名是《訓蒙文》,後來經過賈存仁修訂,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1080個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文風樸實,説理透徹,可謂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對後世影響頗大。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裏面藴含着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大智慧。

《弟子規》總敍中説:“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裏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弟子規》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弟子規》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大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把對父母的愛擴大到對他人的愛,必然會為他人着想。一個愛自己父母利益的人,也能夠用心去愛他人。只要把這些清楚了,並且能夠付諸行動,很多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弟子規》是為人處世的教育,告訴人們如何正確處理人與周邊關係。企業都是人構成的,所以《弟子規》同樣適用,只是處理的關係變成企業員工與同事、下屬、上司、客户、企業等。對於企業員工而言,用好、學好《弟子規》,對於自己的未來發展非常重要。接下來我們就從《弟子規》的原文入手,進行逐句解讀和思考。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原文解釋】《弟子規》是依據古代先賢們的訓示和教誨編訂而成的。它教導我們: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

全文開篇給《弟子規》一個清晰的界定,那就是弟子規是聖賢的教育,不是瞎編亂造、混淆視聽的。《弟子規》彙集了中國至聖先賢的大智慧,它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濃縮的精華。

《弟子規》首先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恭敬兄長,要和兄弟姐妹友愛相處。這和我們在企業中員工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設想,如果一個企業的員工不孝順父母,與兄弟姐妹相處不好,怎麼還能奢望他在企業中能夠與同事們和諧相處呢?如果企業再提倡什麼奉獻和感恩文化的,這類人肯定會“切”的一聲表達不屑。

可惜現在的企業“利”字當頭,對員工這些最基本的素養關注的少之又少。在人員招聘時,更多的是看專業、看其工作經歷,只要這些符合,就過關了,其他的事情認為都是“私事”,不會過問,或者覺得與工作成效無關。其實中國古代任命將相都要考察其人是否孝悌,漢武帝時就是設立了“舉孝廉”,併成為漢代察舉制中最為重要的科目,是漢代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只有“根正”才能“苗紅”,才能進一步“光彩照人”,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在企業文化形同虛設、整體社會價值觀發生變異的大背景下,擁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認同就非常重要,這個基本的底線就是“首孝悌”!雖然企業特別強調展現自我、各盡其能,但如果在思想上,其實也就是企業價值觀上沒有統一,那企業的溝通成本就將大幅度上升,員工的本位意識上升,表現出工作推諉、溝通難、投入不夠、執行力下降、效率下降等。試想,如果一位員工基本的“孝悌”都做不到,怎麼相信他可以對公司負責,為客户着想?

在聖賢教育的第二個最基本點,那就是“誠信”!這句話將觸痛多少人的心,因為現在面臨的危機就是誠信缺失。我們看到社會上、企業裏,“假、大、空”盛行,説假話、説大話、説空話,嘴上説一套、背後做一套。企業做賬內部的一套、外部的一套,酒桌上説的是一套、酒桌後做的一套,台上是一套、台下是一套,對別人的要求是一套、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套,……現在可怕的是遇到什麼事情,我們心裏都會條件反射的嘀咕一下:這是真的嗎?

一個歐洲的保健品客户,打算進軍中國市場,計劃選擇網絡銷售其“高大上”產品,不建店面。我們告之要做高大上產品,必須要有上檔次的店面支撐才行,只是網絡銷售很難取信於消費者。結果那位老外連問幾個“為什麼”,他的邏輯是我的產品真的好,消費者是能夠識別的,應該相信的。可是網絡虛假的東西那麼多,一般消費者哪有精力一個個去判斷?誠信本來是中國傳統的美德,現在已經成奢侈品了,倒讓外國人驚訝,不知道是不是一個諷刺?

我們在抱怨誠信缺失的時候,也應該捫心自問,我們自己的話又有多少是真的`?!所以,現代企業在學習《弟子規》時,眼光不能只是向外看,而是向內審視自己,從自我做起。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