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赤壁賦

《前赤壁賦》主客問答結構的文化審美內涵

欄目: 赤壁賦 / 發佈於: / 人氣:1.16W

引導語:蘇軾的《前赤壁賦》膾炙人口,流傳千古,一方面是詩的內容很精彩,另一方面應該與行文結構離不開了,我們一起來學習《前赤壁賦》的知識。

從行文結構上看,《前赤壁賦》採用了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真實而巧妙地記錄了作者泛遊赤壁時的心理活動過程。文中的“客”與“蘇子”看似兩人,實為一人。二者的問與答是作者彼時彼地內心複雜情感的真實流露,是一種虛擬的對話形式。這種虛設人物問對的行文結構並不是蘇軾的獨創,而是源起《莊子》,承由騷、賦的傳統文體形式,同時也是人的二重組合心理結構的真實映現。瞭解這一點,是深入理解和領悟《前赤壁賦》思想內涵的關鍵。

從現存文獻來看,主客問對的文體形式早在《莊子》中就已普遍應用了。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無事實”。《莊子》各篇大多假設問對,藉口代言,構建獨特語境以傳達抽象哲理。如《逍遙遊》一文共涉及四則對話,即蜩、學鳩與大鵬,堯與許由,肩吾與連叔,惠子與莊子。他們在小與大、仕與隱、小言與大言、有用與無用等問題上觀點相對。每一則對話中,前者代表着世俗的一方,孤陋寡聞,心為形役,後者則宣佈或傳達莊子真正的哲學思想,超然物外,一任自然。這種主客自由對話的形式,旨在打破人們對特定事物的凝定固執的看法,從事物兩兩相對、並行不悖的辯證視角去注意對立思想之間的關係,反省這種對立的真實性,一直追溯到二者內在的相通性,即“通天下一氣耳”(《知北遊》)。因此,這種虛擬人物對話的行文方式,極大地活躍了創作主體的'藝術思維,拓展了藝術創作的自由空間,從而為歷代作家所接受、效仿。如屈原《離騷》中最能體現其浪漫色彩的正是他所虛構的幾次問對:女嬃勸告、陳辭重華、叩問帝閽、三次求女、巫咸降神,既大大拓展了創作的自由度,增強了詩歌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也淋漓盡致地抒寫了詩人內心洶湧澎湃、動盪不安的情感變化。他如苟況《禮》《智》賦作,宋玉《高唐》《神女》諸賦,皆沿用這種虛設人物問對的行文方式來展開全文。漢代散體大賦的創作,更是直接繼承了這一形式,成為漢賦在結構形式上最為突出的特徵。

蘇軾對《莊子》一書情有獨鍾。他的弟弟蘇轍曾在《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中回憶蘇軾讀《莊子》時的情景:“……既而讀《莊子》,喟然歎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因此,蘇軾之文,最得力於《莊子》的浸染。《前赤壁賦》不僅在思想內容上明顯接受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達生思想,而且在結構形式上,也是直接採用《莊子》主客問對的文體形式來展開全文。文中的“客”與“蘇子”分別代表作者情感的正反兩極,是一個人內心矛盾衝突的真實外現。這一點,也恰恰吻合人的二重組合的心理機制。

“任何一個人,不管性格多麼複雜,都是相反兩極所構成的,……也就是説,都是存在着正與反、肯定與否定、積極與消極、善與惡、美與醜等兩種性格力量互相對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張力場。”《前赤壁賦》中“蘇子”與“客”的一番對話實際上正是蘇軾泛遊赤壁時內心情感衝突的真實映現:一方面,面對眼前水天一色、浩浩渺渺、柔麗靜謐的月夜秋江美景,作者深深地感染並陶醉着。剎那間,心中久積的人生煩惱,尤其是因“烏台詩案”所遭受的折磨、冤屈、憤懣煙消雲散,化為烏有,一種心與物遊、飄飄欲仙的審美體驗油然而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但是另一方面,樂極生悲,剛剛獲得的忘情、超越的審美體驗忽然又被一種人生如夢的虛無、無奈與悲哀所替代。“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這是人生有限與宇宙無限難以調和的悲哀,是理想與現實之衝突的苦悶,是心與物不能完全相契的悵惘!

人生短促,天地永存。一個人意識到這一人類永遠無法解決的矛盾而又難以超越與釋懷的時候,內心是極為痛苦的。《前赤壁賦》並沒有沉溺於對這種痛苦的咀嚼與吟唱,而是主動將自身置放於水月無窮、盈虛無損的大自然的懷抱中,以清風為鄰,與明月為伴,從而使客方先前的是與非、有與無、生與死等對立觀念,完全消融在這種無待、無心之境。這種全然清新的生命超越性體驗,使先前桎梏、絕望的靈魂飛出了狹隘的,心靈幽室,獲得了無限廣闊的自由天地。“這理想境界是最高的生存宇宙,是充滿靈性、充滿感受性的內存領域,是人的真正留居之地。”至此,主客體之間的對峙和疏遠完全消失,達到了真正的物我兩忘、身與物化的至樂之境。故而“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這種境界是何等愜意舒暢,何等平靜空靈!

正如卡西爾所指出的:“我們在藝術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種單純的或單一的情感性質,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過程,是在相反的兩極——歡樂與悲傷、希望與恐懼、狂喜與絕望——之間的持續擺動過程。”因此,與其不厭其煩地搜尋許多旁證來考察“客”之真實身份,視“客”為實有其人,視此文為二人對話實錄,倒不如將其視為作者繼承自《莊子》以來的偽立客主、藉口代言的一種創作方法:一方面巧妙地、淋漓盡致地傳達了作者彼時彼地理想與現實、有限與無限、渺小與偉大等種種複雜情感的衝突與激盪.從而使文童開合自如,波瀾起伏,漸入勝境:另一方面也通過雙方出人意表的奇思妙對、譎譬巧喻,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增強了對話的藝術性,從而使《前赤壁賦》充滿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知識拓展]

蘇軾簡介及《前赤壁賦》原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夭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