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赤壁賦

實用的赤壁賦説課稿四篇

欄目: 赤壁賦 / 發佈於: / 人氣:1.89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赤壁賦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實用的赤壁賦説課稿四篇

赤壁賦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赤壁賦》分別被收錄在不同的教學單元: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本次説課將《赤壁賦》定位於第二種情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着重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本單元教學要求: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承《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它們與第一單元的現代抒情散文遙相呼應,互為補充,共同為“表達交流”部分的“寫景要抓住特徵”“學習描寫”“學習抒情”提供基礎和範例。這三篇雖都是山水遊記類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要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二、教學目標

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礎上,立足於學生的現狀,確定教學目標。

(一)學生分析

學生已經經過必修①文言文的學習,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獨立閲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

3、嘗試文言文閲讀研究性學習。

(二)目標確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賦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知人論世;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閲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積累;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瞭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在充分地把握與鑑賞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四)教學難點:

深入分析文章中藴含的哲理,並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並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三、 説教法和學法。

1、總體思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2、第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整體感知,通過質疑、交流的手段達到積累和總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3、第二課時,教師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學生討論,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利用“比較閲讀”“知人論世”等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4、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四、教學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美讀成誦

(一)導入課文

東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烏台詩案,因政治迫害被貶黃州。從政治生涯看,黃州是他的謫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從文學創作看,黃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巔峯。最負盛名的 “赤壁三詠”就創作於此。同學們,讓我們品讀其三詠之一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走近失意飄泊中的蘇東坡。(伴隨多媒體錄音,展示《念奴嬌 赤壁懷古》)這首詞在詞的大江裏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從此一個聲音悠遠地響了起來——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壯景彷彿還在我們面前,那人生如夢的浩歎彷彿還在我們耳邊,讓我們帶着這些温馨的記憶走進他的散文傑作《赤壁賦》。

( 新舊聯繫,激情導入。老師帶有感情的解説,既使學生了解了文學常識,又引發了其閲讀的慾望。 )

(二)疏通文句,通讀全文(約15分鐘)

1、針對預習自讀的情況,學生質疑。

學生將完成學案時遇到的困難,包括字音、句讀、難解的詞義及句意等,提出來集體討論,仍不能解決的,由教師引導點播。

2、初讀課文,學生互相讀給對方聽,糾正錯誤。完成檢測練習。

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包括實詞的含義,虛詞的用法及意義,文言句式等,檢測學生掌握的情況,幫助學生作好積累。

3、再讀課文,試理解文意。

(三)美讀指導(5——8分鐘)

(①朗讀時,韻腳要交代明白,要響亮到位,使之同聲相應,一貫而下。②整句是靠內容上的互補,形式上的反覆來強化表達效果的,朗讀時不能將文氣讀斷,要讀得前者呼後者應,似斷實連。③層次內部讀緊湊,層次之間停頓要適度。④體會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輕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讀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脈絡(8——10分鐘)

赤壁賦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後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合的經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閲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鑑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由於文章結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於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説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 教學目標:

(一)學生分析

學生經過前三個單元文言文的學習,對於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已經有了一些直觀經驗的積累,獨立閲讀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現階段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繼續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

2、逐漸將重點轉移到“鑑賞”的層面。

3、嘗試文言文閲讀研究性學習。

(二)目標確定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確立如下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賦的相關知識;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誦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過程與方法:反覆體味文中優美的語言,提高語言感受能力;知人論世;與作者在同時期創作的其它作品比較閲讀,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複雜情感和深刻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積累;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瞭解本文景、情、理統一的特點;在充分地把握與鑑賞的基礎上進行背誦。

(四)教學難點:

深入分析文章中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並作出評價,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

解決辦法:

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歷,並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覆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五)教學步驟:三課時

二、 説教法和學法。

1、總體思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2、第一課時,運用多媒體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整體感知,通過質疑、交流的手段達到積累和總體把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3、第二課時,教師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學生討論,深入分析文章內涵,利用“比較閲讀”“知人論世”等方法開展研究性學習。

4、第三課時,探究、討論並理解文章結尾道士化鶴的寓意。由此引申拓展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5、恰當地利用學案、多媒體、營造氣氛,擴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餘平生功業,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瞭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節,是因為無論怎樣鑑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做些靈活的調整,教師範讀,聽錄音朗讀,然後單個同學朗讀,一組朗讀,全班朗讀等。

(三)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讀全文,解決生字詞,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本段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句子

3、本段出現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節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於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合課文註釋,已經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四)、結合註釋,疏通第一段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五)找出文章中寫景的'句子,感受蘇軾的心情。

(五)、佈置作業:

誦讀課文並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把握作者夜遊赤壁時情感的變化。

(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體現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的有代表性的問題。)

(三)投影前《赤壁賦》,讓學生找出前、後赤壁賦寫景的句子,找出不同點。

學法:給學生從遊的方式、時序景色、寫作重點、作者心情上去比較,理解為何時隔3個月,作者的心情卻發生了改變。

第三課時

(一)複習舊課,導入新課的學習。學生齊讀課文

(二)梳理文章思路,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學生疏通第三段的大意。

(三)重點鑑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了寫景的語句,對於這些語句的鑑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鑑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於道士化鶴這一情節,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説出一些與“鶴”字有關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徵意義。至於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以及終極目標是什麼,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為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知識鏈接:古典詩歌中動物意象的傳統意義。

設計這一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動物的意象進行積累,方便以後的文言詞賦的學習,掌握這一內容,相信學生在以後答題的過程中能較好、較快、較準確地答題。

(五)、全文總結:

本文着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遊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脱塵世的心情。

赤壁賦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是《蘭亭集序》後接《遊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遊記內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於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溢滿於海”。《赤壁賦》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合的典範。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二、説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揣摩文中意藴深刻的句子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帶着感情誦讀文章,體會本文用語巧妙,極富哲理的語言特點。

2、通過討論,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提高鑑賞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後體現出來的超脱的人生態度和樂觀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蘇軾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於景,融情於事的特點。

三、説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閲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我已經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和初讀,結合註釋和課外資料已經能夠粗知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四、説教法學法

1、重視誦讀感悟

[説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於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藴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着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2、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的做法

[説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構是複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同。通過課堂內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五、教學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影視導入《三國演義》片頭曲

(二)、蘇軾訪談錄

1、走進蘇軾

複習舊知:請學生簡介蘇軾生平事蹟。

2、與蘇軾面對面

(1).蘇軾是在什麼時間,地點,情境下與我們面對面?當時蘇軾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緻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多媒體出示美景)

(三)、挖掘蘇軾的內心世界

解讀蘇軾的內心世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客為何而悲?2.蘇子是如何解勸他的?

主要採用問題探究法和辯論賽來開展教學。

主要問題:(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

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多媒體播放客的吟唱,將學生帶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帶進蘇子悲涼的內心)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2).面對江月客人發出了怎麼的感歎?寫曹操的用筆重點在哪裏?客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慨?

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説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於“空虛”。客通過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樣面對江月,?作者是如何闡發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説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4.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三組:正方:萬事萬物都是變化,反方:萬事萬物都是永恆的,裁判。

利用辯論賽,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蒐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鍊。

4.結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誠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與枕藉”。

5.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結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主”“客”實為一體,分別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進一步發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複雜心情。

(2).進一步發問:“為什麼採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6.鑑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合。

(1)、全文創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説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結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誌情、景、理三者轉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3.請學生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找出與課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用多媒體出示《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再次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胸懷。

比較閲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四)、評價蘇軾

你贊同蘇軾這種面對不幸的態度嗎?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人生態度?

(五)、走出蘇軾

聽蘇子一席言談,我們心中對跨越苦難、不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當我們生活中再次遇到不幸時,我們又會如何面對?

三.小結

四.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2、補寫作文第二段(附後)

板書:蘇軾訪談錄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與現實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附作業

2、根據作文命題,結合你對蘇東坡的瞭解,補寫xxxx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第二段,注意文意貫通。

赤壁賦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大凡在寫景敍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藴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 “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藴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 “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的這一要求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二、説教法

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能夠誦讀一定量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下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把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三、説學法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麼,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於這一點並根據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1、通過反覆誦讀培養韻律感;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容;3、學生自主探究鑑賞,提高審美情趣

四、説教學過程

一、關於作者:

作者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曾有詩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儋州惠州” 蘇軾寫作赤壁賦正是在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的時候教師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二、聽錄音或教師範讀,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輕重和變化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讀音—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之後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註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後,學生質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後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