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記承天寺夜遊結構

欄目: 記承天寺夜遊 / 發佈於: / 人氣:3W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裏,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昇華。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記承天寺夜遊結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承天寺夜遊結構

記承天寺 ⑴ 夜遊

元豐六年 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⑶,欣然 ⑷起行 ⑸。念 ⑹無與為樂者 ⑺,遂 ⑻至 ⑼承天寺尋 ⑽張懷民 ⑾。懷民亦未寢 ⑿,相與 ⒀步於中庭 ⒁。

庭下如積水空明 ⒂,水中藻荇 ⒃交橫,蓋 ⒄竹柏影也 ⒅。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 ⒆如吾兩人者耳 ⒇。

記承天寺夜遊的結構形式

1、表達方式:記敍 描寫 議論。

2、結構層次:

第一層:(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達方式是敍述,交代清楚了時間、地點、同遊者、遊歷的緣由)

第二層:(4句)觀月賞景。(寫景、描繪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層:(最後3句)月夜問天,自喻閒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議論,點出作者曠達樂觀的襟懷)

敍事 -賞月緣由{月色入户,懷民相與}乏居寂寞

記承天寺夜遊- 寫景-庭下月景{積水空明,藻荇交橫}景色宜人

抒情-愉悦苦悶——但少先人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選自《東坡志林》卷一。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哲宗立,高太后臨朝,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

字詞註釋

(1) 承天寺 :故址在今湖北黃岡縣城南。

(2)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當時作者因烏台案被貶黃州已經四年。

(3)户:一説指堂屋的門,又一説指窗户,這裏指門。

(4)欣然:高興、愉快的樣子。

(5)行:散步。

(6)念:考慮,想到。

(7)者:……的人。

(8)遂:於是,就。

(9)至:到。

(10)尋:尋找。

(11)張懷民:作者的朋友。名夢得,字懷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豐六年也被貶到黃州,寓居承天寺。

(12)寢:睡,卧。

(13)相與: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裏。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這裏形容月色如水般澄淨明亮的樣子。

(16)藻、荇(xìng):均為水生植物,這裏是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17)蓋:句首語氣詞,這裏可以譯為“原來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 閒人:這裏是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裏是一個有職無權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閒,自稱“閒人”。

(21)耳:語氣詞,相當於“而已”,意思是“罷了”。

拓展:記承天寺夜遊文言文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橫(héng),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讀後,仔細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過卵石,彈出一支清新的曲調,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漸漸領悟。

這裏的“美”首先來自內容的“真”。東月朗照,激發了作者的遊興,想到沒有“與樂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尋伴,這時錯覺生趣,情感觸動,於是記下此景此情,順理成章,一切是那麼的和諧自然,毫無雕飾造作之感。

這“美”來自語言的“純”。筆記如同拉家常,娓娓敍來。雖然沒有奇警之處,但卻不能增刪或改動什麼字眼兒。點明日期,是筆記體遊記所必須的,“月色入户”與“欣然起行”互為因果,寥寥數字,何其洗練!寫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詞,不枝不蔓,體現出空靈、坦蕩的意境,將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貼切,“交橫”一詞更準確地表現了藻荇姿態,彷彿觸手可及。接着,作者筆鋒陡轉,連發二問,既親切自然,富於韻律,又拓展時空,發人思緒。

這“美”來自結尾的“精”。從文章結構看,結句屬“合”,就此打住。從語意上看,它包藴豐富。“閒人”一詞,表面上是自嘲地説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隻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閒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做一個“閒人”呢?賞月“閒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閒人”的**罷了。 總之,遊記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純”的境界。

《記承天寺夜遊》分層賞析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敍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裏,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敍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尋友夜遊)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遊蕩,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淨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閒適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閒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閒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籤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閒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説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記承天寺夜遊》寫作技巧

1.比喻傳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3.抓住了瞬間的感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4.虛實(動靜)結合:把竹柏(實、靜)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虛、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