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名著欣賞 > 長恨歌

《長恨歌》的優秀讀後感

欄目: 長恨歌 / 發佈於: / 人氣:2.86W

篇一:《長恨歌》讀後感

一、開場:誤入凡間一精靈

《長恨歌》的優秀讀後感

碧波盪漾的淥水,環抱着飛檐斗拱,文彩輝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筆一揮,梨園女伶的歌聲便穿雲裂石,美豔的宮娥翩翩起舞,吳帶當風。這是獨屬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寶時代的繁華魅影。

鏡頭微轉,水汽氤氲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誤入凡間一精靈。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發展:無法承受的愛情之重

過去的他,也許真的是孤獨吧!縱然貴居萬人之上,坐擁佳麗三千,可愈聽得塵世喧囂,愈覺那些温暖與己無關,沾染着別人的熱鬧,只更襯得自己形單影隻。直到她——那個精靈一樣的女子,她讓他覺得,自己的?不再滄桑漂泊。於是,他忘記一切、不顧一切地愛她。愛是有理由辜負全世界的——只是,多麼可笑,唯獨擁有一切的他,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他還是順遂了自己的心,讓愛情的光環無比燦爛,燦爛到光環之外那些攀龍附鳳的猢猻們已悄然地貪婪地爬向了名利場的頂端。葬禮的號角夾雜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聽到?

也許多年後他會明瞭:當年愚笨如他們,從不懂得將幸福吝嗇些支配,憑着任性肆意揮霍,直到兩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場盛大的逃離

所有的浪漫終於在叛軍的鐵蹄聲中被無情地撕碎,他們終於為這一場華麗而奢靡的愛情付出了代價。由遠及近的漁陽鼙鼓,輕易地踐踏着一個王朝的光榮與驕傲。從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國荔枝無佳人。紅顏,何其自然地成了“禍水”!面對不發的六軍,面對他的愁容,她輕扯嘴角,要多冷血才會忍心讓早已青絲變白髮的他更添愁霜呢?纖纖素手執起那束殘忍的白綾,也許,在身體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遲。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説,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縱是那天,他也沒有如此不安過。

四、沒有結局的結局

後來的後來,他不記得了。似乎,那日後,全世界都已劇終。

哪裏有什麼海外仙山呢,不過是他心甘情願地蜷縮在回憶裏編造的一個又一個傳説罷了,他不依不饒地緊緊抓住那些只會讓他難過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罷了。

他説,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觀望的煙花。他説,餘生,用來忘記她。

他一定不會知道,千年後會有一首歌告訴他,煙花易冷,會有一首歌告訴他,雨紛紛時,舊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沒有她,愛不像愛!

後記

我不想把《長恨歌》絲絲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諷喻詩。在我看來,《長恨歌》更像是一部愛情史詩電影,詩人便是那技藝不凡的導演,在他的執導下,只有愛,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

篇二:讀《長恨歌》

蘇童曾經説過,上海有三個奇女子,張愛玲,王安憶,安妮寶貝。

早就忘記了他是怎麼評價她們的,只覺得上海是出精緻女子的地方,如張愛玲的清豔,安妮寶貝的冷豔。而王安憶,只讀過《長恨歌》一部,四個字,繁華落盡。

王琦瑤是王安憶的影子,三小姐一樣的在人後獨自美麗。她的美麗是安靜的,不招搖的。愛和恨就算是至深,看來也是淡淡的,走到了深處,才知道濃烈。

王安憶的筆像是古時女子手裏的繡花針,那一針一線,繡的都是女兒家的心事,描的都是上海背街小巷裏藏的悽婉。她寫的王琦瑤,是那個時代上海所有在深閨裏微笑,心卻早就飛到繁華場上的女子,“她們是平易近人的美,有點謙虛地,卻又有些做作的討好”。初看過去那種筆觸太過細膩,沒有我喜歡的女作家的磅礴凌然,可是讀到王琦瑤,薩沙,嚴師母,康明遜在房間裏做糯米圓子,吃火鍋的時候,猛然覺得,那種細膩居然可以引得人的心裏生出波瀾壯闊的共鳴來。

她寫,這熱鬧雖然不是鼎沸之狀,卻是貼了心的。那種生活像上海很多小家庭必要過的小小節日,很温情。然後我方知王安憶的細膩絕對不是無謂的賣弄,是每一個字裏都可以擰出靈氣來般的滴水通透。她極力去描寫的那種生活,是舊上海年輕女子閨閣裏的心事。

王琦瑤的心事是什麼呢是愛吧,或是一種模模糊糊自己也説不清楚的生活。李主任,她等過很久的男人;康明遜,她曾經愛過卻離她遠去的男人;薩沙,瘦弱蒼白曖昧的少年;程先生,唯一一朵在她生命裏濃墨重彩地開過的花,也是無聲地謝了。

留下了的是些什麼呢一個叫薇薇的,她生命的延續,一場上海小姐的盛宴,那些斷斷續續的情。這樣像花朵盛放後的寂靜,是難以想象的。

這書的故事是如灰色一樣温柔,低調的,即使是高潮也是緩緩而來,找不到頂峯。王琦瑤的身世跌宕,看來卻這麼理所應當。為什麼為她是個美麗動人的女子為她是個總也逃不出保護的女子為她是個沒有大智慧的女子

也許她與所有小家碧玉一樣,帶着含苞待放的味道。有點嬌憨的,早就不再是當初無才便是德的女子,可即使表面上已經被解放,她們終歸在等。於是當有人伸過手來,又恰巧到了花期,王琦瑤便跟了他走。我相信她不是骨子裏輕浮放蕩的女子,只是總遇不到對的人。如康明遜,程先生。

有時想想,她若是像蔣麗莉一樣讓生命俗氣地滑過,會不會就不容易感覺到疼,後知後覺地,過一生可王琦瑤的心註定她是不能成為一個平凡女子的--她的心太重。該要記住的,不該記住的,都被一點一點地藏在心裏。王琦瑤有點隱忍地生活着,帶着一點對未來的迷茫。她記住了康明遜,李主任。然而程先生的情,她卻最終未領--雖然只是差一點的事情。這種擦肩而過,讓王琦瑤的幸福更像午夜一現的曇花,美麗當中是緩緩流過的淒涼。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白居易的《長恨歌》裏他寫的是絕代佳人楊玉環,用兩個字形容這詞最為妥貼,情殤。怕是王琦瑤在恨的,也是那樣終而不得的愛。就算在舊上海她憑着美貌留下一席之地,曾像陳皇后般被金屋藏嬌,最後也只留了愛麗斯的痛苦。若是都能忘了,王琦瑤不會恨,永遠不會。

應了那句絕美的詞--人生若只如初見。我愛煞了深藏的決絕。只是她王琦瑤不能免俗,無法做到忘卻這些曾經滑過她生命的男人,只好將他們的記憶揹負着,像揹負着一個家一般地,不捨不棄。

所以即便是那樣的恨,也是隱着愛的。王琦瑤將自己的一生浸透在帶點甜蜜的苦澀裏,心甘情願,算是種妥協吧。因為對她來説,此生的情事就像煙花一般,即使稍縱即逝,在心裏依舊是不變的印記。

篇三:《長恨歌》讀後感

我似乎總是在寫一些總結性的東西,例如:電影觀後感、書籍讀後感、事件評論等等。難道我是一個喜歡説三道四的人?呵呵,笑談耳。

《長恨歌》,這本書讀了將近一個月,但是從朋友處借來已有半年之久。遲遲沒有讀起來,是因為這小説開頭過於怪異,似是白描的手法只講上海的瑣碎,沒有丁點兒故事情節,直到有時間耐着性子讀下去才發覺它的'與眾不同、別具一格。

整個小説開始的幾個小章節裏,作者用盡繡花針般的筆法把上海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瑣碎來了個淋漓盡致的展示。這展示還不是一般的展示,是用了電子顯微鏡來看的展示。如果把上海比喻成一個女人,作者以這女人身上的一個毛孔為基本出發點,向讀者做一種讓人感覺深入骨髓後再無法深入的介紹。王安憶只是白描,光這白描就已經讓人覺得勢不可擋,喘不過氣。

漸漸的故事才在舊上海農堂裏的諸多瑣碎中蔓延開來。

《長》覺得是個悲劇,電影版的沒看過,不知道是不是悲劇的調調。上海的農堂裏似乎就不了大快人心的愛情,悽迷哀怨的味道揮之不散。《花樣年華》就是例證。

《長》寫的是愛情還是一個女人?似乎兩者本是不可分離的,寫愛情離不開女人,寫女人不寫愛情也塑造不起來一個完整的女人。王琦瑤的悲劇是由於過於依賴的愛情造成的。雖然她看起來總是特別的獨立,可這獨立總是伴隨着一個又一個可依靠的愛情既男人的消失而誕生的。生活中的人也都是如此,伴隨一波又一波人的離開,自己的生活內容一茬接一茬的改變。

王琦瑤憑藉選美一舉成名,而往後的生命軌跡也就由此確定,可以説,選美是個轉折點,沒有這個轉折點,以後的事情都不會發生。這是一連串因果反應鏈的第一節,也是決定性的一節。這樣的轉折點,在每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都存在。也許某一個選擇就決定了將來要走怎樣的路,遇到怎樣的人,發生怎樣的事。其實,之後的遇見都事偶然,無論對方是誰,彼此發生怎樣的糾纏都只是在轉折點之後,走上另一條路之後必然發生的事情當中的一個偶然。彼此都是偶然,他是你的偶然,你也是她的偶然。偶然碰在一起,都與之前某一個決定性的選擇有關。

雖然王安憶不是要講偶然,但這偶然也是生活中的道理。

當王琦瑤明白很多生活的道理之時已是春光不再之時。然而有些非比尋常經歷的人都具有一些常人不及的智慧,她就是憑這智慧在已經不再青春的年紀裏青春了一兩把。只是後來的青春似乎更深沉、更沉重。

紅顏薄命,雖然王琦瑤死時已經紅顏不再,説薄命也有牽強,但只因她死的太突然,太覺有普遍性所以還是要用了這個詞來形容。

有誰知道當時有多少個王琦瑤,又有多少個人如王琦瑤一樣死去呢。

王琦瑤就是一顆投入湖心的石子,開始的時候,人們為那旖旎的漣漪歡呼吶喊,待到風平波息時,所有人轉身離去,她則石落水底。

王安回憶講的是故事,能從故事裏看到什麼,只有看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