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勵志作文 > 創新作文

關於敢於創新作文合集五篇

欄目: 創新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48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敢於創新作文5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敢於創新作文合集五篇

敢於創新作文 篇1

在一個地方,有兩個賣報的小孩子,他們兩個賣的是同樣的報。

有一個孩子十分勤勞,每天沿街叫賣,聲音也十分響亮,可每天賣出的報紙並不是很多,而且還有減少的趨勢。第二個報童肯用腦子,除了沿街叫賣,還每天堅持去一些固定地方,一去就給大家分發報紙,過會兒再收錢,地方越跑越熟,報紙也賣出很多,當然也有損耗,但很小。

漸漸地,第二個報童報紙越買越多。第一個報童,賣出報紙就越少,不得不另謀生路。

敢於創新作文 篇2

德國的科學家歌德曾經説過:“要成長,你必須要獨創才行。”也的確是這樣,如果你不會創新,只會一味的模仿,那你將永遠都不會取得成就。只有創新才能讓你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然而創新就像是一把鑰匙,它幫助人們打開智慧的大門。如果沒有這把鑰匙,人類不會發明飛機,雖然時間只是短短的十二秒。如果沒有這把鑰匙,歷史中將沒有四大發明的影子。如果沒有這把鑰匙,我們現在如此發達科技,各種的手機、電腦、軟件。

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然而,總會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勇於拿起這把鑰匙,去改造,去創新。去發現新世界的大門。

二十五歲的愛因斯坦勇於創新,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推翻了關於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結論,勇於提出了自己發現的“光量子”的結論。

為在這之後的“量子學”奠定了科學的基礎。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偉大的權威;齊白石原本是個木匠,靠着自學成為了畫家。他在取得重大成就之後,他還並不滿足,不斷吸取其他畫家的長處,改變自己作品的風格。他曾在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多次改變自己的畫的風格,所以他晚年的畫比早期的作品更為成熟,形成了別樣的風格。

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中推翻了了當時的《地心説》,他又通過自己對宇宙以及對星系的瞭解,建立了《日心説》,經過重重困難,《日心説》得到了驗證,成為了新的權威。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每一種科技都在飛一般的進步。每相隔一段時間,總會傳來發明的消息,或者新的技術。如今的網絡則形成了突飛猛進的趨勢,全球各地的人們無時無刻都在用着網絡。平時一用手機,就能瞭解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事件。出個門完全不用帶很多現金,微信一掃就能付款了。而這都是因為那些勇於創新的人走出的貢獻,是他們讓我們的生活方便,簡潔。

創新就像是一對翅膀,讓我們安裝上這對翅膀,不斷髮現,不斷探索,享受創新給我們的快樂。

敢於創新作文 篇3

創新是一針強心劑,只有敢於創新,才有實力和資格在變幻莫測的世界永立潮頭。而保守則無異於一劑毒藥,麻痺你的思想,消磨你的鬥志,讓你在舒服下沉淪,正如高爾基所説:“保守是舒服的產物。”無論是個人、國家還是整個人類社會,要想取得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必須摒棄保守,敢於創新。

創新是個人能力提升與發展的途徑。一個人只有敢於創新,不走尋常路,那麼他的思維才會敏捷,他的思想才能深刻,他的成就才會輝煌。“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即便如此,韓愈仍為掃過往的浮華空虛的文風,鋭意改革,與柳宗元共同領導了中唐的古文運動,把散文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他也被後代文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道在日新,藝亦須日新,新者生機也,不新則死”。徐悲鴻飽含赤子熱情,積極探索新的畫法,將西方寫實手法融入中國畫中,開創出了獨具一格的寫實畫風,極大地拓展了我國繪畫藝術發展的空間。試想:如果韓愈和徐悲鴻循着前人的軌跡,保守固化,能在歷史的書籍中留下璀璨的一頁嗎?

創新是國家繁榮富強的源泉。江澤民曾説:“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翻開中國近代屈辱史,晚清政府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頑固保守,閉關鎖國,終於被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割地求和、主權相讓結果被八國聯軍衝開國門,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開啟了近代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歷史。由此看來,敢於創新的國家才會興旺,保守必然導致衰亡。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動力。伽利略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學説,堅持實驗檢驗理論,探索新發現,提出了“落體定律”,確認了“慣性定律”,提出了相對論原理,將人類的認知水平帶入新的時代。瓦特偶然看到蒸汽頂起壺蓋,不斷研究,發明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引發了18世紀工業革命,這不僅是一次技術變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試想:如果不勇於創新,永遠躺在前人的知識堆上自鳴得意、裹足不前,人類社會豈能不斷進步與發展?

當前我們所處的世界正在發生鉅變,科技日新月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正席捲全國,很多年輕人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要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要敢於質疑,敢於創新,注重實踐,努力探索,爭取早日成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敢於創新作文 篇4

現在,不管是什麼東西都很注重創新,設身處地地想,如果你是一名顧客,你一定想見識最新產品;如果你是一位觀眾,你一定想欣賞最新劇目;如果你是一位歌手,你一定想唱新歌;如果你是一位運動員,你一定想嘗試一套新動作。創新才能更加能夠抓住眾人的眼球,所以要敢於創新。

我們為何要創新作文?發展作文。作文從古代的文言文發展到如今的白話文,其中出現很多經典的文章,這也是先輩們從自己出發敢於去創新自己的文字。作文,不能拘泥於以前的文體,但要繼承,它們的確對我們有影響,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文新穎、新鮮會吸引讀者,也有閲讀的必要,讀起來也有所收穫。

社會實踐是創作的源泉。所以,立足於社會實踐,是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創新作文的根本途徑。實踐出真知,實踐出真理,我們的思想也是從社會實踐得來的,又是寫作的需要。體會生活,感悟生活,從生活裏找出素材,從自己出發,寫出自己的心聲,寫出自己的文字風格。

要創新,那麼我們必須要懂得寫作文。作文,並不難寫,我們每個人都會,但寫出來有的很好,有的卻很差,我們要相信,這是我們個人存在的問題。問題就是我們作文的文學功底了,還有語言的'流暢,文筆的優美。要把問題解決,那麼我們就要勤奮學習文學,提升自己的文學功底,提練自己的語言運用。寫好一篇文章,其實很容易,從自己出發,敢於去開發我們那獨特的文字。

如果我們沒有那華麗的詞藻,我們可以抒發樸實真摯的情感。一篇文章裏,華麗的詞藻顯示了我們文學功底的高,濫用的或者會使文章無味,讀起來也沒有什麼意義。感受真實,也許激起了讀者們的心聲,與我們共鳴,也體現了真實的寫照,這往往是受眾人的喜愛。真實的,是最美的;樸實的,是最好的。但不能否認華麗詞藻的篇章,每當我看到別人文章那華麗的詞藻,便感歎他的文筆是那麼的犀利,內容也是讓人深刻沉思。總之,各有千秋,各有我們值得去學習的地方。

如果沒有豐富的想象力,我們可以用幽默的語言抒寫自己的風格。想象,一般在小説方面上大膽的構造,勾畫生活和現實的現象,使眾人都熱愛。個人沒有這般想象,有幽默的性格不仿去用幽默的語言感動讀者,去創新個性飛揚的文字。

人總有不足的地方,文章也不例外。那麼我們需要取長補短,把名人的精句引為己用,這並不是抄襲,而是精益求精。巧妙地運用,使文章更有説服力。通過借鑑、溶合、汲取優秀的文字句子,創新作文更上一層樓。徐悲鴻國畫大師從自己出發,縱古貫今,中西結合,創出新穎獨特的風格,他的畫受人喜愛也是通過融洽、汲取西方藝術的“精益求精”。韓寒一筆犀利的文字,獨特的風格,是性格的造就,又是他的魄力。我挺佩服他的,佩服他從自己出發敢於創新作文,敢於寫出他的心聲。

敢於創新,寫出屬於自己風格的文章,給文學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吧!

敢於創新作文 篇5

近日,我和許多夥伴一同去參觀了紫金山天文台。通過仔細觀察瞭解古天文儀器、現代天文技術的完美結合,讓我深深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不斷探索。從嫦娥的傳説、萬户的犧牲到神五楊利偉踏入太空、“嫦娥”奔月,這一個個里程碑展現了一個膚如黃土的民族對浩瀚長空的探索。雖然是世世代代踩在廣闊的大地上,卻總是想方設法地去仰望天空中未知的世界。

但是探索的過程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總會有巨浪滔天,狂風大作的時候。萬户想坐在綁了很多火箭的椅子上,手裏拿着風箏,想飛向天去,結果可想而知,一個年輕的生命在絢爛的焰火和美麗的夢想中流逝。祖沖之潛心鑽研,創造了《大明曆》,受到了朝廷眾臣的反對,雖終被採納,但那時的祖沖之早已含恨而逝十年之久了。張衡從一個執着數星星的孩子最終成為了一名著名的天文學家,這當中究竟經歷了多少,早已無人知曉,但他發明的“地動儀”着實是天文史上的一朵奇葩。

探索其實很簡單,就像愛迪生問媽媽:“母雞能孵出小雞,為什麼我不行?”;就像法布爾問牧羊人“我們是用眼睛還是用嘴巴看到太陽?”;就像小時候的張衡問大人:“天上到底有多少顆星星?”;就像我們問父母:“為什麼太陽是紅色的?為什麼月亮時圓時缺?”這些問題其實一直都存在着,只不過有些人注意到了,去研究;有些人只是看到了,很快過去了。蘋果肯定不只砸過牛頓的腦袋,可只有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洗澡時經歷過因為灌得太滿而將水溢出的,肯定不只阿基米德,可只有他發現了浮力定律;看到水壺口冒出熱氣的一定不只瓦特一人,可只有他發明了蒸汽機。因為他們善於觀察思考,勇於探索創新,不可或缺的就是他們具有淵博的知識和鑽研的精神,不畏於未知,不止於未知,將未知變為已知,在已知中尋找未知,這便是他們給予我們的探索的真諦。

我們不知道你在哪兒,但我們知道你就在那裏,招收向我們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