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

欄目: 財務分析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05W

●為提升美國經濟的邊際產出效率,延長再工業化的經濟驅動效應,美國將進入到技術外溢、模式外溢和產業外溢階段,亟須推進全球經貿格局和機制調整,經濟全球化發展進入到新的關鍵時期。

2015年第一季度我國宏觀經濟與財政政策分析報告

●在去槓桿化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的資本供給難以滿足投資需求,利用較好的投資收益率從發展中國家吸引投資,引致發展中國家的儲蓄轉移成為全球經濟再失衡的重要表現。

●我國面臨着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性矛盾增多和體制機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的挑戰,同時也受到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壓力。解決壓力和挑戰的路徑就是驅動創新戰略。

2015年第一季度,世界經濟的形勢依舊錯綜複雜,但復甦的邏輯主線逐步清晰。發達國家在新一輪再工業化、再全球化中佔據優勢地位,並可能加劇全球經濟再失衡的風險,從而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影響。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財政發展也進入新常態,在運行中表現出一定的體制機制弊端和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加速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是我們迎接新常態,是我們克服全球經濟再失衡的重要決策。

發達國家復甦信號增強全球經濟再失衡態勢初顯

2015年第一季度,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進程仍然表現為明顯的不同步。但是,各國經濟運行中的亮點在不斷的增多,積極因素的作用也有所放大,世界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和前景不斷明朗。從目前的情況看,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的發達經濟體有可能先行進入復甦,加之“正向供給衝擊”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形成了利益再分配,全球經濟再失衡的態勢已初步顯現。發展中國家需引起警惕,加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直面國際市場的競爭,抓住經濟復甦期中的重大機遇。

 美國經濟:從再工業化到再全球化

一季度,美國經濟仍在持續穩定增長的軌道上運行,各類經濟指標保持平穩,市場效率和企業創新等指標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國內要素的邊際產出率逐步下降,經濟初步進入“穩態”區間的特點明顯,再工業化對經濟增長的驅動效果進入平穩期。一季度,美國GDP增速預計將達到2.5%左右,考慮到2014年同期為-2.1%,這個增速雖屬正常但仍弱於市場預期。剔除油價和其他附屬因素影響後的核心CPI達到1.8%,低於美聯儲2%的警戒線,處於温和通脹的水平。3月末的美國失業率水平維持在5.5%,進入到充分就業區間,通脹和失業的關係進入到敏感期,一季度共新增就業68萬人,要素市場處於平穩有序的狀態。

美國再工業化的影響目前已經從企業層面擴展到產業層面,從效率導向轉向結構導向,並開始深入影響美國國民經濟的生產組織形態和商業經營模式,為全球製造業小型化、智能化和專業化的路徑做出了重要探索。我們認為,美國再工化的核心是“分佈式佈局+智能化組織+模塊化生產+多樣化供給”。

為提升美國經濟的邊際產出效率,延長再工業化的經濟驅動效應,美國將進入到技術外溢、模式外溢和產業外溢階段,亟須推進全球經貿格局和機制調整,經濟全球化發展進入到新的關鍵時期,國際經濟組織、多邊經貿規則、區域經濟合作和國際產業鏈(價值鏈)等領域的調整與改革將漸次起步,給世界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美國的再工業化到再全球化戰略的關鍵是外部市場的效率和交易成本的控制。因此,美國再全球化的戰略重點將基於以下原則展開,包括:第一,以簡化多邊註冊和保護標準趨同的新一輪知識產權合作;第二,以非關税壁壘和貿易管制措施為重點的多邊貿易合作;第三,以立足於東道國資源和要素,實現自主性研發生產,並面向國際市場的投資合作;第四,以推進國際互聯網在更廣闊的領域內覆蓋,並堅持開放性、打破信息壁壘的國際信息合作;第五,以扁平化、自由化和自主化為特徵的新型國際產業鏈,以及打破“微笑曲線”模式的新型國際價值鏈。這些內容可能將成為美國在2015年國際經濟合作和談判中的重點內容,對於世界上其他主要經濟體而言,也將成為利害兼具的“雙刃劍”。

 歐盟和日本:競爭和轉型中的經濟復甦

進入2015年以來,歐盟和日本的經濟運行中的亮點不斷增多,各項領先指標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是向復甦的方向發展。預計2015年下半年,歐盟和日本的經濟都將探底企穩,逐步進入到經濟的上升期和復甦期。

歐洲央行在年初贏得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訴訟,為歐洲版的`QE掃清了政策障礙。3月份,歐元區經濟景氣指數達到了103.9,超過了市場預計的103.1;投資者信心指數持續保持增勢,3月末的數值達到了20,為2007年8月以來的最高;商品零售總額增速保持較快增長,增速超過3%,為整體經濟復甦在需求面上提供了重要支撐。

日本經濟也逐漸克服了消費税政策的衝擊和“第三支箭”未能有效落地的影響,經濟呈現復甦的勢頭。2月份,受到日本企業利潤增加和產出增加的影響,日本失業率進一步下降到3.5%,失業人數僅為230萬人,是發達經濟體中就業表現最好的國家;核心CPI實現了2%的增長,基本符合日本經濟政策的調控方向,實現了連續21個月的正增長;貿易環境持續改善,實現貿易順差1.44萬億日元(約合119.5億美元),是2011年9月以來的最好水平;對外投資保持增長,海外投資收益總額大幅增長,增速達到27.5%,達到1.86萬億日元(約合154.3億美元)。

 再失衡:發達國家從借入“缺口儲蓄”到借入“儲蓄缺口”

在美國經濟率先復甦的帶動下,以製造業為龍頭,歐盟和日本各國通過市場形態、產業佈局、企業組織和生產工序的變革,抓住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的有利時機,有效對接再工業化和再全球化的機遇,實現效率提升、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但在去槓桿化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的資本供給難以滿足投資需求,利用較好的投資收益率從發展中國家吸引投資,引致發展中國家的儲蓄轉移成為全球經濟再失衡的重要表現。

相較於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全球經濟失衡,“再失衡”表現出兩類典型的特徵。第一是發達國家從借入“缺口儲蓄”到借入“儲蓄缺口”。相對於危機前“缺口儲蓄”的借入,當前的借入的“儲蓄缺口”主動性更強、需求的規模更大、對發展中國家內部的投資擠佔效應更加突出。如果説“缺口儲蓄”的借入是基於發展中國家存在剩餘儲蓄前提下的一種資源再配置,那麼借入“儲蓄缺口”則是基於發達國家的投資缺口中,具有明顯的市場主導下的初次分配特徵——“儲蓄”成為全球性的資源配置,價高者得。第二是儲蓄的來源從貿易盈餘轉向投資替代,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惡化。在危機前的失衡階段,發展中國家通過加大產出能力,形成大量的貿易收益。這個貿易收益,就成為發展中國家借給發達國家,以彌補“投資缺口”的重要儲蓄來源,具有循環性、互補性和互利性的特徵。而再失衡條件下的“投資缺口”則主要來自於發達國家產出能力的擴張和產出效率的提升,國際儲蓄的借出和借入不具有循環性,將逐漸抬升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成本,降低企業活力,影響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進而導致發展中國家發生系統風險。對於這一情況,需要高度關注,並採取切實措施,保持我國在全球資本流動和再配置中的主動權和市場韌性。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的局面

——GDP增速運行在合理區間,物價與收入形勢保持平穩。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規模為140667億元,同比增長7.0%,與全年的控制目標基本一致,總體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之內。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2%,暫無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風險。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087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縮小。

——“三駕馬車”結構保持穩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居首位。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7751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3.5%。其中,國家預算資金增長11.0%,積極財政政策已經進入到實施層面,政策效果將在二季度逐步顯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71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6%。網絡購物依然是消費活動最活躍的部分,全國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7607億元,同比增長41.3%。進出口總額55433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增長4.9%,進口下降17.3%。貿易順差7553億元人民幣,規模再創新高。

——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深層次矛盾逐步暴露。從產業結構的情況看,第三產業的佔比高達51.6%,較2014年的48.2%又提高了3.4個百分點,在反映經濟結構改善的同時,工業生產增速的放緩也是導致第三產業佔比快速提高的重要原因。在居民收入結構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61,比上年同期縮小0.05。

房地產行業是當前需重點關注的關鍵性產業。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665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5%,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27892億元,同比下降2.9%,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壓力進一步增大。3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499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4.6%,房地產企業的庫存壓力也不斷增加。工業企業的經營困難是需要關注的另一個關鍵性問題。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452億元,同比下降4.2%,主營業務收入毛利潤率和淨利潤率分別為14.45%和4.9%。

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當前,我國面臨着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性矛盾增多和體制機制改革正在深入推進的挑戰,同時也受到美國主導的世界經濟再全球化和再失衡的壓力。解決壓力和挑戰的路徑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建立高效率的市場,二是形成差異化的競爭,三是開展智能化的生產。這三個方面的共同基礎就是創新,就是創新與生產的對接與結合,即創新驅動。財政應統籌各項資源,加大支持力量,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推進低成本創新為主要着力點,實現創新驅動戰略的目標與使命。

創新驅動戰略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對接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國務院面對當前複雜經濟形勢制定的重要基礎性戰略,通過政府簡政放權,通過投融資的審批制度改革,通過對創新實踐活動的全方位支持,來形成我國創新和創業的新局面。創新驅動戰略連結“創新”和“驅動”的兩端,既強調創新的範圍、模式和方法,又強調創新成果的使用、轉讓和保護,因此,創新驅動戰略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目標得以實現的前提,並具體落在“眾”的環節、“創新”環節和“創業”環節三個方面。

 財政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着力點與主要措施

根據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目標和要求,結合我國當前所面臨的複雜經濟形勢和外部環境壓力,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財税政策,應根據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指導,調動自身資源,統籌各方力量,堅持科學規範,為經濟發展和創新驅動提供動力支撐。在具體的政策設計和規劃中,須着力做好以下三個領域的工作。

第一,堅持市場導向,提升潛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要發揮決定性作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方向、路徑、組織方式和實現方法都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在競爭與效率的基礎上,財税政策發揮引導和槓桿作用,與市場力量形成合力,並提升惠民生帶來的經濟發展潛力。

第二,減税降費、定向調控。結構性減税和普遍性降費是降低市場門檻,提升企業活力,增強投資意願的重要保證,對企業的綜合促進作用巨大;定向調控則是從政策實施的效果出發,考慮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和市場的公平要求,針對具體對象採取的靈活、科學的調控手段。當前,我們亟須這兩種手段的有效搭配,用財税政策的“加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可考慮的措施手段有:一是結構性減税,特別是完成“營改增”改革,促進研發活動,推進專業化分工;二是改革企業所得税制,對研發費用的核算方法和範圍進行調整,增加研發費用包含的項目,如模式創新的研發投入等,並實施加計扣除;三是對創業投資實施税收優惠,對投向種子期、初創期等創新活動的投資,統籌研究相關税收支持政策;四是繼續完善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税收優惠政策,全面清理對小微企業的收費和政府性基金等。

第三,加力增效、激勵到人。財税政策要繼續加大對“雙引擎”發展的支持力度,在統籌的基礎上,增加投入的規模和渠道,注重政策的效果和過程的公平開放;在鼓勵創新的基礎上,優化國家、企業和研發人員的分配格局,以人為本,加大創新收益對項目承擔研究團體和人員的傾斜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