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實用】元宵節的作文700字三篇

欄目: 元宵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61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宵節的作文700字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元宵節的作文700字三篇

元宵節的作文700字 篇1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中,會有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傳統習俗。然而,隨着時間的變遷,元宵節也變得越來越沒有過節的氛圍;正月十五,上班一族大多數人已經投入忙碌的工作中,學生一族也投入學業中,彷彿已經忘記元宵節這個節日的存在。身為學生一族的我,也是差不多已經忘卻元宵節了,若不是要寫寫一篇作文,也無法想起兒時元宵那幸福的記憶!

在腦海的深處,兒時元宵總是那麼悠閒自然,幸福快樂,而不是現在這般忙碌不已。兒時元宵,令我記憶最為深刻的兩件事情,莫過於吃元宵即吃湯圓和煙花盛會了。在我初三之前,每年的元宵節,都會舉辦一個煙花盛會,那是一個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視野盛宴。

回想當時,嘭的一聲,一顆不起眼的小火種在半空中崩裂,隨即化作許許多多的柳條在漆黑的夜空中搖曳着,彷彿在寓意着今年春天的無限生機。而嫩綠的柳條還未完全消失殆盡,又有一朵燦爛的`金菊躥上天空,在空中緩緩的綻放,那金黃的花穗隨着風在搖擺。當我們還沉醉這美麗的盛景時,又有一顆顆亮點直竄上空,好似孔雀開屏,又如天女散花,猶如漫天的星辰化作流星雨。一會兒滿天金燦燦的,猶如豐收的小麥撒滿天;一會兒又是滿天紅豔豔的,好似漆黑的夜空被塗上妖豔的胭脂一般。煙花彷彿知道我們對她的喜愛,一個一個競相飛上空中,綻放自身的美麗;而這絢麗的煙花在黑暗的夜空中竟相綻放,那流光溢彩四散開來的點點金光,把夜空裝點得是如此燦爛奪目,真是美麗極了!在場的所有人為此不停地發出了聲聲讚歎。

此番盛景,讓人沉迷當中而不知時間地悄然流逝;一個小多時就這樣流逝,煙花盛宴已達到尾聲。盛會結束了,大家帶着對煙花盛會無盡的感歎和回味回到家中,開始了下一個節目,包湯圓吃湯圓。在這過程中,一大家子圍在餐桌不停回味剛剛結束的煙花盛宴,各自説着自己的感受;當然也不免相互嗑嘮一下家常了。當時的場景是那般充滿歡聲笑語。

可惜,這一切也只能是兒時的回憶了,現在不復存在了,現在只有不停的忙碌!

元宵節的作文700字 篇2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這一年可真特別,我們將在第二個故鄉——崑山過節。只見家家户户掛出大紅燈籠興高采烈地迎接元宵節。

放學回家,老遠處就看見我家門前的紅燈籠隨風搖擺,正在歡迎回家的我。“叮咚“我快樂地按下門鈴,奶奶高舉着滿是麪粉的手邊高呼“來了!來了!”我一看就來了興趣,“奶奶,你在做餃子。”“不,入鄉隨俗,改做糰子了。”原來奶奶在做糰子呢,心想我也待“操練一下,學會一樣新本事”。我一扔書包,一把抓起麪糰用力揉起來。奶奶急發話了:“去去去,一邊去,白團子都成黑糰子了”我吐了吐舌頭,一溜煙地洗手了。

我不顧滴着水的十指,先拿來一塊糯米粉團,把它放在手裏揉成了一個圓球。接着我學着奶奶的樣用大姆指在圓球上面挖出了個小洞。然後把小洞拉拉大,往裏裝了許多豆沙餡,頓時這個不圓的球一下子變成了個“胖子。”最後我把口給封上了,可剛封上這邊,另一個邊裂開一條縫,我剛把縫補上了,剛剛開口處子又裂縫了,急得我只恨少了幾隻手。這時我靈機一動立刻在外面又嚴嚴實實地包了一層面粉,裂縫總算沒有了,大功告成,直是它比奶奶的糰子足足大了兩倍,看得奶奶直搖頭呵呵笑。

吃着熱氣騰騰的糰子,一家人有説有笑的。“啪啪啪……”一束束耀眼的光線從我家玻璃窗前飛過,好美呀!爸爸按老家的習俗在地上一字排開爆竹,用香煙點,媽媽用打火機點,我在一旁蹦呀跳。導火線“哧哧”冒着火花,“嘭”的一聲巨響,爸爸的煙花騰空而起,在天空中放射出金色的、銀色的、紅色的、藍色的光芒,隨後星星點點般向四周飛去,光彩奪目。媽媽的引信燃到盡頭,只聽“隆”的一聲,煙花飛上了天。金花四射,像萬壽菊怒放,一眨眼變成一朵朵小花從天而降。再往高處看,煙花漫天都是,有的像透明的愛心,有的像飛泄的瀑布,有的像怒放的百花,有的像流星雨……此時的夜空就是一副絢麗的圖畫。

一家人拉着兔子燈漫步在人流如潮的大街上,頭頂着絢麗的煙花與喜慶的紅燈籠,腳邊是五顏六色不停地轉動的彩燈,熟悉的歡歌笑語聲依然響徹耳畔,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沸騰起來。難忘今宵,快樂無眠。

元宵節的作文700字 篇3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綵,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餘眾,奏樂者達一萬八千多人,戲台有八里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在唐代的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綵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御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遊人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餘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户户都懸掛五色燈綵,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我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