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精選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彙總7篇

欄目: 端午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02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彙總7篇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1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小時候對端午節的理解,僅僅停留於香噴噴的粽子。而本地的人們,似乎也不大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尤其是我母親,既不懂得端午節的內涵,也不記起在門口插上菖蒲、艾枝避邪,倒從未忘記用一雙巧手為一家人包上幾個肉粽和涼粽。在母親的潛意識裏,她是要用一份心意,撐起一片家人團圓其樂融融的天空。我們稚嫩的心,年年都為粽子的清香和家人團聚的温馨而陶醉。

漸漸長大,我才知道,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屈原出生於湖北秭歸,他自小就樹立了濟世救民的遠大理想。當他目睹民不聊生的社會景象後,決心救人民於危難之中。於是,他乘一葉扁舟,踏着西陵峽的滾滾波濤,走進了自己立志為國的這座聖潔殿堂。然而君主昏聵,佞臣當道,他實在迴天乏力。雖然他知道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他也決心“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他難以力挽狂瀾。面對現實,他只能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歎息。他只能將他的滿腔憂憤訴諸筆端,為後人留下《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後,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許這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吧。但他愛國憂民的胸懷情操,卻隨着端午的習俗千古傳承。他堅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着湘楚大地的巍峨羣山,照耀着楚江的驚濤駭浪,也照耀着中華大地,成為後世典範。

如今,粽子的清香分明已沁入心脾,我對自己説,好好享受這一份祥和愜意吧!我在想,假若屈原大夫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假若他能來到天等,眼見天等政通人和,處處和諧,他一定會倍感欣慰,他也一定忍不住為天等的發展出謀劃策的。不,如果屈大夫目睹天等人才濟濟,能人雅士共同努力讓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健康穩定,他也下決心不再從政,這麼我們不妨尊重他的意願。假如願意,他可以在風景秀麗的龍角小天池邊築屋而棲,於端午朗日,面對一池碧波,盡抒詩興。也或者,他來到巍巍四城嶺中結棚而居,於端午佳節,手提一壺美酒,穿過幽靜的八角林,來到山腳下我的家中做客,用天等辣椒醬蘸着品嚐母親親手精做的肉粽,不時與我舉杯暢飲,這是多麼温馨的場景呀!

然而,很快的,我發現了自己的可笑: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大夫是永遠也回不了繁華的今世了!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儘量避免屈原悲劇再次上演,同時好好過端午佳節,靜靜懷念屈大夫,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2

我的思念是圓的。 咀嚼着這句樸實卻如月餅一般脣齒生香的詩句, ” 即便是在落雪的深 冬,心中那輪皎潔的中秋皓月也會悄然升起,帶來幾縷清幽,幾縷温馨……

月啊,中秋佳節的守望者,幾千年來你不是一直都在夜空閃耀,寄託着人們的仰望與祝 願嗎?“月兒圓,人團圓” ,在瀰漫着茶香、果香和鄉土香氣的一個個中秋之夜,你不是早 已成為了親情、團圓的代名詞了嗎?

因此,你不僅是佳節的守望者,也是傳承千年的濃濃親情的守望者啊! 月啊,不僅是中秋,在千年以來那些可銘記的日子裏,你不是一樣也在人們的心中散發 着柔光嗎?你不僅曾照耀過“千里共嬋娟”的子由、子瞻,不是也撫慰過佳節之夜“獨在異 鄉為異客” 的王維嗎?汨羅江不息的波浪中, 你不是也曾為詩人的命運而哭泣嗎?清明細雨 瀰漫的暮色中,你不是還在雲靄的背後為早已離去的斷腸行人傷神歎息嗎? 因此啊,你不僅是佳節的守望者,也是古老的傳統文化的守望者啊! 微笑的你, 如同古老中華文明的守護神。 親情, 文化, 如幽靜的月光脈脈地流淌過歷史, 1聯結起人心。夜色澄澈如許…… 只是,曾幾何時……

緊張的現代生活,讓人不覺淡忘了那一縷最美好的感情;少了團圓,少了掛念,更多的 是忙碌工作後自我表現麻痺放鬆的寶馬雕車,燈紅酒綠;世界的浪潮衝擊着,外文 HIP-HAP 歌詞倒背如流的年輕人卻不會吟詠中秋的文章; 月光被沒心沒肺的不夜燈火所黯淡, 聖誕節 的狂歡,情人節的軟語,佔據了本已缺少詩意的心靈,文化的月光照不進來;相形之下倒是 韓國,竟把我們的傳統的端午節申了他們的遺產…… 你哭了,月啊,燈火闌珊處你將自己遮擋在霧霾之中。你不願看到那一抹屬於中華文明、 屬於詩意、屬於親情、屬於文化的月光,消失在今天的繁華中…… 但是,幸好還有人仍然記得你啊,也還有人正逐漸記起。

月光並沒有消融啊,春節不一 直還是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嗎?清明、端午、中秋不也剛剛成為法定假日嗎?月啊,微笑 吧,佳節的迴歸,不也正是詩意、親情、文化的開始迴歸,是人們對那一縷千年中華魂的重 新重視的開始嗎? 只是,重返的佳節之月,會不會又被商品社會的娛樂風氣,物質享受所玷染,失去那一 份詩意的清新、親情的樸實和文化的純淨呢?…… 你不語,我只得自己尋找答案。月啊,我看到人們對傳統佳節設為法定假日的決定大表 贊同;看到古老的佳節習俗又開始風靡;聽到文化的聲音又在人們的心中迴響;聽到人們又 在吟唱佳節之月的詩篇…… 你仍不語,微笑中充滿了希望。我看到你的清輝又開始在大地流淌,一如當時曾照子由 子瞻的千里嬋娟……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3

窗外淋漓的小雨不停,恍惚,又到了那個粽香飄蕩的時節,又到端午節了嗎?往事似乎還很清晰,思緒飄了好遠,飄到了故鄉,故鄉的端午節。

農曆五月,青草漫遍了家鄉的山野,淺淺的清香撲鼻而來,石板橋,苔痕斑駁的青石下,墨綠的水色,緩緩流動,宛若温潤的雙眸,在那淅瀝的小雨中,端午節悄悄走來…

指甲紅

端午節淅瀝的小雨一下,鳳仙花那些桃紅的,細碎的小花朵就開得一片爛漫。每當這時,鳳仙花顫着花瓣上的露珠笑意盈盈時,穿着花布衫女孩們把花瓣細心地採下來,放進一個細白的碎碗片裏,再放上粗鹽和白礬,又操起一根圓木搗得碎碎的,碗裏的花瓣就成了粉色的糊狀。女孩們眨着明亮的眼,不時有幾綹黑髮飄到額前,她們一邊搗着,一邊輕輕唸叨着:“端午到,指甲紅,染了指甲過端午,紅紅火火過一年。”她們摘下幾片鮮嫩的梅豆葉,先把花瓣泥塗在指甲上,再用梅豆葉靈巧地把手指尖裹成一隻只綠粽子,最後纏上紅絲線,把葉子紮緊。女孩們終於甜蜜地笑起來,明天那鳳仙花的桃紅就跑到她們指甲上去了!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桃紅鮮豔了女孩的指甲時,行走。

艾篙青

“哦,摘艾蒿嘍!”頑皮的孩童們坐在遙遙晃晃的自行車後座上仍不安分地大喊大叫,嘹亮的聲音響遍了清晨的山野。是的,是該摘艾篙去了。“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密密的艾蒿顫動着晶瑩的露水爬遍了山坡,穿着短衫的小孩子們跌跌撞撞地爬上小山坡,白嫩的手輕輕撫摸着艾篙,閉上眼深深地吸一口艾篙的香氣,咯咯地笑起來,他們使勁拔下一小束艾篙,白嫩的指尖濺上點點青綠,歡笑充滿了山野。婦女們輕聲説笑着,信手摘下幾片艾葉,戴在耳邊濃密的黑髮上。成束成束青翠的艾篙被放在自行車後座上在鄉間土路上顛簸着帶回家,歡聲笑語灑落一路。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艾篙遍綠了山野時,行走。

粽香飄

青翠的蘆葉在家鄉老人們的手中輕輕旋轉,光滑的蘆葉被捏成錐形,撒入一小把嫩白的糯米,填上幾個乾巴巴的大紅棗。幾轉,幾捏,粗糙的大手靈巧地轉動,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粽子便跳蕩而出,再倒入冒着熱氣的大鍋裏煮,粽子沉沉浮浮,原有的青翠變成深綠,順着白熱的水汽,飄出甜甜的香。小巧的粽子被撈出來,冒着熱氣放在白瓷碟上,水汽順着深綠的粽皮滑下來,裊裊的熱氣讓人心裏驟然一暖,咬一口,白嫩的糯米里點綴着幾顆蜜棗,鮮香潤滑,還帶着蘆葉特有的清新,一併化在舌尖上,化成了滿嘴的清甜,滿心的温暖。瀰漫了雙眼的,不止那白熱的水汽,還有家鄉人分享着粽子,滿臉滿足的笑。

家鄉的端午節,在那粽香飄蕩時,漸行漸遠。

思緒在濕漉漉的水汽中漸漸模糊了,那粽子的清香似乎縈繞齒間。端午節,悠久的傳統,美好的風俗,人們在這年年的端午節中,虔誠,莊嚴,心中懷有的不僅是對節日的期待,更是對美好生活得祈願。

家鄉的端午節啊,我願在夢中,將你深深思念。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4

記憶中,採摘粽葉是端午節的前奏。那時,親戚、鄰居、朋友,全村的人都忙起來了,燒草灰制鹼水,採洗粽葉淘糯米,大家忙在一起,有説有笑,那是我記憶中難忘的鄉村生活情景。節日前幾天,我們小夥伴們便相約到山澗採粽葉。村莊附近的山上是沒有那種植物的,我們要步行很遠一段距離,到深山的清泉邊採摘。

採粽葉是不易的事,不僅要爬山越嶺,還要經受蚊叮蟲咬,相當辛苦,但一想到那香噴噴的金黃色的粽子,我們就興奮無比,唱着歌撒着歡,如小兔般跳躍在林間,尋找着粽葉。找到之後,小心翼翼地將這種紡錘形的粽葉摘下,一枚一枚疊放好。採完粽葉回來,我們往往是衣衫襤褸,蓬頭垢面,但扛着一編織袋粽葉,小夥伴們都有一種收穫的喜悦,雖然腰痠背痛,卻依然嘰嘰喳喳個沒完。

採完粽葉回來,奶奶就把又寬又長的青翠粽葉,一紮一紮捆好,泡在水裏,用大鍋煮透,此時,濃郁清香便瀰漫滿屋,把過節的意味薰濃。端午節頭天下午,奶奶從米缸裏舀出白白的、珠圓玉潤的糯米,裝在水桶裏,清涼明澈的水細細地清洗糯米中的雜質,再摻上幾把紅棗,紅的白的,格外醒目。包粽子時,我就迫不及待搬了小板凳,坐在盛滿了糯米和粽葉的鍋盆前,等着和奶奶一起包粽子。説是“一起”,其實,用奶奶的話説,是“瞎摻和”。但奶奶卻從不阻止我,哪怕我包得還未及開煮就脱線散架,或者樣子奇形怪狀四不像,都不會被指責半句。不一會兒,一大盆粽子就包好,一個個精神飽滿,可愛極了,還沒煮就有一股隱隱的清香。

吃完晚飯後,在灶里加些木棍雜柴,把粽子倒進鍋裏,翻騰幾遍後,大人們便放心地休息,而我則聞着粽香,心裏如翻滾的'粽子,興奮,難眠。煮了一晚上的粽子熟了,清香四溢,輕解開來,那嫩黃色彩的粽肉,升騰着蒸氣,散發出一股特有的粽香。輕咬一口,過節的滋味就從舌尖瀰漫到全身。

冰心説:“童年呵,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在我真中的夢裏,飄着粽葉的清香,飄着粽子的甜香;在我夢中的真裏,有一片令我永遠回味的粽葉,那粽葉裏包裹着美好的節日,包裹着節日裏奶奶的笑臉,還包裹着童年的無憂與歡樂。

又到粽葉飄香時,城裏的繁華,擋不住我思鄉的情緒,我決定利用假期,馬上回到家鄉尋找粽葉。是的,我尋找的不僅僅是粽葉,我尋的是那段有着粽葉香的歲月與情懷:質樸而沉靜,悠遠而綿長……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5

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這首詩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舟。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這首詩描寫了南宋詩人陸游在端午節這天生活習慣。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儲藥、配藥方、祈禱這一年能平安無事。從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節風俗。

作為中國古老文化節日之一,端午節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可謂是家喻户曉,人人皆知。過去,我對端午節知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裏,我讀了《我們節日》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端午節有着很深厚文化內涵。從這本書當中得知,端午節是在中國這麼多節日中,名稱最多:端午節、端陽、重五節、夏節、天中節、五月節、詩人節等。端午節來源也有很多種,有紀念屈原説、龍説、紀念伍員説等20多種。

其中,最流行是紀念屈原説。據説,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湧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懸艾草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為這深厚文化底藴,所以端午節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主要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生命力,在我們德清,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據説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户自然也少不了包粽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粽子,是我們孩子們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有地方,人們還會佩帶着香袋,姑娘們以這五彩繽紛香袋做飾物,既香味裊裊,又讓自己變得更美麗動人,走在大街上自然引來了不少小夥們留連目光。

偶然間,我從網上看到去年,韓國打算向聯合國申報端午節為他們國家遺產,我非常驚奇,覺得這是對我們中國人羞辱,端午節是中國人,怎麼可以讓給別國家去申報呢!這可能跟有些人喜歡過洋人節日有關吧!我想,我們應該行動起來,為保護宏揚我們中國自己傳統文化,儘自己一份力吧!

看了《我們節日》,那一個個傳統、有趣節日,正款款地向我們走來,《我們節日》一書,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讓我們通過另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讓我們更有理由為中華文化而自豪!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6

今天讓我歡天喜地的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了,我從媽媽那剛一打聽到,就高興的歡蹦亂跳。因為呀!

這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的來源是由於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很多人有個疑問: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比賽劃龍船呢?事情是這樣來的。一個偉大詩人屈原愛國,為皇帝出謀劃策,但有些紅眼病者覺得屈原勢力太大,多管閒事,天天在皇上面前説屈原的壞話,慢慢的皇上相信了那些荒唐的謊言,把屈原撤了職,流放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而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經常到汩羅江一帶,一邊走一邊唱着傷心的詩歌。到了公元前278年5月初五那天,抱着塊大石跳河自殺了。附近的老百姓得知,大家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海,到處波浪起伏,哪兒有屈原的什麼痕跡。大夥很傷心,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也讓江裏的魚蝦、蛟龍、魚······等動物飽了肚子,就不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都照辦了,後來他們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的小船改為賽龍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啊!端午節的由來可真多呀,我喜歡端午節的美、喜歡端午節的熱鬧、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喜歡屈原那種愛國精神,當然我還喜歡最好玩的賽龍舟!

寫端午節的作文800字 篇7

汪曾祺老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名叫“端午的鴨蛋”,寫的是他的家鄉高郵的一種特產——鹹鴨蛋。

高郵是一個水鄉,有7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水多,鴨自然也多。鴨多,蛋更多。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做蛋吃蛋的好方法。這樣,高郵的名聲在外也就不奇怪了。

我的家鄉住龍怎麼樣呢?

住龍身處山區。這裏既不是什麼水鄉,也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住龍的鹹鴨蛋我是不大喜歡吃的,主要是鹹鴨蛋的蛋白我不喜歡。倒也不是像《端午的鴨蛋》裏所描述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那樣,而是因為蛋白實在是太鹹了!可是不鹹的話還叫什麼鹹鴨蛋呢?

每次吃鹹鴨蛋,我向例是隻吃蛋黃的。蛋黃的滋味確實不錯,入口柔嫩鮮美,微微地透出那麼些許硃砂色——這肯定比汪曾祺老先生“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顏色的”要強得多。

住龍在端午節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和全國的其他地方差不多,實在是土得要命。如果真要説住龍在端午節時有什麼好吃的的話,那麼也只有粽子了。

我家基本是不怎麼做粽子的。有時候心血來潮,邀上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圍坐在一張大圓桌邊上。一邊説笑,一邊包粽。我一貫是坐在旁邊看他們做,因為我既不心靈,也不手巧。每次想插手,都免不了被母親責罵。

更多時候,我家都是“坐享其成”吃姑姑和其他親朋送來的粽子。語文老師常説:“沒有高個子也要從矮個子裏面挑出高個子。”你可別看住龍只有這小小的粽子,裏面的學問可大這吶!

粽子的原料是糯米和箬葉。糯米是不可以加很多的,因為胖嘟嘟的很不好看,而且在烹煮時糯米會“泄漏”出來。適量的糯米做出來的粽子則像金字塔一樣美觀,特好看。

還要注意加入的灰鹼(據説是一種草木灰)的適量。

有時候會吃到有一種膩膩的感覺的粽子。這種粽子不像其他粽子一樣吃起來清香爽口,那感覺就好像我喝了石灰水下去。我聽我母親説是什麼灰鹼放太多了——姑姑家做的粽子就不會這樣,我不唬你,絕對叫你一吃上癮——加入的灰鹼的量對粽子的口味影響很重要。

我們那兒的孩子不知道是什麼感覺。好像特喜歡吃粽的。端午節的時候,我從沒瞧見過有誰家的孩子早中晚飯還吃白米飯的,幾乎都是手不釋粽的。那倒也不奇怪,你説誰還在這時候整天大嚼米飯啊?不過如果是滿口無牙的老人,那大概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