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

欄目: 端午節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08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1

這個端午,巧妙地讓我們也放了一個兒童節,不過小時候也沒怎麼過,就只有放假。朋友叫我去幫她加油,當然拒絕不了,她是老大。學校很大,坐着校車也要做很久,一路上有的人在小柳清水卿卿我我,有的人還穿着民國時的校服依着石頭,那自信可愛我想民國的時候是不會有的吧,扮演就該真一點吧。有的人也還是演的可以,穿着很美的衣服,拍着藝術照,姿勢怎麼擺也擺不夠。我呢,苦悶的坐着,連風都是悶熱的,看着他們的校園生活,就像在説,看看自己過得有多麼的悲哀,彷彿這多朝氣蓬勃的小花成了別人的笑話。我看着身邊的朋友們,一個個都為這比賽激動着,付出了嘛,期待也是自然,一個個花枝招展的,我就是綠葉給她們下一下苦力。這一切都讓我自己覺得,我要永遠都是底下的根,怎麼像長都離陽光越來越遠,越是想得到光明就得離黑暗更近,我也想長出一朵花來。

有時候覺得自己在順境的時候反而更能夠發揮自己的實力,看着這些,都會覺得陽光都是黑的。我的職業是一個建築工人,陽光能給我的是嘿喲的皮膚,還有生活。一個建築工人,那懂得什麼文藝,鋼管太單調沒音調,混泥土太結實,沒空心的鼓動,也總不能要我拿着磚塊高歌吧,你不聽,那也得聽。但也喜歡吆喝,這樣待久了人倒空得出聲了。看不得那些閒着的人,躲在陰涼出還喊天恨地的,我們卻不行,還得靠這天氣吃飯的呢,汗水再臭,洗點也就乾淨利落,跟那些小夥子也差不多遠,也得看着美女做點夢。有時實在撐不住了,看着圍欄外面,男人,女人,還不都是肉一般,撕碎了,照樣嚥下去。陽光也有温柔的,有些人閉上眼,有的人發現汗水更少了。陽光透過窗,怎麼也叫不醒我,嘿喲的臉早就感覺不到,睜開眼來,早就被曬得皮開肉綻。

一個沒有實力的人,只會痴心妄想,對於成功的陰涼只會是仇恨,怨來怨去,習慣了。我不是。

看着她們在舞台上上演唱,我就在問自己,想上去嗎?不管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得到一些東西,那是寶貴的,怕的就是就算你在吆喝也沒有一個人看你。可是有些人就這樣,我看的都心碎了。我知道自己想要成功,是那麼的迫切,這樣的舞台我也會在生活裏演義。得到自己想要的,不管怎樣我都要。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2

今天就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讓我來告訴大家有關這一天的一些知識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別稱:端陽節(五月正是仲夏,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浴蘭節(端午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有“解粽節”之稱。)、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説,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有關端午的知識我就介紹到這,怎樣,大家清楚了嗎?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3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爸爸媽媽都會帶着我們到奶奶家一起包粽子。端午節為什麼要包粽子呢?這個疑問直到讀小學後才被老師解開了:原來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報國無門,在農曆五月五日這天,投淚羅江自殺。楚國人民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這樣年復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記憶中的端午那天,我們總是趕了大早到奶奶家,這時奶奶早已準備好一切開始包粽子了。我飛快地跑到奶奶旁邊,好奇地看了看,好幾張粽葉躺在盆裏舒服地泡澡了,鍋裏的糯米飯香噴噴的。我好奇地問:“奶奶,為什麼這些粽葉要一直泡在水裏呢?”奶奶説:“粽葉泡着沾上水,包的時候糯米不會太黏,比較好包。”原來是還有學問啊!

我先看了看奶奶那嫻熟的動作,學着她的樣子包了起來。先洗個手,沾點水,從盆裏拿起兩片濕噠噠的粽葉,交錯疊在一起,抓着它的兩邊,摺疊成一個小漏斗,用湯勺挖了三勺糯米飯放入漏斗中。仔細一看,糯米飯裏和着不少三層肉、蝦米和香菇呢。接着,還得把半顆熟雞蛋塞進糯米堆哦。再把“漏斗”上面那兩張半片的粽葉將露出的糯米飯蓋住,然後用紅色的繩子將它纏繞住。但是我怎麼也繞不住,看着奶奶包了一個又一個粽子,我的心裏甚是着急。

這時弟弟走了過來,指着我包的粽子大笑了起來:“姐姐你包的粽子比奶奶包的粽子大了好多呀,粽王!哈哈哈。”我看着手中的粽子,確實比奶奶包的粽子大了不少。奶奶笑着説:“要小點,煮熟後還會再長大個的。”我便把還沒纏上線的粽子拆開。用湯勺把一些糯米挖了出來,當我手中的粽子與奶奶包的粽子一樣大時,我在將它用紅繩纏繞住。這時一位身穿綠色衣裳的“粽美人”便誕生了。我提着親手包的粽子在弟弟面前炫耀起來:“看!你不會包吧?我包好啦!”弟弟把頭一撇,不理睬我了。

包完兩盆粽子後,便放入鍋中和水一起煮,煮了大概半個小時便好了。鍋蓋一打開,一股香味就撲鼻而來,我忍不住趕緊用剪刀把紅線剪開,放入碗中。忍住燙,打開粽葉,香味更加濃厚了,這時我總愛把粽子蘸着甜辣醬吃,又辣又香,還有點兒粽葉的味道呢,吃完許久後舌頭上仍然留着一絲絲餘味。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4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着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這個是老舍先生的《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據説當時端午節本是驅除瘟疫的。但是後屈原是在端午節投江的,所以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前一天,大家都忙着包粽子,我們小孩子當然是幫不上忙了,所以我們結伴去玩。我們先是去玩過家家,再騎着車子圍繞村子轉兩圈。最後我們要去佩香囊,傳説香囊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中午回家後,粽子差不多都包好了,粽子是用葦葉來綁的。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兩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民諺説:“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吃過簡單的午飯後,我就幫媽媽懸艾葉菖蒲。在端午節,我們這裏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買來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的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把他們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

第二天起牀後,我們小孩子都非常開心。係數穿戴好後,就等着媽媽把煮好的棗棕拿到飯桌上,因為聽説早上吃了沾了糖的棗棕,會早中狀元!

吃過早飯,我們孩子又聚到了一起,有時還有家長,我們這是要去看賽龍舟的節奏。你瞧!那一條條龍正在起跑線上左右搖擺,都有着必勝的信心,龍上的人也一個個蓄勢待發。一聲口令剛下,龍便向前衝去,有紅龍、黃龍還有藍龍。後面有人敲鑼鼓助威,那場面真令人驚歎。我們小孩兒打賭哪條龍會贏。當然少不了賭物了,我們的賭物基本上粽子。我打賭是黃龍贏。因為它也是金色,象徵着吉祥、神通廣大的寓意,當然他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果然不出我所料,黃龍贏了!我便跟着夥伴兒們去家裏拿粽子。

晚上,大家再大吃一頓,就早早的睡了。

過後兩天,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了。學校裏會傳來小孩子們炫耀自己端午節趣事的聲音,時不時還有一聲聲讚歎。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然而作為中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節毫無疑問就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作為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就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思考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就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為在中國藴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着夏收秋種。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就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盼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為能夠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就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穫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能夠包成粽子,然後美美吃上一頓。

此刻,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麼大,端午節吃粽子,這就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中國人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説就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粽子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粽子還就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説,早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可就是在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之後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向到這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就是存在的。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然後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粽子呢?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6

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 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

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

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説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轉眼又到了端午節,它除了讓人想起龍舟盛會以外,粽子的美味更令人神往,也是我夢寐以求的日子。我長這麼大還沒吃過我家自己做的香噴噴的粽子,據我奶奶説味道好極了。自己做的粽子可以隨心所欲地加上自己喜歡的食物和配料。因此,今年我死纏爛打,軟磨硬泡,爸爸媽媽被我弄得沒辦法,只好同意了。

一切準備就緒後,我爸先將豬肉、香菇切成方塊,然後將豬肉放在鍋中炒制,加些事先準備好的調料炒出香味,才將豬肉撈起。接着,將香菇和事先泡製好的食物調好配料後一同炒熟,剩餘湯汁炒以預先洗淨的上等糯米,至所有的汁都被上等糯米吸收進去為止,再放入剛才所炒的料一起拌勻。

接下來,該我媽上場了,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只見,媽媽取了兩張碧綠的箬竹葉子重疊在一塊,雙手抓住葉子兩端,輕輕向中心一卷,熟練地捲成圓錐形,放於左手掌中,右手用勺子舀了些剛才炒制好的餡料裝進圓錐形裏邊,直到把圓錐形填滿了。這時,只見媽媽右手拇指和食指將葉子兩頭捏住輕輕向前一壓,再一個小的反剪,交於左手握牢不放鬆,空出來的右手拿一繩,一頭用牙齒咬住,一頭用右手拽緊,沿粽子腰間繞兩圈紮緊繫牢。一個綠瑩瑩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看得我目瞪口呆。接着,媽媽繼續不厭其煩地包着,包着這有稜有角的小東西。

包好後,我爸把粽子放在鍋中去煮,並告訴我説:“這叫炕肉粽,炕肉粽的時間,一般是8小時,這樣肉粽才能出膠,香味四溢。”

我一聽暈了,還要這麼久,我都快垂涎三尺,但也無可奈何,等吧,真是等到花兒也謝了……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7

夏季最期待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看着那三角形狀的粽子,就直饞人;聞着艾草淡淡的香味,卻也沁人心脾,划龍舟,趕鴨子,都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娛樂。雄黃酒的傳奇故事,薰蒼朮的祝福,無不透露着節日的喜慶。

端午節吃粽子是從古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荷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都統稱為粽葉。粽子的傳統形狀一般都是三角形的,人們都會根據粽餡為粽子命名,全是糯米的叫糯米粽;糯米里摻合小豆的叫豆棕;摻棗子的是棗棕。在很久以前的考試當中,家長大多都會給孩子包幾個棗棕帶上,因為棗棕又叫“早中”。剝開那層墨綠的外衣,露出裏面雪白的米肉,甜糯的香味,早已經將我的饞蟲勾起來了。甜糯的粽子,這是端午節味道。

端午節在門上掛艾葉,蒿草,白芷等植物,也是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艾葉、蒿草、白芷都是屬於中藥的。先煮兩個雞蛋,等雞蛋煮好以後,從中間剝開蛋白,取出蛋黃,在原本蛋黃的位置放入用艾草或蒿草包住一件銀飾品,合上雞蛋,用紗布包住,塞到嘴裏,可以驅寒、治咳嗽。艾葉,蒿草的清香是端午節的味道。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習俗之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河死去,很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船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在我的家鄉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比賽,還會在江面放置很多鴨子,幾個龍舟隊伍相互競爭,那個隊伍抓到的鴨子多,那個隊伍就獲勝。每年,我都會站在江邊,看着江面上龍舟隊伍的奮勇激進,看着他們的比賽。龍舟對屈原的紀念,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傳授屈原投江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將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説是可以藥暈蛟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將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薰蒼朮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活動之一,就是民間傳統用蒼朮消毒空氣;將天然的蒼朮捆綁在一起,燃燒後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雄黃的傳奇,薰蒼朮的祝福,這是端午節的味道。

千年的傳統延續至今,每一樣習俗都被傳承,端午節的味道也被記憶。甜糯的粽子;奮勇激進的賽龍舟;清香的艾草;傳奇的雄黃;神奇的薰蒼朮。這都是我記憶中端午節的味道。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8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題記

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傳説這是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為了紀念他,人們將五月五日定為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因為這天恰好又是弟弟的生日,所以對我們來説,這是個特殊的端午節。

早上剛起牀,便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糯米,牛肉,大米,小米……不用説,這是準備包粽子,在我們這裏,端午的一大習俗就是吃粽子。奶奶是個十分講究的人,所以這天起的格外早,給我們準備好早飯後,便去地裏拔了幾棵艾蒿。然後放在大門口,一邊一棵。如果仔細一點,會發現許多人家的門口都有幾棵艾蒿,具體什麼含義我也不太理解,只知道插艾蒿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

早飯後,我們便去了蛋糕店。姑姑要我和弟弟隨便挑一個。我盤算着。弟弟説:“咱們幾個人啊?”我説:“小孩就三個。”見我們一時拿不定主意,姑姑邊給我們挑了一個稍大型的,我和弟弟拿着蛋糕,叫上妹妹,開心的回家享受去了。

我們把大人的給分出來,還省下一大半呢。我們便一人切了一塊。看着喜愛的節目,一會兒,妹妹偷偷的用指頭抹了一把奶油向弟弟臉上抹去。弟弟瞬間變成了一個大花貓,還沒來得及反駁,我又用同樣的方法給弟弟摸了一臉奶油,給另一半臉找了找平衡。弟弟反駁起來,追着我和妹妹滿院子跑,直到我們大汗淋漓累得跑不起來,才肯停下來消停一會兒。因為很熱,我們乾脆把冰箱裏裝雪糕的那一層抽出來,把空調打開,那簡直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奶奶從外面回來了,我們三個同時喊。我和妹妹喊奶奶,弟弟喊姥姥。於是我們倆便順手將帶着奶油的盤子一邊一個給弟弟貼到了臉上。異口同聲道:“就你特別!”弟弟急得在原地直跺腳,我和妹妹便在一旁哈哈大笑,再看看奶奶,在一邊笑的直不起腰了,我們沉浸在了那無窮無盡的快樂之中……

我們終於過了一次有滋有味的端午節,雖然沒有賽龍舟那樣令人激動的場面,也沒有一場盛大的酒會,但那卻是一個令我們難以忘懷的端午節,是一個專屬於我們這些孩子的端午節。

我們在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9

“佳寧,今天是端午節,該起來了!”

伴隨着老媽的聲音,一股清香飄進房間。咦?這不是包粽子用的竹片的香味嗎?我最喜歡吃粽子了,怎麼能不參加包粽子?接着,我一個“鯉魚打挺”,從牀上跳起來,三下兩下搞定了眼前的“必要關卡”——穿衣洗漱。隨着我越走越快,肚子裏的饞蟲開始蠢蠢欲動,彷彿要爬出去,去吃我美味的粽子了。天!我可不能讓饞蟲得逞!我施展我的“飛毛腿”,一下子跑到“粽子營地”——餐桌。

大家已經開始包粽子了。接着,我發現了兩個新品種,第一種像個牛角,這難道是傳説中的牛角粽?第二種,“小小粽”。你看,這粽子小的兩三口就能搞定,難道不是“小小粽”?大略看過“粽子兵團”的所有成員,我不由得想自己做做粽子,好嚐嚐自己的勞動果實。這不,我開始向老媽請教怎麼做好“粽子兵”。

老媽告訴我,第一步要把“粽子兵”的外衣選好,在捲成一個圓錐,兩頭稍留一點,待會好封口。這太簡單了!我隨手拿起一張竹葉,捲成圓錐。老媽看了一眼我做的“外衣”,説:“你選的葉子太薄,容易破,下面多墊一張竹葉。還有,你做的圓錐底下有個洞,米會掉出來。”聽了老媽的指導,我立刻多加了張竹葉,又捲成了個圓錐——這次沒有洞。第二步是放餡,先要放點米,再放一點餡,最後再放米,不要填滿,留下一點空間,不然會爆出來。有了上次的教訓,這次我做的很小心,生怕出錯。第三步是封口。這好做!我蓋上竹葉,抽了根線,繫牢,又打了個好看的蝴蝶結。這個“粽子姑娘”,在眾多“粽子兵”中格外獨特。忙了大半天,就等着吃美味的粽子了。晚飯前還有一個插曲——撞蛋!嘿嘿,看我不把你們的“蛋衞兵”殺的片甲不留!我挑了一個兩頭不是空心的蛋,向兄弟姐妹們進攻!果不其然,他們的蛋個個傷痕累累,而我的完好如初。當我正暗自得意時,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最小的弟弟出場了!“姐姐,我要撞你的蛋的身體!”我不以為然:“好啊!”只見弟弟將自己的蛋轉了一圈,選了一個自己認為可以打敗我的面,接着,弟弟一下子衝過來,向我的蛋撞去。“啪!”天!我心愛的“蛋將軍”竟然碎了!弟弟興奮地大叫:“我贏了!我贏啦!”原來我的蛋的身體被撞得那側竟是空的,我竟然沒發現!唉,雖説“勝敗乃兵家常事”,但這次真是輸的不甘心啊!

這個插曲很快就結束了。我一手拿蛋,一手拿着自己美味的勞動果實,真是優哉遊哉啊!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10

“小懶蟲!快起牀,這天就是端午節,媽媽和你一齊包粽子,你怎樣還在睡覺?”媽媽興致勃勃地叫着。難得的假期,我還真想好好地睡一覺呢,都被媽媽攪和了,可就是我昨日答應媽媽和她一齊包粽子的啊,然後想想能夠吃到美味的粽子,我還就是很快地起牀,跟媽媽學着包粽子。

媽媽拿出泡在水裏的粽葉,還有糯米和被浸泡的五花肉,我們兩個準備“操作”了。首先媽媽教我包粽子四大步驟:①選料,選取好適宜的粽葉;②把糯米放在摺疊好的粽葉裏,包好;③把五花肉放進有糯米的粽子裏;④用線把包好的粽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心裏暗想原先包粽子還有學問呢。

媽媽開始包了,她神色嚴肅,十分細心。一層又一層,一道又一道,然後兩隻手像蝴蝶的翅膀般熟練地上下翻飛,這不,不一會一隻胖乎乎的肉粽子就包好了,有稜有角,竟顯得有些挺拔有力。真不愧就是熟能生巧,媽媽這個包粽子的好手,已經包了幾十個粽子了,整整齊齊地排列着。我的進展又如何呢?

且看——按照媽媽有説的步驟按部就班地認真操練着,可就是這粽子似乎看我就是個孩子,非鬧點小脾氣不可,就就是不和我的心意。忙活半天一個粽子都沒爆好那小粽子似乎在嘲笑地説:“哎呀……就你……還想把我給馴服……那可比登天還難。”我可“不服氣”了,這小小的粽子就能難倒我嗎,這也太小看自我了吧。媽媽也在一旁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我帶着些虛榮心努力的學着。果真就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茅塞頓開,真棒!我最後包好了第一個粽子。看着手中的這個小粽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看,但在我眼裏就像就是手上捧着一顆閃閃發亮的小明珠,格外珍貴,那種喜悦與興奮難以言表。

粽子包好了,開始煮粽子。媽媽往鍋里加了許多的水,然後開始煮,煮了好一會兒,粽子就好了,此時家裏到處都瀰漫着棕子的香味,最後能夠吃到香噴噴的粽子了。

這天我不但與媽媽學到包粽子的“手藝”,還嘗試了包粽子其中的快樂,真實一個難忘而愉快的一天,讓這樣的快樂與大家共同分享,“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11

“玉粽襲香千舸競,艾葉黃酒可驅邪。騎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婦把景擷。”在描寫端午節的詩句中,我很喜歡這首《端陽採擷》。玉粽飄香,百舸爭流,艾葉青青,黃酒盈盈,慈父稚子佩戴香囊,俊俏媳婦巧笑倩兮,簡直是一幅絕妙的端午民俗畫。

我的'家鄉端午節沒有賽龍舟的習俗,採艾草和縫香囊卻自古有之。每到春天,和風煦暖,艾草便綠意葱蘢、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了。看,一叢叢,一簇簇,遍佈田埂地頭,綠得耀眼,像綠色的翡翠,煞是喜人。

端午節那天早上,當我還在酣睡的時候,就有毛茸茸的東西在撩撥耳朵,瞬間淡淡清香直鑽鼻孔,沁人心脾。哦,是爸爸起了大早,在日出之前從野外採了青青的艾草回來。媽媽會把最鮮嫩的挑出來,輕輕掛在我們耳邊,意在保佑我們百病不生,平安長大。

在氤氲的藥香中,我睜開蒙矓的睡眼,穿好衣服。揹着書包出門的時候,媽媽會把一個用五色絲線縫成的香囊,莊重地放在我的衣兜裏。媽媽那一本正經的樣子,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神聖感,一顆小小的心陡然被幸福塞得滿滿的。

媽媽像突然想起什麼來似的,又抓起兩個香囊塞到我的書包裏,叮囑道,別忘了,送給老師。

當我們剛剛走進學校,空氣中就瀰漫着一股清香。大家翕動鼻翼,四處打探,最後斷定香味是從老師的屋裏傳出來的。

當我們誦讀課文的時候,老師走進了教室,大家放下課本,爭先恐後地跑到老師身邊,這個給老師耳朵上掛幾枝艾草,那個給老師的衣袋裏塞個香囊,還有的把五色絲線系在老師的手腕上。

這時,師母端着個盆子進來了,裏面堆滿了綠色三角的東西,熱氣騰騰,香氣裊裊。老師説,嚐嚐我做的鹹肉粽子嘍!我們趕緊規規矩矩地坐好,師母把粽子一個個放在我們面前。吃完後,老師説,孩子們,你們知道吃粽子是紀念誰嗎?

我們搖頭。老師轉身在黑板上寫下兩個大字:屈原。老師説,屈原是愛國主義詩人,他一輩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冤屈,但是他始終熱愛自己的祖國。你們長大後會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散落天涯,但是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家鄉、忘記祖國。

接下來,老師就開始吟誦屈原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而今,又逢端午,爸媽已是耄耋之年,再也沒有人為我採艾草縫香囊了。青青的艾草和粽子的清香穿透了幾十年的歲月滄桑,還有那兩鬢斑白的老師誦讀《離騷》的情景,一一浮現眼前,鮮活如昨。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12

“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吃粽子,劃龍船,紀念屈原永記牢。”一年一次的端午節又到了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詩人——屈原。除此之外,也有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説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做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具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粽等習俗。

傳説,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但卻被奸人所害,慘遭流放。隨後,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祖國的屈原選擇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卻沒能將其救起。為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了“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這是為了讓魚蝦吃飽,而不會啃食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而且在端午節的時候不能和別人説“端午節快樂”,只能説“端午節安康”因為端午節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五月五在古時候是一個惡日,因此用“快樂”來作為端午節的祝福是不恰當的。

週三晚上我寫完作業,媽媽就帶着我和妹妹去超市買包粽子的材料。晚上媽媽拌好了餡,準備早上在包粽子。

一大早我就聽見了外面有腳步聲,我出去一看,所有人都在包粽子。我收拾好了,就讓媽媽教我包粽子,媽媽對我説:“首先,要選兩片大小像同的粽葉,把粽葉折成一個圓錐形;放進淘好的糯米,再放進調好的料,再蓋上糯米。再用凸出來的竹葉向下折蓋住糯米,用手捏住中間。然後用麻繩紮起來,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完媽媽包粽子我也逐漸的摸索中熟練,我包了8個粽子。

粽子的味道美極了。箬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餡子,甜而不膩。它既是驅邪消暑的開胃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每逢端午節,人們用吃粽子的形式來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傳頌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懷。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13

同學們,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你會包粽子嗎?你想用

什麼有趣的方式來迎接端午節呢?每當我聞到粽子的香味,就會想起去年的端午節。

去年端午節的前一天,我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書,這本書裏寫有一副對聯:

包粽子,舉國歡宴聚親友,賽龍舟,把酒吟詩慰聖人。我問媽媽"媽媽,這副對聯寫的是什麼東西?”媽媽説:“描寫的是端午節的情景呀。‘'我説:‘媽媽,你給我講一講端午節的來歷吧。’’媽媽説:‘‘好吧。’’於是便講起了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曰節、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配香囊,處處洋溢着人們的歡歌笑語,歡度節日的快樂。’’

第二天一早,我被一陣喧鬧聲吵醒了。我從門縫裏看到舅舅一家和姨媽一家都到我家來了,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這時我看見桌上放着幾個盆子,還有很多葉子。他們要幹什麼呢?哈,我知道了,他們準備包粽子,我麻利地穿好了衣服,衝出了房間。婆婆笑着對我説:‘‘羊羊,你起來了,快去洗漱吧,待會來包粽子。’’我先招呼了一下客人,然後去洗漱了。洗漱完畢,見婆婆先把粽葉放進鍋裏煮一煮,然後把準備好的糯米和臘肉分別洗一洗,等粽葉涼了以後,把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的模樣,然後往裏面放進糯米和臘肉,最後再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也學婆婆的樣子包了起來,可我包得粽子又肥又大,很難看,於是我向婆婆請教,在婆婆耐心地指點下,我包了一個像模像樣的粽子。當我們把粽子都包完時,我已累得滿頭大汗。婆婆把粽子放到鍋裏去煮,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一塊兒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呀,好香啊!’’我説,‘‘粽子可好吃!’’大家都開心地笑了。

我喜歡端午節,更喜歡端午節香噴噴的粽子!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14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賽龍舟、插艾草、吃粽子,進行多種多樣的紀念活動。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第一個作為法定節日的端午節,在汶川地震帶來的傷痛未止的時候,很有必要過好這個節日,藉端午節可以驅邪避疫的寓意,護佑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早日擺脱災害,永遠平安。

端午節是一個正在被我們逐漸遺忘的節日。這和中國不斷加速的城市化進程有關。還有着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節日的娛樂化程度不夠。中國大多數的傳統文化節日,都曾有過它狂歡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於在這一天要給孩子身上掛荷包,以雄黃在小兒額頭畫“王”驅毒鎮邪,帶孩子製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節也被稱為“孩子節”、“娃娃節”,讓孩子感受到節日的歡樂氣氛,是傳承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惜大人們對待傳統節日,也往往採取快速消費的敷衍態度,沒有上一輩的言傳身教。

由於紀念屈原説影響廣泛,使得端午節順理成章地成了“愛國主義教育節”。但要想讓傳統節日在公眾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就要深入挖掘它質樸而美好的一面,並賦予它可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的活力,吸引全民參與。

很多人表示“端午節,不就是吃粽子紀念屈原嗎?”在端午節到來時,多數人在記憶中只剩下吃粽子,端午的一些習俗已經遠去。

“其實我們已對傳統節日習俗出現了集體失憶症。”民俗學家趙書説,端午節其實是一個大節日,節日內容繁多。原來過節的時間是從五月初一到初五,在少數地區還熱鬧到五月十三;包括祭祀供“五毒餅”和“玫瑰餅”;用葦葉包裹黃米小棗粽子;家家户户插艾蒿防瘟避災;身上配戴五彩絲線以祈福增壽;貼葫蘆花以避“五毒”;孩童到郊外玩“鬥百草”遊戲等。趙書認為,民間習俗背後都有着深刻的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今天的人們恰恰忽視了這些。

如何讓端午節煥發活力,不能簡單放假了事,應和相關的民俗組織一起,搭建營造節日氣氛、吸引羣眾參與的平台。相關組織應圍繞所在城市特點,舉行一些羣體活動,比如賽龍舟,它成為端午節最顯眼的標誌行為,是因為它具備豐富的娛樂性和參與性。時間上的充足,

象徵意義上的提醒,會喚醒更多人關於端午節的文化記憶。不妨從今年開始,讓我們重新記憶端午節,讓它成為一個別人“搶不走、奪不去”的民族節日。

端午節寫事作文800字15

淺夏的早晨,突聞窗外飄來談談的粽香。我突然煥然大悟,隨手翻開手機;哦!今日已是農曆五月初四了,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時間可過得真快呀!我情不自禁默然感歎。隨着年齡不斷向前挺進,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何謂光陰似箭。

從字面上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説:“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初午。”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二五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義。還有一種説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為了避諱,改五為午,從此,端午便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端午可謂是年年過,但就我而言;每年過節的心境不同,因而在每年端午到來之時,總喜歡用文字來綻放我過節之心境,以及淺析這個中華民族古老而又傳統的節日。據史書記載;端午節始於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經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裏;緩緩流淌了兩千多年。在每年萬物盛長的淺夏,你恍如恆古不變的泊羅江水,維繫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血脈。

在每個色彩斑斕的五月,我總如期至約地守望你的歸來———端午節。不管你是源於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是源於紀念揹負血海深仇的伍子胥;或者是源於紀念孝女曹皒;又或是源於紀念古越民族圖騰祭。在談然而至的那一瞬間;我彷彿讀懂了屈原那憤慨而激烈的悲歌;還慢慢地理解伍子胥的恨與偏激;也深深地體會曹娥深度憂鬱的眼神;更注視着古越民族舊國故園的變遷。

端午節;我陶醉於你淡淡的粽香,痴迷於你《九章》《離騷》流淌的情懷;崇尚於你團結拼搏的龍舟精神。端午節———看着你;我彷彿遷越進去中華民族這條風花雪月又或戰火紛飛;甚至是四分五裂的民族歷史長河,每一莫是如此清晰,又是如此的發人深省。

Tags:端午節 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