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詠路》閲讀答案及賞析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9W

詠路

《詠路》閲讀答案及賞析

[宋]鄒浩①

赤路如龍蛇,不知幾千丈。

出沒山水間,一下復一上。

伊③予獨何為,與之同俯仰?

註釋:

①鄒浩,宋代學者、詩人。諍臣,敢直諫。遭佞臣詆譭屢被貶謫而無愧悔。本詩便寫於被朝廷逐放嶺南期間。

②赤路:炎荒之路。

③伊:句首語氣助詞。

一:

1.詩中所詠之“路”具有什麼特徵和含義?(2分)

答:特徵,曲折漫長、荒涼險惡、隱現俯仰。含義,實指詩人遠謫行走的路,寓指詩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進諫之路等)。

2.本詩最後的問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分)

答::①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忠直遭忌、無罪被貶的痛楚、憤恨之情;②表達了詩人面對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無悔無愧的感情。

二:

(1)首句將“赤路”比作“龍蛇”,那麼下面三句是從哪幾個角度寫“赤路如龍蛇”這一特點的?(6分)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展現了詩人什麼樣的個性品質?(5分)

【答案】

(1)“不知幾千丈”以龍蛇的長度寫“赤路”綿長。“出沒山水間”以龍蛇的出沒不定寫“赤路”的曲折。“一下復一上”以龍蛇的上下低昂寫“赤路”的起伏。(每點2分)

(2)託物言志。展現了詩人剛直不阿、敢於直諫的個性。本詩借路的綿長曲折起伏,突出了所行之路的難行,最後又以與之同俯仰,表明自己甘願走在這樣的路上,暗示出不敢隨俗俯仰的傲骨英風。(指出“託物言志”2分,指出個性並加以解説,3分)

賞析:

詠物詩大都詠物寄情,詠物言志。鄒浩的《詠路》亦不例外。詩中以不知幾千丈長的龍蛇來比喻漫長的旅途和在千山萬水之間盤旋上下的貶謫之路,形象地表現了作者上下仕途、俯仰無愧的人生之路。

詠物詩貴在能寓微婉的興寄於生動的物象描繪之中。寄託的深淺有時不在詞意的顯晦,而在詩歌概括容量的大小,鄒浩的《詠路》即是一例。從全篇意思來看,這首詩是作者在貶謫嶺南的途中所作。鄒浩是北宋紹聖(1094-1098)以後著名的諍臣之一,一生忠正方直,因敢於直諫,兩次被流放嶺南。第一次在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為上疏諫立劉後,遭章惇詆譭,羈管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徽宗即位時還朝,又為蔡京所忌,再次被貶,不久貶逐昭州(今廣西平樂縣),五年後才得歸京。此詩雖不能確定究竟作於何時,卻能概括他兩次被流放的感慨。詩中沒有具體描寫從京城到嶺南一路上的觀感,而是以不知幾千丈長的龍蛇來比喻漫長的旅途和在千山萬水之間盤旋上下的貶謫之路,形象地表現了作者上下仕途、俯仰無愧的人生之路。

作品意境

首句點題,“赤路”即炎荒之路。南方稱“赤”,又多紅土,鮑照《代苦熱行》:“赤阪橫西阻,火山赫南威。”即效“赤”字形容炎熱之地。“赤”字還兼有空盡無物之意。此處只寫一條空蕩蕩的赤土路,則路途的漫長寂寞、燥熱荒涼均在言外。因而以龍蛇為比,就不僅是取其曲折蜿蜒之狀,而且照應了“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的典故,令人想到沿途險惡的自然環境。以下寫路的形貌,處處扣住龍蛇之喻。“不知幾千丈”以寫龍蛇長度的量詞寫路之綿長,“出沒山水間”用龍蛇出沒不定的特點形容路之曲折,“一下復一上”以龍蛇上下低昂的動態寫路之起伏,便生動地描畫出路在山水間屈曲延伸、忽隱忽現的態勢。在此漫漫長途上踽踽獨行的作者問自己:這一生為什麼偏偏要隨着這條龍蛇般的赤路俯仰上下呢?這一問含意複雜:首先試問,究竟做了什麼才會踏上這條貶謫遠荒的道路?聯繫他在《憤古賦》中為屈原“以忠不容而卒葬於魚龍之腹”而“憤然傷之”的心情來看,有痛憤自己無罪遭忌見放的言外之意在,因此這一問是對朝中權奸和讒人的責問。其次,“獨何為”又含有“何苦來”的感歎。走上這條遷謫之路是他一生追求功名的結局,不肯隨俗俯仰,便要隨貶謫之路上下俯仰。道路的一下一上,不能不令他聯想到仕途的上下、命運的起伏,因此這一問又是他對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的疑問。儘管如北,聯繫鄒浩在其他詩中一再表白的“俯仰無愧作”、“俯仰不愧何繽紛”來看,可知他即使是在遷謫流離、屢瀕於死的境遇中,也仍是以諍諍直骨、俯仰無愧而自豪的。 詩中所詠之路,還可以令人想到言路。諫官倘要打開閉塞的言路,就要有敢於直犯龍顏、逆批龍鱗的勇氣。古人向來將皇帝的反覆無常比作“龍性誰能馴”,那麼鄒浩所走的這條路,正是與龍蛇相俯仰的一條險路。李綱在鄒浩《道鄉集》序中説,當時台諫大都敷衍塞責,甚至變亂黑白、顛倒是非,“獨公奮不顧身,犯顏逆鱗,論國事之大者於言路閉塞之時,號鳳鳴朝陽。”可見此詩以赤路比龍蛇,圍繞着鄒浩被謫在途一事,啟發人關於貶謫之路、人生之路、朝廷言路的多種聯想,就有較為深廣的意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