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晏嬰勸諫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1.49W

語文閲讀在平時測試、期末考試中都佔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閲讀練習,不僅能熟能生巧,輕鬆應對考試,最重要的,對於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幫助。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是晏嬰勸諫閲讀答案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晏嬰勸諫閲讀答案

閲讀下列文段,完成1—6題。

樑丘據死,景公召晏子而告之曰:“據忠且愛我。我欲豐厚其葬,高大其壟。”晏子曰:“敢問據之忠且愛於君者,可得聞乎?”公曰:“吾有喜於玩好,有司未能我具也,則據以其所有共我,是以知其忠也。每有風雨,暮夜求,必存吾,是以知其愛也。”晏子曰:“嬰對,則為罪;不對,則無以事君,敢不對乎!嬰聞之,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事君之道,導親於父兄,有禮於羣臣,有惠於百姓,有信於諸侯,謂之忠。為子之道,以鍾愛其兄弟,施行於諸父,慈惠於眾子,誠信於朋友,謂之孝。今四封之民,皆君之臣也,而維據盡力以愛君,何愛者之少邪?四封之貨,皆君之有也,而維據也以其私財忠於君,何忠者之寡邪?據之防塞羣臣,擁蔽君,無乃甚乎?”公曰:“善哉!微子,寡人不知據之至於是也。”遂罷為壟之役,廢厚葬之令,令有司據法而責,羣臣過而諫。故官無廢法,臣無隱忠,而百姓大説。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豐厚其葬,高大其壟 壟:田埂。

B.據以其所有共我 共:同“供”。

C.暮夜求,必存吾 存:問候。

D.今四封之民 封:疆界。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跟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不對,則無以事君 B.鍾愛其兄弟

C.誠信於朋友 D.廢厚葬之令

3.下列對文中詞句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欲豐厚其葬——“豐厚其葬”意思是“讓其葬豐厚”。

B.有司未能我具也——可譯為“主管的官員沒能夠為我備辦好”。

C.每有風雨,暮夜求,必存吾——“暮夜求”前省略了主語“樑丘據”。

D.慈惠於眾子——翻譯時應調整語序,譯為“對子倒們慈愛仁惠。”

4.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符合晏子所説“忠”的標準的一組是( )

①導親於父兄 ②有禮於羣臣 ③誠信於朋友

④臣無隱忠 ⑤以其私財忠於君 ⑥有惠於百姓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敍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樑丘據這個人是受齊景公寵愛的近臣,是個曲意逢迎的小人。他死後,齊景公想厚葬他,遭到晏子的反對。

B.晏嬰認為樑丘據對君王不是真正的忠和愛,反而是矇蔽了齊景公,阻塞了言路,使齊景公成了孤家寡人。

C.晏子犯顏直諫,指出齊景公寵信樑丘據是不對的,而且闡述了自己對於忠和孝的看法;他才是真正的忠臣。

D.齊景公是個開明的君主,他聽從了晏嬰的諫言,放棄了厚葬樑丘據的作法,而且廣開言路,使朝政一新。

6.把文言閲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嬰對,則為罪;不對,則無以事君,敢不對乎!

譯文:

(2)而維據也以其私財忠於君,何忠者之寡邪?據之防塞羣臣,擁蔽君,無乃甚乎?”

譯文:

答案:

1.A

2.A

3.C

4.B

5.C

6(1)“我應對(您的話),就會獲罪;不應對,就沒有用來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應對呢!

(2)卻只有樑丘據用他的私財對您盡忠,為什麼盡忠的人這樣少呢?樑丘據阻塞羣臣,矇蔽君王,恐怕太厲害了嗎?

【參考譯文】

樑丘據死了,齊景公召見晏子並告訴他説:“樑丘據對我既忠誠又熱愛,我打算讓他的喪事辦的豐裕些,讓他的墳墓建得高大些。”晏子説:“請問樑丘據對您的忠誠和熱愛的表現,能説給我聽聽嗎?”齊景公説:“我喜好的玩物,主管的官員沒能夠為我備辦好,而樑丘據把他自己擁有的玩物供我享用,因此知道他忠誠。每每颳風下雨,夜間找他,他一定問侯我,因此知道他熱愛我。”晏子説:“我應對(您的`話),就會獲罪;不應對,就沒有用來事奉君王您的,怎敢不應對呢!我聽到過這樣的説法,臣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君王身上,叫做不忠;兒子(的心思)專門用在他的父親身上,叫做不孝。事奉君王的原則是,勸導君王親近父兄,對羣臣以禮相待,對百姓施加恩惠,對諸侯講信用,這叫做忠。做兒子的原則是,要鍾愛他的兄弟,(把這種愛心)施加到他的父輩身上,對子侄們慈愛仁惠,對朋友誠實守信,這叫做孝。如今四境以內的人民,都是君王你的臣子,可是隻有樑丘據竭盡全力愛護您,為什麼愛您的人這樣少呢?四境以內的財富,都是您所擁有的,卻只有樑丘據用他的私財對您盡忠,為什麼盡忠的人這樣少呢?樑丘據阻塞羣臣,矇蔽君王,恐怕太厲害了嗎?”齊景公説:“好啊!沒有你,我不知道樑丘據達到這樣的地步了。”於是停止了修造高大墳墓的勞役,廢除了厚葬的命令,讓主管的官員依據法制各負其責,讓羣臣指出君王的過失進行諫諍。因此官員沒有無法運用的法律條文,臣子沒有難以表達的忠誠,而百姓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