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劉禹錫《秋詞》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6.44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我們經常跟閲讀答案打交道,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閲讀答案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劉禹錫閲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劉禹錫《秋詞》閲讀答案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試題一

(1)、一、二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是用的什麼手法表現的?

答:表現了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用了對比的手法,即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

(2)、秋天可寫的景物有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麼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什麼深意?

答:借托鶴沖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運面前不低頭、奮發向上的精神。

3、請描述“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在你腦海中浮現出的畫面。

答案: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一隻白鶴衝破秋天的肅殺,滿載詩人的詩情,在雲間遨遊,將秋日的寂寥一掃而空。 説明:語言要生動、優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採用了什麼寫法?採用什麼表達方式?旗幟鮮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樣的觀點?

答:對比寫法;議論的表達方式;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觀點。

5、 後兩句描繪了怎樣的圖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描繪了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抒發了詩人豪邁樂觀的情懷。

6、 本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答: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鋭意進取的人生態度。

試題二:

(1)前人寫詩填詞講究煉字,談談詩歌第三句“晴空一鶴排雲上”中“排”字的表達作用。(2分)

(2)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你認為詩人眼中“秋日勝春朝”的理由是什麼?(3分)

參考答案

(1)“排”,在這裏是“排開、推開”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黃鶴一飛沖天,彷彿衝破白雲阻隔的氣勢,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2分)

(2)全詩表達了詩人一種激越向上的人生態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氣爽的天氣,看見黃鶴直衝雲霄,詩人心情豁然開朗,詩情廣闊,於是説“我言秋日勝春朝”。(3分)

試題三

1、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甲詩是詩人被貶朗州時所作。全詩融景、情、理於一爐,不僅僅寫出了秋天的生機,更抒寫了一種高揚精神。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給讀者留下了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B、甲詩“我言秋日勝春朝”用對比手法,熱情讚美秋天,説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更勝過一籌,這是對自古以來那種悲秋論調的有力否定。

C、乙詩整首詩以靜為主,又輔之以鳴蟬、飛葉來增加動感,達到了以靜襯動、動靜相生的藝術效果。

D、乙詩純然一派秋景,秋蟬鳴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鏡,秋葉輕揚,構成了一幅安謐恬靜的早秋風景畫。

2、讀了“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雪”兩句後,在你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請簡要描述。(2分)

3、上面兩詩都是寫秋天的,但意境卻不相同。請分析兩詩分別抒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4分)

1、(2分)C

2、(2分)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一隻白鶴衝破秋天的肅殺,滿載詩人的詩情,在雲間遨遊,將秋日的寂寥一掃而空。(答出大意即可)

3、(4分)甲詩表達了詩人樂觀豪邁、鋭意進取的人生態度。(2分)乙詩抒寫了詩人曠達閒適的心情。(2分)

教案

【教學目標】

1.感受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誦讀和鑑賞古詩詞的能力。

2、體會詩人獨特的“喜秋”情懷,領悟詩詞中雋永的意藴。

3、背誦、默寫全詩。

【教學重點】

1.感受詩詞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2.培養學生對藴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領悟。

【教學難點】

領悟藴涵在詩詞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反覆誦讀吟詠,在學生質疑的基礎上賞析品味,加深理解。可結合運用比較法(換詞、移位等)理解課文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解題

《秋詞》原有二首,此為第一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大多數詩人每逢秋天便要慨歎寂寥和淒涼,而劉禹錫這首詩卻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筆調,抒寫了一種對秋天的全新的體驗。

2、作家作品簡介:

(請同學們把蒐集到的有關知識述説出來,然後總結)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自稱中山人。貞元七年中進士,又中博學宏詞科。曾和柳宗元等參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團。失敗後,被貶官。後又入朝為官,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因此,世稱劉賓客。晚年在洛陽,和白居易為詩友,並稱“劉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詞》,別開生面,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劉夢得文集》40卷。

(二)研讀詩文

1.指名試讀詩句。

教師指點:前一句可讀得低沉,後三句應一句比一句高昂。學生再讀。

2.學生對照註釋初步理解詩意,説説讀詩句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3.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4.精析鑑賞,讀中悟情。

(1)以下哪些詩句印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

A、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B、唐·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C、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D、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E、唐·李白《子夜秋歌》:“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F、唐·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2)詩人表現“秋日勝春朝”,不寫秋天如何秋高氣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寫萬里晴空孤單的一鶴排雲沖霄的景象,這與“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確】“晴空”寫出了秋日的天高雲淡。萬里晴空展現出一幅開闊景象,更顯出“一鶴”矯健凌厲、奮發向上的氣勢。顯然,這隻鶴是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使人精神為之抖擻。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詩情到碧霄”。

(3)“便引詩情到碧霄”中的“詩情”指的是什麼?如何理解這句詩?

【明確】古人云:“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就會奮鬥不息,便不會感到寂寥。“詩情”指豪情,也是壯志,有了這種豪情壯志,秋日的寂寥自然會一掃而空的。“一鶴排雲上”所體現的奮鬥之志與詩人的情志已融為一體,畫意與詩情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讓人覺得其詩情好像與鶴一起直衝雲霄。此可謂詩情畫意的完美結合。

5、熟讀成誦:

⑴配樂範讀。

⑵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其他學生評價,師加以指導。

⑶生配樂誦讀。

⑷小組賽讀,賽背。

(三)遷移拓展

1、試比較《秋詞》與《山行》二首古詩的異同點。

【明確】

同:二者都都是借詠秋景,表現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懷。

異:藝術表現卻有所不同。《山行》通篇表現充滿生機、情趣的畫面,遠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鮮明,色彩斑斕。後二句借形象喻理,卻含而不露,以引人聯想、耐人尋味見長。本篇抒寫感受,以説理為主。後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喚起人們的想像,然而形象從屬於議論的抒發,詩意詩情的表現比較直露。

2、試比較劉禹錫的兩首《秋詞》在立意、寫法上的異同點:

秋詞(其二)

劉禹錫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同:二者立意相似,都是要把秋天和春天相比,表現秋天自有秋天的美,自有春天所比不上的特點。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異: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粧,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悦,秋景以風骨見長。

【相關鏈接】

秋詞(其二)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閒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四)佈置作業(任選一題)

1、展開豐富的想象,給《秋詞》配一幅畫。

2、根據你對詩意的理解,把《秋詞》改寫成一片現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