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國初羣雄事略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3.39W

何真,東莞員岡人,八歲而孤,母夫人守志不奪。少英偉好書劍。至正間,嶺南盜起,焚掠州郡,真集義兵保鄉里,仕為河源務副使、淡水盜場管勾。中原兵起,嶺海騷動,棄官歸鄉里,慨然以生民為念。

國初羣雄事略閲讀答案

歲乙未,邑民王成、陳仲玉構亂,真請於行省舉義兵除之.真躬環甲胄,往擒仲玉以歸.歲癸卯,南海三山民邵宗愚陷廣州,守將何深死之,大肆焚掠。真聞之,率眾復廣州,號令明肅,廣人大悦。

時中原大亂,南北阻絕,真益練兵據險,保障一隅。

洪武元年戊申二月壬寅,大明太祖高皇帝命廖永忠為徵南將軍,率舟師取廣東。時永忠在福州,先遣人以書諭真,曰:“元君失馭,天下土崩,豪傑之士,乘時而起,或假元之號令,或自擅其兵威,暴徵橫斂,蠶食一方,生民塗炭,可謂極矣。今天予受天明命,肇造區夏,惟兩廣僻在遐荒,未沾聖化。予受命南征,順者撫,逆者誅。恐足下未悟,輒先遣一介之使相告,惟足下留意焉。”遂航海趨廣東。三月甲戍,何真籍所部郡縣户口,兵馬、錢糧,遣使奉表迎降。

初,湯和等平福建,真遣使由海道奉表於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請降,且遣人回報真。至是,徵南將軍廖永忠遣人送其使及表詣京師。上賜詔褒之,曰:“天下分爭,所謂豪傑有二:易亂為治者上也,保民達變,識所歸者次也。負固偷安,荼毒生民,身死不悔,斯不足論矣。頃者,師臨閩越,卿即輸誠來歸,不煩一旅之力,使兵不血刃,民庶安堵,可謂識時達變者矣。”真叩頭謝曰:“昔武王伐暴救民,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今主上除亂以安天下,天命人歸,四海景從。臣本蠻邦之人,邇者逢亂,不過結聚鄉民,為保生之計,實無他志,今幸遇大明麗天,無幽不燭,臣愚豈敢上違天命。”上曰:“夫能不賈禍於生靈者,必世享其澤。朕嘉卿忠誠,念江西地近廣東,是以特授爾江西行省參政,以表來歸之誠。古云:令名,德之輿也。卿令名已著,尚懋①修厥德,以輔我國家。”

七月乙巳日,封何真為東莞伯。 (節選自《國初羣雄事略》)

【注】①懋:努力

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3分)

A.真躬環甲胄 躬:親自

B.邑民王成、陳仲玉構亂 構:圖謀

C.先遣人以書諭真 諭:上對下的文告

D.何真籍所部郡縣户口、兵馬、錢糧 籍:登記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何真“保民達變”的一組是( ) (3分)

①少英偉好書劍 ②仕為河源務副使、淡水鹽場管勾

③率眾復廣州,號令明肅 ④練兵據險,保障一隅

⑤受命南征,順者撫綏,逆者誅殛

⑥遣使由海道奉表於元,遇和兵,遂改其表請降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中原地區元明交戰,從嶺南到南海動盪一片,何真棄官迴歸鄉里,心裏只有百姓。

B.乙未年何真向行省請得同意,組織義兵剿滅了作亂的鄉民,活捉了陳仲玉。

C.癸卯年,何真率眾收復了廣州,他的.軍隊軍紀嚴明,廣州民眾非常高興。

D.何真率部降元,因廖永忠信中的言辭咄咄逼人,何真不得已,改向明軍投降。

5.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1)易亂為治者上也,保民達變,識所歸者次也。(3分)

(2)令名,德之輿也。卿令名已著,尚懋修厥德。(3分)

【參考答案】

2. B 諭:告訴。

3. C. ①説何真的外貌和愛好; ②説何真曾任官職;⑤説的是廖永忠。

4. D “何真不得已”一説誤。對何真而言,只要是正統的政權即可,在這個前提下,投降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安居、安寧.(這也正是朱元璋最看重他的地方)正因為如此.所以何真是—個小小使者就可以改動降表,就可以決定向誰投降。

5. (1) 變 動 亂 為安定的屬上等,保護百姓直到天下安定,並且知道應當歸順誰的屬次一等。

(2)好名聲,是用來承載美德的。你的好名聲已經夠大的了,還需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令”好的,美好的。“輿”承載。“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