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呂氏春秋·務本》的閲讀題目及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31W

文言文,完成4~7題。

《呂氏春秋·務本》的閲讀題目及答案

嘗試觀上古記,三王①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②無不安者,功大也。《詩》雲“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而其名無不辱者,其實無不危者,無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貴於國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貴於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國之不大也。此所以欲榮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亂在於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於主,豈不難哉!

今有人於此,修身會計則可恥,臨財物資贐則為己。若此而富者,非盜則無所取。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誣也;無功伐而求榮富,詐也。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議多曰:“上用我,則國必無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於國,惡得無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賢。己,可制也;釋其所制而奪乎其所不制,悖。則未用其治國治官,宜也。若夫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事親未孝,交友未篤,是所未達,惡能善之矣?故論人無以其所未達,而用其所已達。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後任;必反情③,然後受。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呂氏春秋·務本》,有改動)

[注]①三王:指夏﹑商﹑週三代之君。②實:實利,包括地位、俸祿等。③反情:內省,省察自己。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臨財物資贐則為己 贐:財物

B.故榮富非自至也,緣功伐也 伐:征伐

C.交友未篤 篤:深厚

D.惡能善之矣 善:認為……好

5.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①其欲名實也,與三王之佐同 ②主雖過與,臣不徒取

B.①而其名無不辱者 ②此所以欲榮而愈辱

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 ②詐誣之道,君子不由

D.①以此厚望於主 ②己有患,用己於國,惡得無患乎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首段引《詩經》的話來説明“為公”與“顧私”的聯繫。

B.作者認為百官應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獲得顯貴之位。

C.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作者認為用其治國必無患。

D.最後一段總結全文,指出了事君者應該有的姿態和品行。

7.將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民之治亂在於有司,今處官則荒亂,臨財則貪得,列近則持諛,將眾則疲怯,以此厚望於主,豈不難哉!(6分)

(2)主雖過與,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4分)

試題答案:

4.B[伐:功勞]

5.B[B項中兩個“而”均為連詞,錶轉折,“卻”。A項中“與”①為介詞,“跟”;“與”②為動詞,給予。C項中“之”①為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之”②為助詞,“的”。D項中“於”①為介詞,“向,從”;“於”②為介詞,“在”。]

6.C[文章第三段“內事親,外交友,雖可達也,然……”是説能侍奉父母、結交朋友的人並非具有最高修養的人。故“用其治國必無患”於文無據。]

7、見譯文

譯文:曾試看上世古書,三王的輔臣聲譽,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由於他們)功勞大的緣故。《詩經》上説“好雨落在公田裏,一併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輔臣,都能憑藉有功於公家,從而獲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輔臣,他們希望得到名譽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輔臣是相同的,可是他們的名聲沒有不蒙受恥辱的,他們的地位沒有不岌岌可危的,(這是由於他們)沒有為公家立功的緣故。(他們)都憂慮自身不能在國內顯貴,卻不憂慮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顯貴;(他們)都憂慮自己的家族不夠富足,卻不憂慮自己的國家領土不能擴大。這就是他們希望得到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壞在於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縱悖亂,面對錢財就貪得無厭,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諛奉承,統率軍隊就倦怠怯懦,憑着這些想從君主那裏滿足奢望,豈不是很難嗎?

假如有這樣一個人,(認為)修養自身、得當地處理財物是可恥的,面對錢財就要佔為己有。像這樣而富足的,除非偷盜,否則無法取得財富。因此,榮華富貴不是自己來的,是靠功勞得來的。如今(世人)功勞很少而企望很大,這是矇騙;沒有功勞而謀求榮華富貴,這是詐取。矇騙、詐取的方法,君子是不採用的。

人們的議論大都説;“(如果)君主任用我,(那麼)國家必定沒有禍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這樣。(如果)自己有禍患,任用這樣的人在治理國家(的事業上),(國家)怎麼能沒有禍患呢?所以要得到國君的重用,沒什麼比修養身心、使自身賢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約的,放棄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卻去奮力強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這就叫悖謬。(悖謬的人,)不讓他們治理國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於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結交朋友,即便是可以達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順,結交朋友不忠厚誠摯,這些都未能達到,怎麼能認為他好呢?所以,評論人不要根據他未能達到的,而要根據他已能達到的。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貢獻才能,然後才擔任官職;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後才接受俸祿。君主即使多給俸祿,臣子也不無故接受。忠臣的行為,接近於懂得什麼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