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秦廢封建》閲讀答案及譯文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算得上好閲讀答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秦廢封建》閲讀答案及譯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秦廢封建》閲讀答案及譯文

《秦廢封建》閲讀答案及譯文

吳陸抗聞步闡叛,亟遣將軍左奕、吾彥等討之。帝遣荊州刺史楊肇迎闡於西陵,車騎將軍羊祜帥步軍出江陵,巴東監軍徐胤帥水軍擊建平,以救闡。陸抗敕西陵諸軍築嚴圍,自赤溪至於故市,內以圍闡,外從御晉兵,晝夜催切,如敵已至,眾甚苦之。諸將諫曰:“今宜及三軍之鋭,急攻闡,比晉救至,必可拔也,何事於圍,以敝士民之力!”抗曰:“此城處勢既固,糧谷又足,且凡備禦之具,皆抗所宿規,今反攻之,不可猝拔。北兵至而無備,表裏受難,何以御之!”諸將皆欲攻闡,抗欲服眾心,聽令一攻,果無利。圍備始合,而羊祜兵五萬至江陵。諸將鹹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無可憂者,假令敵得江陵,必不能守,所損者小。若晉據西陵,則南山羣夷皆當擾動,其患不可量也!”乃自帥眾赴西陵。

初,抗以江陵之北,道路平易,敕江陵督張鹹作大堰遏水,漸漬平土以絕寇叛。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運糧,揚聲將破堰以通步軍。抗聞之,使鹹亟破之。諸將皆惑,屢諫,不聽。祜至當陽,聞堰敗,乃改船以車運糧,大費功力。

十一月,楊肇至西陵。陸抗令公安督孫遵循南岸御羊祜,水軍督留慮拒徐胤,抗自將大軍憑圍對肇。將軍朱喬營都督俞贊亡詣肇。抗曰:“贊軍中舊吏,知吾虛實。吾常慮夷兵素不簡練。若敵攻圍,必先此處。”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處,抗命擊之,矢石雨下,肇眾傷、死者相屬。十二月,肇計屈,夜遁。抗欲追之,而慮步闡畜力伺間,兵不足分,於是但鳴鼓戒眾,若將追者。肇眾兇懼,悉解甲挺走,抗使輕兵躡之,肇兵大敗,祜等皆引軍還。抗遂拔西陵,誅闡及同謀將吏數十人,皆夷三族,自餘所請赦者數萬口。東還樂鄉,貌無矜色,謙沖如常。吳主加抗都護。羊祜坐貶平南將軍,楊肇免為庶人。

(選自《資治通鑑·晉紀》)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且凡備禦之具,皆抗所宿規 宿:原先

B-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運糧 因:依靠

C.十二月,肇計屈,夜遁 屈:竭盡

D.抗使輕兵躡之,肇兵大敗 躡:踩踏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陸抗有智謀的一組是

①陸抗敕西陵諸軍築嚴圍 ②此城處勢既固,糧谷又足

③抗聞之,使鹹亟破之 ④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

⑤抗命擊之,矢石雨下. ⑥鳴鼓戒眾,若將追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10.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陸抗不急於攻打叛將步闡,是因為西陵糧谷充足,城池險固,易守難攻;同時吳軍又受到晉軍攻擊,“表裏受難”。

B.面對晉軍的多路進攻,陸抗指揮若定,分兵禦敵,用次要兵力牽制晉軍主力,用主力抓住戰機最終擊敗晉軍,攻克西陵。

C.陸抗採用“圍而不打”“毀壩絕糧”“夜易夷兵”等策略,看似輕而易舉,實則是苦苦思索和縝密分析的結果。

D.陸抗對江陵和西陵的戰略地位、佈防情況瞭然於胸,擔心西陵失守帶來連鎖反應,於是親赴西陵鎮守,朝勝利邁近了一步。

11.(1)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閲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7分) ①比晉救至,必可拔也,何事於圍,以敝士民之力!(14分) ②兵不足分,於是但鳴鼓戒眾,若將追者。(3分)

(2)用斜線(/)給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商之興也,有仲、伊尹,其表也,亦有三仁。

參考答案

8. D(躡:追趕。)

9. B(②是西陵的客觀情況;⑤是陸抗攻擊楊肇的戰鬥場景。)

10.C(A“受到晉軍攻擊,讓吳軍‘表裏受難’”不是事實。B主要兵力、次要兵力之説在

原文中沒有根據。D西陵為叛將步闡所據,“失守”之説不當。)

11.(1)①等晉軍的救兵到來,必定已攻克西陵,為什麼要修築工事,使士兵、百姓的氣力

都疲憊呢!(4分)

②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開對付兩頭,就只是擂鼓命令部隊,做出好像要追擊的樣子。(3分)

(2)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興,昏亂之世雖有之亦不興/蓋用之與不用之謂矣/有賢而用/

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商之興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 (每處0.5分,共3分)

參考譯文:

東吳鎮軍大將軍陸抗聽到步闡背叛的消息,立刻派遣將軍左奕、吾彥等去討伐。晉武帝派遣荊州刺史楊肇到西陵迎接步闡,車騎將軍羊祜統率步兵進攻江陵,巴東監軍徐胤率水軍攻打建平來救援步闡。陸抗命令西陵各軍築造堅固的圍牆,從赤溪一直到故市,內可用來圍困步闡,外可以此抵禦晉兵。陸抗白天黑夜地催促逼迫修築圍牆,就好像敵人已經來到眼前,眾人為此異常勞苦。諸位將官進諫説:“當前應乘三軍的鋭氣,急速攻打步闡,等晉軍的救兵到來,必定已攻克西陵,為什麼要修築工事,使士兵、百姓的氣力都疲憊呢!”陸抗説:“西陵城所處的地勢已是很堅固了,糧谷又充足,況且所有守備、防禦的設施、器具,都是我早先在西陵任職時所設置準備的,現在反過來攻打它,不可能很快取勝。晉兵到來而我們沒有防備,內外受敵,靠什麼來抵禦?”諸將都想攻打步闡,陸抗想使眾人心服,就聽任他們去試一試,果然沒有得到好處。防禦的圍牆剛剛完工,羊祜的五萬兵就到了江陵。諸位將官都認為陸抗不適宜西上去西陵,陸抗説:“江陵城池堅固,兵馬充足,沒有什麼可擔憂的。假如敵人得到了江陵,必然守不住,我們的損失小。如果晉兵佔據了西陵,那麼南山的眾多

夷人都會騷亂動搖,那禍患就不可估量了!”於是,親自率領部眾奔赴西陵。

當初,陸抗因江陵的北面,道路平坦易行,命令江陵督張咸興造大壩阻斷水流,浸潤平地以斷絕敵人侵犯和內部叛亂。羊祜想依靠大壩阻住的水用船運送糧草,揚言要破壞水壩來讓步兵通行。陸抗聽到這個消息,讓張鹹急速毀壞大壩。諸將都迷感不解,多次諫阻陸抗也不聽。羊祜到了當陽,聽説大壩已毀,只好改用車子運糧,耗費了許多人力和時間

十一月,晉朝楊肇到達西陵。陸抗命令公安督孫遵沿着南岸抵禦羊祜,水軍督留慮抵禦徐胤,陸抗親自率領大軍憑藉長圍與楊肇對峙。將軍朱喬營中的都督俞贊逃到了楊肇那裏。陸抗説:“俞贊是軍隊中的舊官吏,瞭解我軍虛實。我常常擔心夷兵平時沒有挑選後加以訓練,敵人如果攻打圍牆,必定先打夷兵防守的地方。”於是當夜更換夷兵,全都用精兵把守。第二天,楊肇果然攻打原來夷兵防守的地方,陸抗下令反擊,利箭、巨石如同雨下,楊肇的部眾死傷者一個接一個。十二月,楊肇無計可施,在夜裏逃走。陸抗想追楊肇,又擔心步闡積蓄力量,窺伺時機(出兵),自己的兵力不足以分開對付兩頭,就只是擂鼓命令部隊,做出好像要追擊的樣子。楊肇的部眾恐懼,全都丟棄鎧甲脱身而逃。陸抗派輕裝部隊追趕他們,楊肇的軍隊大敗,羊祜等人也都帶領軍隊撤退。陸抗於是攻克西陵,殺死步闡以及與他同謀的將吏共幾十人,全都誅滅三族,請求對餘下幾萬人赦免。陸抗返回東邊的樂鄉,臉上沒有驕傲的神色,還像以往一樣謙虛。吳主加封陸抗為都護。晉朝羊祜為此事獲罪,被貶為平南將軍。楊肇被免去官職成為平民。

原文:

秦初並天下,丞相綰等言:“燕、齊、荊地遠,不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 始皇下其議,羣臣皆以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税重賞賜之,甚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蘇子曰:聖人不能為時,亦不失時。時非聖人之所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三代之興,諸侯無罪不可奪削,因而君之雖欲罷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謂不能為時者也。周衰,諸侯相併,齊、晉、秦、楚皆千餘裏,其勢足以建侯樹屏。至於七國皆稱王,行天子之事,然終不封諸侯。久矣,世之畏諸侯之禍也,非獨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並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當然,如冬裘夏葛,時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獨見也,所謂不失時者,而學士大夫多非之。漢高帝欲立六國後,張子房以為不可,李斯之論與子房無異。高帝聞子房之言,知諸侯之不可復,明矣。然卒王韓信、彭越、英布、盧綰,豈獨高帝所為,子房亦與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聖人意也,勢也。”

昔之論封建者甚眾,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説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氣必爭,爭必以利,利莫大於封建。封建者,爭之端而亂之始也。自書契【1】以來,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賊殺,有不出於襲封而爭位者乎?自三代聖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至漢以來,君臣父子相賊虐者,皆諸侯王子孫,其餘卿大夫不世襲者,蓋未嘗有也。近世無復封建,則此禍幾絕。仁人君子,忍復開之歟?故吾以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註釋:【1】書契:指有文字記載。

譯文:

秦王剛剛吞併天下的時候,丞相王綰等説:“燕國、齊國、楚國之地偏遠,如果不設置藩王就無法鎮守這些地方,請立各位皇子為諸侯王。”秦始皇把這條建議交給大臣們討論,羣臣都以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説:“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後來的親屬日益疏遠,(他們)像仇人一樣互相攻擊,各諸侯國更是互相征戰,最終達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現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統一成為秦朝的郡縣,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賦税分別重重地賞賜他們,很容易控制他們。能夠使天下人沒有異心,這就是使天下安寧的正確辦法,(所以説)設置諸侯不利。”秦始皇説:“天下一直都苦於戰鬥不止,正因為有諸侯王。現在依靠大秦宗廟的福佑天下剛剛安定,又再設立諸侯國,這是建立(分立的)部隊,要想天下安定,豈不是太難了嗎!廷尉的意見是對的。”於是就劃分天下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分別設置守、尉、監。

蘇子(蘇軾)説:聖人不能創造時代,也不能違背時代。時勢不是聖人所能造就的,聖人能把握時勢,不違背時勢罷了。三代興盛的時候,諸侯如果無罪就不可剝奪(他們的封國),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廢除分封制度設置郡守,能行得通嗎?這就是所説的不能創造時代。周朝衰落了,諸侯互相吞併,齊國、晉國、秦國、楚國都達到方圓一千餘里的國土,他們的勢力足夠來分封諸侯樹立屏障。到了七國都稱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終究不能分封諸侯。(這是已經被驗證)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諸侯造成的災禍,不是隻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這一點。

秦始皇吞併天下以後,劃分郡縣,設置郡縣的守吏,道理本來就應當這樣,(這就)像冬天穿皮襖夏天穿葛衣,是時令所應當的事情,並不是某些人的個人智慧或獨到見解,(一般)所説的不違背時代的情況,求學者和士大夫大多認為它不對。漢高帝想封六國的'後人,張良認為不行,李斯的意見與張良的意見沒有什麼不同。漢高帝聽了張良的話,知道分封諸侯不可恢復,這是非常明顯的了。然而最終還是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這件事)難道只是漢高帝做的事情嗎,張良也參與了。所以柳宗元説:“分封諸侯的制度並不是聖人的本意,而是時勢使然。”

過去議論分封諸侯的人,柳宗元的議論一出,而其他諸人的議論都被廢棄了,即使是聖人再復活,也不能改變了。所以我採用他的説法,又增補了一些,説:凡是有血氣的人一定會爭奪,爭奪一定會因為利益,而利益沒有比分封諸侯再大的了。分封諸侯,是爭戰的開端、戰亂的開始。從有書面文字記載以來,臣下弒殺他的國君,兒子弒殺他的父親,父子兄弟互相殘殺,有不是因為襲取封國和爭奪王位的情況嗎?自夏商周起聖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禍患。到漢代以來,君臣父子互相殘殺的情況,都是諸侯王的子孫,其餘的不能世襲的卿和大夫,從未有過。近世不再分封諸侯,所以這種禍事差不多絕跡了。仁人君子,難道忍心再開始這種禍事嗎?所以我認為李斯、秦始皇的意見和柳宗元的意見,應當成為萬世萬代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