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緩慢的力量閲讀題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3.29W

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閲讀理解中,應該怎麼樣的去做題目來提升自己的得分能力呢?希望以下的閲讀題目及其正確答案能夠讓你從中獲取解答閲讀理解的方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緩慢的力量》閲讀題目及答案以供大家閲讀。

緩慢的力量閲讀題答案

 《緩慢的力量》閲讀原文

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當紅作家麥家,頗有這樣的風采。其長篇小説《解密》、《暗算》,寫了

10年,一推出便震撼文壇。麥家曾説:“雖然我花了十年才寫成一部作品,但相對於那些10年推出5部作品,到最後一部都流傳不下來的人而言,我比他們更接近成功。”可見,緩慢是有力量的。

②緩慢而有力量,然此功難持。浮躁難耐,繁華撩人,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沒幾年,人們覺得愜然快意。對於慢,則不屑一顧,以為慢慢吞吞就是窩窩囊囊,慢了無人可識君。他們信奉流星一劃也耀眼,儘管閃得快,逝得也快;喜好曇花一現也風流,儘管開得快,敗得也快。所以,持緩慢功夫,不是另類,卻須得有大境界、大志向、大耐性的人才做得到。

③“人民藝術家”老舍的寫作就是“慢慢寫”。舒立撰文回憶,這個“慢慢寫”包含兩個步驟:一是落筆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打腹稿”,深思熟慮、構思妥當後才動筆;二是落筆時斟酌再三,每個字、每個標點符號都要仔細推敲。為了“圖慢”,他特選擇使用毛筆或蘸水筆寫字,這樣在寫字時必須屢屢中斷、頻頻蘸墨水才行。另外在字體上選擇魏碑體,這種字的特點就是必須一筆一劃地寫,寫得十分工整,很難寫得快。由於這樣“慢慢”地寫,一天只寫一兩千字,但成功率幾乎為百分之百,一遍就行,無需修改。他的手稿篇篇都是那樣的整潔、乾淨,堪稱藝術品。

④由此看來,快和慢是對立的統一。慢之力,在於目標如一,鍥而不捨,滴水穿石,鐵杵磨針;在於精益求精,一絲不苟,“慢工出巧匠,慢工出細活”。清醒的慢,不是故意的'耍懶蹭滑,不是天生的愚笨遲鈍,而是審時度勢,順理成章。眾皆狂熱躁進,你能清醒頭腦,慢下來,便能獨樹一幟;眾皆追名逐利,你能守住心靈,慢下來,便有獨到的風采。現代人不能像無頭蒼蠅,嗡嗡亂撞,應把不定的思緒、焦慮的心情、複雜的生活,梳理好了再出發。清醒的慢,往往是快的起點。

⑤慢是執著、堅定和沉着。京劇《空城計》中,掃街的老軍慢慢吞吞,撫琴的諸葛慢條斯理,慢的情調和氣氛,弄得司馬懿心中無底,直叫大軍後退四十里。慢中乾坤大,慢中滋味長。人生需快也需慢,遇事“急急風”,“過把癮就死”,人生豈不太潦草?該得慢時且得慢,從容、悠然、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慢有情調,慢有精彩。

⑥人生有快樂,也有“慢”樂。養些慢功夫和情趣,是人生應有之義。慢是一種厚重,積學儲寶,厚積薄發。慢是一種品格,人沉酣,味醇厚,是精雕細刻的打磨打造。“慢”不是鼓勵懶惰,不是倡導消極,不是拖延時間,不是降低效率,而是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尋找平衡,在平衡裏體會生活的意義。這樣,和諧而舒適,進步得優雅,生活得愜意,有什麼不好呢?

《緩慢的力量》閲讀題目

1.本文圍繞“ ”這一觀點,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

2.文章第①③段分別引述了麥家和老舍的寫作經歷和體會,這兩部分內容能否調換順序?為什麼?

3.根據第④段內容,理清作者的論證過程。

(1)由“快和慢是對立的統一”這一道理出發,闡明慢之力的關鍵所在以及“ ”的內涵;(2)通過對比論證,告訴人們做到清醒的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3)呼應段首,得出“ ”這一結論。

4.從第⑥段看,人們對“慢功夫”有哪些誤解?

5.下列出自課文的事例不能體現“緩慢的力量”的一項是[ ]

A.莎莉文老師用極大的愛心、耐心和毅力,不急不躁地引導海倫·凱勒,使她終於弄懂了“水”的含義,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奧祕。(《再塑生命》)

B.中國科學家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進行人工培養,前後經過400多天的連續傳代培養、試驗,最終培養出一條8釐米長的克隆鯽魚。(《奇妙的克隆》)

C.“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散步》)

D.在巴黎學習期間,居里夫人和丈夫專心致志地,像在夢幻之中一般,長年累月地在簡陋的書房裏研究,後來就在那兒發現了鐳。(《我的信念》)

《緩慢的力量》閲讀答案

1.緩慢是有力量的

2.不能。文章第①段引述麥家的寫作經歷和體會,引出並證明文章的論點“緩慢是有力量的”(交待寫作本文的緣由); 第③段引述老舍的寫作經歷和體會,是為了證明“持緩慢功夫須得有大境界、大志向、大耐性的人才做得到”這一觀點(引出第④段“快和慢是對立的統一”的論述)。

3.(1)清醒的慢;(2)清醒的慢,往往是快的起點

4.往往誤解為鼓勵懶惰,倡導消極,拖延時間,降低效率。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