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落日悵望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8.99K

落日悵望 馬戴

落日悵望閲讀答案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1)本詩以“落日悵望一為題,從全詩內容看,作者惆悵的原因是什麼?(2分)

(2)請對“孤雲”“歸鳥”“微陽”“秋山”創造的意境進行賞析?(3分)

(3)若頷聯和頸聯對調次序,在謀篇佈局上和原詩相比,哪個表達效果更好?(3分)

閲讀答案:

14.(8分)(意對即可,觀點不同,理通亦可)

(1)(2分)客中久滯、思鄉情切(1分);年華漸老、感時傷逝。(1分)

(2)(3分) “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着作者的傷感之情。“孤雲”“歸鳥”: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於林間,這種景象觸發詩人鄉關之思、傷感之情。“微陽”“秋山”:夕陽西下餘暉返照秋山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觸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意境1分,情感1分,分析1分)

(3)(3分)原詩最好。詩人見景生情,詩歌景、情分寫,層次鮮明。(1分)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由落日時,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思鄉之“念”;繼而是夕陽下山、日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 (1分)有曲達其意之妙。如改成前半景後半情格局,則失去這層妙處。(1分)

(1)請賞析“千里片時間”一句的妙處。(3分)

(2)沈德潛評此詩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雲軒鶴立雞羣矣。”這裏所説的“意”是指詩的思想感情,所謂“格”,主要是指謀篇佈局方面的藝術技巧。如果不管格律,把此詩次序稍作顛倒,即成下面這首詩:“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比較改動後的詩與原詩在謀篇佈局上各自的特點及效果。(5分)

3.這首詩是日落時分作者遙望家鄉所作,請找出詩中直接表達情感的句子

4.試説説首聯中“千里”與“片時”的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1)此句用誇張手法,寫出雲、鳥的飛行之速,反襯下文自己久留不得歸還的惆悵之情(或:義與下文自己久留不得門還形成對比)。(3分,手法l分,作用2分)

(2 )改動後的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雖然是抒情詩的通常寫法,但景與情是遊離的。原詩採取情景分寫的寫法,兩句景兩句情相間寫米: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作者內心深處的感時傷逝的遲暮之驚。上下聯之間聯繫緊密,銜接自然,景與情十分交融,全詩渾然一體。(5分,改動後的詩特點1分,效果1分;原詩特點2分,效果1分。意思對即可)

3.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臨水不敢照,驚恐平昔顏。

4.以“千里”與“片時”作強烈比照,點明雲、鳥的自由和飛行之速,進而引發作者久客異地的鄉思。(大意相同即可)

閲讀練習二:

(5)簡析“入”字的雙重意藴。(3分)

(6)簡析這首詩情景分寫的藝術效果。(4分)

(7)孤雲、歸鳥兩個意象表達了什麼情思?由此聯想到陶淵明《飲酒》詩中寫日暮鳥歸的哪兩個句子?(2分)

(8)第五、六兩句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入”字有什麼表達效果?請簡要分析。(4分)

(9)這首詩景情分寫,作者是如何層層遞進抒發自己的情感的?請作簡要説明。(4分)

答案:

5、早着哩,官人現在交的是先人運,不是本身運。

6、後來得透雨滋潤,生長很快,產量比以前加倍增長。第二年春天,又是大饑荒,而夏商得以無飢餓之災。

(7)思歸(思鄉)之情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8)夕陽沉到近處的樹梢之下,遠處野火似的餘暉映紅秋山。由近到遠,層次分明。“入”字既寫出夕照逐漸暗淡,又表明詩人佇望之久和思念之深。

(9)先“悵望”雲去鳥飛之景,觸動鄉愁旅恨;再“悵望”夕陽餘暉之景,加重鄉愁,進而觸發內心深處年華老去的感傷。

閲讀練習三:

(1)首聯運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有何作用?(2分)

(2)賞析“遠燒入秋山”一句中“入”字的表達效果。(4分)

(3)本詩四聯景情相間,試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4)本詩以“落日悵望”為題,從全詩內容看,作者惆悵的原因是什麼?(2分)

(5)請從情景關係的角度對這首詩作一賞析,寫一段鑑賞文字。(不超過80字)(6分)

參考答案:

(1)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1分),“雲”“鳥”片刻千里的快速飛行引發“我”久滯難歸的感傷。(1分)(若答“對比形成的巨大反差讓思家更為迫切”之意也可)

(2)“入”字寫出夕照逐漸暗淡的動態過程(1分);也表明詩人佇望之久,鄉愁之深(1分);餘暉漸暗之景,渲染出感傷情調(1分),引發詩人感時傷逝的情緒。(1分)

(3)先是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思鄉之情(2分),繼而是夕陽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2分)。(分析中景與情的具體內容須闡明,不可太籠統。)

(4)客中久滯、思鄉情切(可從頷聯得到答案);年華漸老、感時傷逝(可從尾聯得到答案)。(2分,每點1分)

(5)作者見景生情,由“孤雲”“歸鳥”疾速飛去,想到自己的久滯不歸,由此勾起鄉“念”;由夕陽落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想到自己年華老去,生出無限傷感。聯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閲讀練習四:

(1)簡要概括首聯的作用。(2分)

(2)“遠燒入秋山”中的“入”,從景的特點到心情的抒寫上都用得很準,請簡要分析。(4分)

(3)結合全詩,分析尾聯所表達的情感。(4分)

參考答案

(1)緊扣“悵望”寫所見;引發詩人的鄉思(或:引出下面頷聯的直接抒情)。(每點1分)

(2)“入”字寫出了夕照逐漸黯淡的特點,表明詩人遠望之久、憶念之殷切;夕照之景加重了詩人的鄉愁,進一步觸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前後各2分,或每點1分)

(3)詩人久居異地,思鄉心切,漸感年華老去,徘徊水邊不敢照見自己的容顏。(2分)表達出惆悵落寞、感傷悲涼的心情。(2分)

【解析】馬戴:唐代詩人。字虞臣,曲陽(今江蘇東海西南)人。全詩以鄉愁為主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坎坷不遇,詩歌煉字潛詞形象傳神,“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着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力。

閲讀練習五:

(1)本詩以“落日悵望”為題,從全詩內容看,作者惆悵的原因是什麼?(2分)

(2)這首詩在情景關係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情景分寫,層次鮮明。請簡要分析這一特點。(2分)

參考答案

(1)客中久滯,思鄉情切;年華漸老,感時傷逝。(2分)

(2)先寫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西下,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刻而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意圖。(2分)

翻譯:

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於林間,憑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里之地片時可達。

思考為何停留在這裏,離家很久還沒有回去。

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餘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像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後。

徘徊水邊卻不敢臨流照影,害怕因為自己的容顏不復平昔而心驚。

賞析:

沈德潛評此詩云:“意格俱好”(《唐詩別裁》)這裏所説的“意”,是指詩的思想感情,全詩以鄉愁為主題,曲折地表現了詩人的坎坷不遇,而不顯得衰颯;所謂“格”,主要地是指謀篇佈局方面的藝術技巧。這首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説就是:情景分寫。情與景,是抒情詩的主要內涵;情景交融,是許多優秀詩作的重要藝術手段。然而此詩用情景分寫之法,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開頭二句寫詩人在黃昏日落之時,滿懷惆悵地遙望鄉關,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仰視所見的景物:“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晚雲孤飛於天際,歸鳥投宿於林間,憑着它們有形和無形的羽翼,雖有千里之遠也片時可達。詩以“千里”與“片時”作強烈比照,寫出雲、鳥的自由無礙和飛行之速;但是,這絕不是純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詩人“悵望”所見,而且這種景物又是觸發詩人情思的契機和媒介:“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原來,詩人久客異地,他的鄉關之思早已深深地鬱積在胸中了。因此,頷聯由外界景物的描繪自然地轉入內心情感的直接抒發,不言惆悵而滿紙生愁,不言歸心似箭而實際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寫情之後,頸聯又變換筆墨寫景,景物描寫不但切合詩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遠,層次分明。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它的餘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像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的後面。“入”字寫出夕照的逐漸暗淡,也表明了詩人佇望之久,憶念之殷。不僅如此,這種夕陽西下餘暉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詩人的鄉愁,而且更深一層地觸發了詩人內心深處感時傷逝的情緒。客中久滯,漸老歲華;日暮登臨,益添愁思,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恐怕照見自己顏貌非復平昔而心驚。其實詩人何嘗不知自己容顏漸老,其所以“臨水不敢照”者,怕一見一生悲,又增悵悶耳。“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尾聯充溢着一種惆悵落寞的心緒,以此收束,留下了裊裊餘音。

情景分寫確是此詩謀篇佈局上的一個特點。這種寫法,對於這首詩來説,有特殊的藝術效果。細細玩味,可以發現此詩是頗見匠心的。全篇是寫“落日悵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間寫來,詩情就被分成兩步遞進:先是落日前雲去鳥飛的景象勾起鄉“念”,繼而是夕陽下山迴光返照的情景喚起遲暮之“驚”,顯示出情緒的發展、深化。若不管格律,詩句稍顛倒次序可作:“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微陽下喬木,遠燒入秋山。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如此前半景後半情,也是通常寫法,但顯得稍平,沒有上述那種層層遞進、曲達其意的好處。而“宿鳥歸飛急”引起歸心似箭,緊接“辭家久未還”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時)與遲(久留滯)對比,超脱而有渾勁。如改成前半景後半情格局(如上述),則又失去這層好處。

煉字潛詞形象傳神,“孤雲”“歸鳥”“微陽”“秋山”營造了秋日傍晚的蕭瑟與清冷,寄託着作者的傷感之情。“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

李重華《貞一齋詩説》指出:“詩有情有景,且以律詩淺言之,四句兩聯,必須情景互換,方不復沓。”他所説的“情景互換”,就是“情景分寫”。當然,這種分寫絕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共同構成詩的永不凋敝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