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閲讀答案

明史·袁崇煥傳閲讀答案

欄目: 閲讀答案 / 發佈於: / 人氣:2.17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閲讀題的金鑰匙。大家知道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規範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明史·袁崇煥傳閲讀答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明史·袁崇煥傳閲讀答案

明史·袁崇煥傳閲讀答案1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阨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閲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時關外地悉為哈剌慎諸部所據,崇煥乃駐守關內。

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以為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脱歸者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駁重城議,集將吏謀所守。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煥議。已,承宗鎮關門,益倚崇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勞績大著。崇煥嘗核虛伍,立斬一校。承宗怒曰:“監軍可專殺耶?”崇煥頓首謝,其果於用法類此。

尋以五防敍勞,進兵備副使,再進右參政。

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致。

未幾,熹宗崩。莊烈帝即位,忠賢伏誅,削諸冒功者。廷臣爭請召崇煥,其年十一月擢右都御史,視兵部添注左侍郎事。崇禎元年四月,命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所司敦促上道。

崇煥始受事,即欲誅毛文龍。……崇煥雖誅文龍,慮其部下為變,增餉銀至十八萬。然島弁失主帥,心漸攜,益不可用,其後致有叛去者。

文龍既死,甫逾三月,我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崇煥聞,即督大壽、可剛等入衞。時所入隘口乃薊遼總理劉策所轄,而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法司坐崇煥謀叛,龍錫亦論死。三年八月。遂磔zhé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5、加點的詞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 發:調動

B.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 主:主張

C.而朝鮮及文龍被兵 被:被動

D.遂磔崇煥於市 磔:指凌遲處死

6.加點的虛詞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 尋以五防敍勞,進兵備副使

B.所司敦促上道 時所入隘口乃薊遼總理劉策所轄

C.其果於用法類此 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

D.慮其部下為變 其後致有叛去者

7.下列句子全都表現袁崇煥“負膽略”有“邊才”的一組是 (3分)

①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②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

③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 ④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

⑤崇煥嘗核虛伍,立斬一校 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8.以下對原文的敍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袁崇煥為人正氣有膽略,喜歡談論軍事,通曉邊塞的情況,以有處理邊防事物的能力而自許。

B.袁崇煥向孫承宗請求帶領五千人駐守寧遠,認為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還可以以此壯大十三山的聲勢。並建議派遣驍勇的將領去救十三山的十多萬難民。

C.崇煥最初本想借議和興復原來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議和大清議和,朝廷先是答應了袁崇煥的上奏,後來認為不好,又頻頻降旨勸阻禁止。

D.袁崇煥因為擅自誅殺毛文龍,招來了清兵的大舉進攻,也因此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也恰逢大清使用離間之計,皇帝終於懷疑他與大清私通,判了他凌遲處死,天下人都為他感到冤枉。

9.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①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閲關內外。(3分)

②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3分)

③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4分)

參考答案:

5、答案C。“被”,遭受。

6、答案B。 解析A認為,動詞/因為,介詞;B都是“所”字和後面的動詞組成所字結構,作名詞用;C對,對於/在;D人稱代詞“他的”,作定語/指示代詞“這”。

7、答案B。(③是表現袁崇煥果斷執法,⑤説的是王在晉)

10、①沒有多久,廣寧的軍隊潰敗,朝廷商議扼守山海關,崇煥就單騎出朝巡視關內外。(翻譯對“扼”1分,“閲”1分,語意1分)

②朝中人士因為以前崇煥提過通和的建議,誣衊他勾引敵人脅迫議和,將在敵軍臨城時簽訂盟約。(“引”1分,“為”1分,語意1分)

③適逢我大清設離間計,説與崇煥祕密訂有條約,讓被抓獲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會”1分,“謂”1分,“陰”1分,大意1分。)

附參考譯文:《袁崇煥傳》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官邵武知縣。為人正氣凜然有膽略,喜歡談論軍事。遇到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與他們談論邊塞上的事,通曉那裏要塞的情形,以有處理邊防事務的才能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在京城朝見,御史侯恂請求破格任用他,於是提升為兵部職方主事。沒有多久,廣寧的軍隊潰敗,朝廷商議扼守山海關,崇煥就單騎出朝巡視關內外。部中失去袁主事,很驚訝,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麼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詳細陳説關上的形勢。説:“給我軍馬錢糧,我一個人就足以守住這個地方。”朝廷官員更加稱讚他的才能,就越級提升為僉事,監督關內外的軍隊,調發官庫金錢二十萬,讓他招募士兵。當時關外地區全被哈剌慎諸部落所佔據,崇煥就駐守在關內。

十三山有難民十餘萬,長久遭圍困不能出來。大學士孫承宗巡視邊防,崇煥請求:“帶領五千人駐紮寧遠,以此壯大十三山的聲勢,另外派驍勇的將領去援救。寧遠離山二百里,方便就進兵佔據錦州,否則就退守寧遠,為什麼不把十萬人放在心上。”承宗與總督王象乾商議。象乾認為關上的軍隊正喪失士氣,建議調動插漢部保護關口的三千人前往。承宗認為是對的,告訴在晉。在晉竟然不能援救,眾人於是被消滅,逃脱歸來的僅六千人而已。等到承宗駁回修築城牆的建議,召集將吏商量駐守的地方。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崇煥主張守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反對的意見,承宗最終主張採用崇煥的建議。不久,承宗鎮守關門,更加倚重崇煥。崇煥對內安撫軍民,對外整頓邊防守備,功績卓著。崇煥曾查核到虛報名額的隊伍,立刻斬殺一個校官。承宗發怒説:“監軍可以擅自殺人嗎?”崇煥叩頭認罪,他敢於執法就像這樣。

不久因五防論功,晉升兵備副使,再進升右參政。

崇煥起初議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報告,皇上下優旨表示准許,後來認為不是辦法,頻頻降旨勸阻禁止。崇煥想藉議和興復原來的疆域,堅持更為有力。而朝鮮及文龍遭大清兵進攻,諫議官因此説是和議所招致的.。

沒有多久,熹宗崩。莊烈帝即位,忠賢被處死,削奪諸冒功者的官職。朝廷大臣爭着請求召回崇煥,那一年十一月提升為右都銜史,管理兵部因需缺而預補的左侍郎的事務。崇禎元年四月任命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率薊遼的部隊、兼督察登、萊、天津的軍務,有關部門催促他上路。

崇煥一開始接受任命,就要誅殺毛文龍。

崇煥雖然誅殺了文龍,顧慮他的部下作亂,增加餉銀到十八萬。然而島上的軍人失去主帥,人心逐漸背離,更加不可使用,此後導致有叛變離去的。

文龍既已死去,才過了三個月,我大清兵數十萬人分路進入龍井關、大安口。崇煥聽説,立即督率大壽、可剛等入關守衞。當時所進入的關口是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崇煥剛聽到變故就奔赴千里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然而京城的人突然遭到敵人進攻,埋怨誹謗紛紜而起,説崇煥縱容敵人擁兵自重。朝中人士因為以前崇煥提過通和的建議,誣衊他勾引敵人脅迫議和,將在敵軍臨城時簽訂盟約。皇上聽到很多,不能沒有疑惑。適逢我大清設離間計,説與崇煥祕密訂有條約,讓被抓獲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那個人奔回告訴皇上,皇上毫不懷疑地相信了。十二月初一再次召對,於是捆綁起來關入大牢。司法部門判崇煥圖謀叛逆,龍錫亦定死罪。三年八月就在鬧市把崇煥凌遲處死。兄弟妻兒流放三千里,抄沒他的家產。崇煥沒有兒子,家裏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天下人都為他感到冤枉。

明史·袁崇煥傳閲讀答案2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閲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尋令赴前屯安置遼人之失業者,崇煥即夜行荊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將士莫不壯其膽。在晉深倚重之,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不盡遵其令。

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別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里,便則進據錦州,否則退守寧遠,奈何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喪氣,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以為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沒,脱歸者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駁重城議,集將吏謀所守。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煥議。已,承宗鎮關門,益倚崇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勞績大著。崇煥嘗核虛伍,立斬一校。承宗怒曰:“監軍可專殺耶?”崇煥頓首謝,其果於用法類此。

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鮮及文龍被兵,言官因謂和議所致。文龍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數十萬分道入龍井關、大安口。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然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帝頗聞之,不能無惑。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對,遂縛下詔獄。法司坐崇煥謀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煥於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明史?袁崇煥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人慷慨負膽略 負:具有

B.曉其厄塞情形 厄:控制

C.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俾:使

D.然崇煥薄在晉無遠略 薄:輕視

5.下列句子全都表現袁崇煥“負膽略”有“邊才”的一組是(3分)

①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②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

③而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 ④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

⑤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 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②④⑥

6.以下對原文的敍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袁崇煥為人正氣有膽量,好談兵,有邊才。他動不動和退役老校談邊塞之事,他曾單騎出關了解關內外形勢,返回朝廷時,能將塞外之事詳細地彙報。

B.袁崇煥注意安撫軍民,整頓邊防,敢於果斷執法。崇煥在關門,內撫軍民,外整邊防,曾查核到虛報名額的隊伍,立刻斬殺一個校官,此事還惹怒了孫承宗。

C.袁崇煥與清廷議和,朝廷不許,但他堅持有力。他最初本想借議和興復原來明廷失去的疆域,所以提議和大清議和,朝廷頻頻降旨勸阻禁止。

D.袁崇煥擅殺文龍,招致禍患,不幸身亡。毛文龍死後,清軍大舉入關,又使計策説與崇煥密訂條約,最終皇帝判了他凌遲處死,天下的老百姓都為他感到冤枉。

7.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①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閲關內外。(5分)

②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5分)

答案:

4、(3分)答案:B “厄”解釋為“阻塞,險要的”或“重要的”

5、(3分)答案:D ③表現袁崇煥的愛國之情 ⑤ 此主語對象為王象乾。

6、(3分)答案:C 朝廷剛開始同意袁崇煥議和,後來頻頻降旨勸阻。

7.翻譯下面的句子(10分):

答案:①沒有多久,廣寧的軍隊潰敗,朝廷商議扼守山海關,崇煥就單騎出朝巡視關內外。(翻譯對“無何”、“扼”,“閲”各1分,語意2分)

③適逢我大清設離間計,説與崇煥祕密訂有條約,讓被抓獲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會”、“間”、“陰”各1分,大意2分。)

附參考譯文:《袁崇煥傳》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官邵武知縣。為人正氣凜然有膽略,喜歡談論軍事。遇到老兵和退伍的士卒,就與他們談論邊塞上的事,通曉那裏要塞的情形,以有處理邊防事務的才能自許。

天啟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請求破格任用他,於是提升為兵部職方主事。沒有多久,廣寧的軍隊潰敗,朝廷商議扼守山海關,崇煥就單騎出朝巡視關內外。部中失去袁主事,很驚訝,家中人也不知他到什麼地方去了。不久,回到朝廷,詳細陳説關上的形勢。説:“給我軍馬錢糧,我一個人就足以守住這個地方。”朝廷官員更加稱讚他的才能,就越級提升為僉事,監督關內外的軍隊,調發官庫金錢二十萬,讓他招募士兵。

十三山有難民十餘萬,長久遭圍困不能出來。大學士孫承宗巡視邊防,崇煥請求:“帶領五千人駐紮寧遠,以此壯大十三山的聲勢,另外派驍勇的將領去援救。寧遠離山二百里,方便就進兵佔據錦州,否則就退守寧遠,為什麼不把十萬人放在心上。”承宗與總督王象乾商議。象乾認為關上的軍隊正喪失士氣,建議調動插漢部保護關口的三千人前往。承宗認為是對的,告訴在晉。在晉竟然不能援救,眾人於是被消滅,逃脱歸來的僅六千人而已。等到承宗駁回修築城牆的建議,召集將吏商量駐守的地方。閻鳴泰主張守覺華,崇煥主張守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反對的意見,承宗最終主張採用崇煥的建議。不久,承宗鎮守關門,更加倚重崇煥。崇煥對內安撫軍民,對外整頓邊防守備,功績卓著。崇煥曾查核到虛報名額的隊伍,立刻斬殺一個校官。承宗發怒説:“監軍可以擅自殺人嗎?”崇煥叩頭認罪,他敢於執法就像這樣。

崇煥起初議和,朝中不知道,等到上奏報告,皇上下優旨表示准許,後來認為不是辦法,頻頻降旨勸阻禁止。崇煥想藉議和興復原來的疆域,堅持更為有力。而朝鮮及文龍遭大清兵進攻,諫議官因此説是和議所招致的。

文龍既已死去,才過了三個月,我大清兵數十萬人分路進入龍井關、大安口,而崇煥剛聽到變故就奔赴千里救援,自認為有功無罪。然而京城的人突然遭到敵人進攻,埋怨誹謗紛紜而起,説崇煥縱容敵人擁兵自重。朝中人士因為以前崇煥提過通和的建議,誣衊他勾引敵人脅迫議和,將在敵軍臨城時簽訂盟約。皇上聽到很多,不能沒有疑惑。適逢我大清設離間計,説與崇煥祕密訂有條約,讓被抓獲的宦官知道,暗地放他逃走。那個人奔回告訴皇上,皇上毫不懷疑地相信了。十二月初一再次召對,於是捆綁起來關入大牢。司法部門判崇煥圖謀叛逆。三年八月就在鬧市把崇煥凌遲處死。兄弟妻兒流放三千里,抄沒他的家產。崇煥沒有兒子,家裏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天下人都為他感到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