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試題

高一化學下冊的隨堂練習題及答案

欄目: 試題 / 發佈於: / 人氣:3.19W

基本概念題

高一化學下冊的隨堂練習題及答案

有關基本概念的題目主要包括:對放熱、吸熱含義的理解及應用:對燃燒的理解;滴定管的使用等.

例1 對於放熱反應;2H2(g)+O2(g) 2H2O(l),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是 ( )

A.生成物H2O所具有的總能量高於反應物H2O和O2所具有的總能量

B.反應物H2和O2所具有的總能量高於生成物H2O所具有的總能量

C.反應物H2和O2所具有的總能量等於生成物H2O所具有的總能量

D.反應物H2和O2所具有的能量相等

〔分析〕 放熱反應指反應物所具有的總能量高於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在發生化學反應時.有一部分能量轉化戍熱能而釋放出來.

答案:B

例2 下列選項中,闡述了乙醇作為燃料的優點的是 ( )

①燃燒時發生氧化反應 ②充分燃燒的產物不污染環境

③乙醇是一種可再生能源 ④燃燒時放出大量的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分析〕 有機物燃燒發生的都是氧化反應,某些含氯、溴的有機物燃燒後會有毒,因此發生氧化反應並不是乙醇作為燃料的優點.

答案:D

例3 航天飛機用鋁粉與高氯酸銨(NH4ClO4)的混合物作為固體燃料,點燃時鋁粉氧化放熱引發高氯酸銨反應,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表示為:

2NH4ClO4=N2↑+4H2O+Cl2+2O2↑+Q

下列對此反應的敍述中,錯誤的是 ( )

A.上述反應屬於分解反應

B.上述反應瞬間產生大量高温氣體推動航天飛機飛行

C.反應從能量變化上説,主要是化學能轉變為熱能和動能

D.在反應中高氯酸銨只起氧化劑作用

〔分析〕 2 H4 O4= 2↑+ l2+2 2+4H2O,反應中放出大量的熱, NH4CO4既是氧化劑又是還原劑.

答案:D

例4 減少酸雨產生可採取的措施是 ( )

①用煤作燃料;②把工廠煙囱修高;③燃料脱硫;④向已酸化的土地中加入石灰;⑤開發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⑤ D.①③④⑤

〔分析〕 酸雨主要是大量燃燒煤和石油而造成的,開發新能源可以減少煤的使用,燃料脱硫可以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這些都是可行的.酸雨的主要成分為HNO3和H2SO4.

答案:C

例5 用一支25mL的滴定管裝好液體至“0”刻度,然後將液體全部放下,所得液體的體積是 ( )

A.25 mL B.小於25 mL

C.大於25 mL D.無法判斷

〔分析〕 由滴定管的結構可知,“0”刻度在上、滿刻度在下.滿刻度以下還有一段空間沒有刻度,因此將一支滴定管“0”刻度以下的液體全部放出時,則液體一定超過25 mL.

答案:C

綜合應用題

本節知識的綜合應用主要包括:跨學科的綜合應用;聯繫能源的相關知識,回答熱點問題等.

例6 美國的《科學美國人》雜誌在1971年7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資源”一文中,關於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能的幾條主要去路,提供瞭如下數據:

直射反射52000×109kJ/s

以熱能方式離開地球81000×109kJ/s

水循環40000×109kJ/s

大氣流動370×109kJ/s

光合作用40×109kJ/s

請選用以上數據計算:

(1)地球對太陽能的利用率約為_______.

(2)通過光合作用,每年有_____kJ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每年按:天計算).

(3)每年有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為我們生存的環境除去二氧化碳的質量為A.試根據能量關係列出A的計算式.列式中缺少的數據用符號表示.

A=_______kg.所缺數據的化學含義為_______.

〔分析〕 本題是一道典型的理、化、生跨學科的綜合題,該題計算過程簡單,但情景新、立意高,充分考查了學生閲讀、理解、選擇並使用適當的資料,提取有效信息説明和解釋有關問題的綜合能力,解題時,首先要通過分析提煉出解題的必要條件,然後運用地理、生物等相關學科中的基礎知識,結合化學知識,就能正確解題.

(1)分析題中所給數據得出,“直接反射”與“以熱能方式離開地球”的大陽能地球沒有利用,而用於“水循環”“大氣流動”和“光合作用”的太陽能是被地球利用的太陽能,所以地球對太陽能的利用率為:

(2)通過光合作用,每年有(365×24×60×60)s×40×109 kJ/s=1.26×1018kJ 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

(3)6CO2 (g)+6H2O(l)=C6H12O6(s)+6O2(g)-Q

6×44×10-3kg QkJ

A 1.26×1018kJ

A=1.26×1018×6×44×10-3kg/Q=

Q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熱量(或每消耗264gCO2所需要吸收的熱量)

答案:(1)23.3% (2)1.26×1018 (3)3.33×1017/Q;Q為每生成180g葡萄糖所需要吸收的熱量

[説明]反應熱與物理學中“熱”、生物學中的“熱量”、地理學中的“地表能”有密切的關係,這一學科間的綜合預計會成為綜合測試的命題熱點.

同類變式 2 g氫氣充分燃燒後約放熱286 kJ,而1000g汽油充分燃燒後約放熱46000 kJ.氫氣被公認為是21世紀替代化石燃料的理想能源.試簡述氫氣作為能源的三個主要優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作為理想的能源,要具備來源廣、發熱量大、有利於保護環境等條件.

答案:(1)可以用水作原料製備氫氣,氫氣來源廣

(2)單位質量的氫氣比單位質量的汽油燃燒發熱量高

(3)氫氣燃燒生成水,無污染,氫氣可再生

例7 能源可劃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自然界中以現有的形式提供的能源稱為一級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間接製取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H2是一種高效而沒有污染的二級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來製取:2H2O(l)電解=2H2(g)+O2(g).根據以上敍述,回答(1)~(2)題.

(1)下列敍述中,正確的是 ( )

A.電能是二級能源 B.水力是二級能源

C.天然氣是一級能源 D.水煤氣是一級能源

(2)關於用水製取二級能源H2,以下研究方向中,不正確的是 ( )

A.構成水的氫和氧是可以燃燒的物質,因此,可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況下,使氫 成為二級能源

B.設法將太陽能聚焦,產生高温,使水分解產生H2

C.尋找高效催化劑,使水分解產生H2,同時釋放能量

D.尋找特殊的化學物質,用於開發廉價能源,以分解水製取H2

〔分析〕 凡是能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是物質的運動,統稱為能源.它是人類取得能量的來源,包括已開採出來的可供使用的自然資源與經過加工或轉移的能量的來源,尚未開採出的能量資源不列入能源的範疇,只是能源資源.能源的分類方法有多種:

第一種:分為一級能源與二級能源.從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叫一級能源, 如原煤、原油、流過水壩的水等;一級能源經過加工轉換後獲得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 如各種石油製品、煤氣、電力、氫能、沼氣等.

第二種:分為常規能源與新能源.在一定時期和科學技術水平下,已被人們廣泛 利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生物能等;隨着科技的不斷髮 展,才開始被人類採用先進的方法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以及新發展的利用先進技術所獲得的能源都是新能源,如核聚變能、用以發電的風能、大陽能、海洋能等.

第三種:分為可再生能源與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的、持續利用的一次能源稱為可再生能源,如水力、風能等;經過億萬年所形成的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能源,稱之為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氣等.

(1)由題給的信息可知:水力、天然氣是一級能源.電能是依靠煤燃燒的熱能或水能、風能、核能等轉化而得到的能源;水煤氣是CO和H2的混合氣體,它是由焦炭和水蒸氣在高温下反應生成的.故電能和水煤氣均為二級能源.

(2)水本身並不能燃燒,水分解後生成H2,H2才可燃燒放出能量,而水的分解是吸熱反應.因此A、C的研究方向是錯誤的.

答案:(1)AC (2)AC

同類變式1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氣體礦物燃料是 ( )

A.水煤氣 C.石油 D.天然氣

答案:D

同類變式2 能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的支撐因素,請回答下列問題:

(1)煤、石油、天然氣、水能及生物能等是多年來大規模使用的能源,被稱為______(用“常規能源”或“新能源”填充,下同);而核能、地熱、海洋能、沼氣以及現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太陽能、風能等被稱為_____.日本決定大規模開採海牀下面大量冷凍的固態甲烷,而一旦開採成功,將會導致人類歷史上使用礦物燃料的又一場革命.請問人類即將開採的冷凍的固態甲烷屬於_____.

(2)我們也可以把能源分為一級能源和二級能源兩類.自然界中以現有形式提供的能源稱為一級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間接製取的能源稱為二級能源.下列敍述中,正確的是 ( )

A.電能是二級能源

B.水力是二級能源

C.天然氣是一級能源

D.氫氣是一種高效而沒有污染的二級能源

E.焦爐氣是一級能源

F.通過“濕式淨化秸稈氣化機組”使田地裏的秸稈和柴草轉化成的“潔淨”燃氣為二級能源

答案:(1)常規能源;新能源;新能源 (2)ACDF

探索與創新題

例8 如圖1-37所示,圖中各曲線是某環境監測小組描繪的某市市中心空氣中CO的含量變化曲線,橫座標是表示北京時間0至24時,縱座標表示CO的含量,根據一天24小時的過程中,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情況進行分析,你認為比較符合實際的是 ( )

〔分析〕 這是結合環境監測活動編制的一道題目,圖象形式是生產、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種方式.人口密集的市中心空氣中的CO含量與人活動的頻繁程度有關,燒飯、供暖等都會產生一定量的CO.北京時間0至24時中,人們活動最頻繁的是7時~20時這段時間,這段時間中CO的含量應該高一些,分析題中各個圖象中的曲線變化趨勢,D圖較符合這種實際情況.

答案:D

易錯與疑難題

本節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常出現錯誤的原因:一是對吸熱、放熱與物質的穩定性關 系不清楚,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現象;二是缺乏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造成判斷失誤.

例9 反應C(石墨)=C(金剛石)是吸熱反應,由此可知 ( )

A.石墨比金剛石更穩定

B.金剛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轉化

C.金剛石比石墨穩定

D.金剛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轉化

錯解:C

〔分析〕 得出上面錯誤結論的原因是有的同學認為金剛石比石墨硬度大,所以 穩定性就比石墨強,但硬度和穩定性是兩種不同的性質,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繫.

由石墨轉變為金剛石需吸收熱量,説明金剛石的能量更高.能量越低表明這種狀 態越穩定,因此石墨比金剛石穩定.石墨和金剛石能量不同,但通過一定的能量變化 可以達到相互轉化的目的.

正解:AB

例10 用銅絲編織成一個銅網,將銅網放在蠟燭火焰的上半部位置,燭焰被切 斷,銅網上方火焰熄滅,下方繼續燃燒,其原因是___________.

錯解:銅網上方火焰被切斷,是因為銅網隔絕了空氣,O2含量少了

〔分析〕 上面分析錯在僅考慮了燃燒條件而未聯繫金屬的物理性質.如果將金 屬的導熱性和可燃蒸氣的着火點温度聯繫起來綜合考慮,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正解:銅是熱的良導體,吸收火焰的熱量並散失在周圍的空氣裏,使可燃蒸氣温 度降低到着火點以下,所以火焰被切斷,銅網上方火焰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