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79W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閲讀與收藏。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範文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篇1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以前學生的反映是枯燥無趣,所以我更在課堂上滔滔不絕,恨不得把所有知識一下子灌給他們完事,於是整個課堂只聽到我的聲音。結果是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很痛苦。

而現在,我不再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我嘗試從講台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讓學生暢所欲言,我不再作課堂的統治者,因為統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我不再居高臨下,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傾聽與發現者,在激烈的爭論中做引導和評價,覺得和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

數學課堂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必須具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在上《循環小數》這節課時,以一個小朋友們都很熟悉的簡短詼諧的故事導入新課,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進入了新課教學。同時,我提出了問題:生活中還有象這樣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無窮無盡的現象嗎?你能舉例嗎?通過學生舉生活中有關循環現象的例子,不僅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也讓學生感知什麼是“依次不斷重複出現”?“誰在循環”?這樣,有效地分解了教學難點。

二、大膽嘗試、自主性的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程序上主張“先教後學”,這種教學方法容易造成學生被動地學,不利於學生自覺能動性的發展,於是在教學《循環小數》時,我把學習內容設計為前置性研究:你能對下面的小數進行分類嗎?你的分類依據是什麼?你有什麼發現?

①8.4666……

②0.55……

③3.1415926……

④1.5353……

⑤8.41616……

⑥0.9375

⑦5.314162……

⑧5.646646……

⑨0.19292

這樣不僅讓學生用已學的知識進行分類,也能讓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發現新知,弄清知識的前後聯繫,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自己解決新問題的好習慣,變“先教後學”為“先學後教”,學生通過課前研究,初步瞭解所要學的知識的基礎上,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課堂上在小組裏面交流、探討,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做出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平等參與的機會,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

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立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到成功之喜悦,又達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優化教學過程。在學生探索後彙報、展示不同思維方式後,又以此為出發點,順勢研討,怎樣來判斷循環小數,為什麼要加省略號?能不能省略不寫?對於循環小數的寫法,則讓學生比較兩種寫法有什麼區別?哪種寫法更簡便?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獲得科學的認識方法。經歷主動建構過程,得到正確結論,使認識不斷深化。

三、靈活處理教材

教學時,我從學生功能的思維特點出發,先讓學生進行課前研究,知道有關循環小數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環小數的概念——判斷——循環節——寫法——豎式計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逐步加深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並注意讓學生在應用“新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而豎式計算,對於學生來説並非“新知”,但是它們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時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動的模型。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着自己進行計算,同時引導學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為什麼?把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豎式、發現規律上,使學生對“依次、不斷、重複出現”有了更為具體的感性認識,是學生在十分自然的狀態下逐步進入“角色”,突出了模型的作用。

四、練習的突破

練習時,我採用各個擊破,在循環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32.7272是循環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並説明為什麼?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32.7272成為循環小數,應怎麼改?在教寫法時,則讓學生把研究題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環小數用循環節表示,這樣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資料,又使學生牢牢記住,只有那些小數部分有依次不斷重複出現的數,才是循環小數。

練習設計中,我多次採用設疑的方法。如問32.7272是循環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思考,有利於加深學生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於學生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地回答問題或敍述理由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篇2

《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教學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教材的編排突出在比較與活動中體會並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體積與容積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材重視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理解它們的意義。教材首先借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交流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和容器盛放東西的多少,感受“物體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然後,教材圍繞“土豆和紅薯哪一個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兩個物體放入水中後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而且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樣,説明這兩個物體所佔空間大小不一樣。這樣,通過生活經驗和動手實驗相結合,在學生有了比較充分的感受之後,教材揭示出體積的概念。隨後教材又通過引導學生實驗研究“哪個杯子裝水多”,在學生感受容器容納物體體積大小的基礎上,再揭示的容積概念。引入這兩個概念之後,教材還設計了搭物體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體積和容積的意義。

學生的空間知識來自豐富的現實原型,與現實生活關係非常緊密,這是他們理解和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為了培養孩子的空間觀念,我將視野拓寬到生活的空間,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體積和容積的問題,把它們作為教學的基礎。學生在他們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許多關於體積和容積的經驗,教學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出發,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在本課學習中,利用直觀教具演示動手實驗貫穿整個課堂,並且在動手實踐中,處處有猜想,處處有學生間的交流合作,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由於體積與容積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卻比較抽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體積與容積的意義、區別及其聯繫,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實驗操作活動來開展教學。

1、導入部分我緊緊抓住學生生活中有比較物體大小的習慣,出示兩個大小對比鮮明的正方體,自然導入到物體大小的比較之中,使課的導入自然而順暢。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暗藏了物體的大小,是指它們的“體積”誰大誰小,與本課教學內容緊密相扣。

2、教學過程中由幾個精心設計的實踐活動組成的,緊緊圍繞着“土豆和石塊哪個佔的空間大?”等問題來組織和展開動手操作實踐活動的。讓學生充分感受“物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容器盛放的物體有多有少”,體會體積與容積的含義。

3、這節課充分地體現了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數學。

4、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操作中理解。數學實驗活動與科學學科的操作實驗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該課的學生操作是為學生充分理解“體積”與容積概念服務的,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充分的操作感悟,通過對比思考,經過思維提升,才能得出“物體所佔的空間是有大有小的,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物體的體積”以及“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是有多有少的,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的體積叫容器的容積”這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概念。

5、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豐富與完善,最後充分認識與理解的。學生最初對物體大小的比較並不一定準確,有的在比較物體的表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佔地面積,有的在比較物體的重量,這些都是正常的,是學生已有知識對本課教學的影響,説明學生對體積與容積概念並沒有納入到學生的概念體系當中,只有充分理解了體積與容積的真正意義,學生才能正確理解和掌握這些數學概念。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正確建立這些概念,而且要幫助學生正確區分這些概念,從而建立起概念網絡體系。

本課亮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教師的教學尊重學生,教學中順勢而導;學生在不斷操作、比較、思考與交流中學習,學生思維提升過程得到彰顯;靜與動結合,學習與練結合,充分嘗試了“30+10”課堂教學模式,新課標精神體現較充分。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範文篇3

《分數混合運算(一)》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分數混合運算》第一課時教學內容。下面結合實際教學反思如下:

優點:

1、充分利用情境圖創設問題情境

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問題情境改為學生所熟悉的校園特色團隊作為學習素材,以此激勵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在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不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而是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新課前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圖創設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並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對自己或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從而使學生正確地選擇了計算方法,按照一定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列出分步、綜合算式也就是建立數學模型。學生在觀察、思考、操作、交流等活動中,感受運算順序的自然生成。通過這種教學方式,成功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生成。

2、關注學生的學情

學生在解答所提出的問題時,自覺地利用了分數(一步計算)的解答方法,通過畫示意圖、寫等量關係、找到了解題步驟與關鍵,通過由先分步,再列出綜合算式這一過程,學生很自然地將“整數的運算順序”遷移到“分數的運算順序”,這足以説明學生有自己豐富的數學現實,並能用之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注重對學生的課堂生成的及時捕捉和對比反饋,讓學生在觀察、交流、比較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注意格式的規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重視數學的體驗發展提升數學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應用,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如在“通過畫示意圖,列分步、綜合算式,着重説明綜合算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從而讓學生理解算理,掌握運算順序”這個環節上和通過讓學生分組解答不同的提問,回答這道題要先求什麼等思維活動,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在學完本節課後,讓學生談這節課的收穫,使學生又體驗到豐富的數學內容,而且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也達到了和諧統一。

4、能結合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的基礎上開展探索與交流,鼓勵學生在嘗試、交流中學會分數連乘、連除或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及其方法,體會一次性約分可使計算相對簡便。體會整數的運算定律同樣適用於分數運算。

不足:

1、教師放手不夠,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觀察、思考、比較、分析,和充分表達的時間,更好地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2、教師在教學中對電腦操作不熟練,所以造成一些時間的浪費,影響了學生的情緒,也影響了老師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