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小説語言的語用鑑賞 --《祝福》語言例析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65W

作者:  xuzeqing - xuzeqing 

小説語言的語用鑑賞 --《祝福》語言例析

一、 由敍述語言確定小説的情感基調 

“舊曆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魯迅這樣開始祥林嫂悲劇故事的講述。這是一個肯定陳述句,敍述故事發生的背景。舊曆的年底對於習慣使用夏曆(俗稱陰曆)的中國人來説,當然是正兒八經的年底,然而,魯迅為什麼説“畢竟最像”呢,也許這句許應當這樣説: 

①舊曆的年底到了。②舊曆的年底是熱鬧的。③舊曆的年底終於又到了 ④舊曆的年底畢竟是最熱鬧的。 

但魯迅不這樣説。魯迅開始講述故事的這句話顯得彆扭、生硬,讀起來拗口,聽起來似乎也沒有什麼實在的信息。如果把閲讀小説視為一種會話方式的話,這就違背了語用學的會話合作原則;如果從語義學的角度分析,則可以認為這句話幾乎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魯迅先生當然不會説一句毫無意義的話. 

我們不由聯想到類似的一些話語: 

①戰爭就是戰爭②雷鋒就是雷鋒③正宗畢竟是正宗④偽劣產品畢竟是偽劣產品 

這些話語顯然都不能從表現意義去理解,它們都是故意對會話合作原則的某些準則的違反,然而,卻產生了一種言外之意或表達了特定的情感態度。句①表示強調,是説戰爭必須是嚴酷的,言外之意是説悲痛無益,表示告誡或慨歎。句②③並不表示對對象的真假判斷,而是表示讚許和肯定。句④則表示這種產品是經受不起檢驗的。這些句子在一定的語境中,都能表現出二種鮮明的情感態度,產生一種言外的語用含義,完成某個具體行為。 

魯迅講述故事的開場白也是如此。舊曆的年底是我國傳統大節--春節。習慣上,春節並非單指夏曆元旦這一天,而是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新正元宵節為止。其間包括臘八、祭灶、除夕過年等。此過程中諸多祭神祀祖的禮儀活動莊嚴而隆重,與之伴隨的各種習俗充滿喜慶而又熱鬧。所以魯迅講述道:“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年中的好運氣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千百年來,傳統的文化習俗少有變化。在魯鎮的芸芸眾生祈禱神靈之際,已淪落為乞丐的祥林嫂發出了魂靈有無的疑問,“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她是企盼着神靈的降臨;還是懷着希望破滅走向地獄的恐懼? 死在祭灶的夜晚,死在喜慶的爆竹聲中。她生於這濃厚的文化歷史氛圍,死於這文化歷史氛圍之濃厚,那些“鈍響”的爆竹,“灰白色的沉重的晚雲中間”的閃光,種種“新年的氣象”,都成了祥林嫂悲劇命運對比鮮明的背景。 

“舊曆的年底”,不是辛亥革命後確定使用的公曆的年底,從語義表層看,“舊曆”的指稱語義是“傳統的”、“歷史的”;“畢竟最像”,作為邏輯聯繫語,在這裏具有強調的意味,聯繫作品部和外部語境理解,它強調年終大典深深地浸淫着、厚厚地積澱着中國古老文化的傳統和習俗,指向中國深邃複雜的歷史背景。因其深厚,更加頑固,因其久遠,牢如堅冰。魯迅的這句話以違反規則的形式流露出沉重的憂思。給全部喜慶氣象的經驗世界蒙上了一層冷峭深沉的灰色,故事語境情感的基調也因之悄然確定下來。 

二、由敍述語言揭示人物性格、社會主題 

《祝福》一開頭便講述到魯四老爺。這是“一個講理學的老監生”,敍述者“我”講道: “比先前並沒有什麼大改變,單是老了些,但也還未留鬍子,一見面是寒暄,寒暄過後説我‘胖了’,説‘胖了’之後即大罵其新黨。”這段敍述是平實的,敍述者介紹了魯四的身份,通過其言行的概述,反映出人物的立場和政治態度。“監生”在清王朝是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的,可見魯四並非貨真價實的“科班”出身;“講理學”暗示了人物維護封建道統,注重封建禮教的道德觀念;“大罵其新黨”更暴露了他維護封建統治的頑固政治立場。聯繫後文對魯四書房的描寫,那“脱落”的對聯,“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擺在案頭的《近思錄集註》和《四書襯》,一個不學無術信奉宋明理學的、沒落腐朽的鄉村地主的形象便鮮明的呈現出來了。最有趣最深刻的是這裏插入的一段敍述者的評議:“但我知道,這並非借題在罵我:因為他罵的還有康有為。”這是一個表認知行為的單句,賓語是一個複句結構形式。話語字面的指稱語義是清晰的,罵的是康有為。之所以罵康有為,是因為康有為是戊戌變法中改良主義的領袖,有違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由此更進一步揭露了魯四的政治立場。但這句話還藴含了一個言外之意。“還是”,竟然是。時值辛亥革命前夕,清王朝已知大廈之將傾, “新黨”的內涵早已發-生了變化,用來指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人。魯四所罵的竟然還是、仍然是康有為,其不諳世事變遷和社會進步的落後腐朽性便昭然彌彰了。而中國農村籠罩在封建統治之下死水一潭的社會狀況也可想而知了。這段平實的的敍述和簡潔的評議入木三分地刻畫出魯四的形象特徵,平實之寓深刻,言近旨遠,辛辣地對形象進行了嘲諷和鞭撻;綿裏藏針,批判的鋒芒含蓄而尖鋭。面對這佯一個人物,“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敍述者我與魯四立場的對立,其民主進步的傾向也清楚地表現出來。 

敍述者“我”當然不能等同於作家本人,但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敍述語言,卻清楚地反映出作品的主體傾向性,對人物的嘲諷批判,正隱約地表現出主體的價值取向和立場。在冷靜的沒有直接表露情感態度的敍述語言中,主體的思想情緒仍然曲折地流露出來,作品的主題亦如深藏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冰山,在情節的波光中漸漸被映射出來。 

三、過渡語言揭示情節意藴 

祥林嫂兩次到魯鎮做女工,小説講述人們對她的稱呼,先後出現這三個結構相似的句子: 

①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③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 

三個句子都是普通陳述句,句子的表層語義沒有什麼變化。①②句言語相同,主要指魯家上下人等,第②句僅增加了一個副詞狀語“仍然”;②③句比較,只是主語變了,多了-個副詞“也”;表層語義似乎僅僅交待了人們對祥林嫂的稱呼未曾發生變化,但只要回到情節的發展中;回到具體的語境中,細一咀嚼,便能體味出三個句子不同的豐富意藴。 

祥林嫂是死了男人的寡婦。初到魯鎮,魯四“討厭地是個寡婦”,只是因為“她模樣還周正.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着眼,不開-句口,很像一個安分耐勞的人”。四嬸看中了她的能做,看中了她的馴順,勉強將她留了下來、於是,“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從其夫名而呼之!封建時代,“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禮義 .喪服傳》),婦女只能依附於男人生存,是不能自由主宰自己 的命運的,出嫁之後,甚至姓氏也得“從夫”。祥林嫂夫家是衞家山人,“那大概也就姓衞了”,“大概”,不確切之謂,丈夫姓氏尚不甚了了,更不必説祥林嫂本人,小説未言及祥林嫂的姓字,這不是作家的疏忽,正是為了表現婦女低下的地位。這句話作為過渡句,通過一個稱呼語交待了人物的身份及其深藴的文化歷史內涵,也表明她終竟被魯鎮社會暫時接受和承認了,開始了她在魯鎮新的生活。故事由此逐漸地把情節展開。 

決定祥林嫂悲劇命運的並非因為她是寡婦,而因為她的被迫再嫁。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觀念佔統治地位的明清兩代,婦德的核心是必須遵守“從一而終”、“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倫理信條,寡婦倘若再嫁便是“敗壞風俗”,“父母、國人皆賤之”(《孟子滕文公上》。祥林嫂再嫁是不情願的,然而“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這一注錢來做聘禮?社會的貧困逼得窮苦的農家不顧社會普遍的倫理觀念。強制她再嫁,樣林嫂似平努力想保持自己的名節,她“真出格”,“鬧得歷害”,“大約因為在念書人家做過事,所以與眾不同,”看來她是深受“講理學”的魯四的影響,深受封建禮教觀念的毒害,是恪守婦道的;然而,她終於還是再嫁了。夫死子亡,不得不再到魯鎮做女工。“大家仍然叫地祥林嫂”,稱呼依舊。“仍然”,副詞,表示情況繼續不變或恢復原狀。但祥林嫂的生活和命運已經改變了,故事情節已經發展了,再嫁的一段遭遇絕不是虛無的夢幻。她自身的改變姑且不論,“四嬸的口氣上,已頗有些不滿了”。四嬸的不滿也許只是因為她“沒有先前一樣靈活”,做活已不如從前。魯四則“暗暗告誡四嬸”,“祭祀時候用不着她沾手”,“不乾不淨,祖宗是不吃的”。於是往常最忙的祭祀時節,現在卻輪到樣林嫂清閒了。祭神祀祖的典禮原本有極嚴格的講究,祭拜的典禮凡女人都不是能參加的,所以《祝福》寫道:“拜的卻只限於男人”。現在,祥林嫂連“一切飯萊”都不能做了,“敗壞風俗”,“不乾不淨”,就因為她是寡婦而再嫁。然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這一淡淡的似乎不經意的過渡語,在具體境中即隱含着深刻的藴涵,反映出魯四一家對樣林嫂的第二婚姻冷酷而堅決地不予承認態度。“仍然叫她樣林嫂”,而不是“賀六嫂”,絕不是習慣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禮教觀念對寡婦的完全否定。 

“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整個魯鎮社會在倫理觀念上與魯四彷彿是形成了共識的,音調的變化,笑容的冷冷,反映出人物關係的變化,充分表現出社會環境與祥林嫂的嚴重對立。“這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堆中的,看得厭倦了的陳舊的玩物”,最終被人們徹底地拋棄了。故事循着這三個句子描畫出的座標曲線逐漸發展到高潮。 

這三個句子如祥林嫂命運軌跡上的三個點,深刻地呈現出人物的遭際變化,是人物與社會矛盾撞擊閃耀出的三朵火花,像三個聚光點照亮了人物一生的悲劇。這三個句子是對情節的三次概括,其隱蔽在稱呼語後的豐富的社會文化意義,表現出主體批判的鋒芒所向正是要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向人們暗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在這裏,作品通過“以言述事”實現了主體的“言之所為”,完成了主體的語言行動,而作品的文本意義也漸漸顯現出來被我們所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