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風箏》教學反思(精選6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62W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風箏》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風箏》教學反思(精選6篇)

《風箏》教學反思 篇1

《風箏》一課講的是作者兒童時代和小夥伴一起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寫了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也寫了因風箏丟失焦急失望的心情,而最後又燃起一絲希望。課文充分展現了兒童時代的天真、快樂,也展現了兒童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

教學中我主要應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在學生説課文敍述順序時,我沒有一味要求學生對課文做高度概括,也沒有要求語言必須精練,而是充分重視學生的表達慾望,允許他們用自己的話、憑自己讀後的印象將課文的內容按敍述順序講述下來,當然,也鼓勵概括能力強的同學能用簡潔的語言理清作者的敍述順序。

敍述順序理清以後,再緊扣“快樂”來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那麼,也就是圍繞“孩子們做風箏的時候快樂嗎?放風箏時快樂嗎?找風箏時快樂嗎?”,在“是否快樂”這樣的宏觀問題的調控下來讀課文,在讀中體會情感,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孩子們為什麼在風箏上只寫了名字而沒有寫地址”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有的説,孩子們生活在農村,人家少,彼此都認識,萬一風箏丟了,很快就會被送回來。可是,也有孩子説萬一別人不認識你,或者風箏飄啊飄飄到城市裏去了,城市人多肯定不認識他們,那風箏不是就送不回來了嗎?還有的説,孩子們希望別人看到自己的風箏或撿到自己的風箏後就可以和自己做朋友。總之,學生對這問題是爭論不休,可是,我為了不讓太多的爭論延誤我們後面的學習,於是讓學生暫停爭論,讓他們課外去做實驗,看看風箏究竟要多長時間才會被風吹斷,或者自己掉下來。其實,現在想來,我認為自己的建議是愚蠢的,因為在不同的天氣狀況下,不同的人去放風箏,那麼風箏在空中的情況是不一樣的。那麼,當孩子對此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我是不是應該這樣去引導學生呢:作者和他的夥伴將名字寫在風箏上,並給風箏取名“幸福鳥”,那麼,如果丟了,如果也不能被送回來,那麼風箏被別人拿走了真的就是一種損失嗎?是一種痛苦嗎?這樣一引導,我想學生就能想到即使風箏丟了,被別人撿走了,那麼自己的祝福就送給了別人,也把幸福的感受送給了別人,自己的風箏能給別人帶去快樂和幸福,這不是很好嗎?

課雖然上完了,可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我想,遺憾永遠都會存在,但絕對不會是同樣的遺憾!

《風箏》教學反思 篇2

這一課,我為學生準備了兩個作業練習的方式,1.表現一個風箏,可以臨摹或是設計。2.想象畫:表現放風箏的場景。喜歡看書照着畫的,就讓他們照着畫,喜歡想象創造的,就讓他們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我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從兩個作業中人選一個。學生對這樣的做作業形式似乎比較感興趣,因為,相對自由開放,所以能夠更加輕鬆的創作。創造力產就生於比較輕鬆愉快的環境當中,過於拘束和嚴謹的環境不利於創造力的提升。據説,比較亂的房間佈置,反而會滋生創造力,這為什麼呢?大概是由於,過於乾淨整潔的環境會讓人產生拘束感吧,覺得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就無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多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同時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教室裏感覺到輕鬆和自在。

美術課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識的內容,我們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師習慣於自己抱着講,讓學生坐着聽。這種情況要想改變,就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讓教師懂得,講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學生學的就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實效。

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單單表現在學生的作品上,更表現在學生對美術文化的理解上。美術教師要在課前深入挖掘課程的文化資源,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比如,《風箏》這一課,我們可以深入探索的不僅有風箏的歷史,風箏的種類,放風箏的習俗,還有與風箏有關的美學知識等等。

教學無小事,深入探究,美術學科也有很深的道理和學識在裏面。我們要藉助美術學科的教學來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我們千萬不能去培養那些只精通考試的機器人,而要培養有修養,有文化的完整的人。今天的學生,我們期望他們將來走上社會能夠懂得欣賞美和創造美。在買衣服的時候能夠知道怎麼搭配色彩,在博物館裏能夠懂得欣賞那些藝術作品,在家裏能夠動手將家庭環境佈置的温馨優雅、富有情趣,擁有一個高品質的人生。

《風箏》教學反思 篇3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後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麼理解?説真的,我認為把作者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未免太難了。因為作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初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鬥,不能退縮!

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相照應。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通過幾節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風箏》教學反思 篇4

【第一課時】

今天上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讀準,並學習生字。導入以後同學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詞和句,發現同學讀課文讀得很慢,一遍課文就得五分鐘,然後單個分段讀大家一起為其正音,然後整體理解課文,邊讀邊劃出描寫小朋友們做、放、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在我檢查的過程中發現同學的聽講率不達標,一局部同學聽成了劃出寫這三方面的句子,沒聽到心情二字,不過看到不少同學很會抓重點詞,這一點我很欣慰。

找出重點句後讓同學讀説説小朋友們的心情變化,然後讓同學把自已在讀書時的疑問提出來,有的同學就提了他們的情會什麼會變化呢?還提出一些難懂的詞。然後我就把同學趁機拉到了生字上,讓同學自同學字詞,聯繫課文中的句子學。然後小組檢查。並將難的詞班內交流。生字教學用了近十五分鐘,比以前節省了很多,同時也發現同學自同學字能力提高了不少,看來生字以後可以慢慢放手了。

【第二課時】

在上節課我和同學一起理清了本文的文理,此節課的教學任務就明顯多了,主要把重點放在對每一自然段的感情朗讀和對小朋友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體會和掌握上。所以,本節課就組織同學讀文並説説自已最喜歡哪一段,然後開始讓他説説為什麼喜歡,從而指導朗讀,再指名讀,大家評一評他哪裏讀得好,哪裏需要改進,在教學時重在讓同學通過讀文理解並感悟,忽略了詞語,沒有把詞語抽出來單獨教學。

課尾讓同學自已想象他們找到自已的“幸福鳥”了沒有,同學分成兩派,有的説沒找到,因為風太大了,風箏又飛到了雲彩上表示飛得很高,所以肯定掉到別的村子去了,有的説找到了,因為水磨坊就在村子很遠的地方,找不到他們肯定不會回去的等等,從同學的回答來看同學都是在捉着課文中的詞句來説自已的理由,看來同學已學會通過反覆讀語言文字來理解課文內容。

《風箏》教學反思 篇5

《風箏》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寫了我們“放風箏”的快樂與“找風箏”的傷心,表現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體會課文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朗讀指導,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讓學生體會孩子們“放風箏”的快樂與“找風箏”的傷心。當孩子朗讀有進步,讓其他孩子給他鼓掌。

二、利用課文空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表達。

如在體會放風箏的內容時,我抓住了一句話:“他們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進行語言訓練你覺得他們會喊叫些什麼?誰能配上表情動作一起來喊一喊?並讓學生結合插圖自由地想像,使孩子們的表達慾望大增,參與表達的小手林立。

三、學練結合,引導學生習作。

課文最後的那個省略號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個空白,是很難得的練筆內容,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像。在這裏我要求學生根據內容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隻幸福鳥,是怎麼説,怎麼做的?我沒要求字數,孩子們卻洋洋灑灑寫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讚歎他們豐富的想像和細緻入微的描寫。

《風箏》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了三上第三單元第二篇課文《風箏》的第一課時,感覺好多地方值得自己好好地反思。首先,今天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沒有完成,生字的書寫根本沒有時間完成,在解決落實第二個目標“抓住人物心情的詞句,感受人物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並感情朗讀”時,由於時間不夠,無法進一步地深入,感覺學生沒有真正的體驗到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可以説這節課上得不太成功。

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原因,有幾個地方要引起自己今後注意的:

1、高估學生實際。三年級學生剛從二年級升上不到半學期的時間,雖説平時也在不斷地進行強化與滲透,今天設計的一些環節對三年級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如提供句式來獨自體會,學生的能力不強,再加上文本有些難讀,所以完成得不夠理想。

2、在推行“目標導學”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形式下,本堂課的着點放在瞭如何培養小組合作上了。

(1)在讓學生質疑問難的環節,安排了小組合作,目的是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他們的交流提供平台。但是這樣的合作是否有效呢?還是獨個回答更為合適呢?還有待於今後去探索。

(2)在檢查預習這個環節,也安排了小組合作。把要檢查的字詞以及課文的朗讀放在一起出現,讓同桌進行檢查,這個環節因平時練習較多,所以學生做得比較到位。但也出現個別現象,班中一個女生不肯讀,同桌一直抱怨如何辦?如何引導所有學生都能認真地進行聽,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評價機制才是正道。

(3)本堂課中最讓自己糾結的是在解決第二個目標時,雖然讓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但如何來反饋成了一個難題?雖然安排了小組交流,為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但收效甚微。在集體交流時更是如此,講得不到位,讀得不到位,甚是麻煩。看來,在精讀課文,體會情感時需要自己好好思考,採取怎樣的教學策略為更好呢?這是需要在平時不斷地研究的重中之重。

聽取了老師們的建議後,一直在思考,如果重新來上這堂課,該如何去處理呢?我想也許這樣會更合適些:

1、古詩導入

2、檢查預習,同桌檢查。

3、感知課文內容,瞭解總起段的作用。

4、質疑問難,梳理歸納,明確學習目標。

5、精讀課文,圍繞這個問題展開學習“雖然做得不像,但我們為什麼依然快活?為什麼叫“幸福鳥?”

小組交流——集體反饋——練筆提升情感

6、指導書寫。

各位老師,這樣是不是會更自然些?更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呢?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