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趙麗宏:人性還在 文學不死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59W

人民網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以“作家羣”現象而令人矚目,趙麗宏是其中一員。

十幾年來,趙麗宏一直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他説:“不管歲月如何流轉,寫我想寫的,堅持我所堅持的,我的文字不會媚俗。”

怎麼來形容這位既是作家又是詩人的文壇“老將”呢?印象中,他就像一條沉澱着思想與人性光芒的河流,在漫長的歲月中靜靜地平緩流淌,不温不火,潤澤而如老酒般醇厚。

回望知青歲月:感受書的撫慰與農民最質樸的情感

談起曾經下鄉插隊的日子,趙麗宏説,黑暗看不到頭,他對生活感到過絕望。但是因為有了書,他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每天都有期盼,勞作完畢,想着能在油燈下讀上一本書,他的內心就快樂起來。

除了大量的閲讀,那段知青生活還讓他讓讀懂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下鄉之前,曾經經歷過的特殊年代中的相互揭發,讓他一度認為“同情”、“愛”、“理解”、“信任”這些美好的詞彙是不存在的。“是當地的農民,讓我看到人性中永不會泯滅的美好。”淳樸的農民不但照顧着他的生活與勞作,給他以身心的慰藉,還自發地找來各種各樣的書送給他,用真誠和善良撫慰着他的心靈。趙麗宏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是可以溝通的。“如果有一天面對上帝,讓我在彌留之際説出生命中最想見的十個人,我想就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曾給予過我幫助的善良的人們。”

而當他開始寫作,走上文壇的時候,同情、愛、理解、信任,這些閃亮的詞彙,人性的美好,便如同涓涓細流,在他的心中流淌,流過他的每一篇文字,流過他十幾年至今不輟的耕耘中。

談寫作:不管世事如何變化,我堅守着自己的文字

曾有人斷言文學必將死亡。當記者問起今天的文壇是否還能有經典傳世之作問世時,趙麗宏顯示出了出人意料的信心。他説:“我不會為此而焦灼,一定會有一些作家,非常沉靜地在那裏思索,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那麼浮躁。不管這個時代怎麼動盪,怎麼變化,但只要人性還在,人們對美的需求還在,對真理的追求還在,文學就不會死亡。”

當前,一些作家、出版社出現惟利是圖、文化媚俗的現象在趙麗宏眼裏是“失道”的。他説,出版社、作家應該擔當起提升整個民族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的神聖職責。

“寫我想寫的,追求我想追求的,不管世事如何,我有我的執着與追求。我不會為趕時髦,去迎合去諂媚。”趙麗宏説,“每一位作家,都應該堅守住自己的一塊陣地。”

談文學期刊:希望國家給予政策支持 它的明天很美好

《上海文學》,這本曾是中國標誌性的文學月刊,曾在無數文學愛好者心中被膜拜的'一塊文學聖地,目前雖然經濟窘迫,卻依舊在嚴肅地堅守着它的品位。負責起《上海文學》以後,趙麗宏除了抓稿子,保證它的水準,還成立一個理事會,讓社會各界來支持文學刊物。今年“兩會”,趙麗宏還帶來了一份《建議對純文學雜誌實行保護性税收政策的提案》。在他看來,讓純文學刊物和那些通俗時尚的暢銷雜誌以相同規則在市場上競爭,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對文學事業的發展,也極為不利。因此,他在提案中建議,讓各地有影響、有質量、有社會公益性質的的純文學刊物和一些社科類雜誌享受免收或少收增值税和企業所得税的待遇;建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組織專家鑑定組,經過討論作出權威甄別,確定享受免税政策的雜誌和出版物;建議國家對贊助純文學刊物和社科類雜誌的企業,免贊助款項税收。

問起純文學期刊的明天,趙麗宏信心十足,“追求高品位的人將越來越多,文學期刊的市場將會越來越廣闊,讀者將會越來越多。它的明天會很美好。”

談民族文化:重視中國傳統節日 讓國人樹立文化自豪感

今年“兩會”上,趙麗宏又一次提出了要重視中國傳統節日的建議,讓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成為法定節日。

“這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一種宏揚”。趙麗宏認為,中秋節,闔家團圓;清明節,悼念故人;端午節,詩歌的節日;重陽節,敬老愛老,每一個節日,都有着中國深厚的文化道德內涵,是我們民族的文化之魂。讓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樹立民族自豪感,不盲目崇外,不妄自菲薄,不被西方“文化霸權”所“殖民”,作為中國知識文化界的一分子,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此鼓與呼,也是他作為一名政協委員的使命與責任所在。

記者後記:

在與趙麗宏的交談中,他始終保持着一種平緩的語速,不急不慢。慢慢講述中,你能感覺到那思想的河流緩緩流淌。

趙麗宏送給筆者一本書,《壺碎了,詩還在》。還沒來得及細看,妄自揣測這名字,我寧願相信那是他的信仰:不管世事如何變遷,詩心,還在。就象他所説的,我將堅持我的文字,痴心不悔。

而那些被泥土上淳樸的人們所喚起的人性美好,則一直深埋在他的內心,從不曾乾涸,如果你看到了他的書,讀過了他的詩。(張愛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