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此時無疑勝有疑--試説古詩問句結尾的藝術美感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87W

     

此時無疑勝有疑--試説古詩問句結尾的藝術美感

湖北董雲オ

              俗話説:“會説莫過於會問。”在一定的語境中,問得巧,問得活,問得妙,常能獲得常規語句不同的藝術效果。古典詩歌中,或反問,或設問,以問句的形式結尾,同樣可創造出不同的意境,讓讀者體味到多種藝術美感。

     一、激發豐富的想象

     問句的形式有多種,其中反問是用疑問的語氣表達與字面相反的意思,語氣強悍、有力、暢快;設問則不是真正有疑而問,而是虛晃一槍,蓄意創造一種情景,自己來回答問題,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這正符合古典詩歌“終不許一語道破”與“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藝術表現要求。古詩經常在詩情抒寫到將盡未盡的時候,突然用問句收住,留下一個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品味,去思考,去領悟,從而獲得多種藝術美感。孟浩然的《春曉》小詩,初讀時似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其藝術魅力不在華麗的辭藻,而在於它以問句結尾的藝術手法。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作者抓住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情感片斷來啟筆,卻又不鋪展開去。在從聽覺的角度狀寫春色後,即用“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問句,把讀者的思維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漫春光。在反覆的誦讀中,會不自覺的感到:那繁盛的春意彷彿就展現在眼前,縈迴在耳畔。古詩中,這種問句結尾是很多的。如“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送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二、增強誦讀韻味

    在詩歌結尾,問而不答,由讀者自己去領悟,就很容易產生餘音繞樑之妙。明謝榛《四溟詩話》論詩曾説:“凡起句應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鍾所以有不絕於耳的餘音,是因為它不是實體,有足以使撞擊聲產生共鳴的空間。詩亦是如此,寫得太實,就無餘味可言。問句不直説實話而有讀者思考問題的空間。這樣,結尾運用問句就會產生韻味深長的藝術效果,如唐代陳玉蘭的《寄夫》一詩:

                    夫戌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

                   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全詩四句有一個共同特點:每句都包含兩層相對或相關的意思。“夫戌邊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這兩句十分逼真地表現出了少婦對丈夫體貼入微的.心情。後兩句又寫出了少婦寄衣時的內心活動。“一行書信--千行淚”,“一行與千行”強烈對比,極言紙短情長。“寒到君邊--衣到無”用與前三句不相的句法,採用虛似,揣想的問話語氣,讓讀者窺視到少婦極為焦慮的心理活動--嚴冬正在和我寄的寒衣賽跑啊,寒冷的冬天已經到來,不知我寄的寒衣到了沒有呀!同一種句式反覆運用,又以問句收尾,形成了迴環往復,一唱三歎的語調,把那哀怨、纏綿的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種問句形式在古詩中同樣有很多。如《雜詩》(無名氏)“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又如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狀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ァ糎TH〗

     三、強化鮮明意象

     古典詩歌中除了那些客觀的物象(即客觀事物的具體形象)外,還有一種特殊的形象--意象。這是一種極為特殊的藝術形象,它是通過清晰的物象,熔入詩人的情感和思想認識,使讀者能夠以這種形象見於形、得於心,會以意。這就是説,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意化為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詩人的心志情思通過感覺的想象而創造的一種賦予了更多主觀色彩,但仍然能為人感知的具體物象。這種意象一旦運用到問句中,其意象更為鮮明,情感更為深重,欣賞效果更為明顯。如王維《雜詩(其二)》:

                               君知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首詩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一位身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朋友,急於瞭解故鄉情況的急迫心情。但這首詩更令人叫絕的是在結尾,它運用一個問句,彷彿故鄉值得懷念,就是窗前那株寒梅。讓讀者彷彿感到值得作者思念故鄉的,僅就是那株寒梅。這一問,令讀者不得不思考,這株寒梅是不是藴含着他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也正是這一問,讓讀者從那特定的“寒梅”物象中彷彿看到他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領悟到他那濃濃的思鄉之情。

    在古典詩歌中,關於結尾藝術手法的論述是很多的,託名王昌齡撰的《詩格》有起首“十四體”,落句“七體”的説法,這裏説到的問句結尾,是多種手法中的一種,從其分析來看,問句收尾的方法值得借鑑,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