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9.26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代詩歌四首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古代詩歌教案 篇1

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詩詞的有關知識,結合註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過程與方法

以靈活多變的誦讀貫穿學詩的全過程,創造濃郁的學詩的氣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品味詩詞的意境。

重點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學生

自讀詩歌,查閲資料,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老師

多媒體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

2課時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四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縣(現在安徽亳州)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歌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很深,但富有創造性,往往以舊調、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有的反映當時社會的動亂,有的抒寫個人遠大的抱負,氣勢雄偉,慷慨悲壯。代表作有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稱為“詩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1.朗讀。請同學們認真讀兩遍,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理解詩句大意。

(1)對照註釋朗讀或默讀,不懂的地方做記號。

(2)集體解疑。

(3)同桌互相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4)指名學生用現代漢語將這首詩的意思説一遍,語言要優美。

《觀滄海》

1.簡介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石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入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2.整首詩是由一個字來展開詩的線索、統領全篇的,請指出是哪個字?

“觀”是全詩的“詩眼”,以下五句都是觀海所見。

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此句主要交代什麼?句中有直接寫到人嗎?

主要交代了觀海地點、方位,句中雖沒有寫人,但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登山觀海時的勃勃英姿。

4.詩中哪幾句是寫實景?主要寫了哪些景色?顯示了什麼?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是寫實景,主要描寫了滄海水波盪漾的動態景色和山島挺立、草木豐茂的靜態景象。顯示了在茫茫蒼蒼的大海上,波濤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島聳立,豐茂的草木在蕭瑟的秋風中搖曳弄姿,生機勃發。

5.詩中哪幾句是寫虛景?能説出這一景象嗎?這種景象是一種什麼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寫虛景,即作者的主觀感受,可從兩個“若”看出。主要描寫了太陽、月亮、星辰銀河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這些運行都離不開大海的懷抱,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作者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壯觀景象,是一種極其開闊博大的意境。

6.最後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7.小結:

這首詩虛實結合,借景抒情,描寫滄海的壯麗景色,表現博大的胸懷,抒發統一天下的宏偉抱負。感情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解題。

這首詩是李白在聽到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的消息時,寫的一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聞,聽説。王昌齡(約698-757),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他是作者的朋友。左遷,貶謫。龍標,在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遙,遙遠。此寄,這首詩篇。

2.細讀品味:

(1)“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楊花飄落,子規啼叫,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融情入景。次句便直敍其事,“聞道”,表示驚悉。“過五溪”,可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寫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已現,流露出作者對被貶友人的深切懷念。

(2)“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兩地,心意難達,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後兩句抒情。作者用擬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給明月。讓“愁心”與明月一起伴隨王昌齡赴遠方。明月寄愁,飽含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和關切。

3.明月本來是沒有情感的,作者為什麼還要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作者在這裏把明月人格化了,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瞭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通過把明月人格化,讓明月成為自己的替身,伴隨着不幸的友人到偏遠荒涼的所在。同時,這不僅表現出詩人和朋友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寓有隻要明月還在,兩人的友誼就會像皓月一樣長存之意。把客觀事物人格化,能表達更強烈、更深厚的情感。

4.歸納主旨。

詩人通過對暮春時節特定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

5.小結:

詩人通過豐富的想象,變抽象為形象,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作者以形象的思維方式,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關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抒發了對官場傾軋的憎惡。

1.《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在這首詩中,景和情緊密結合。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於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融情入景,景中見情,情景交融。詩人用“楊花落儘子規啼”一句既寫了景,又以“子規啼”暗點自己對王昌齡被貶的同情和悲痛。寄情於景,情景交融。

(2)客觀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強烈,更深沉。

觀滄海

曹操

時間:秋

遠眺地點:碣石山

↓水 澹澹 洪波

近觀山島 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想象日月星漢

彷彿在海中運行出沒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情景交融寫景敍事:點時令--飄零之感過五溪--遷謫之遠抒發感情:表達牽掛,情深意長

請齊背前兩首詩,鞏固以上內容。

前面我們學習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海》,還品味了李白詩中的深情厚意,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古詩,一起去體味遊子揮之不去的鄉愁。

王灣,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洛陽(今屬河南)人。開元初任滎陽主簿,又參與編纂《羣書四部錄》,後任洛陽尉。現存詩10首,其中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另有《奉使登終南山》《奉和賀監林月清酌》等。

馬致遠(約1250-1321以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所做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1.初讀《次北固山下》

(1)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2)多媒體展示flash朗讀,要求學生跟讀。

2.聽讀詩歌,給《天淨沙秋思》劃分節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3.學生配樂朗讀。

《次北固山下》

1.同學們先自己將這首詩朗讀幾遍,體會一下詩中包含的情感,然後説一説你的感覺。

學生髮言,教師點撥: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律詩,詩人王灣因長江的風景引起旅途的鄉愁,它既寫了作者客遊他鄉的羈旅之愁,又寫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寬闊和博大的胸襟。

2.如果説這首詩寫了羈旅之愁,在首聯中有沒有體現?

首聯以對偶句發端,寫詩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綠水”前進,駛進“青山”,駛向“青山”之外的遙遠的客路。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

3.頷聯寫的是什麼?古來很多人稱讚這兩句詩氣勢逼人,意境豪闊,你的感覺怎樣?

此聯寫春潮湧漲,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齊了,船上之人的視野也隨之開闊。“潮平兩岸闊”,這一句寫得恢弘闊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懸”是端端正正地高掛着的樣子,可見這時風順且和,這樣一艘小舟能在大江中平穩航行,也是因為此地的長江正是平野開闊、大江直流、風平浪靜的時候。

4.最耐人尋味的是頸聯,這一聯詩到底藴含着怎樣的哲理呢?

此時詩人想起正值歲暮臘殘之時,而連夜行舟,天邊太陽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無限感慨。當殘夜將盡未盡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這兩句還妙在無意説理,卻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藴含着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5.尾聯是否與思鄉有關?

這兩句緊承第三聯而來,遙應首聯,使全篇都籠罩在一層淡淡的思鄉的愁緒中。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歸雁來傳遞家書了。

《天淨沙秋思》

1.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教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並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2)小令的最後兩句各自寫的是什麼?

“夕陽西下”點明瞭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於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遊子之悲,屬於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3)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獨在荒涼的古道上,頂着西風,騎着瘦馬前行,太陽下山了,傷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斷腸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義,至於遊子為什麼漂泊到這裏?他究竟要到哪裏去?這些言外之意,儘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4)説説這首小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點是怎樣在文中得到體現的?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於表達的,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2.探究:我們説“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能使人感受到一種蒼涼和傷感,那麼“小橋流水人家”插在其間是否協調呢?

協調。第一句寫秋末之景,乾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的哀鳴,“枯藤”、“老樹”、“昏鴉”,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遊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遊子的個人悽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温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築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溝通;“流水”是清澈純淨的,藴含着豐富的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場所,是產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裏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遊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遊子之思之悲,那麼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1.《次北固山下》

(1)內容前後照應。

首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已流露於字裏行間,與尾聯的“鄉書”、“歸雁”遙相呼應。

(2)以小景傳大景之神。

如“風正一帆懸”,“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着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那個“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這一句寫小景已經相當傳神。但還不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這句詩的妙處,還在於它“以小景傳大景之神”。可以設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裏行船,老要轉彎,這樣的`小景是難得出現的。

2.《天淨沙秋思》

(1)靜景與動景相映。

《天淨沙秋思》的藝術效果,得力於成功地運用映襯技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之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處於動態中的“流水”,與處於靜態中的“小橋”、“人家”相映,更顯出環境的幽靜;“西風”與“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見蒼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秋風蕭瑟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餘暉給枯藤、老樹、昏鴉塗上一抹金黃的顏色;“小橋流水人家”,呈現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與淪落異鄉的遊子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從整個構圖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但人是主體,景物是人活動的背景,把背景寫充分了,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這正是相互映襯的妙用。

(2)景色與情思相融。

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於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這種悽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悽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淡淡鄉思愁緒首聯 點題頷聯 船上所見:“平”“闊”“正”“懸”頸聯 寫景 時令(殘夜)尾聯 歸雁傳書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 (老)樹 (昏)鴉(小)橋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風 (瘦)馬夕陽(西下)繪景(斷腸)人(在天涯)——寫人言簡意豐 多方映襯 情景交融秋原黃昏行旅圖

本課教學,我在閲讀方面按照詩詞的特點來進行,首先結合註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從整體上分析描寫的內容(景物、事)所表現的情感。再次通過反覆誦讀,讓學生髮揮聯想、想象,“神”入其中,進而體會這四首詩的內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詞造句的妙處。

古代詩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領會其中抒發的感情和表現的生活情趣。

2、體味詩詞情景交融的特點和遣詞造句的妙處。

3、學習一點詩的韻律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古代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僅語言雋美,而且意境深遠;它們有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成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我們中學生學一點優秀的古代詩詞,不僅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語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們的思想情操。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和努力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詩詞。今天,我們學習五首古代詩詞,主要是領會古人融情於景表達襟懷和講究煉字煉句亦即煉意的手法。

二、學習《觀滄海》

1、解題:題目是什麼意思?“滄海”的“滄”字怎麼解釋?題目能不能換成“觀大海”?

2、教師範讀後學生誦讀。

3、理解內容。

問題設計:⑴開頭兩句交代了什麼情況?“東臨碣石”的“臨”作何解釋?

⑵下文到哪一句為止是寫作者所見的情景?

⑶實寫觀海的詩句一共有6句,所寫的內容和角度有什麼不同?

⑷提問:“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麼意思?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寫什麼內容?

啟發:作者寫觀海的內容到這裏結束了,我們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來回味一下:作者在詩中描繪了怎樣的景象?作者筆下的滄海有怎樣的特點?再聯繫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我們想一想,詩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作者筆下的滄海氣勢雄偉,胸襟開闊。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他剛剛平定烏桓,回師中原,這正是他躊躇滿志的時候。面對着波瀾壯闊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發了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豪邁情懷。特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幾句詩,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來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韻律。

本詩為四言樂府詩,韻腳為“峙”“起”“裏”“志”等字,可見押的是“i”韻。

5、齊讀、背誦。

三、學習《次北固山下》

㈠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終洛陽尉。這首詩是他在吳、楚期間寫的。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三面環江,為名勝之地。

㈡瞭解詩歌,學生當即背誦全詩(由於詩的意境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估計比較易於成誦;

㈢學生練習背誦(略)

㈣整體把握。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這是詩人的想象,很明顯,船到鎮江後,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自由發言)為什麼要特地提到“潮平”?(為下句“江春人舊年”張本)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殘冬臘月)為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由於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好,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詩人產生濃重鄉愁的原因。(略)

㈤名句分析。“海日”兩句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這就是説,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這樣説有根據嗎?先説這兩句所寫的景象。(學生憑想象自由發言。)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但這種鄉愁並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説説道理。(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

四、總結。

我們讀古詩,既要認真領會詩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某些新的東西。例如“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樣才能把古詩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