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83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反思

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反思1

《千年夢圓在今朝》是一篇略讀課文,敍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敍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標誌着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

課文比較長,怎樣在一課時的有限時間裏,有效地達成教學的目標。教學時以“神五”、“神六”發射為突破口,通過課件播放創設情境、反覆品讀激發情感、拓展讀寫昇華情感來感受千年夢圓的激動、自豪,體會千年夢圓在於中國航天工作人員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

一、激情導入,創設情境。

在這堂課一開始,我播放了“神舟六號”發射時的真實場景,在播放的同時,用抑揚頓挫的聲音,朗誦了描寫發射時的片段。然後問同學們:看着這壯觀的一幕,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些什麼?

這樣設計,為的是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使學生有種澎湃的心情湧上心頭,為祖國感到驕傲,為費俊龍、聶海勝感到驕傲。同時也激發起了學生閲讀本文的慾望。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談話揭題後,我要求學生快速初讀課文,劃出能解釋課題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千年夢”和“圓在今朝”各指什麼?數千年來的飛天夢是怎樣變為現實的?引導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行文線索:古人的奇妙想象──萬户的火箭飛行──人造衞星的發射──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

三、反覆品讀,激發情感。

在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後,我引領學生直奔文章的重點部分――7、8、9、10自然段。雖説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很緊張,但在學習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還是給了學生比較充分的閲讀、思考時間,引導學生抓住課文語句反覆朗讀,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讀讀、找找、寫寫,抓住了能夠體現“辛勤努力”的詞句,如抓住“一百一十多個”、“三千多個”體會到參與完成這項工程的單位非常多,工作人員具有團結合作的精神;抓住一組帶有四個“有的人”的排比句,感受到工作人員的忘我工作、不懈努力、默默奉獻的精神,在語言感悟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不僅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且受到情感的薰陶。

四、拓展讀寫,昇華情感。

在這堂課的結尾,我安排了一個拓展讀寫:“千年夢圓在今朝”,讓富有激情與魄力的炎黃子孫怎能不高興自豪,怎能不歡欣鼓舞?請同學們閲讀課後的“閲讀鏈接”《炎黃飛天夢》,並結合課文寫一寫自己的感受。並請了3名學生讀自己寫下的文字,在全班進行評議。

這個環節並非可有可無,對於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體會航天人的科學精神,是大有意義的。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有興趣地寫,加上自己的生活經驗,才能使他們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反思2

我們常講,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意思是説,好的文章題目是文章內容的高度凝練或是文章主旨的藝術再現,透過文章的題目,能夠領略到文章的神韻。就此而言,文章題目往往是解讀文章的關鍵。如果教學時能挖掘和發現題目的佳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思維、探索、聯想,教學定能夠化平淡為神奇,走進一片嶄新的天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課文敍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遊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誌着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於實現了。文章熱情讚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的科學精神。我以這篇課文為例,談談課文題目的種解讀法。

一、從課題中的關鍵詞入手。

從課題中的關鍵詞入手解讀文本是常見的解讀課文題目的方法。那麼,什麼樣的詞語是課題中的關鍵詞呢?筆者認為能夠關涉課文全篇內容的'詞語可稱為關鍵詞。《千年夢圓在今朝》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梳理出四個關鍵詞,每個關鍵詞都是解讀課文的鑰匙。

1.“夢”。

依據這個關鍵詞,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①誰的夢?什麼夢?請找出“夢”的段落。

②以下是“夢”的段落:

飛離地球、遨遊太空是中華民族很久以來的夢想。

在中國古代,早就流傳着“嫦娥奔月”的神話,人飛於天、車走空中的傳説,以及“鯤鵬展翅”“九天攬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黃子孫,不只是在簡單地描繪着瑰麗絢爛的飛天之夢,他們還於千百年的歲月流轉之中,不斷地嘗試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

2.“千年”。

依據這個關鍵詞,我們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從千年這個詞我們感受到什麼?

3.“圓”。

依據這個關鍵詞,我們可以從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為了這個夢所做的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來理解。其實一個“圓”字貫穿全文,是全文的線。。

二、從課題的整體入手。

根據課題《千年夢圓在今朝》,我們可以從課題的整體入手,提出:什麼夢?怎麼圓?

呂叔湘曾經説過:在多種教學方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活”。採用了活的方式,課堂上就會顯得生氣勃勃,學生的思路也易打開。“活”的方法多種多樣,執教者應因人而宜,因教材而宜。從解析語文題目入手是一個較高效的方法,我們不妨多試一試。

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反思3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神舟五號發射與飛行過程的錄像資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2、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閲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學生交流神舟五號有關資料,課件出示神舟五號發射與飛行過程的錄像。

2、這節課讓我們走進課文追尋奮鬥者的足跡,讓我們走進課文去探求去思考。請同學們讀讀課文前面的閲讀提示,看看閲讀提示給我們提出了哪些閲讀建議。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自由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詞典,聯繫上下文,看圖或小組討論等方法解決。

3、整體感知課文,瞭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三、圍繞提示,自讀自悟

1、學生圍繞閲讀提示中的思考題數千年來的飛天夢是怎樣變為現實的,在説説自己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來自主學習。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四、全班交流,讀中點撥

小組代表向全班彙報本組學習體會,教師組織學生就重點內容進行全班交流與研討。

1、關注追尋飛天夢的人們帶給我們的思索和啟示。

2、關注語言,句式,具體的數字。

3、關注文章的敍述順序,文章的詳略。

五、總結收穫,拓展延伸

1、全班同學交流學習收穫,可從文章內容和表達方法等方面談。

2、蒐集資料,辦一張關於以中國航天事業為主題的手抄報。

2)《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瑰麗、嘗試、火箭、捆綁、探索、慘重、穿越、振奮、規模、協作、精細、宛若、概括、評價、魄力、嫦娥奔月、炎黃子孫、積勞成疾、風華正茂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我國航天技術的偉大成就,體會到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艱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蒐集中國以及世界載人航天飛行的有關資料。

2、製作多媒體課件:

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在人飛船發射的有關情景。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創設情境

1、播放多媒體課件,教師激情導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點,在我國九泉衞星發射中心,隨着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飛船被送上太空。這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已經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一瞬間的改變,一瞬間的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

2、同學們,看着這壯觀的一幕,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些什麼?

3、學生自由發言。

4、教師小結:

現在讓我們跨越歷史的長河,沿着時間的隧道,乘上時空飛船,一起去追尋數千年的中華飛天夢。(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定目標

1、請同學們自由讀文,結合本單元學習重點和課文前的提示,自己來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全班交流,確定本節課的共同學習目標: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瞭解載人航天夢想是怎樣一步一步實現的。

⑶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1、自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完成學習目標。

2、小組合作,互檢互評自學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⑴各小組派一名代表,輪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糾正字音,疏通難讀的句子。

⑵交流載人航天夢想是怎樣一步一步實現的,順勢指導學生理清課文的行文線索,教師相機板書: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夢想

萬户的火箭飛行──大膽的嘗試

人造衞星的發射──突破性進展

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艱苦的努力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巨大的成功

⑶交流本文在表達方法上(遣詞造句、佈局謀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借鑑之處。

四、拓展讀寫,昇華情感

1、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並結合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談一談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的歷史意義。

3、千年夢圓在今朝,讓富有激情與魄力的炎黃子孫怎能不高興自豪,怎能不歡欣鼓舞?請同學們閲讀課後的閲讀鏈接《炎黃飛天夢》,並結合課文説一説自己的感受。

4、時代在發展,科學在進步。神舟五號飛行成功僅僅三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又飛上了太空。(播放多媒體課件)同學們,請你來為本文作者填補這一空白:把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也寫進課文中,加在你認為合適的地方。

5、請2~3名學生讀一讀自己寫下的文字,互相評議。

3)《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設計

一、導入

1、同學們,你們有夢嗎?老師指着黑板中的一個夢字問?

⑴你們一定有很多夢,你們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圓了哪些夢嗎?(教師板書:圓。)

⑵神舟五號飛天,征服珠穆朗馬峯、申奧成功

2、今天我們就來回顧我們的飛天之夢:

⑴讓我們激動地告訴全世界(學生讀課題:夢圓飛天)

讓我們自豪地告訴全世界(學生讀課題:夢圓飛天)

讓我們驕傲地告訴全世界(學生讀課題:夢圓飛天)

讓學生在教學開始就瞭解自我閲讀課文的習慣、方法。同時也從各個角度去感受朗讀給自己帶來的收穫與體驗。

⑵這篇課題究竟是什麼意思嗎?老師相信大家讀了課文一定能夠明白的。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課文,第一遍讀很重要,請大家好好地讀,爭取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⑶學生讀。

二、新授

1、指名讀生字詞:

乳白色、執行、滑坡、控制、僑胞、邊緣。

2、齊讀生字詞。

3、我們再把這些生字寫正確。再看看這幾個生字,想寫哪個就寫哪幾個?先好好地觀察一下,不要急着動筆。

4、學生描紅。

5、指名問貳為什麼要描緣這個字呢?(學生説)是的,老師和你有同感,和老師一起寫這個字。教師黑板範寫,學生書空。

⑴猜猜這個緣是什麼意思?

⑵緣份:是啊,今天老師和大家在一起學習,也真一種緣份吶!

⑶你想到了我們文章的一個詞語。

教師非常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這也是我們在小學階段的一個教育重點。特別是讓學生讀好書,寫好字的能力的培養在本課堂教學開始更為突出。

6、請大家再拿起你的閲讀材料,把你覺得難讀的地方,再讀一遍:

⑴學生讀。

⑵大家讀得很認真,請你把覺得難讀的部分讀一遍。

⑶指名學生讀:(讀得真好,請他掌聲)。

⑷再指名讀(你讀的時候,老師閉着眼睛在聽,真是太美了)。

⑸再指名讀。

讀通語句是本次教學中教師緊抓的又一個重點。讀準字音,讀通語句是讀懂課文的基礎、前提。通過紮實的訓練,學生在朗讀上有了明顯的進步與到位。

7、聽了這遍讀書之後,你們知道夢圓飛天的意思了嗎?

⑴指名説。中國人民做了幾千年飛天夢終於實現了。

⑵誰圓了誰的什麼夢?(學生説)

此處教師還注意了讓學生説話的準確性。

⑶文中有一句話準確地表明的題目的意思,請大家把他找出來。

説到這裏,你們想對楊利偉叔叔説些什麼嗎?

學生説:今天我能看見這麼美麗的畫面,十分感謝楊利偉叔叔。

讓我們一起感謝楊利偉叔叔。

學生説:我們全國人民都應該感謝楊利偉叔叔。

教師點評。

這些又是一個內化的情結,是學生自豪感產生的又一個點。教師在可樣中反覆使用了直觀理性的理解方式,想讓學生真正從內心達到自豪、激動、感動

三、小結

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感受到了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感受文中中的內涵,神舟五號成功了,六號也成功了,七號的發射更是指日可待,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4)《千年夢圓在今朝》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六年級學生能理清課文條理、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教學本篇課文重點是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閲讀科技內容的敍事性作品時,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學習本課要重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引導學生感悟現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個人努力之外,還要加強合作,突出團隊精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清文章的表達順序,讀懂課文內容,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3、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科技創新精神。

1、教師準備:

美國及前蘇聯載人飛船文字及圖片資料,我國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及返回的部分錄像資料。

2、學生準備: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個人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學生交流有關資料,引出課題

師:昨天佈置同學們收集有關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的個人資料,現在請大家拿出來我們一起交流一下。

師: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航天英雄,其實在中華民族的航天曆史上還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英雄。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他的名字叫萬户,萬户做了什麼?為什麼月球上的環形山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呢?請打開課本第19課。

板書課題:千年夢圓在今朝。

設計意圖:興趣是學習的先導,學生對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很崇拜,交流時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在學生情緒高漲時,教師拋出萬户,由於萬户其人學生非常陌生,學生便產生了進一步探究的慾望。飽滿的學習熱情為提高學習效率提供了基本保證。

二、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1、學生自讀課文,讀通課文,瞭解課文敍述順序,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2、學生彙報自讀收穫:

預測:學生可能有以下認知(僅例舉)。

萬户是明代官員,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乘火箭上天的人,萬户被國際航天史學家公認為人類升空探索的先驅。

我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併成功返回祖國大地。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飛船發射升空併成功返回。

沒有航天工程人員的辛勤努力就不會有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

3、梳理課文結構,理清課文條理:

將第一自然段與第十一自然段連起來讀一讀。

找出文中的兩個過渡段(第四、第六自然段),將課文劃分為五個部分,中間三個部分分別寫萬户乘坐火箭飛行沒有成功、我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衞星、我國成功發射載人航天飛船。

設計意圖:教學高年級的閲讀課文,在調動學生閲讀積極性的同時,要讓學生有充裕的獨立閲讀時間。這個環節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學生會就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深入閲讀,教師在瞭解學生閲讀認知之後,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預設中有但學生確實已經讀懂的,教學時可以刪去,預設中沒有但學生確實尚未讀懂的,教學時必須增加。

三、重點研讀,學習課文表達方法

1、研讀第七自然段,解決一個問題:現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個人努力之外,還需要什麼?

兩個數字:一百一十多、三千多。

(一百一十多是研製、建設、發射單位,三千多是協作單位。説明載人飛船成功飛天靠的是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智慧。)

一組排比句:有的人為了工作的及時、方便,將鋪蓋搬到了工廠車間;有的人積勞成疾,幾次住進了醫院;有的年輕人雖風華正茂卻華髮早生;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與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長逝

(先引導理解積勞成疾風華正茂華髮早生猝然長逝四個詞語,再體會這一句所表達的意思。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每個人都將自己的精力和智慧貢獻給了集體,飛天成功既是千萬人的個人努力,更是合作的結果,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2、研讀第四第六兩個自然段,解決一個問題:數千年的中華飛天夢是怎樣變為現實的?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什麼?

(抓兩個過渡段帶動全文,認識中華民族的航天曆程,從中感悟到:要有遠大理想,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要不怕失敗,不怕付出慘痛代價,永不放棄,堅定而執着地追求,積極與他人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設計意圖:高年級語文教學要避免面面俱到的瑣碎分析,要抓住重點,針對教材特點,針對教材所承擔的語文教育任務,圍繞中心問題展開討論。此教學環節從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出發,在理解詞句段的基礎上導引學生領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情感內涵、思想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加強朗讀,迴歸整體,感悟千年夢圓在今朝

1、學生自願起立讀課文,可以讀全篇,也可以讀感興趣的幾段。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民族自豪感。

2、感悟課題:

夢──飛離地球,遨遊太空。

圓──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並返回。

千年──古代產生夢想、明代萬户飛行、人造衞星上天、神州飛船飛天,歷時數千年。

3、播放美國及前蘇聯載人飛船文字及圖片資料,我國神舟五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及返回的部分錄像資料。

設計意圖: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是閲讀教學的基本流程,學生再次朗讀全文,會將自讀時的感受、課堂學習的感受融為一體,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觀看教學錄像,不僅讓學生感受飛船發射的壯觀場面,而且給學生傳達兩個信息,一是我國的航天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二是祖國未來的發展要靠年輕一代。

五、拓展延伸,激發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

1、學生齊讀蔡桂林的《炎黃飛天夢》。

2、片斷練習:

給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或其他科技工作者寫一封信,説説自己的理想。

設計意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學生的練筆可以採用前後照應的方法,按照時間順序談自己的近期想法及人生志向,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

【板書設計】

19、千年夢圓在今朝

飛離地球遨遊太空夢想時間順序

萬户飛行沒有成功嘗試前後照應

衞星上天振奮不已執着排比句式

神州飛船成功飛天夢圓詳略得當

設計意圖:詞語式板書是一種常用的板書形式,它將課文的主要內容用詞語有機地串聯起來,便於學生有機地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四行左邊的12個詞語概括主要內容,右邊的4個詞語揭示文章寫法。

【特別建議】

《千年夢圓在今朝》是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的敍事性課文,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説,讀懂課文內容並沒有多大困難,教學時要克服兩種傾向。一是過分強調課文的思想內涵,進行遠離文本的空泛討論,這種蜻蜓點水式的熱烈討論,不能給學生心靈留下深刻印記,更不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本真;二是以教師的瑣碎分析代替學生的自讀自悟,這篇課文牽涉到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講古代傳説,可以講萬户飛行,可以講衞星的原理,可以講飛船的構造,但就這篇課文承擔的語文任務而言,以上內容不是本,只能留給自然課去研討。

本設計包含五個組塊,其中二、三兩塊是教學的重點,在進行第二組塊教學時,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原有認知,只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清晰的把握,才能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充分地説,不能浮光掠影。第三組塊教學是重中之重,既要解決語言訓練的問題,又要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目標,這一環節要邊讀邊議,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感悟到現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個人努力外,還要加強合作。

播放有關音像資料,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的情感,但不能放在教學的開始,農村學校若沒有播放條件,教師可適當做些文字補充,結合課後的拓展連接讓學生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