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石頭書》教學反思15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9.46K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石頭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石頭書》教學反思15篇

《石頭書》教學反思1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章。這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文章。其實以我自己的個人愛好,我喜歡情感類的文章,但我想挑戰自我,於是在本次的課堂教學大賽中便選取了這篇課文。通過研讀教材,我覺得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應該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挖掘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特色,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本文從石頭書的樣子、字、畫、作用劃分為四部分講解。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途徑,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以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易懂、樂學;同時關注學生讀書、表達等語文素養的培養。總的説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範、寫作方面的的指導還有更仔細……。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學生給了我太多的驚喜,他們積極踴躍,暢所欲言,理解到位。沒想到選了一篇與自己以往風格截然不同的文本,卻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想只要做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敢於挑戰,自己會更加成熟和老練。

《石頭書》教學反思2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第一課時重點掌握生字詞,瞭解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內容,理解川川和磊磊由好奇到奇怪的原因,瞭解石頭之所以是書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石頭是一層層的如同一冊冊厚厚的書。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將我文章根據石頭書的字、畫、知識、作用劃分為四部分講解。由學生劃分出各有哪些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石頭書的字、畫、知識和作用。

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瞭解。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説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最後通過朗讀進一步加深理解。在“畫”的部分,主要是通過短片輔助理解課文。課前讓同學們都查找了資料,學生對於化石這個概念已經不陌生了,看過短片後自己説一説化石的概念。最後由老師總結概念並進行相應的講解輔助理解。

石頭書的知識和作用是相互關聯的。在這兩部分的教學中,主要通過讀後填空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過度到對石頭書作用的理解。最後通過反問學生“川川和磊磊是怎麼懂得這麼多知識的?”來理解“刨根問底”這個詞語並鼓勵學生在學習中也要具備這種學習的精神。

最後和學生一起打開一本“石頭書”。這一環節的設計在於鞏固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激發學生對於科學的探索和思考。通過一張張圖片讓學生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等情況。最後以課文中的圖片作為結束,先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對於圖片的看法,最後要求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一篇小練筆。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主要有三部分:學生課前蒐集資料、老師製作課件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課堂上的朗讀和講解。總的説來,這節課激發了學生愛科學,勇於探索的精神使學生對文章有了透徹的理解。整個課堂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課件也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還有一些地方還需要在今後的課堂中改進,例如:課堂語言要更加精煉、板書要更加規範……。

我想:準備一節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和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反思過程。每一次準備就是一次提高,雖然很有壓力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其中。認真對待,就會從中得到很多!

《石頭書》教學反思3

為期兩天的縣教育教學常規視導已經結束,評估組老師已對我的課堂進行了客觀的點評,現在,該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了。

自以為是:

1、教師關注學生的基礎(預設)和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應變(生成)。備課時,我估計“貝殼、地殼”是學生容易讀錯的,我也覺得課文的一、七小節是難讀的,課堂中,學生在預習後確實存在以上的問題,這兩個方面解決了,讀通課文就成功了一半。然後,讓學生小組輪讀課文,相互糾正小組成員讀錯的地方,學生的訓練面廣,合作意識強,興趣濃厚。

本節課的重點是: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石頭書”的特點。為此,我是以“石頭哪裏像書?”為切入口推進課文的初讀,重點引導學生讀書,讀正確、讀流利、會讀標點符號——“?”(根據提示語讀、聯繫人物身份讀)

2、重視班級“差生”自信心的培養。班級楊某、許某舉手發言的勇氣小,對自己不夠自信,課堂中,教師一再的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平時也多關注他們)讓其樹立信心,真正把信心留給自己。

引以為鑑:

1、課堂的節奏把握的不準。課堂中,檢查預習情況的節奏慢了,後面安排的生字描紅沒有時間了,遺憾!!

2、學生在交流“石頭哪裏像書?”時,果然沒有按文章的順序説,教師應該在學生交流完後,順着文章的思路讀一讀(個人愚見),可惜,時間不允許,又一大遺憾!!

《石頭書》教學反思4

在教學中學習,在教學中反思,在教學中收穫。本次的評優課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台。在這次活動中,我借三(4)班上了《石頭書》這一課,本沒教過三年級,又是借班上課,對教材對學生這兩大元素,更多了一分陌生感。為此,利用一週短暫的時間,細讀教材並藉助一些輔助教案,制定自己上課的教案課件。

《石頭書》是一篇科普文,這類文章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

1、外形: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書一頁一頁的。

2、石頭上的雨痕、波痕、礦物就像書上的字。

3、石頭上的樹葉、貝殼、小魚等化石就像書上的畫。

4、人們通過石頭上的化石能知道許多知識,就像書本能告訴人們知識一樣。緊緊抓住“刨根問底”一詞,從而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意識。在教學中,我存在着很多不足,課後經過師傅的指導和自我反思,有幾下幾點:

1、教學時,插圖和文字的出示,要講究配合,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先在學生學習了文字再看圖片,欠缺合理性。 因讓學生通過觀察後再回到課文中去找找,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並聯系生活中的書來回答“為什麼石頭想書?”讓學生在比較中,慢慢體會為什麼稱為石頭書的原因,由觀到思到悟,讓學生會學習。還有在講授“礦物”時,我思考得不夠詳細,沒有兩位師姐處理得好全面,對於礦物裏面的小不點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這時可以讓學生想象這些紅的、黃的、閃光的、透明的像我們生活中見過的哪些東西,如鑽石、紅寶石、煤炭-----把課堂與生活銜接起來。

2、在授課一開始,我特地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初學的內容,川川和磊磊提了哪幾個問題,他們一個勁提這麼多問題就是想弄懂“為什麼叫石頭書?”而他們一個勁的問問題,問清楚,弄明白,就是書上説的哪的詞語,讓學生回答到“刨根問底”,再以這個詞語為出發點,為整課的中心詞,讓學生走進石頭書中去刨個究竟。並貫穿兩個孩子一開始,由“好奇到奇怪最後的高興”這條情感線索來教學。可是上下來,並不像自己想象預設的效果好,讓學生從書上找問題,你一個我一個翻着書找,比較得不整齊,師傅給我的建議是,川川和磊磊要問的問題,可能也就是學生所想問的,索性把它拋給學生,以學生為主角來問問,效果會更好,自己思索了一下,這到也是,後來有幸聽了俞老師的課,她就是這麼處理的,在教學設計上她思考得很細緻,這點還得向“俞師姐”學習一翻。

3、教學語文也需規範化,真是當局着迷,旁觀者清,一節課下來,我的口頭語“呀”實在太多,真是自己不覺得,以後在處理教學語言時,還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多餘的語氣詞。抓緊把握好時間,由於借班上課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原本在結束時設計的幾個問題也因時間關係,沒能來得及好好提問,這也提醒自己早今後的教學中,教案的設計更要精練化,對於學生的預設還要更詳細全面。

以上是我對這次上課的一點反思,如有不當,還請各位老師多提寶貴建議。

《石頭書》教學反思5

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意識。我教授第一課時,經過課前的精心準備與上課的充分發揮,我認為,有成功之處,更有不足之處。

“自以為是”之處:

1、本文課題比較有趣,所以我從課題入手,先“書”字,提出問題:誰見過書的?學生大笑:書誰沒見過?緊接着提出疑問:“誰見過這種書?”同時板書“石頭”二字,學生們紛紛迷惑搖頭,我問:“你看到這題目,有什麼想知道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頓時被吸引上來了,有了仔細讀課文的慾望,這時候讓他們帶頭問題去讀書,效果很好。

2、初讀課文,我先讓學生讀,我仔細地聽,學生讀到錯誤的地方,立刻停下,正音,讓其再讀,還讀不好,請其他同學幫忙糾正後再讓他讀,正確了,大大表揚他一下,後引導全班學生齊讀。這樣做,比在學生讀之前先把要注意的地方拎出來練習效果更好,每個學生都明確地知道了哪裏難讀,應該怎麼讀,與上下文怎麼銜接更好。不會出現單獨這個詞會讀,放在句子裏就“舌頭打結”的情況。另一方面,讀得不太好的學生在老師不厭其煩的反覆指導下終於成功,獲得了一種勝利的體驗,有了成就感,對學習充滿了信心。

3、學習分段時,因為這篇課文自然段多,全是對話,對小孩子來説比較難分。所以在分段時出現了多種意見,我把它們一一列在黑板上,總結出問題所在的幾自然段逐個解決。我先讓孩子把這一自然段讀一遍,再讓其説説這樣分的理由。然後根據他的理由,讓其他同學或我自己找出破綻,提出問題,最後我來總結。這樣,一段一段地先讀後説再討論,費了不少時間,但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楚明白,學生學到了理清課文層次的方法,更體會到了辯論的樂趣。

不足之處:

1、剛開始,學習根據課題提出的問題我準備放到第二課時再解決,但經過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點撥,我明白了應該把一些與弄清課文大致層次密切相關的問題,在第一課時就解決。讓孩子“自問自答”,體會研究的樂趣和通過努力而成功的喜悦。正如那位教師所説:分段是幹什麼用的?不就是幫學生理清課文的層次嗎?所以這樣做可以代替“根據課文分段”,把這略顯死板的教學步驟溶於每一個小問題裏,學生不用專門去分段,就自然地明白了課文的層次。

2、對學生的正面評價不夠充分,形式較單一,我常用的都是很好,不錯,可以。回答得不是太出色的就用手勢表示請坐。經老師指點,我知道了這樣是遠遠不夠的。對錶現平平的學生,先要充分肯定他的優點,再提出改進意見,比如,“你讀書聲音很響亮啊哦!如果再帶點感情就更美了!”對回答得好的,要充分説出他的優點,有必要的請他再答一遍,為其他學生對立學習榜樣。對答錯的,要耐心糾正,等他終於答對了,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比如“看!你能做到的嘛!”這樣,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興趣、方法等都有極大的好處。

《石頭書》教學反思6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趣。

在教學時,我以課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首先,讓學生結合平時讀過哪些書。其次當學生齊讀課題後,讓學生開始質疑: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和我們現在的書一樣嗎?石頭書到底是什麼樣子?石頭書上也有畫嗎?石頭書的作者是誰?石頭書重不重?石頭書有什麼作用……此時孩子們一個個非常激動,眼裏是對新知的強烈渴求。這樣的導入一下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着,我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把握課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 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後再回到課文中去找找,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並聯系生活中的書來回答“為什麼石頭像書?”讓學生在比較中,慢慢體會為什麼稱為石頭書的原因,由觀到思到悟,讓學生會學習。學生分別弄清楚了石頭書的樣子、石頭書的上的字是什麼、石頭書上的畫是什麼、以及石頭書的作用。還有在講授第7自然段時,石頭書上的字學生們很輕鬆地按照我的要求找到了,隨即我拋出了一個問題,石頭書上的字特別有趣,你能不能像勘探隊員那樣聚精會神地看看,找出它們之間有關聯的詞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他們也相繼找出瞭如雨痕——波痕 、 腳印——足跡;

紅的、黃的、白的,這些表示礦物顏色的詞語也都是相互之間有聯繫的。把握了這些詞,孩子們對石頭書上的字瞭解得就更透徹了。 關鍵是朗讀的處理,現在的孩子已經是三年級了,朗讀已經學了2年,但是對於這篇全是對話的課文,還是接觸的很少,所以這篇文章的朗讀指導非常關鍵。在課堂中,我注意了這個問題,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語,看看提示語中有沒有語氣的指導,如果有,只要讀出這種語氣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那就再看看標點符號,有沒有特殊的符號,如問號、感歎號、省略號等,讀出相應的語氣就行了。我讓孩子們試着按提示語的提示分組練習朗讀課文,然後找了三組小朋友分別飾演川川磊磊和勘探隊員的角色,扮演的要求是不讀旁白,要演出相對應的神態、讀出提示語提示的語氣。同學們扮演的效果還不錯。

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説自己的教學基本功還不紮實,在處理教學語言時,以後還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多餘的零碎語言。對於整篇課文讀還是不夠,這也提醒自己早今後的教學中,教案的設計更要精練化,對於學生的預設還要更詳細全面。

《石頭書》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2、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瞭解什麼是石頭書、石頭書裏有哪些學問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3、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一塊小石頭。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

1、談話。(出示課文插圖)

師:上節課,我們讀通了課文,學習了生字,還知道兩個小朋友川川、磊磊看見一位叔叔正聚精會神的看着一塊大石頭,川川、磊磊感到非常——(生:好奇)你們好不好奇呀?老師也很好奇,一塊石頭有什麼好看的?那麼讓我們帶着好奇心跟隨川川和磊磊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授

(一)過渡: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川川和磊磊於是向叔叔提出很多問題,請大家把書本打開,快速瀏覽一下課文,看看川川和磊磊一共問了幾個問題?

1、學生自瀆課文,要求:找出川川和磊磊提了哪幾個問題。

2、指名説,老師相機出示問題。

3、理解“刨根問底”的意思

師:川川和磊磊提了這麼多問題,一直要到把問題都弄明白為止,找一找,書上有個詞説的就是這個意思

(顯示:刨根問底)

“刨”是什麼意思?查字典然後説説這個詞的意思。(“刨”字的本義是用工具挖掘,“刨根問底”的意思是將事情的經過弄得清楚明白的意思)

(二)精讀課文

那川川和磊磊從石頭上刨到了哪些學問?

(石頭是書、石頭上有字、有畫……)

1、解決“石頭是書”

師:嘿,奇怪了,石頭怎麼會是書呢?

生回答,師相機出事句子:

“你們看,這石頭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這是個反問句,其實就是什麼意思呢?)

指名説,相機出示句子:“你們看,這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一本書。”

師聽後邊説邊板書:哦,原來,這篇課文講的是石頭像書,而不是用石頭做成的書。(把課題改成“石頭書”)

2、激趣:可是這石頭怎麼能像書呢?你們看我們平時用的語文書、數學書、英語書等等,它們都有什麼特點?(生回答,師板書:一頁一頁、字、畫、獲得知識)

(師拿起一塊石頭)可是這石頭光禿禿的,我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它哪兒像書呀!這個問題你們能幫助老師解答嗎?

3、解決“石頭書裏有哪些學問”。

(1)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該怎麼找答案呢?老師教你們一種讀書方法,拿出筆來,一邊輕聲讀課文,一邊想課文中哪些自然段寫了石頭像書,找到了就在這個自然段前作一個“☆”的記號。然後完成表格。

(2)學生自讀課文,作上記號

(3)交流。(應該是第五、七、九、十一、十三自然段)

(學生説到哪個自然段就學習哪個自然段)

a、理解第五自然段。

①請交流的同學讀讀這一段,並讓他説説石頭哪兒像書。(師板書:一層一層)

②句子訓練。

出示句子:你們看,這石頭一層一層的,不就像一冊厚厚的書嗎?

請學生把這句問號的句子改成句號的句子,然後進行比較,説説哪句好,為什麼,最後指導朗讀。

③説話訓練。

請學生用“因為……所以……”説一説為什麼石頭像書。

b、理解第七自然段。

①請學生説説選擇這一段的理由。

②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找找這石頭書上有哪些字,並把它們圈出來。

③再交流。學生回答,老師板書:雨痕、波痕、礦物……。

理解“雨痕、波痕、礦物”,並想象省略號省略了什麼,最後欣賞礦物(演示課件)。

④説話訓練。還是用“因為……所以……”説一説為什麼石頭像書。

⑤師生對讀第六、七自然段。

c、理解第九自然段。

①請找到第九自然段的同學一起來讀一讀這一段。

②説説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師板書:樹葉、貝殼、小魚……)

③理解“化石”。(化石就是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等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演示課件,欣賞化石。

④練習説話。用上“因為……所以……”再説説石頭為什麼像書。

⑤分男女生朗讀第八、九自然段。

d、理解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①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並想想石頭書能告訴我們什麼,用直線劃出來。

②交流,板書:告訴我們……

③出示填空,指名口答。

化石告訴我們:這裏曾是__________,後來變成了__________,又過了很多很多年,地殼__________,這裏又變成了__________。石頭書會告訴我們__________……

④探究。

再讀第十一、十三自然段,並聯繫上文,想想勘探隊員是根據什麼來推斷這裏曾經是密林和大海的。

⑤師生對讀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4)小結。

再次出示句子:“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呢。”

川川和磊磊經過刨根問底,明白了石頭書裏的學問,那麼同學們,川川和磊磊這樣刨根問底給你帶來了什麼啟示或讓你想到了什麼?

(我們要用心的讀書,這裏的“讀”是指我們平時的讀書嗎?)

(“讀”是指探索、研究)

三、總結談話

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索了石頭的奧祕,知道石頭裏原來有這麼多的學問呢!

教學反思:《石頭書》一課是科普小品文,教學重點是以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讀好人物對話,感悟課文內容。難點是感受巖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利用多種渠道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要上好這堂課並不容易,我在經過多次研究教材後,課文中“刨根問底”這個詞語引起了我的關注。從詞語上來看,它是一個本文要重點理解的詞語,“刨”還是本課的生字;從文章內容來看,它是對文章多次對話內容的一個巧妙總結;從寫作手法上看,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教學設計的總體考慮來看,它可以作為一個突破點,解決《石頭書》當中的問題。所以我由中心詞“刨根問底”入手,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多種朗讀形式深入感悟課文,瞭解“巖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學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並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開發初步的探究精神。

《石頭書》教學反思8

《石頭書》是一篇以對話形式組成的,它的語言生動風趣,特別適合分角色朗讀。所以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就主要採用多種形式的分角色朗讀來理解這篇課文。

比如理解“刨根問底”一詞時,我即沒有像以往一樣讓學生查字典,也沒有讓他們聯繫生活的無字詞典,而是採用邊分角色朗讀邊提問題的方式來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效果非常好,達到了水到渠成的目的。在學生讀過幾次課文後,我讓他們數一數川川、磊磊和勘探隊員共有幾次問答,他們分別説了什麼?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此時我加以引導:川川、磊磊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弄清楚不罷休,這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書上已經有答案,哪位同學能快速告訴我?班上一片小手林立,而嘴裏已經情不自禁地喊出來:“刨根問底!”再告訴他們,學習上要向川川、磊磊那樣有刨根問底的精神。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話的提示語形式多樣。我認為學習了這篇課文後,也應該讓學生知道提示語的幾種不同形式。我首先用舉例説明的辦法,告訴學生提示語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後,還可以不出現,還有一種是在中間。然後讓學生自己到課文中找到具體的句子,做上相應的記號。經過了幾分鐘的時間,他們告訴了我提示語在前的,中有五處;提示語在後的,中有四處;沒有出現提示語的,中有四處。接着讓學生説説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嗎?有的同學挺會動腦筋,認為這樣使有所變化,答得真不錯。

《石頭書》教學反思9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節講的是第一課時。

在課堂上,我先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齊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目標後,讓學生看多媒體課件中的自讀提示,然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為了檢測自讀效果,我設置了生字卡片認讀,小組開火車讀詞語環節,然後讓齊讀並讓做筆記,給一分鐘時間記憶!

在預習案中,我做的不足的地方:

1、生字沒有給學生強調記憶方法,辯字組詞。

2、沒有讓學生用字典等工具書查生詞生字。字詞做的不紮實。

在字詞處理以後,讓學生觀看視頻《石頭書》,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石頭裏的學問真不少,學生跟着視頻中老師默讀,並注意其斷句,語氣等。在探究案中,我設置了兩個題目,一是不理解的詞語集體解決,二是分角色朗讀課文。在詞語解釋這一塊,我沒有把時間把握好,而且只處理了三個小組的問題,由於時間直接進入分角色朗讀課文。只讓其中一個小組展示,其餘小組可以質疑、點評。小組參與太少,應該讓至少二個小組來展示。

展示完成後,緊接着進行檢測案,檢測案當中設置了兩個題目,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另一個是選擇正確的讀音。同學都能正確迅速的完成。其中一小組展示另一小組點評。

在課堂結束時,我評出了優勝小組二組,並給與獎勵!

總的來説,這節課環節倒是齊全,但是做的不紮實,總擔心時間不夠,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注重提高自己的教法,交給學生更好的適合學生的學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輕鬆的學習,真正實現高效,讓王橋教育事業再創輝煌!

《石頭書》教學反思10

在教學《石頭書》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刨根問底”這個詞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在課的一開始,出示課題後,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紛紛舉手,等他們提完了,我告訴學生,你們這種針對自己的疑惑不斷提問的精神就是“刨根問底,”好多學生臉上露出了微笑,沒想到自己的好問就可以用文章中的一個詞來形容。

今天第二課時教學時,我圍繞預習作業,讓他們數一數川川、磊磊和勘探隊員共有幾次問答,他們分別説了什麼?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此時我加以引導:川川、磊磊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打破沙鍋問到底,不弄清楚不罷休,這種認真學習的態度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還沒説完,班上一片小手林立,嘴裏卻情不自禁地喊出來:“刨根問底!”同時我還告訴他們,學習上要向川川、磊磊那樣有“刨根問底”的精神。

有了這兩次的親密接觸,學生對“刨根問底”都理解得比較深刻。因此,在課快要結束的時候,我讓學生結合實際説説自己刨根問底的經歷,很多學生都能舉例一二。呵呵,終於明白了一個理:方法總比困難多,只要方法對頭,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石頭書》教學反思11

《石頭書》是一篇科學小品文。課文通過川川和磊磊這兩個小朋友與勘探隊員的對話,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石頭就像一本書,裏面藴含着許多學問,並讚揚了這兩個小朋友愛“刨根問底”的科學探索精神。

在新課導入環節,我提問學生:平時生活中接觸到的書基本都是哪些材料製成的?學生有的説紙,有的説竹子,有的説絹布,這時我就對學生説:“今天要學的課文是石頭書,你對這個課題有什麼疑問嗎?”學生有的問石頭書是寫在石頭上嗎?有的問石頭書重不重?還有的問石頭書的作者是誰?通過這些質疑,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下來,我就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地把握課文。

課文中的一個詞“刨根問底”是關鍵詞,所以我就圍繞着這個關鍵詞展開我的教學。首先讓學生知道刨根問底的意思,然後提問:川川和磊磊都問了哪些問題,刨到了哪些知識?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之後,找到問題和相應的答案。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知道了為什麼把石頭叫作石頭書:石頭書一層一層的,上面有字有畫,而且通過它我們能知道很多東西。課文中的一句反問句也是教學的重點,因為在之前的考試題目中涉及到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的題型,所以課上又進行了重點講解和訓練,使學生知道反問句能加強説話的語氣,這裏叔叔想加強肯定的語氣,肯定石頭就是一冊厚厚的書。

由於這篇課文是科學小品文,所以適當的補充一些知識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看了雨痕、波痕和礦物的圖片以及一個科普小視頻:化石是如何形成的。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學生覺得石頭書非常奇妙,果然如川川和磊磊説的一樣:石頭書裏的學問還真不少呢!當然,課堂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多,其次是板書設計得還不夠簡潔。

《石頭書》教學反思12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文,通過川川和磊磊兩個孩子與勘探隊員的交談,介紹了許多有關巖石的知識,也表現了兩個孩子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

學貴有疑,在教學時,從課題入手,設疑導入.學生對這個課題確實是疑惑多多,迫切地想要知道説的是什麼.在質疑的時候,每一問都能夠切入要點,非常妥切.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

在讀書的時候,學生的評價更是讓我收益不少.大多時候學生總是帶着一雙挑剔的眼睛去看別人.但是最近,學生總是能用發現別人,欣賞別人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個問題了.在評價別人讀書時,我就有體會.孩子們總是説:他這個~~地方讀得很有感情,把川川那好奇的樣子給表現出來了,但是,表現的還不夠強烈.可以這樣讀.她自己就示範開來了.呵呵,這讓我這個當老師的真是太開心了,孩子能用這樣的`方式去評價別人,無論在心理上還是語言上還是在態度上,都是一種很大的進步.

再就是在品讀課文內容時,學生對這兩個孩子提出的三個問題,都能在文中把課文內容打亂以後,再去梳理出頭緒,尋找到答案來.這就運用了課文中的刨根問底來展開教學.如:1,石頭書上有字嗎?有哪些字?你從這些字裏讀懂了什麼?2,石頭書上有畫嗎?有那些畫?你從這些畫裏又讀懂了什麼?3,看懂了這些化石有什麼用呢?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即讓學生明白了刨根問底這個詞語的真正含義,又讓學生知道了刨根問底能得到什麼.相信孩子們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強烈願望也在這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以激發和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石頭書》教學反思13

《石頭書》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憑藉語言文字的朗讀感悟,鼓勵學生對周圍感興趣的事物刨根問底,樂於探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

《石頭書》是一篇科普文,這類文章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本文共有14個自然段,通過人物間的6次對話,寫出了石頭像書的原因:

1、外形:石頭一層一層的就像書一頁一頁的。

2、石頭上的雨痕、波痕、礦物就像書上的字。

3、石頭上的樹葉、貝殼、小魚等化石就像書上的畫。

4、人們通過石頭上的化石能知道許多知識,就像書本能告訴人們知識一樣。

在教學時,我以課題為突破口,引導學生質疑,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首先,讓學生結合平時見過的書説説。其次當學生齊讀課題後,讓學生開始質疑: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和我們現在的書一樣嗎?石頭書上也有畫嗎?石頭書的作者是誰?石頭書重不重?石頭書有什麼作用……此時孩子們一個個非常激動,眼裏是對新知的強烈渴求。這樣的導入一下抓住了孩子們的心,將他們引領到陌生的新的知識領域中去。接着,我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去讀書,從文中將答案找出來,整體把握課文。

因為是第一課時,生字詞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課裏有一個“殼”字是多音字,我便結合圖片進行講解。學習課文內容我以六次對話為中心,將石頭書與現在的書進行比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講解石頭書的字這一部分時,重點讓學生根據課件展示的圖片對雨痕、波痕以及礦石有直觀的瞭解。

在本課的教學中, 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後再回到課文中去找找,給學生觀察思考的空間,並聯系生活中的書來回答“為什麼石頭像書?”讓學生在比較中,慢慢體會為什麼稱為石頭書的原因,由觀到思到悟,讓學生會學習。還有在講授“礦物”時,對於礦物裏面的小不點兒,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我讓學生想象這些紅的、黃的、閃光的、透明的像我們生活中見過的哪些東西,如鑽石、紅寶石、煤炭—————把課堂與生活銜接起來。同時通過礦石色彩繁多的特點,讓學生説出描寫顏色的四字詞語,加深學生對詞語的理解。

關鍵是朗讀的處理,現在的孩子已經是三年級了,朗讀已經學了2年,但是對於這篇全是對話的課文,還是接觸的很少,所以這篇文章的朗讀指導非常關鍵。在課堂中,我注意了這個問題,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語,看看提示語中有沒有語氣的指導,如果有,只要讀出這種語氣就可以了,如果沒有,那就再看看標點符號,有沒有特殊的符號,如問號、感歎號、省略號等,讀出相應的語氣就行了。孩子們做得還不錯。

在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的地方,因為是第一課時,生字詞教學還不紮實,我在處理教學語言時,以後還要格外注意,儘量避免多餘的零碎語言。對於整篇課文讀還是不夠,這也提醒自己早今後的教學中,教案的設計更要精練化,對於學生的預設還要更詳細全面。

《石頭書》教學反思14

一、探究試閲讀是一種問題質疑式學習,從學生的“問”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當我出示課題後,我抓住機會順學而導:“好,咱們今天就研究一下石頭書(板書:17石頭書)。你想了解石頭書的什麼?請告訴大家,咱們共同研究。”唰!許多隻小手舉起來,像春雨之後的新筍!個個眼睛裏閃爍着渴望。有的搖着小手,巴望老師讓他先説。孩子們想探究的問題可真多:石頭書是什麼樣子?石頭書上有字嗎?石頭書上有畫嗎?石頭書是誰寫的?石頭書是哪裏出版的?石頭書有什麼作用?石頭書能買得到嗎?我邊聽邊扼要而鄭重其事地板書着:樣子?字?畫?作者?出版?作用?買?……啊!多麼可愛的孩子!課文題目《石頭書》已把他們深深地吸引住了……。把“聰明”的機會讓給學生,反襯了教師智慧可愛的一面、親和的一面、感性的一面,放大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二、引導學生感受巖石這本大書的神奇趣味,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和探索精神。培養利用多種渠道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石頭書》以對話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化石的作用,其中認識化石上的字和畫是本文的難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讀,找出字和畫,並隨機進行解釋,用形象的畫面和專業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效果較好。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能動地閲讀,實現語文再創造。但是最後在瞭解了化石的作用,讓他們根據收集的資料介紹時,未處理好,效果欠佳。象這類知識性的課文中,如果讓學生充當科學家來介紹自己學到的知識,引導學生投入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究,一定會處於最佳狀態,探究的慾望很強。

課文讀完後,我告訴學生:“化石就像是地球的日記,裏面有很多奧祕還等待你們去探索,例如地球是如何形成的等等。”讓學生帶着一個更大的問題走出課堂,進一步查找資料,去調查、實驗,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在綜合實踐中,學生要為解決新問題而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取捨、加工、重組等,可以充分釋放學生的探究潛能。

三、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習。

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輔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朗讀深入感悟課文,瞭解“巖石”這本大書中的自然科學知識,使學生有感“趣”、知“趣”到探“趣”,並拓展視野,自覺的探索大自然,開發初步的探究精神。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使整個過程體現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四、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讀、表演讀、示範讀、小組合作讀等方式從正確流利達到有感情。在讀中落實重點詞句,在讀中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初步的探究精神,形成獨特的情感體驗。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訓練,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石頭書》教學反思15

秋高氣爽,帶着對收穫的期盼迎來了包河區第二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大賽要求上第一課時,令我們很多參賽選手始料不及。早就習慣在第二課時,展示自己的各項本領:或是巧設問題,合作探究;或是用詩一樣的語言把學生帶入絕美的情境;或是抓住關鍵詞語讓學生與作者對話······卻,不知道第一課時應該是怎麼一個上法。

週三上午八點左右,在忐忑中接收到課題:《石頭書》,這是一篇典型的科技小品文,通過兩個愛思考、愛提問的小朋友:川川和磊磊與勘探員叔叔之間的一段對話,讓同學們瞭解了石頭書的有關知識,繼而培養學生愛提問,愛鑽研的精神。眾所周知,第一課時的主要目的就是掃除障礙,為第二課時分析課文做好準備。而掃除障礙,無非就是兩項:第一:解決這課的生字詞。綠色通道里的生字要求會讀會認,田字格里的生字不僅要求會讀、會認,而且要求會寫。第二,能夠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準確。可説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首先:這課中的生字非常多,綠色通道里的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加起來有二十幾個,如果全部教學,一則學生會感到枯燥,二則整節課時間都不一定夠用。其次,每班讀書情況不一樣,怎樣才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效的讀書,快速達到讀通讀順讀準確的要求呢?最後,也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是:這是一節需要拿出去參賽的課,就這樣學字讀課文,會不會毫無特色呢?第一課時要不要更多元一些,才能吸引評委老師的眼球呢?這些問題困擾着我,同樣也困擾着教研組裏的每一位老師。

經過激烈的爭論和反覆的思考,最終決定,我們就把一節最通常,但卻最好用的家常課推出去。一節好課的標準應該是讓學生踏踏實實的學到些知識。決定一下,思路就通暢了。為了防止單調的讀書和認字會讓學生感到枯燥,在這課設計時,我巧妙的將學習生字融入課文的三遍朗讀中,並讓學生的每一遍讀書都不空讀,每一遍朗讀學生都有要求完成的任務。第一遍朗讀:讓學生邊讀邊給課文標上自然段序號,用大屏幕打出朗讀要求:1、請同學們先把課後的生字在課文中劃出來,多讀幾遍。2、讀準文中的每一個字的字音,遇到讀不準的,請多讀幾遍。3、能夠讀通讀順句子,注意斷句和停頓。在學生自由讀的時候,老師不斷給同學們提供幫助。這樣,第一遍讀完以後,許多同學已經可以會讀會認一些字了。第二 遍朗讀:請個別同學分段朗讀,找出具有典型性的問題,集體糾正。在這個過程中,我教學了一個對於學生來説不太容易自學的生字:殼。第三遍朗讀:讓學生們跟着朗讀帶自我檢查。通過三遍朗讀,學生基本達到了朗讀要求:能讀通讀順讀準確句子,文中的生字基本都會讀會認了。通過這節課,我發現孩子們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教學第二課時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但是,這節課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生字的教學太少,如果能更多的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生字進行教學的話,這課會更加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