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97W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1

本節課設計合理,內容逐步推進,符合形式的認識特點,通過自主探究學習達到了學習目標。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

在新課環節,先讓學生自己在紙上畫兩條直線,嘗試分類,然後小組交流,小組形成統一意見然後彙報分類情況。針對學生分類出現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使學生髮現學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分為相交、不相交兩類。學生為兩類: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交叉的一類,快要交叉的一類,不交叉的一類。教師對於這兩種分法引導:你們有不同的問題嗎?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通過想象直線是可以無限延伸的,使學生明白,看起來快要相交的一類實際上也屬於相交。總之,在分類過程中重點突出了引導學生弄清看似兩條直線不相交而事實上相交,先讓學生想象,再動手畫一畫驗證。

通過分類,先讓學生思維的侷限性暴露無疑,再在教師的引導,通過小組合作下悟出正確的分類方法,然後清楚的認識了什麼才是相交、什麼才是互相平行的兩條直線。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思維的頓悟,有心情的喜悦,切實經歷一個由模糊到清晰的知識構建過程。

在新課學習之中雖然通過合作學習解決了的本課的重點,但合作學習還感覺不到位,小組分工不夠明確,同組學生彙報不能互相補充,這是以後教師要加強指導的方面。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2

本課在設計導入時,從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先觀看錄像,把學生帶入數學知識的研究氛圍,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帶領學生進行空間想象,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畫到紙上,進行梳理分類。之所以這樣設計,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對直線的特點已有了初步認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空間想象能力,對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有更豐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現象居多,情況較單一,不利於展開研究;二是四年級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處在一個轉型階段,它應為高年級較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1.重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

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上,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因此教師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暗示,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發現,使得每一個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策略的意識得到充分培養,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放手讓自己動手畫一畫,任意地畫出兩條線,然後收集學生的作品,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類,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主動地去發現問題。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根據同學們畫出的兩條線的位置關係,自然地就把平行和相交的線分開了。

2.重實踐操作,培養學生良好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運用直尺和三角尺的習慣。

俗話也説“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動手操作對於人的智力發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運用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等直觀手段,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讓他們的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的活動中去,多了一份思考,少了一份依賴,提高了思維強度。在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的發展的同時,個性特徵得到張揚。在教學畫平行線的環節中,我通過多媒體演示畫平行線的方法,並總結出一合二靠三移四畫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很容易地就能畫出平行線,然後通過練習讓學生在畫平行線時養成一個良好運用直尺和三角尺的習慣。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中,學生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從生活情境入手,創設數學研究的問題,用數學的魅力感染學生。

本課在設計導入時,從生活情境入手,讓學生先觀看錄像,把學生帶入數學知識的研究氛圍,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帶領學生進行空間想象,把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畫到紙上,進行梳理分類。之所以這樣設計,原因有兩個:一是學生對直線的特點已有了初步認識,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空間想象能力,對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會有更豐富的想象,而生活中平行、垂直的現象居多,情況較單一,不利於展開研究;二是四年級的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處在一個轉型階段,它應為高年級較深層次的研究和探索打好基礎、做好過渡,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產生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體會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

從教材上來看,是由“點”到“面”,把這部分知識分成垂直和平行兩個內容進行教學,最後再把這部分知識彙總起來,總結出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而這節課我把二者合為一課,從研究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入手,逐步分析出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還有相交成直角與不成直角的情況,是一種由“面”到“點”的研究,這樣設計,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更有利於學生展開探索與討論,研究的意味濃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大膽地讓學生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小組彙報、班級爭論、教師點撥等活動,幫助學生在複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通過兩次分類、分層理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初步問題研究意識。

3、通過豐富多采的練習形式提高教學效果。

練習中我設計了從生活中找,從幾何圖形中找兩條直線關係的題、判斷題、,還設計了動手擺一擺,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所學習的相交、平行、垂直的知識,用小棒設計自己喜歡的圖形。通過這些練習形式,進一步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進一步拓展知識,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學難點處理輕鬆到位。

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不足之處:重難點處理速度較快,後進生沒有理解到位,以後的教學中應因材施教,照顧後進生。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4

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身為教者,我本着實事求是的態度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實際,尊重教學實際,本節課至始至終都沒有提前的滲透,沒有矯情的暗示,沒有走秀,沒有花槍,而更多的是關注課堂生成設計練習的問題,關注學生真實的生活閲歷,在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活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回顧在《垂直與平行》的課堂教學中,沒有花架子,沒有與課堂無關的語言和行為,沒有譁眾取寵的調侃和媒體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學手段都是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説一説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 “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教學我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識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銜接準備。

在設計教案時我大膽地讓學生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討論、彙報,總結出: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通過兩次分類,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操作、交流等活動去感知、理解、發現和認識。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初步理解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發現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不同情況,初步認識垂線和平行線;並且通過一系列的數學活動,如:對兩條直線延長後相交的情況,讓學生從動手延長,逐步發展到空間想象;在探究“同一平面內”時,製作直觀教具,演示給學生看,這兩條直線能不能稱為平行或相交。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辨析,領會平行關係 “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生動,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在教學中,我重視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找出生活中的平行現象。判斷路燈杆,跑道線、等具有代表性的兩線的位置關係,通過這些圖形的形象演示,讓學生直觀看到生活中的“平行與相交”,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在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説明為什麼相交、為什麼平行、為什麼垂直,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了及時的反饋。

板書設計是本節課重要內容的提煉,能清晰地呈現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不足之處:

1、脱離了教科書。書上的概念、練習是最基本的,練習要按照“由簡到難”有層次進行。

2、在討論怎樣判斷兩條直線互相垂直時,學生回答用三角板量,老師應順勢引導學生,應該怎樣測量,教授測量的方法。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6

這一週的教學進度異常緩慢,我的教與學生的學都十分艱難,這一章是《相交線和平行線》,學生平生第一次遇到幾何推理,而且要用數學符號語言表達出邏輯推理的過程,其難度是可以想象的,但是經過這一週的攻堅戰,學生的畏難情緒正在漸漸消失,他們從迷茫中慢慢理順着思路,我看到課堂上一雙雙眼睛漸漸明亮起來,學生們從幾何學習的“悟”中品味到了一點點數學的簡潔美、邏輯推理成功的愉悦感;經歷了從認識到害怕、到再認識、到小的成功的過程,學生對幾何學習的積極性明顯增強,作業質量日漸提高。

這一良性變化證明了教學中幾點收穫:

1、適時多給學生唱讚歌,激勵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學得輕鬆一些。

2、在幾何入門教學中,可遞進式的逐步提高邏輯推理的嚴密性;為學生留下思維的緩衝地帶,不可一步到位。

3、精心備好幾何入門課的同時,並根據學生的學情及時調整優化;使之最貼近學生;練習題作業題的設計上要多下功夫,體現從單一到運用再到綜合的循環上升。

4、多對學生的錯題進行辨析,多對學情分析反饋;

5、強化困難學生個別輔導,讓他們一題一得,落到實處;分層作業,共同提升;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7

在複習《相交線與平行線》時,以大眾轎車圖標作為情境引入相交線、平行線的基礎知識,複習融在了實際生活的發現和觀察中,結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傳統的辦法,往往是從知識結構入手,提出諸如平行線的特徵,判定方法有哪些等問題,然後就不同的知識結構進行相應的習題練習。我在進行這一章知識複習時,擺脱了一上覆習課就作定理條文的機械背誦記憶的舊框架,站在數學教育的高度,去把握本章的定位,把知識結構的總結教給學生,讓學生感知在複習中到底應該抓什麼?領會到什麼?而老師的作用,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抓主流,抓方法的本質和核心。

另外,本節課的教學以EEPO的模式為核心,我融入了看、聽,想、講,做,動靜轉換,大動、小動等元素,有收穫,也有遺憾,在時間調控方面、強化次數方面調控的不錯,小組活動形態方面有些環節未落到實處,但學生的能動性確實調動起來了,以後將會不斷實踐,爭取形成本班的特色,促進學生髮展。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8

一、“同一平面內”的理解

“同一平面內”,舉例説明,使學生理解課本上畫的兩條直線都在同一平面內,不是相交就是平行,但作業本上自己畫的線和老師在黑板上畫的線會相交嗎?會平行嗎?為什麼?加強兩個不同平面的對比理解。做一些簡單的變式練習,如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讓學生體會“同一平面內”的內涵。在教學中有學生提出疑問:學習平行時要強調“同一平面內”,為什麼學習垂直時不強調“同一平面內”呢?教師需要進行適當引導,這也是練習六中第5題的教學目的所在。

二、垂足的理解

在教學垂足這個概念中,不能照本宣讀。“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這個交點叫作垂足。”需要加強對比理解,我們可以設計一題:“兩條直線相交,這個交點叫作垂足”既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節課垂足的含義,又能讓學生結合前面的相交的`知識進行思辨,將前後的知識有效對比,融會貫通。

三、點到直線的距離的理解

學生對於“點到直線的距離”理解很陌生,可是我們曾經在課本第17頁接觸過“兩點間的距離”那時應當讓學生掌握“連結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這兩點間的距離”,這兒的理解應當牢牢抓住“垂直線段”“長度”這些關鍵字眼。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理解這段話的意義。先畫出垂直的線段,再量出長度。同時要注意標出直角標記和數據。

四、加強實踐操作的訓練

學生在用畫平行線和畫垂線的方法畫一個長方形時,我發現學生就是畫不好,把握不了方向,不知道怎樣移尺子,畫好後明顯不是四個直角。我們要注意訓練學生的操作能力。要留心學生學習中的每個過程,對於操作有困難的學生需要進行個別輔導,先由基本的畫法訓練開始。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9

相交線與平行線在平面幾何計算和證明中,應用十分廣泛,對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綜合解題的能力要求更高。在學生學完“相交線與平行線”一章後,我們及時組織了兩節複習課,第一節課着重複習相交線與平行線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第二節課則採取“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們認為“探究式教學"注重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問題解決的途徑、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既是對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能力的挑戰,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是這節課的過程描述及課後反思。

本課的設計意圖:在數學課堂中開展探究式學習是接受性學習的補充,它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變為主動的探究性學習。

本案例力爭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體現: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本課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課前學生自己對比例線段的運用進行整理。這樣不僅複習了所學知識,而且可以使學生逐漸學會反思、總結,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上學生親身體驗“實驗操作-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獲得知識(結論)的過程,體驗科學發現的一般規律;解決問題時學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尊重;課後學有餘力的學生繼續挖掘題目資源,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觀察運動中的“形異實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二、教師發揮主導作用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引導學生關注過程,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鼓勵創新,哪怕是微小的進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給予熱情的讚揚。備課時思考得更多的是學生學法的突破,上課時教師只在關鍵處點撥,在不足時補充。三次恰到好處的電腦演示,向學生展示了電腦的省時、高效以及對數學實驗的巨大幫助,推薦給他們運用電腦技術的學習研究方法。教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促進教學相長。

三、提升學生課堂關注點

學生在體驗了“實驗操作--探索發現--科學論證”的學習過程後,從單純地重視知識點的記憶、複習變為有意識關注學習方法的掌握,數學思想的領悟。如在原問題的取點中教師小結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學生在探究矩形的比值時就能意識地把解決特殊問題的策略、方法遷移到解決一般問題中去。在課堂小結中,學生也談到了這點體會,而且還感悟了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數學學習方法。

《平行與相交》教學反思10

這節課前後上了幾次,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最後定稿。

第一次上的時候,由於對數字化平台的功能認識不夠,以為只要在課堂上有了在線測試,並讓學生在網上就今天的所學發表感想,就發揮了數字化平台的功能,因此整堂課的感覺這是一堂教師為主導的多媒體課,沒有充分發揮數字化平台的優勢。而且要讓學生在網上發表評價,對學生的打字要求較高,四年級學生還沒有這樣的水平,這是一節不成功的課。

第二次進行了徹底地改變。教學先通過遊戲導入新課,然後讓學生自主瀏覽網頁自主學習,5分鐘後,全班討論自學所得,有的説知道了什麼叫平行線,有的説知道了生活中處處有平行和相交的現象,有的説學會了畫平行線線,接着我就針對學生的回答逐個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並對一些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覺得學生學的不錯了,就讓學生進行在線測試,並讓學生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畫畫,在網上發表。可是學生反饋的情況與教師的預設有一定的出入,問題在哪呢?在於這堂課雖然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教師的指導也是不可少的,對於一些重要的問題,教師還是應該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進行必要的教學。

如何把傳統的教學手段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整合,優化教學效果呢?帶着這樣的思考我在11月22日進行第三次教學。這次我在利用數字化平台讓學生自學的同時,還利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如在講解平行線的含義時,學生提出:兩條直線為什麼一定要在同一平面中?我當時做了一小實驗:出示一個長方體,師問:這個長方體有幾個面?生:數過後説6個。教師就在長方體的兩個不同的面(側面和上面)貼兩根小棒,向學生展示:這兩根小棒不在同一平面,它們相交嗎?它們平行嗎?通過實驗,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同一平面”的重要性,對概念理解的更清楚了。

在學生畫平行線的時候,教師如何檢查學生的繪畫情況,學生之間又如何檢查呢?利用網絡檢

查,不現實,也無效。這也是我前兩次課的一個薄弱環節,這節課上,我運用了實物

投影儀,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當場畫平行線,再請學生評價畫的如何,從而讓學生畫的更好。

正是由於不是盲目的維數字化平台是用,這節課的效果不錯,學生學得興高采烈。

這次上課,我學到了很多,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優化我們的教學,提高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時,哪些地方能借助於網絡演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就該好好使用,哪些地方讓學生動手操作或教師做實驗更能得出規律,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那麼,教師就要捨得信息技術,運用我們的傳統教學手段。一堂課的精彩不在於課件製作的精緻、演示的完美,而是技術使用是否得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