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山中避雨》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七年級上冊)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9.33K

一、 教學目標

《山中避雨》教案教學設計(語文版七年級上冊)

1、 理解文中生動而優美的語言對錶達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 認識“樂以教和”的道理,體會音樂的巨大感染力。

3、 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抓住文中描寫作者拉琴、眾人合唱的語段,仔細體會文章表現出來的詩情畫意。

難點:體會文中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語言。

三、 課時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記敍文的六要素在文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西湖這麼美,想不想去看看?可天公不作美,去不成了,你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學生各抒己見)豐子愷先生有一天去西湖遊玩,天忽然下雨了,他的心情又會怎樣?今天,我們將一起走進《山中避雨》。

二、 簡介作者:

豐子愷,現代著名作家、文學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浙江同鄉人,曾用名豐潤、豐仁,號子愷。主要作品收集在《緣緣堂隨筆》。

三、 自由朗讀、認讀字詞:

寂 寥( liáo )    嘈 雜( cáo )    宂( rǒng )長     裏 弄( long )

工 尺( chě )    陶 冶( yě  )    樂( yuè  )以教和

四、瀏覽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要求:1、標號自然段序號;

2、理清記敍文六要素。

             時間:前天                        地點:西湖山中

             人物:“我” 兩個女孩  青年們      起因:避雨

             經過:遊玩避雨→躲雨苦悶→借琴撫慰→拉琴和唱→感受思考

             結果:樂以教和

3、作者遊覽避雨,引發什麼感受?(學生思考)

五、默讀課文,講述故事

根據六要素,同桌互相講述山中避雨的故事,再指名學生講述,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補充。

六、配合音樂,讀課文。

根據音樂的快慢,調整語速,儘量跟音樂相協調。

七、小結:先由學生小結課文內容,教師再歸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認識“樂以教和”的道理,體會音樂巨大的感染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山中避雨》,找尋作者與女孩心境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理解“樂以教和”的道理。

二、 合作探究,細讀課文。

1、 作者與女孩在避雨前後有什麼變化?三家村的氣氛有什麼變化?其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2、播放二胡曲《漁光曲》、鋼琴曲《命運》及小提琴曲《梁祝》選段,請學生談談聽後的.感受。

3、二胡、鋼琴、小提琴有區別嗎?作者這樣寫有什麼目的?

      (以上學生研習、思考討論)

4、 合作探究:作者説“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聯繫上下文,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三、 自主探究,體味語言:

  問:本文語言有何特色?結合具體句子談談。

1、 引用古詩:“山色空濛雨亦奇”

2、 用詞精美:“鬧”  “温暖”

3、運用修辭:排比    反問

四、聯繫實際,拓展遷移:

1、你喜歡唱或聽哪一首歌?為什麼?

2、音樂除了具有課文中所提到的改變人的心情,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和諧相處的作用外,還有什麼別的作用?

(引導學生開啟思維,各抒己見)

五、小結:

本文記敍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經歷和感觸,告訴我們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彼此相處更和諧。語言自然平易,由情而發,生動形象,富於表現力,像一幅幅美麗圖畫,給我們美的享受。

六、佈置作業:結合現實,談談“樂以教和”的現實意義。

板書設計:

                         敍事                        抒情

                       山中避雨                      掃興

                       女孩心境                      苦悶

山中避雨     借琴撫慰                      歡喜

                       我拉眾唱                      興奮

                       還琴辭別                      難捨

 

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