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還課堂於學生---芻議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蘇教版九年級教學論文)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在我省,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全面實施已三年有餘了,幾年來,新課程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壇上呈現出一派新氣象,師生教與學的行為已出現了可喜的變化。然而,由於諸多原因,教師教學行為與新理念相悖的現象還是不少見的。例如傳統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在今天的課堂上仍不難找到其影子,筆者就曾有過這樣的教訓,這是與新課程背道而馳的,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認真思考,加以糾正。

還課堂於學生---芻議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蘇教版九年級教學論文)

   我們常常是藉口學生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弱,或是深怕學生學不懂,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怕課本教不完,以致趕進度,急於把課本教完,把知識“灌輸”給學生,結果可想而知。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切實領會新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理念,過於看重接受式學習方式,冷落和忽視了發現式學習方式,冷落了發現與探究。沒有認識到學生是知識的建構者,同時,也是傳統課程觀教師教教材舊觀念(而不是用教材教)在作祟。至少説明了教師在運用新理念教學上還沒有大膽地邁出步伐,還缺乏勇氣。其實我們心裏都清楚,教師的講解,不能代替學生的學習,學生只有親自參與學習、鑽研、感悟、理解、思考、訓練等活動,才能獲取屬於自己的知識,形成技能。

   新課程理念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教師不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律。教師只能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

   建構主義的課程理論也認為,認識不是來源於客觀現實本身,而是來源於認識過程中的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由主客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知識,是主體性的人的創造。所謂“建構知識”,是指知識是不能簡單進行傳授的,而必須通過學生自己(包括個體和羣體)已有的經驗、方式和信念,在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與作為認識客體的知識之間的互動中,以主動積極的建構方式獲得。由以上理論可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是無法真正達成教學目標的。

   那麼,為了適應培養社會有用人才的需要,我們應怎麼辦呢?筆者以為,我們應徹底轉變觀念,與舊的、落後的教學方式方法決裂,“放下鐐銬跳舞”,還課堂於學生,對此我深有體會,在教學中作了一些嘗試。以學習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抓住以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時,重點研討了描寫了背影段落(第6自然段),讓學生揣摩的就有這樣的問題:外貌描寫有什麼作用?試作具體分析。學生對問題做出幾種不同的回答,有的説寫外貌只是交代父親的穿着打扮,有的説寫外貌表現父親的身份,有的説是為了表現生活的困難,更突出表現父愛,等等,説法不一而足。經過討論、分析、思考、比較後,學生才逐漸的認識到外貌描寫突出了生活的拮据,呼應了上文家庭慘境的內容,更表現了父愛的真摯、難能可貴,這樣學生就有真切的感受、理解,認識就會更加全面深刻了。與此同時學生也得到了思維訓練。在引導學生體味這篇散文字裏行間的人間至情時,我提出問題後讓學生去體味、理解,並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如果學生回答不好,我也不越俎代庖,學生的表述初始時可能只是點到了問題的皮毛,並沒有觸及關鍵,不夠全面,不夠準確,我允許學生説出各種不同的理解,甚至是不着邊際的理解、荒謬的理解,然後,通過學生不斷的.思考、爭論、比較、辨別,教師的啟發、引導、補充,使學生獲得全面、準確的認識,並自己組織語言作出最貼切的表述。如理解“父親説:‘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一語言描寫時,學生或説表現父親樂觀,或説表現父親的自信,或説父親勸兒子不要傷心,或説父親教育孩子不要悲觀消極,諸如此類。對錯誤的回答我並沒有表露出失望,也沒有急於將現成的答案告知學生,“灌輸”給學生,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沒有多大的收穫了。我首先指導學生緊緊圍繞文章中心去理解,切中肯綮。然後學生在對多種不同的理解進行比較後,最終學生找到最為準確的理解,即這段語言寫的是父親怕兒子過於傷心,勸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體貼入微。在這裏,學生很可能會用到很多詞彙,但“體貼入微、無微不至”無疑是最為貼切的,在這過程中,學生通過閲讀、理解、體味、思考、比較、遣詞造句,領會了父親的深情,思維、語言得到了訓練,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列舉了一個十分平常的例子,做法也沒有什麼突出新奇之處,然而卻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做法,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方面,如精講多練,以學生的多讀多講多練代替教師的多講,可以多嘗試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等,所有這些做法,都是對學生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我們應學習新理念,貫徹新理念,大膽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還課堂於學生。

   時代在進步,新課改的號角已經吹響, 有理由相信,我們一定能 順應潮流,勇於改革,鋭意進取,迎來新課改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