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杜甫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人教版高二)

欄目: 教育隨筆 / 發佈於: / 人氣:2.32W

 第三章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杜甫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人教版高二)

                 谷城二中   胡衞忠

    這時候政風腐敗,民生漸趨凋敝,仕途失意的杜甫,由於接觸到人民的痛苦,開始反思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種種災難。

    貧困的生活,使杜甫與下層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漸貼近;當權者的排斥,使他對政治的黑暗有了切身的感受。詩人的性格也逐漸由清狂轉為深沉。這時候政風腐敗,民生漸趨凋敝,唐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春天帶着貴妃和楊氏姊妹從南內興慶宮穿過夾城曲江芙蓉苑,冬季到驪山華清宮裏去避寒。貴妃院和楊氏五宅日常享用非常豐富,出遊時儀仗隊相當隆重,達到了難以想象的地步,進食時一盤的費用有時竟能等於中等人家十家的產業。杜甫處在當時的政治中心長安,耳聞目睹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對潛藏的社會危機也有所預感。楊氏姊妹荒淫無度的生活,杜甫難以忍受,毫無顧忌地寫出《麗人行》來描畫她們醜惡的行為。如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全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勻(“勻”內換“盍”)葉垂鬢脣。

背上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峯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紛。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革,青鳥飛去銜江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詩中首先泛寫上巳曲江水邊踏青麗人之眾多,以及她們意念之嫻雅、體態之優美、衣着之華麗。寫到熱鬧處,筆鋒一轉,點出“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則虢國、秦國、韓國三夫人在眾人之內了。着力描繪麗人,着眼卻在三夫人,三夫人見,整個上層貴族驕奢淫佚之頹風見。“簫鼓哀吟”、“賓從雜遝”,承上啟下,為“後來”者的出場造作聲勢,烘托氣氛。彼“後來”者鞍馬逡巡,無須通報,竟然當軒下馬,徑入錦茵與三夫人歡會,最後點明楊國忠與虢國夫人的淫亂。這首詩諷刺了楊家兄妹驕縱荒淫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的腐敗。

   唐朝國力相對強盛,內地與邊疆聯繫加強,各地人民往來增多。與此同時,因民族矛盾所引起的戰爭也連年不斷。其中既有反擊騷擾、保衞邊境人民生活安定的正義戰爭,也有窮兵黷武、擴土開邊的不義征戰。盛唐知識分子大多熱衷功名,以才幹自負,渴望做官從政,實現理想抱負。儘管當時朝廷除通過進士、明經等正常科舉考試網羅人才外,還特立各種名目的制科來選拔官吏,但那些不為大臣、名人所賞識和薦引的'士人,仍難找到入仕機會。頻繁的邊塞戰爭,正為這些尋求功名者提供了一條途徑。但是,仕途失意的杜甫,由於接觸到人民的痛苦,開始反思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種種災難。他寫了《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對侵略性的戰爭提出疑問。作者的志向不像年輕時那樣浮躁,而是走向深沉。如: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作者採用了先揚後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謠諺體開勢,講如何練兵用武,怎樣克敵制勝,後四句節制武功,力避殺伐,逼出“止戈為武”的本旨。

  由於統治者不斷進行開拓邊土的戰爭,士兵大量死亡。僅天寶十年這一年,鮮于仲通攻南詔,高仙芝擊大食,安祿山進軍契丹,結果唐軍無一不敗。為了補充兵員,人民負擔着極大的兵役痛苦。楊國忠甚至派御史分道捕人,套上枷鎖送入軍中。長安北渭水上的咸陽橋連接着通往西域的大道,統治者用暴力征發來的士兵開往邊疆都要從這裏經過。杜甫曾親眼目睹了士兵出發時的情景,他們的父母妻子攔道牽衣,哭聲震天。一個老兵十五歲時就到過北方防守黃河要塞,好容易盼着回來,如今滿頭白髮,又要開往邊疆,準備和吐蕃作戰,拋下家裏的田地沒人耕種,可是縣官又來催租,真不知租税從哪裏湊得起來。看着悽慘的景象,聽着着悲涼的陳述,再也遏制不住他心頭的痛苦,寫下了傳世名篇《兵車行》,時間大約也就在天寶十年(751)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戌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税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詩歌從客觀描述開始,展現出一幅送別圖。上面的悽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徵發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點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徵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

  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起,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移到廣闊的內地。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

   從“長者雖有問”起,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難。

   詩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詩人用哀痛的筆調,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實;青海邊的古戰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悽悽。

   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躍然紙上。

   這是杜甫在長安十年真實的收穫:由於仕進要求的失敗,他認識到這個政治集團的腐敗;由於自身的飢餓,他接觸到人民的痛苦。詩人用詩來抒發自己的悲憤,用酒來稀釋心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