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察今教學設計方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08W

 教學目的

察今教學設計方案

一、學習本文把説理、舉例、設喻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説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點掌握實詞表中“上”、“法”等10個實詞和“而”、“所以”等虛詞的用法。

三、使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懂得人的認識也應隨着客觀事物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道理。

教學設想

一、充分利用課前預習,使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二、在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學目的,設計相關討論題,注意激發學生的爭論熱情,以啟迪學生的思維。

三、“法”字在文中出現了28次之多,詞性和詞義隨文意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應作為實詞中的難點處理。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解題:檢查預習情況;疏通難句。

教學過程

 一、講評《夢溪筆談》作業,強調認真預習、積極思考對學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題(作品介紹)

1.指名朗讀課文註釋①和“預習提示”第二段。

2.教師補充講解:從課文註釋及“預習提示”的説明,我們可知,《呂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呂不韋集合其門客集體編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學説的論著彙編。全書由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組成,共26卷,約20萬字。當時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百家爭鳴的局面漸告結束,思想界也需要總結百家爭鳴的成果。《呂氏春秋》便是適應這一時代需要,為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而產生的。

《呂氏春秋》作為諸子散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各篇往往以議論發端,然後舉例説理,設喻為證,最後回覆到原來的立論,首尾呼應,條理分明,語言簡練,富於形象,有較強的説服力。這是我們學習課文時應細加品味的。

 三、檢查預習情況

1.通假字

“脟”通“臠” 釋義:切成塊狀的肉。

“益”通“溢” 釋義:漲水。

“有”通“又” 釋義:用於連接整數和零數。

“虧”通“詭” 釋義:差異,不適應。

“契”通“鍥” 釋義:刻。

2.指名口述三則故事。(故事內容見課文3、5、6段)要求講述之後,口譯作者議論的句子。(請三位同學分別講述,教師補正。)

四、詞句講解:

1.第1、2段中,“法”出現15次之多,其義項有:A動詞,取法,沿用;B名詞,法令、制度;C動詞,照舊沿用。

將兩節中15個“法”字標上序號,答案由學生選擇,教師明確: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師講解“所以”等詞句

“所以”是由代詞“所”和介詞“以”組成。通常情況下,我們把“以”後面的詞、詞組(短語)、句子看作介詞賓語,那麼,其結構就是“代詞‘所’+介賓詞組(短語)”,介詞“以”可以表示原因、憑藉、目的、方式等內容。譯為現代漢語,可以理解為:“……的原因(緣故、根據、憑藉、方法等)”;“用來……的”等等。

“雖……猶若……”為轉折複句,意為“即使……也還是……”。

“……者……也”判斷句式。

五、請三名同學口譯1、2、4段,師生共同補正。

 六、討論“預習思考題”④,引起學生對本文“中心論點”的爭辯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當點撥。

在學生充分討論、爭辯的基礎上,教師談自己的觀點:

關於本文的中心論點,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同學們談了各自的觀點,擺出了充足的理由,都有一定的道理。在這裏,我不強求統一,允許有不同的意見。我的看法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其理由是:前面三小段從正反兩個方面説理、設喻、舉例,論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適應時代需要的這一論點。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觀點。這是課文的基本觀點,也是課文的中心論點。

 七、集體朗讀1─4段。

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

2.思考:全文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結合“思考和練習”一、二考慮。

3.熟讀課文。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檢查上一課作業;賞析寫作特色;總結並佈置作業。

教學過程

一、檢查訂正“思考和練習”三、四。

 二、討論課文的論證結構。

1.提問:請大家先畫出文中表明“論點”的語句,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論證這些論點的?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可四人一組討論交流,推選代表發言)

教師歸納:

本文提出的“論點”共三個:論點一,“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為論證這一論點,作者擺出了兩點理由:其一,“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年代久遠,“人或益之,人或損之”,幾經增刪,已非古“法”原貌,所以“不可得而法”;其二,“先王之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

論點二,應“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對此,作者的理由雄辯有力:“先王之所以為法”為什麼呢?是“人也”。“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因而“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接着,作者列舉了“審堂下之陰”、“見瓶水之冰”、“嘗一脟肉”這三件生活常事為喻,説明“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今人之法,應該“法其所以為法”。也就是説,先王制訂法令制度主要是從當時的人出發,為當時人着想的;當今制訂法令制度的人,應效法先王的做法,從當今人出發,為當今人着想。不必法古,而應“察今”。接着,作者在前面正面論述的基礎上,又從反面講述了“荊人襲宋”(“循表夜涉”)的'故事,進一步説明,辦任何事情,特別是制訂國家法令制度,都需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隨着情況的變化而採取相應的措施。

論點三,“世易時移,變法宜矣”。作者先從反面説明死守成法不變則悖,而“悖亂不可以持國”,點出“適時的法制”的重要,由此引出“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的論點。為進一步論證這一論點,作者以“良醫”“良劍”“良馬”為喻,説明法令制度必須隨着“世易時移”而改變;又以“刻舟求劍”為例,諷喻不顧條件變化而機械法古之人;最後以“引嬰投江”為證,嘲諷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可笑。進一步從反面論證了論點。

(以上三個論點的分析,也可分而論之。)

關於論證方法:由上可知,本文主要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

2.提問:從以上討論分析中,斷定哪一個論點為本文的中心論點貼切些呢?

學生討論,兩種意見各執一端。

教師概括:我個人看法,還是“論點三”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貼切些(不同的意見允許存在)。“論點三”是在“論點一、二”論述的基礎上推論出來的。這是文章的基本觀點,也是文章的中心論點。

 三、寫作特色賞析:

1.指名學生朗讀“預習提示”第三段。

2.提問:請説出課文中有關説理、舉例、設喻的段落,並談談這三者較完美地結合的好處?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第一部分(1─3段),重在説理,兼有設喻、舉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設喻、舉例。這三者很好地結合,使文章的論據充足有力,深刻透徹。特別是文中的精譬設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奧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論具體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強了文章的説服力量。這種寫作方法是值得學習 的。

四、教師總結:

本文的基本觀點“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寓含着這樣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認識也應隨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更新。這種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秦國行將統一中國的時代,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今天,這種思想,對於我們進一步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反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加快四化建設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五、集體朗讀課文,要求流利、準確.有節奏,有感情。

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和練習”五

2.補充練習

(1)填空:

①《察今》選自《(呂氏春秋·慎大覽)》。“察”的意思是(明察),“今”是指(當今的實際情況)。

②闡述先王之法不可法的原因,課文中的原句是:

A(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

B(時不與法俱在,法雖今而在,猶若不可法)

③全文論述的主旨是(世易時移,變法宜矣)。為了説明這一點,文章列舉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劍)、(引嬰投江)等三個故事,還運用了(良醫)、(良劍)、(良馬)等三個比喻。

④《呂氏春秋》亦稱《呂覽》,該書成於(秦統一天下之前或戰國末)。全書共26卷,分為(12)紀、(8)覽、(6)論三個部分。

(2)找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詞,説明其用法和意義,並簡述活用的理由。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答案:前一個“法”,名詞用如動詞,效法、取法。名詞“法”受否定副詞“不”的修飾並帶賓語“先王之法”,故活用為動詞。)

②為其不可得而法。

(“法”,名詞用如動詞,效法、取法。因為連詞“而”的後面一般不能連接名詞,而是連接動詞或動詞短語,故活用為動詞。)

③猶若不可法。

(“法”,名詞用如動詞,效法、取法。因為名詞“法”受助動詞“可”的修飾,故活用為動詞。)

④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

(“貴”,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貴。因為後面帶了賓語“以近知遠”,不起修飾作用,故活用為動詞。)

⑤使人先表澭水。

(“表”,名詞用如動詞,設立標誌。名詞“表”帶省略了介詞“於”的補語“澭水”,並作“人”的謂語,故活用為動詞。)

⑥軍驚而壞都舍。

(“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壞,崩塌。形容詞是表示事物性質或狀態的詞,本來不帶賓語。這裏“壞”後面帶了賓語“都舍”,使賓語“都舍”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故活用為動詞。)

(3)預習《訓儉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