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詩三首教學設計範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7W

教學目的:

詩三首教學設計範文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瞭解該詩中運用的反覆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説:文學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着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簡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爆發以後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雲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後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初讀

作者在詩中寫了什麼?(他夢到了什麼?)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閲讀第一小節

1、作者在這首詩中,交織着痛苦和希望兩種情感,請閲讀第一小節,你認為在這一節中,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滿希望的?

2、明確:作者描繪了乾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鬱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説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羣、乾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湧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讚美”的基調。

五、閲讀第二小節

第二小節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閲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裏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着自己融進死亡裏”,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閲讀第三小節

這個農夫走了以後怎樣呢?閲讀第三小節,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後,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着飢餓的煎熬,他的家鄉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説明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麼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麼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後的`悲哀。

七、閲讀第四小節

1、閲讀第四小節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麼?

提示:注意作者反覆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麼感受?

提示:閲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後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裏,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鬱,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課堂總結

這首詩運用了反覆的手法,構成了詩歌 的主旋律,表明了讚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作業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教案點評

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閲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閲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裏呈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