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2.9W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歡迎閲讀與收藏。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1

一、教學設計(一)基本情況1.所屬學科及領域——語文——網絡環境下學生主體學習模式2.適用年級——高中二年級3.設計者——姓名:灤縣六中4.教學實施者——馮穎

(二)學習者情況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學習者是年齡處在16至18歲的高中學生。高中階段,學生抽象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知識經驗日益豐富。智力和個性都獲得了較好發展,相應產生了獨立自主的需求。

我設計這堂網絡自主學習課的基本理念就是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課題和方向,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水平選擇難度,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評價機制等自主性和能動性。

2.學習者在學習本課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在網絡學習之前,學習者首先應對文本有基本的熟悉和把握,包括對內容,思路,思想、觀點和感情,以及詞句含義,語言效果,文學形象,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等等,並能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程度從各個角度對文本提出不同的見解、評價和疑問。其次,學習者應具備快速閲讀文本的能力,一般要求是每分鐘600—800字的瀏覽速度。

再次,本課採用的是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模式,要求學生具有嚴謹的紀律素養和網絡文明素養,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學習中要使用文明和規範的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探討和互相學習,還要能對網絡信息進行評價、選擇、篩選和組織。

學習者應具有以下計算機操作技能:

1.打字每分鐘不少於40個字。

2.具有基本的文字處理能力。

3.熟悉le 、http://www.baidu.com等功能較強的搜索引擎,並且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準確的輸入關鍵詞搜索相關信息。

4.能夠下載和上載網絡資源。

(三)學習目標及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1.基礎目標(標準階段):

①背景—主旨學習(主要通過考察文本創作的特定背景觀照文本主旨)

②語言表達學習(主要是讓學習者從全文角度理清文本線索思路,鑑賞其表現手法以及通過閲讀文本,理解句段的含義、歸納總結語言特點)

發展目標(創新階段):(置疑——合作——解決)

2.綜合置疑(對文本尚存的絲毫疑問或者與本文有關的任何資料,都可提出和公佈,供學習者共同討論和交流)

3.作品評價(允許學習者對作品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討論不求一致,只求深入理解主題及發現理解文本主題的一般性規律)

4.素養目標:

①訓練學習者利用公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

②培養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思考、質疑問難的能力。

③發展學習者通過合作探討,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學習內容分析

重點——理解背景對作品主題的影響,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情感

難點——掌握本文的寫作技巧,並能加以遷移應用。

學習內容的類型——對文本作者、背景、主題、內容、思路、語言、藝術技巧等方面的探討、質疑和評價。

(五)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方法

教學理念——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把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同時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教學模式、方法——採用網絡自主學習模式,學習過程中主要採用閲讀,質疑與評價,蒐集並處理信息,交流探討,遷移寫作等學習方法。

如何組織教學——教師首先提供網絡學習專區,其次説明網絡自主學習的要求、步驟和每一個階段的時間及評價標準,最後教師在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提醒和指導以及階段性的評價,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入。

(六)教學或活動過程設計

整個教學活動過程的描述

(七)相關資源

教學地點——多媒體教室

硬件——56台學生上網電腦、教師機

軟件——不需要特別的應用軟件

設備——

1.PPT課件

2.上網蒐集資料、相關的音樂FLASH和輯錄相關視頻資料

主要訪問網站—— [論壇—春華秋實版塊]。教材、圖書、影象材料——高中語文第三冊《故都的秋》,朗誦《故都的秋》(mp3)

人力資源——具備基本信息技術素養和操作能力的高中語文教師

(八)評價

對教學設計方案的評價,是否體現了設計者的設計思想。設計方案試圖把信息技術和語文學科進行整合,以學生為中心,注意在學習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使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但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本設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分強調,忽略了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視了情感因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了鍛鍊,在以往課堂內教師“一言堂”的情況得到了改善,學生敢於提問題,並主動地去解決問題,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得到了完全的顯現,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會並提高了團結協作、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從課內延伸到浩瀚的網絡信息資源庫,學習者的視野拓寬了,知識面豐富了,對作品的各個方面也得到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這節課最大的效果就是教會了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建構。

二、教學實施

教學實錄

三、教學反思和總結

(一)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情況

如,備課階段是否利用了信息技術,是。

教學內容的呈現和演示方面是否利用了信息技術,是。

(二)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和學校結果評價

學生在信息搜索過程中確實發現了許多有利於教師和學生學習和提高的語文專業網站,如,

三槐居等。

(三)致謝和參考資料

《高中生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學科教育)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2

【指導思想】

《囚綠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教科書(必修模塊2)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自讀課文。本單元以中外散文名篇為主要內容,單元設置的意圖是通過閲讀這一類散文,展開想象的翅膀,力求身臨其境,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夠激發人對自由、生命嚮往的“綠”,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逐步增強對散文的鑑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把“在閲讀與鑑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和認識。”作為語文教學閲讀和鑑賞的總要求。

 【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單元要求及課文特點,我確立了本課教學的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⑵學習象徵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⑴運用分組討論法,組織學生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對學生的討論總結時,可由文中的某些語句聯繫到本文的寫作背景,進而加深對“綠”的認識,明白本文的主題。

⑵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囚綠”後感情的變化,並且對於作者對綠的“愛”進行探討,提出愛的正確方式。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夠實現這一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者“囚綠”後情感發生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矛盾複雜的心態,理解愛的真諦,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上老師的適時引導和啟發,學生完成一篇以此為話題的小作文,這一目標在課外能夠實現。

【教學重點和難點】

這篇文章語言自然樸素,音韻和諧,情感真摯而且長於變化,必須通過朗讀來體會它的魅力,進而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感情的變化”就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解決這一問題,我要求學生運用“複述法”和“圈點法”,複述作者“囚綠”的過程,圈點出表達作者愛綠的語句,再由老師總結。

文章用筆細緻入微,全文圍繞“愛綠”展開,所以“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對‘綠’的認識、感受,以及結合寫作背景理解‘綠’的象徵意義”既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解決這一問題我運用討論點撥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加以點撥和總結,提出文章的主題。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對抒情散文並不陌生,他們在初中即有涉獵,學習中能夠感受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音樂美,瞭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點及其藝術表現手法。就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説,在學習第一模塊古代散文和現代詩的時候,我就要求他們採用“問題探究”的學習方式解讀文本,因此,對現代散文更易通過品味語言,賞析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所藴涵的思想感情。同時,有關“綠”的散文他們在平時的課外拓展閲讀中也讀過不少,例如《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綠》等等,這些知識儲備為感受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氣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由於學生的鑑賞還停留在零散的層面,對於散文中的象徵手法還比較陌生,需要老師進行一些必要的點撥和引導,而且文章中的“綠”的象徵意義也是一個難點,必要時需要老師一定的介入和點撥。

【教學方法】

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我採取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在這裏我要求學生各自朗讀,在朗讀過程中將學生帶入一種“愛綠”的情境之中,能夠更深刻的瞭解作者對“綠”的愛。

2、討論點撥法。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大多數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對於作者對綠的這種“愛”,學生暢談看法,討論“綠”的象徵意義,老師在總結時結合相關背景點出文章的主題。討論不僅能拉近學生與作者的心理距離,也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教師的點撥則在關鍵處點燃思維火花,給他們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學生思路,畫龍點睛。

3、啟發體驗法。閲讀是從感受和體驗開始的,但學生的閲歷有限,體驗比較淺,所以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師一定的啟發。

【教學過程】

我將本課設計為一課時,在這一課中我首先以朗讀帶動課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綠”後對“綠”的情感變化這條主線,層層深入,主要用討論點撥法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愛綠”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題。再由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感受體驗法聯繫他們自己以及身邊人的相似的經歷或者體驗,談一下他們對於這種“愛”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這一課時談談教學的流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對北平秋日美景的回顧導入本課,因為學生剛剛學完《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學生還沉浸在北國清淨、悲涼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導入對本課北平夏日之“綠”的學習,會讓學生覺得順其自然,學生的審美感受也比較容易調動,這也完全符合本單元的學習要求“體會作品所描繪的美景,由此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們剛剛欣賞了北國的秋色,在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之後,大家一定意猶未盡,對於北方的風光,還戀戀不捨,尤其對於北京這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城市,還有很多期待。今天我們就再來學習一篇同樣是描繪北平景色的文章──《囚綠記》,體會一下作者深沉的“愛綠”之情。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學生朗讀。

教師範讀時的語氣、語調、表情、體態都能作為一種“情感”的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他們看得見、聽得着,能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間接體驗文章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學生的朗讀作為一種個體性活動是對文本再創造的過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兩個問題。

⑴請學生複述“囚綠”的經過。

⑵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注意圈點出表現作者對“綠”摯愛的語句。

學生初讀課文,一般只能對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過以上兩個思考題,就能引導他們有目的地聽讀,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內容。對於以上兩個問題,學生在讀完課文之後首先自己發表看法,同學之間互相補充。而學生的歸納不免零散,需要教師的整理和提煉,並作為板書,讓學生清晰直觀地瞭解行文的脈絡,對全文有個整體的感知。

 三、析讀、教讀

如果由教師一個人教授,學生密密麻麻地做筆記,這就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與新課標提倡的“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是背道而馳的。但如果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也不可能用正確的方法有效地閲讀。所以在這一過程中我主要運用討論點撥法。

在“理清思路”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兩個問題的解決,對全文的脈絡已經熟悉了。為實現“學生把握對‘綠’的認識、感受和理解”這一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安排學生討論:

1、囚綠後,“綠”有哪些變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樣的變化?

2、作者為什麼對“綠”如此摯愛?

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在課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對於第二個問題,老師可以自己先做一個示範:

作者在文中不吝筆墨地讚美了“綠”,比如説:綠色是多麼寶貴啊!它是生命。看到這裏我就聯想到歐亨利的一篇小説《最後的常春藤葉》,不幸患上肺病的瓊珊,心情低落。她説,等到那最後一片常春藤落葉的時候自己將死去。畫家老貝爾曼為挽救她年輕的生命,在一個暴風雨之夜將象徵着希望的“最後的葉子”畫在了牆上,而他自己卻因着涼死於肺病。老貝爾曼為了愛而死,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後一抹綠留給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戰勝困難的勇氣。

學生根據老師的示範,以類似的方式來討論,可能出現的答案是:綠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樂,它還象徵着愛和幸福,是人們追求光明的象徵,它代表着猗鬱的年華等等,老師以板書的形式做好歸納。

學生討論後老師歸納時給出象徵手法的定義:象徵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藝術手法。

老師總結:作者在釋綠的時候提到的“盧溝橋事件”正是本文的寫作背景,聯繫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我們對“綠”的認識應該更進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頑強正象徵着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在預習課文的時候我們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於日本憲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對“綠”的歌頌正是對中國人民在敵人的鐵蹄下不屈不撓精神的頌讚。一篇文章文質優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貴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滿着時代氣息,並結合了作者鮮明的寫作個性,能夠撩撥起人們的閲讀興趣的,它往往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洗禮。

四、知識拓展、提升

作者對“綠”的愛是真誠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綠”的過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複雜的。“囚綠”後,作者發現“綠”病損後,有一些後悔和內疚,但仍不放走它。在這裏,作者對“綠”既怨怒又愛憐,既欲開釋又難捨的兩難心態表現得很到位。然而學生的閲歷有限,對於這種情感很難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談一談自己類似的經歷,説説自己當時的想法。

老師講莊子的寓言故事:魯國的郊外飛來一隻很大的海鳥,魯國國君很喜歡,就必恭必敬把這隻海鳥迎進了太廟,演奏《九韶》這樣莊嚴的音樂取悦它,準備了美酒給它喝,宰羊牛給它吃,每天用這樣的禮節儀式供奉,結果呢?這隻海鳥目光迷離,神色憂鬱,鬱鬱寡歡,三天就死了。

老師總結:面對人生百態,面對種種衝突,有多少時候我們站在了他人的立場考慮事情?很多的紛爭往往就是因為站在自我的立場,用自己狹隘的眼光去判斷評價,造成了諸多的格格不入。

結合寓言故事,運用啟發體驗法來引起學生的思索,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他們對“愛”也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對於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很有幫助。

五、課堂小結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綠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戰敵人的刺刀。他通過對那一抹綠的歌唱,表達了對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精神的讚揚,同時引發了我們現實的思考,無論怎樣的境遇,我們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難,像作者一樣,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靈。

六、佈置作業

1、再讀全文,用心體會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對於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的做法你贊同嗎?為什麼?字數要求300字以上。

七、評價與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本課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對常春藤感情變化這條主線來結構全文的。設計的問題也很簡單,所有的問題都圍繞作者“愛綠”展開的,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由作者對“綠”的愛昇華到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讚頌,從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這一過程中我把思考空間的都留給了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內容,也能夠做好知識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後關於“愛”的探討,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很好的引導作用。

我覺得一堂課最重要的不在於老師講了多少,而在於引導學生自己悟出了多少。並且,不管任何設計,都難以設計出學生的“精彩”,一旦他們的思想閘門打開,他們精神世界所迸發出的“深刻”、“獨到”是遠遠超出老師的想象和設計的。在課堂上我們能夠看到鮮活的思維,也要面臨嚴格的考驗,這需要我們老師不斷的努力。

 【板書設計】

遇綠──喜悦綠是生命、希望象徵民族性格

贊綠──留戀慰安、快樂看到民族希望

囚綠──愛憐追求光明的性格賦予時代精神

放綠──祝福永不屈服於黑暗寄託美好祝願

念綠──懷念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3

學習目標:

品味語言 體味情景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引用古語“女傷春,士悲秋”和毛澤東、杜甫、馬致遠的詩句説明中國文人有悲秋情結。 不同的人,他們眼裏的秋景不同,因為心裏的情感有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

一、 整體感知:

1、 齊讀首段,抓文眼句——通過學生比較閲讀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該在“特別”,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點是“特別的清、靜、悲涼”,而非“清、靜、悲涼”。

2、 選一學生讀2、13段,總結南國秋的主要特點

二、局部研讀(3—11)

1、同學們,文中具體描寫北國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2、教師範讀,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

①注意觀其色、聞其聲,品其味。

②從聲音、色彩描寫看,你認為哪幅圖最出色。

3、故都秋景圖: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日勝果

3、 從聲色描寫角度出發賞景

⑴秋雨話涼圖(6-10):

① 找出文中作者評價北國秋雨整體特點的句子:

北國秋雨“奇、有味、更象樣”在何處?

③ “話涼”

④想象整個畫面,體會作者在畫面中傳達出的情緒。

⑵、小院清晨圖:

①作者認為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為什麼?

②冷色調給人什麼樣的感覺?(聯繫生活感受,體會色彩所藴含的感情)

三、延伸聯想

同學們可選取書中五幅畫裏的景物,也可聯想故都的秋天裏別的景物,抓住其特徵,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續句。看誰找得新!看誰找得多!看誰説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裏啊,在哪裏?

它在破陋的小屋裏

它在濃濃的香茶裏

它在……

它在……

四、深入探討

1、在與南國秋的比較中,側重表現北國的秋程度深。作者詳寫平常之景而不是風景名勝,意在説明北國的秋範圍廣,這正是故都秋的特別之處!

2、從這些景物描寫中你們能體會到郁達夫此時的心境嗎?

3、那郁達夫為什麼這麼“寂寞、孤獨、憂傷”啊?

4、總結“情景交融”在本文的體現。

●結尾

從這些描寫看,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達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們一起來品讀文章最後一段!要讀出那濃濃的秋味、讀出綿綿的愁思、讀出那深深的眷戀!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4

【教學設計思路】

《囚綠記》是新課程必修2第一單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這篇課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脈絡為“經”線,以探究文章主旨為“緯”線,在經緯線索中體會散文的魅力,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

【教案】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脈絡,進而分析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來把握作者情感脈絡。

通過點撥來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分析文章主旨,並引導學生分析它的現實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和點撥法相結合。

教具、實驗情況

多媒體。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課前導入

1、引用顧城的《一代人》。

2、調動學生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

一、課前準備

1、想象題目“囚綠”的含義,為課文學習做準備。

引用《一代人》創設美的情境,引起學生學習探究本文的興趣

二﹑閲讀課文

學生快速瀏覽課文,並找出有關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

二﹑閲讀課文

學生勾畫出有關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

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瞭解課文大致意思。

三﹑合作探究

1、學生探究作者喜歡綠色的原因,重點研習課文第五至七段,並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重點研習課文第八至十二段,並朗讀體會。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具體語句,並指導學生的朗讀。)

(展示課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確:作者喜歡綠是因為綠是生命、希望、慰安、快樂,綠色寶貴啊!

示例:“我懷念着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着雨水!”這句話寫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綠的心情,而綠對作者來説猶如涸轍裏的魚期盼雨水一樣,是一種生命、希望。

(學生朗讀,體會那樣一種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讀進而全班齊讀。)

2、明確:因為喜愛綠所以想要“囚綠”,但“囚綠”帶來的並不是歡喜,而是惱怒。

示例:“我為了這永遠向着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為它損害了我的自尊心。”

這些語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內心的矛盾痛苦,“損害了我的自尊心”説明這綠的執著深深刺傷了作者,他的滿腔熱情化為泡影,所以喜歡變成了惱怒。

(學生朗讀,學生互評。)

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尊重個性閲讀。

重視指導學生朗讀,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通過朗讀品味散文藝術之美,全體師生共同分享其中韻味。

四、擴展延伸

通過分析囚綠的過程,進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現實意義。

四、擴展延伸

學生談啟發。

示例:常春藤的執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不要放棄。

作者“囚綠”並沒有帶來快樂,一時的自私並不能帶來長久的愉悦。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開放性的思維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聯繫背景,作者想要通過“囚綠”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重點研習文章最後兩段。

(教師點撥學生分析重點語句,並指導學生的朗讀。)

(課件展示。)

五、主旨探究

明確:文中提示性語句是“盧溝橋事件發生了”,因此本文寫作的大背景是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關頭。“囚綠”之“綠”其實寓意深刻,它象徵了不屈服於黑暗,渴望自由、陽光的中國人。

(學生朗讀最後兩段。)

在擴展延伸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

六、總結全文

通過這樣的思路告訴同學們,同一個人面對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啟示。背景知識對於我們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紀的我們從《囚綠記》中又收穫了新的啟示,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處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囚綠記》既是血淚之作,又是前行的動力所在,這是陸蠡留給後人的財富。

【板書設計】

綠 囚 國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5

論多媒體課堂教學設計

高中新課程試驗,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媒體技術應用(即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新形勢下的新課題,它對落實新課程計劃有着特殊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是試驗中教學手段改革的物質基礎。但多媒體技術不應只以手段論,應從教學新理論新思想的高度上使多媒體技術成為教學設計的一部分,完成從手段到方法、從實踐到理論,以此徹底改革傳統教學觀,形成完善的教學觀。為達到這一目的,多媒體教學設計尤為重要,這是由於教學設計是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教學方法實施的總體構想。本文試圖在多媒體課堂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上展開討論。

一、多媒體教學的指導思想和評價

怎樣的教學思想就會導致怎樣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如果是以傳統思想作指導,就一定是把多媒體作一種單純的先進教學工具,不可能融多媒體優越性於教學過程中,抑制功能優勢的發揮,難以轉變教學方式,將電化教學變為“電灌”,這樣將可能適得其反,會把傳統的應試教學的弊端推向極端,對新課程試驗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以建構學生認知結構,倡導自主學習的建構主義,已成為多數人認同的先進的學習理論基礎。它與新課程試驗的重視基礎,面向現代化,提高能力,培養綜合素質,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學生個性有着相當的共性。試驗中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的基礎之上;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平等的師生關係,使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生認知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引導者。

這就是説,多媒體教學設計,首先要突破傳統的學生被動受教育的格局,使老師學生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共同協調發揮作用,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學習空間;其次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只能以順序方式進行教學的落後教學形式,使教學過程具有交互性、交叉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創新意識;再次要轉化學生聽、看單一的剌激反應形式,將教學過程變為:教師的感染力、示範性與生動運動的形象、豐富的色彩、輕鬆愉悦的聲樂融於一體,學生在猶如親臨其境的環境中,各種器官協同發揮作用,在學習的情境中全面發揮學生的潛能。

新興的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效果,不能用應試教育評價的標準來衡量,應從學生認知結構形成的快慢,結構的優化,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程度來確定;應從新課程試驗目的出發,全面衡量教學改革任務的落實情況。現代學生,處在科技日益發展、視野不斷開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的社會環境裏,思維發展由直線型變為發散型,感知事物的能力由片面型轉向立體型,接受知識的方式由被動型進化到主動型,掌握知識的方法由記憶型逼近於探索型,只以掌握條條本本的多少是不能完全刻劃他們瞭解事物的全貌,説教模仿不能滿足他們的總需求,應試不是現代學生希翼的目標,也不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全部內容應是使下一代對未來的人如何適應他們所面對不斷進步的社會生活環境,如何推動社會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有可能使學生全方位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對知識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結構,各種素質同步提高,特殊素質優先發展。一堂多媒體課的好壞,主要以教師的前緣性引導、教

師個人的教學魅力、學生的主動學習、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認知結構的優化,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來評價。傳統的應試標準不應為新試驗下多媒體教學效果評價的準則。

二、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多媒體教學是當前和未來教學的一種普遍形式,它的教學設計直接地影響教學的質量,也是推廣應用多媒體技術必然的準備。根據多媒體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多媒體技術的特點,我們認為,多媒體教學的教學設計基本原則是:

1.信息情境與學習目標相一致

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使教師過去文字、符號的講授,語言啟發思考的靜態刺激形式變得豐富多彩,課堂能夠組織、輸出更多的信息形式和信息量,使課堂變成一個較大的學習空間。但是每一堂課的信息情境不能是簡單的聲像堆切,不能將媒體演播變為講授式的新變化,也不能一味地將無連貫性的未經選擇的聲像干擾學生的注意力,應該在意義上有一定秩序形式,在情境中有趣味,能為教學目標服務的生動的信息集合。多媒體課堂教學,既要創設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更要對信息資源、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環境進行設計,達到信息情境與學習目標的高度一致。

2、教師前緣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則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試驗乃至今後教學的主要教學思想。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對各種信息的接受與處理應有全新的方法。學生要在豐富的情境中利用自己某一方面的信息加工優勢,靈活地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因此,教師不能是對每條信息都進行解釋,或者是一味地進行“啟發”,當然也不能讓學習像看電視節目或聽音樂各自為政不放任自流,教師應站在超前於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最鄰近發展區),進行前緣性的引導;應適度分析當前的信息,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研究歸納,引導學生優化認知結構進行意義建構。這樣既可排除非主要信息給學生帶來的干擾,同時又積極使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我們在教學中,要克服過多的啟發,避免抑制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也要通過恰當的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品質、形成並改善認知結構。

3、刺激適度與充分記憶的原則

任何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都應遵循學生生理髮展的規律,按照其特點組織教學。我們知道,較大的刺激量,能使學生增強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而過度的刺激會引起過早疲勞,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學習效率。多媒體教學應根據教學要求,設計刺激的方式,準確把握刺激量的大小,積極調動學生的各種情緒即利用非智力因素,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一般的多媒體教學,其課堂容量往往比傳統教學形式下的容量要大,給學生的刺激程度也較高,這樣加速了學習的進程,增加了單位時間內的學習內容,同時也就減少了學生理解記憶時間。如果不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就全造成欲速而不達事與願違的後果。大量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由於對刺激量大小的認識不足和控制不當,結果事與願違。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安排的刺激量適度,把握教學節奏,使學生有充分理解記憶的時間和過程。

4、人機交互與師生交際的原則

多媒體課堂教學通過超文本鏈接和網絡學習,能夠實現人機的交互學習,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這是多媒體教學中的一大顯著特點。在教學中,學生可以脱離教師進行學習,而我們許多的教師,也容易依賴於機器,使講課的對象與教師分離,減少了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忽視了教師的形態、教師的參與及教師的個人氣質和教學藝術魅力對學生情感和知識掌握的巨大影響力。因此在教學中既要充分發揮人機交互的作用,更要在協作學習中,體現師生的相互作用,注重師生交際,使交互與交際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由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目的和特點,以及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我們得到,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幾個基本環節:

情境創設環節

觀察引導環節

認知建構環節

交互反饋環節

整體歸納環節

三、多媒體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

多媒體課堂教學要設計什麼,怎樣進行設計,是我們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根據多媒體課堂教學的任務,我們要遵循其教學基本原則,確立如何去實現教學目的,解決信息的組織和輸出方式,明確教學中教師的地位和學生學習的方式及學習效果等問題,從整體上去設計教學。

1.信息情境的創設 多媒體信息是多樣化的,信息要進行合理、適度的組合,達到某種能夠刺激學生,實現當前學習主題和教學目標。

· 信息資源的設計 確定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需的信息資源的種類、各利資源以突出主題進行組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可接受性,深化學習主題、突破難點突出重點。

· 情境創設的設計 通過有關的信息資源,使教學內容在社會文化背景下,逼近實際生活和與當前學習主題相吻合。通過生動、直觀、運動的形象,營造與學習主題氣氛一致的聲態環境,並動靜結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聯想,引起積極的觀察,喚醒學生長期記憶中的相關知識和感受,從而使學生有新的認識,有新的理解、掌握深化的知識,進行新的建構。情境創設要使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中選擇其適合他們個人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主動地發現和探索,激發學生參與交互式、協作式的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教師前緣性的引導,使學生在營造的氛圍裏感受新的事物,完成對問題的理解,進而運用新的知識、形成意義建構。

· 信息刺激的設計 情境的創設與刺激量密切相關。要正確處理各種信息輸出方式、時機和量度的問題。動態有促於引起注意,超量則容易造成可記憶時間的縮短、深度的分析理解不能完全消化,從而浮於表面,對知識的自我鏈接不牢靠;音像有促於營造氣氛形成新的感受,使學生在愉快中、在與學習內容一致的氛圍裏引起共鳴,可減輕學習疲勞,但使用不當會干擾對事物的深入分析和干擾嚴密思考的進程。因此,信息刺激的設計要從方式、時機、量度、動態、聲態幾個方面進行全面的安排,達到和諧。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課堂教學,由於顯示內容相對較多速度高於一般情況,特別是顯示的內容屏與屏之間無殘留性,學生對知識系統的整體感受相對下降,因此要通過概括性的小結和高度濃縮,刺激學生回憶、記憶和進一步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受系統的完整和連貫,完成知識系統的建構。

2.學習方式的設計

多媒體教學的特點能夠很大的改變也必須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多媒體課堂教學中學習方式的設計,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影響多媒體教學目的的實現。

· 交互式學習設計 交互式學習設計要體現各種學生層次的需求,並由不同基礎向深化知識趨近,使學生主動地通過交互式的對話,引入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因此,交互的內容要有隨機的進入和隨機的處理方式,能夠通過選定的典型問題、情境,引導正向遷移;也要通過框架式、樹式等形式的填充使學生形成整體認識。交互式學習設計的三個主要要素是主動性、引導性和探索性。

· 協作與引導學習設計 協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通過分組討論、協商,以及小組之間提出各組統一見解的.學習,是用集體智慧深化個體理解的方式。協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指導,在教師設計的問題範圍內進行充分的思考。因此,協作學習可以是在每堂課的初始期,由教師提出能引起爭論的議題開始,並通過設計,步步向教學目標靠攏的後續問題,統一學習認識,使學生在協作之中發揮主動性,進行認知建構;也可以是在教學中對遇到的實際疑難問題展開討論,教師通過一些變式的問題組讓學生明辨是非,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在協作學習中,教師的主導性要充分地發揮,讓學生在老師教學藝術的感染下,在其魅力的呼喚下,進入智力鄰近發展區,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地解決問題的目的。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6

《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多媒體信息的特徵,知道製作多媒體作品的基本過程和基本的評價標準;; 2.掌握如何用適當的方法多種渠道獲取與製作各種多媒體信息,並能合理運用; 3.能選擇恰當的工具軟件處理多媒體信息,製作一個完整的多媒體作品,呈現主題,表達

創意;

(二)過程與方法

課前準備:製作一個有關多媒體基礎知識與應用的內部教學網站,讓學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清晰地知道教學的內容、練習的要求等等,也可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查閲,同時也能通過網站提供更多的例子和學習資料,有利於學生課堂和課後的自主學習。

1.體會用多媒體信息表達主題、創作作品的優越性;通過思考和實踐感受不同媒體信息的表達作用;

2.能辯證地從多角度去分析和評價多媒體作品,學會欣賞優秀的多媒體作品,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指導自己的學習實踐。

3.激發學生創作的慾望,鼓勵原創,體驗作品創作中的艱辛和樂趣。

多媒體作品製作要求:

自選主題,利用熟悉的多媒體創作工具軟件製作一個多媒體作品,並記錄製作過程。 一、確定主題

字素材,數碼相機拍攝的圖片,使用軟件編輯過的圖片,自行創作的圖像、動畫,使用掃描儀掃描圖像,使用數碼攝像機錄製視頻錄像,使用錄音軟件錄製解説詞,使用軟件抓取音軌,使用軟件進行音頻格式轉換,使用聲音編輯軟件對聲源素材進行剪輯、上網下載(請註明下載該素材的網址)等。 三、設計內容

畫出作品的結構圖,並用箭頭表示各內容間的轉向關 四、準備素材(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

你使用了那些方法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如果是在網上下載的請註明下載該素材的網址,原創作品請註明使用的軟件和參考資料。談談你準備和獲取各種素材的經驗。

你使用了那種多媒體創作工具來編制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有什麼特點?具有怎樣的功能去體現你的創作意圖? 六、經驗交流,推薦作品 請你推介一下你的多媒體作品。 你覺得還有那些方面有待改進? 你希望得到的作品評價:

通過本章的學習和多媒體作品的創作,你有哪些收穫?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7

一、教學目標

1、感受並鑑賞課文所營造的深沉而雋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緣情敍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創造。

2、難點:悲涼的意境與頌秋的情感的和諧統一。

三、教學課型

導讀課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論法、多媒體教學法。

六、教學突破口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七、課前準備

佈置學生預習課文。預習要求:熟讀課文,利用《學生學習用書》獲得初步理解;回憶古詩中有關“秋”的詩句,為鑑賞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作準備。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思路:由眼前朝氣蓬勃、滿懷希望的春天聯想到意藴豐厚、令人感懷的秋天,並指出,“秋思”是中國文人創作常常涉及的題材,是中國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讀課文

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繪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風景畫?請為每幅風景畫命一個恰當的題目,並説説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幅,為什麼?

(三)學生聽朗讀錄音、思考

(四)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1、引導要點:

(1)描寫了哪些秋景?

(2)怎樣描寫秋景的?

(3)描寫出了秋景的什麼特點?

2、教師對問題結果的預設:

1)秋晨小院圖。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聲音(馴鴿的飛聲)、形態(破、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秋槐落蕊圖。從視覺(鋪得滿地、一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秋蟬殘鳴圖。從狀態(衰弱)、範圍(無論什麼地方、家家户户)寫出了清、靜、悲涼,也寫出了內心的喜愛。

4)秋雨話涼圖。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長)寫出了清、靜、悲涼。

5)秋日佳果圖。從形態(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出了內心的讚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4、聯繫五幅風景畫、抓住關鍵句(文眼),把握意境內涵:清、靜、悲涼。

5、歸納本文營造意境的方法:緣情敍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討

1、設問:有人説本文是作者對秋的“悲歌”,有人説本文是作者對秋的“頌歌”,你怎麼認為?為什麼?

2、學生思考、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歸納:

引導:

(1)從作品入手(標題目、關鍵語句、所寫景物)。

(2)從作者經歷、思想入手。

(3)從社會背景入手。

歸納:本文應是作者“悲涼的頌歌”。歸納時可聯繫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關語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體驗

引導學生回憶、交流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詩句,深化學生的體驗。

(七)佈置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緣情敍景、以景述情的寫法,以“家鄉的春”為題,寫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8

語文課程理念下的多媒體課堂學習設計

《故 都 的 秋》

教學設計

户縣第五中學 王美智

目 錄

前言……………………………………………………………………… 4

一、 教材分析 …………………………………………… 4

二、 學習對象分析 ………………………………………………… 5

1. 知識基礎分析………………………………………………… 5

2.能力基礎分析……………………………………………… 5

3.情感基礎分析.……………………………………………… 5

4. 學習方法分析 …………………………………………… 6

三、 學習目標 …………………………………………………………6

1. 知識目標 ……………………………………………………… 6

2. 能力目標 ……………………………………………………… 6

3. 情感價值觀目標 ……………………………………………… 7

四、 學習重、難點 …………………………………………………… 6

五、 學習研究目標 …………………………………………………… 7

六、 學習思路設計 …………………………………………………8

(一)課程目標的確立上………………………………………… 8

(二)學習內容的調整上………………………………………… 8

(三)教法和學法的設計………………………………………… 8 教法方面 ……………………………………………… 8

學法方面 ……………………………………………… 8

學習流程 ……………………………………………… 8

七、 學習軟件設計 …………………………………………………… 8

八、 學習準備 ………………………………………………………… 9

九、 課時安排 ………………………………………………………… 9

十、 學習程序設計 …………………………………………………… 9

(一)學習流程圖………………………………………………… 10

(二)詳細學習程序 ………………………………………………12 十一、板書設計………………………………………………… 19 十二、學習評價量規 ……………………………………………… 20

《故都的秋》學習設計

前言: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廣泛的應用, 極大地改變着人們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有助於實現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圖象、和動態畫面為一體,以其鮮明的直觀形象,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以其多變的手段,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內容多層次,多維度地展現,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應本着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基於上述原因,本人在《故都的秋》(兩個課時)教學設計中努力實現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用新課改的理念指導教學,制定出信息化教學設計,因此,設想將相關內容有效整合,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完整和高效能的知識網絡。

一、 教材分析

課文的特點及地位:《故都的秋》位於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是一篇抒情散文。本單元的文章都是中國現代散文,都是寫景狀物的散文,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名篇。這些散文不僅展現了景之美、情之濃,而且還藴涵着豐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發讀者對自然、人生、社會、的多方面的思考。它們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一是寫景精美、情味濃厚;二是意藴深;三是語言美。本文與同在本單元的的《荷塘月色》一樣都是寫景抒情的名篇,全文緊扣“清、靜、悲涼”,以情馭景,以景顯情,表現北平特有的“秋味”,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濃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懷、志趣、性格洋溢在字裏行間。從五套高中必修教材來看,本單元是第一次介紹寫景散文的單元,本文的學習對於提高學生散文鑑賞能力,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閲讀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用兩課時完成。

二、學習對象分析

1. 知識基礎分析。本課是學生步入高中後學習的第二篇散文,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背影》、《春》等散文名篇,初步瞭解有關散文的基本常識,在學習這課之前學習了《荷塘月色》,對散文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學生也學習過好多有關“秋”的詩文,瞭解到文人墨客對秋的感情各有不相同。

2. 能力基礎分析。 由於生活閲歷和知識儲備的限制,他們對於散文審美意境的體悟能力比較弱,所以本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的意境,培養學生把握文字和審美的能力。再者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發展不夠均衡,所以學生學習起來仍有一定困難。

3. 情感基礎分析。生活在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生活和諧幸福的當今,孩子們是很難體會當時在20世紀30年,中國社會連年戰亂、民生凋敝,人民衣食無安、居無定所,讀書人生活顛沛流離,他們理解很

難詩人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的悲涼感受。

4.學習方法分析。學生想要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識,更深刻的體悟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品味景物描寫景物呈現出不同的形象、色彩、趣味。 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引導學生對故都秋景的特點進行分析。

2、過程與方法:

(1)深情朗讀法。在反覆品讀的基礎上,領悟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一篇優美的散文不能缺少深情的朗讀。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將會選取文中具體寫景的幾段,讓朗讀基本功紮實的學生來朗讀。要特別注意讓學生帶着感情讀課文,將自己的感情調適到最飽滿。最充沛的狀態;其他學生注意借鑑示範的學生的朗讀技巧,在課後再鞏固朗讀的能力。

(2)引練法。鑑於學生在散文分析鑑賞上能力的欠缺,教師可以選取文中的部分內容作示範性分析,引導學生明白散文分析應該採用怎樣的方法,從哪些方面着手。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指引。

(3)、合作探究法。以文本為載體,進行以“秋”為話題的賞析式、仿寫式的拓展。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以組內討論的形式加強對文本的研讀,體會文章的文字優美、意味雋永、濃情厚意,體會文章藴含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積極討論交流,學會寬容溝通,學會協作分享。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探究作者的感情基調、感情線索、感情發展變化。

(2)把握作者豐富的情感內涵,培養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法。

2、理解文章的豐富內涵,通過拓展訓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3.突破難點的關鍵。

如何更好的理解“景”和“情”的和諧統一,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文中所藴含的作者感情障是本課學習的礙點。

故都的秋 教學設計 9

目的:

1、體會作者筆下秋的意境,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2、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

課時:一課時。

重點:加強朗讀,品味語言。

難點:課文朗讀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步驟:

一、板書課題,簡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劃分段落

1、課文分四個部分:思秋、繪秋、議秋、戀秋。

2、“繪秋”部分有五幅圖畫:破屋秋色、街頭落蕊、室內蟬鳴、橋頭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學生找出有關段落)

三、品味語言,體會意境

1、討論分析“破屋秋色圖”。(出示投影片2)

(1)聽錄音,找出描寫對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動作(出示投影片7)

(2)反覆誦讀,體會意境。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1:找出關鍵詞語。

2、討論分析“街頭落蕊”圖。(出示投影片3)

(1)聽錄音,找出關鍵詞語。

(2)品味“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句。

(3)歸納品味語言方法2:比較不同句式。

3、討論分析“橋頭秋雨”圖。

(1)學生朗讀、品味。

(2)歸納品味語言方法3:體會深層含義。

四、歸納總結,佈置練習

1、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出品味語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語言方法4:誦讀精彩文段等等。

2、歸納品味語言的四條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關鍵詞語;比較不同句式;體會深層含義;誦讀精彩文段

3、要求學生課後誦讀,繼續品味其他精妙語言,並總結出更多品味語言的方法。

Tags:故都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