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想北平》 教學設計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1.84W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想北平》 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想北平》 教學設計

《想北平》 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2、學習本文在對比中突出北平特點的手法。

3、學習本文語言的通俗、純淨而又簡潔、親切的特色。

二、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和步驟:

1、導入

模仿幸運52,讓學生在以下的敍述中推測今天要學的課文的作者:

1953年他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得到這個稱號的直接原因是他創作了話劇《龍鬚溝》,他的另一部話劇《茶館》成了他的話劇代表作,也成了中國當代話劇的經典。他是以寫小説為主的,他最著名的長篇小説是《駱駝祥子》。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羣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他就是“老舍”,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想北平》。(順便介紹一下老舍的原名、字、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

2、題解

圍繞文題可設計如下問題:

(1)從這個題目,你推測老舍的這篇文章至少是在哪一年之前寫的?為什麼?(1949年以前寫的,因為北京在1928——1949年間稱為北平)

(2)這篇文章老舍是在北平寫的嗎?為什麼?(不在,如在北平就無需用“想”了)

(3)那麼這篇文章到底是哪一年在什麼地方寫的呢?(1936年寫的。老舍1924年去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的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才南下。由此推斷,老舍是在山東寫的這篇文章。這時距他離開家鄉北平已有12年了,怎能不想家鄉呢?)

(4)有人題目中的“想”字似乎太樸素了,你能重換一個字或詞嗎?(在換詞比較中體會老舍用詞的通俗而又親切真誠的特點)

3、朗讀全文(可按學號順序朗讀,朗讀時完成以下任務:(1)將容易讀錯的字注音。(2)給文章分段,並概括出段意,同時看看作者筆下的北平到底好在哪兒。(3)在文中劃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

4、給課文分段,並概括段意。(要求每段的段意用四個字概括,四個字中還要用三個相同的字,那就是“北平”、“真”)

板書:一、(1—3)真愛北平

二、(4—7)北平真好

三、(8)真想北平

5、講析第一段——真愛北平

提問:

(1)文章第一小節老是強調自己知道的北平太少,這與想北平有關係嗎?(反襯下文對北平的感情的深)

(2)第一小節中最令人感動的短語是什麼?(“我的北平”)

(3)作者是怎樣表達他對北平的真愛的?(A、多處説自己愛北平而無法用語言説出來;B、將愛北平與愛母親相提並論;C、寫北平賜予“我”知識、性格、脾氣)

(4)文章第三小節説“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這句話中的“杜鵑”能不能換成“喜鵲”?為什麼?(不能。杜鵑,又名杜宇、子規、蜀鳥。在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徵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對友人的無限懷念與深切同情。宋人賀鑄《憶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勝悽斷,杜鵑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裏雪白的梨花上,杜鵑鳥在淒厲地鳴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親人,傷心欲絕。詞人通過描寫悽清的景物,寄託了幽深的鄉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唐人秦觀《踏莎行》)、“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鵑鳥的哀鳴,來表達哀怨、淒涼或思歸的情思。因為杜鵑的叫聲被老百姓摹擬為“不如歸去”,詩人常常用以表達思親、歸家之念。這裏要表達的正是作者對家鄉的思念,用“杜鵑”甚為恰當。喜鵲是報喜的,用在此處不妥)

6、講析第二段——北平真好

提問:

(1)北平到底好在哪兒?

(2)作者是用什麼手法來寫北平的好的?(對比)

(3)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北平的好的?

板書:

一好:雜而有邊,動中有靜(巴黎:曠而太鬧)——氣氛

二好:勻調自然,不擠不僻(巴黎:好於倫敦、羅馬,差於北平)——佈局}(對比)

三好:物產豐富,接近自然(倫敦:成天冒煙的工廠)——物產

7、講析第三段——真想北平

提問:這個結尾僅一行文字,卻很打動人,你認為這個結尾好在哪兒?

——照應第二小節的“我要落淚”;直抒胸臆,將感情推向高潮。

8、語言欣賞

前面讀課文時要求大家邊看邊劃出你所欣賞的語句,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把你劃的句子讀一讀,並説説你欣賞它的理由。

總結老舍本課語言的特點:通俗、純淨而又簡潔、親切(板書)

9、20xx年北京高考優秀作文《北京的符號》欣賞。

10、口頭作文:我的南通真好

(這是本人申報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時在南通借班上課時的教案)

《想北平》 教學設計2

一、情景互動

有一個地方,她就像我們內心深處的一個夢一般神聖、純潔。她封存了我們童年美好的回憶,那裏留有兒時稚嫩的笑臉。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無論我們是漂泊在外的孤獨遊子,還是功成名就的高官顯爵,她始終都在召喚着我們,呼喚着我們的乳名。她的名字叫故鄉。它是我們的根,是我們永遠的港灣,是我們不離不棄的老母親。

(通過幻燈片或者一小段錄像資料介紹老北京城的建築佈局、人文生活環境、自然風景,勾起學生對老北京的興趣,使學生對北京特色有感性認識,讓更好地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由住校生長期在學校居住導入想家,調動出一個在外求學的學子對家鄉的眷戀懷念,醖釀情感,燃起學生對家鄉的那一種渴望,達到情感基調一致,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二、指導美讀

由於前面做的感情鋪墊,接下來選幾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然後由教師做一下簡單的點評。需要注意的是北京方言中的兒化音,如:“差點事兒“”空兒”“白霜兒”等,把“京味兒”讀出來。其他學生思考以下問題:老舍的筆下描寫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作者説他愛北平,。但是又説不出來,為什麼?老舍先生那一份難以割。舍的情結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

三、文章分析

第一層講述“我的北平”。

該段統領全文,同時引出下文將要寫的內容———“我的北平”。説明北平與“我的北平”之間的差別,“我的北平”算是北平的牛中一毛。“我的北平”僅僅是我所生活的北平,我所認知的北平,以及用我所看到的北平來書寫我心中想念的北平。

通過對比以下幾句話我們可以很明顯地區分出“我的北平”與北平之間的界限“:設若讓我寫一本小説,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於害怕“”但要讓我把北平一一道來,我沒辦法“”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於牛中一毛”。

第二層,寫我愛北平。

將自己對北平的愛比作對母親的愛,但是這份愛又是難以言表的,很難真真切切地表述出來。老舍曾説過:“我一生起碼有二十多位教師吧,但是我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見,老舍對母親的愛比天還高、比海還遼闊。這種看似很平常的比擬,恰恰道出了作者對北平故都愛得深沉與真切,愛得沉穩,更容易打動讀者的心。老舍先生所愛的是與他心靈所粘合的一段歷史,“……都積湊到一塊,每一件小事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隻有説不出而已。”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東西已經滲透到他的每一根神經、每一個細胞中,作者沒有直接説有多麼多麼想念,文字裏卻無處不流露出這一份深情,樸實的描寫平易近人。“真願成為詩人,把一切好聽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裏,像杜鵑似的啼出北平的俊偉”。作為第三段的首句,表達了該段的意思。詩歌是傳達個人感情的一個很好的載體,可以傳達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可惜作者不能像詩人一般讚頌北平。作為小説家的他,為了自己心愛的北平,日日夜夜思念的北平,他願意變成詩人,去歌頌、去讚美心中的北平,且引經據典,通過杜鵑啼血的典故表現了自己對北平極度的思念。

第三層,説出作者愛北平的理由。

通過與“歷史四大都城”的對比,重點突出北平的特點,北平的美,愛北平的理由和北平的與眾不同。倫敦、巴黎、羅馬中,巴黎更近似北平,但還是不如作者心中的北平。作者筆下的北平有多方面的特點:既複雜而又有邊際,具有動靜結合的特點;北平的建設、佈置、生活環境顯得很自然,讓人覺得很舒適;書多、古物多,“花草”多且廉價;生活貼近自然,給人採菊東籬下的悠然感,讓作者享福。

作者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以他獨特的表達方式強調自己對北平的愛。顯然,這種對比是有失公平的,老舍向我們袒露的是一種直接的、不矯揉造作的偏愛。用這種直白的偏愛來抒發自己的思鄉情,因為“她在我的血裏”,北平留有他兒時記憶的温存,所以他想念她,想得要落淚。

第七自然段作者以更貼近生活的筆調來寫花菜水果,這正好反映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不圖求更多,只希望能夠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心理。如要寫北平,可寫的景物很多,但那時作者為什麼唯獨只寫北京的老城牆、老胡同的院子和樹,以及滿院子廉價的花花草草?這體現了作者大處着眼、小處落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只有那些融入到他的生活、他的血液裏的小事物和景物才能載得起這麼一份感情,這樣的深情才是最深刻和真切的。作者描述日常生活的果果菜菜,卻寫出如此親切、平易近人的文字,這樣的文字功底着實令人佩服。

最後一段以想念北平,想得落淚結束全文。

“好,不再説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簡簡單單一句話,昇華主旨,點明主題,娓娓道來,給人一種信手拈來的感覺。這是情到深處,不能控制自己想念北平的感情,於是就此擱筆。文章以“想北平”為題,如果只是“寫”就會過於客觀,缺少了作者的感情色彩。而“想”卻有很大的不同,不僅點明瞭他與北京的親近,還有那無盡的愛與念,這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寫北平重在平鋪直述,想北平重在思念,從文章的最後一段可以看出,作者並不僅是向讀者展示北平的事物,還要説出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文中作者常説自己愛北平,但是又説不出來,為什麼要這麼表達呢?作者説不出來並不代表他不愛北平,只是愛得太深,無從説起。在人類情感的表述中,有的可以説,有的可以唱,但有的卻只能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最後,在學習該篇課文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的藝術手法有:以小見大,表現思鄉的內心世界,反映了一個文人的思維方式;運用對比的手法烘托出北京的一草一木、一城一牆,景中含情,借景抒情。這些都是學生在寫作中可以借鑑的寫作手法。

《想北平》 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想之情。

2、瞭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

3、細細品味老舍簡練俗白、純淨親切的“京味兒”語言

教學重點:

細細品味老舍簡練俗白、純淨親切的“京味兒”語言;瞭解散文襯托手法,學習作者從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寫自己的主觀感受。

教學難點:

學習與文本、編者對話,深刻體會作者對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思想之情。

教學方法:

朗讀品味法;問題引導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8min)

切入文題,直接導入。文題中,老舍在“北平”前用了“想”字,想想看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或者換種理解,可不可以把“想”字換成“寫”,或乾脆就以“北平”為文章的題目呢,二者有什麼差別?(提問,闡述)

【明確】“想”説明作者當時不在北平,引出寫作背景,穿插作者介紹。

“想”這是一個表現心理情態的詞,帶有強烈的主觀情感;而“寫”或以“北平”為題目,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客觀的描寫,所以這“想”字更凸顯出文章不僅要告訴讀者北平是怎麼樣的,而且還傳達出作者對北平深摯的眷戀之情。

【補充】作者介紹: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小説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話劇有《龍鬚溝》、《茶館》,其中老舍憑藉《龍鬚溝》而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畢生800多萬字的創作,鮮明得體現了其“京味兒”的藝術特色,即是用提煉過的北京話來寫北京城,寫北京人的遭遇、命運和希望。

寫作背景:寫於1936年,作者身在青島,隨着日本軍國主義入侵的加劇,北平已岌岌可危,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作者的民族危亡之感與思鄉之情較之平日則更為強烈。

【知識點】北平:北平是北京的歷史名稱

杜鵑啼血:杜鵑,又叫子規,傳説,古代有個皇帝叫杜宇,由於被放逐到山中,一個人很孤獨,很想念他的故國,就化做杜鵑鳥,日夜悲啼,叫聲悽慘,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極。而杜鵑鳥的啼叫聲像在説“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又常用來表思鄉之情,這裏杜鵑啼血是用來表示對家鄉極度的思念。

二、誦讀全文,整體感知(5min)

前面説老舍的語言充滿了“京味兒”,“京味兒”實際上是指老舍的語言帶有濃郁的北京話色彩,而北京話的鮮明特點就是兒化音與豐富的語氣詞,接下來,老師請兩組同學(兩組同桌,先自由後點名)朗讀全文,希望同學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西西地品味出老舍這種豐富的語言特色

三、點撥字詞與詞語辨析(到此,導學案前三部分內容結束)(5min)

四、深入文本,討論研習(25min)

【問題一】請同學們先快速默讀前三段,宏觀上把握住作者的總體情感,接下來我們再深入地對它加以探討

【明確】這個愛幾乎是想説而説不出的(原文)。回過頭來我們看看第一段,第一段作者想告訴我們些什麼?—交代作者寫北平的視角,即“我的北平”(原文中的話),“範圍上的那點,牛的一毛”—對話欄中説到“我們所最熟悉的社會與地方,不管是多麼平凡,總是最親切的,親切所以能產生好的作品”,作者就是想通過追憶這種為他所最熟悉、融入自己最深沉的情感的北平來表現這種愛的.

【問題二】作者既然用“説不出”來定義他對北平的愛,那麼第二段中作者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形容這種“愛”的?(用原文回答)

【明確】以母愛作類比來渲染這對北平的愛—“因母親的歡心而笑,因母親身體不佳而落淚。對母親説不出的愛就在這笑、淚之中”,這種類比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麼?這一類比形象且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對故鄉北平的愛顯得那麼不同尋常而又那麼的深刻。

【問題三】作者將對北平的愛與母愛進行了類比後,唯恐讀者還不清楚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愛,所以作者在接下了文字中就試圖向讀者闡明他與北平的關係,請同學們仔細閲讀“我之愛北平也近乎於這個……可是我説不出來!”,想想看,作者認為他與北平是一種怎樣的關係?(用原文回答)

【明確】血肉相連的關係。理由:北平“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我的最初的知識與印象都得自北平,他是在我的血裏,我的性格與脾氣裏有許多地方是這古城所賜給的。”──我的點點滴滴中有個北平,北平的點點滴滴中有個我。

【延伸】故鄉對我們來説何嘗不是這樣,而我們之所以對故鄉懷有如此深深的眷戀,不正是因為我們從故鄉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中看到了自己一路漸行走來的身影麼?故鄉不正是我們記憶的根,或歸宿麼?

【小結】作者是如何層層渲染這對北平所無法言明的愛的?

1、寫作視角:我的北平(作者對北平的追憶是為他所最熟悉的,自然凝聚着作者最深沉的情感)

2、類比手法:將對北平的愛比作母親的愛(為作者熟悉的北平,卻道不出其中的愛,所以作者選擇了以類比手法來傳達自己對北平所擁有的那份不同尋常而又如此深沉的愛)

3、闡明與北平的關係:血肉相連(作者又唯恐這種愛傳達得還不夠明晰,所以進一步闡明自己與北平的關係,以此確認自己對北平的愛不是虛無而縹緲的,而是真真正正地融化在血液裏的刻骨銘心的愛)

【問題四】作者説,自己對北平的愛是説不出的,但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作者已經飽含深情地渲染出了這種難以言明的愛了。那麼,作者究竟是在愛北平的什麼?請同學們仔細閲讀第4—7段,想想看,羈旅在青島的作者追憶了北平的那些具體物象或特點來具體表現這種愛的?簡單點兒,同學們可以順着這條思路來思考這個問題,即每段中哪些語句體現了北平(環境、佈局、物產)的哪種特點?

【明確】第四段(小組發言)

1、“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感到寂苦”,家是温馨的,巴黎作為家會感到寂寞、苦惱。因為要麼“太曠”,“太曠”了寂寞;要麼“太熱鬧”,“太熱鬧”了苦惱。

2、“使我能摸着──……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老舍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描繪了城牆、水潭,水中蝌蚪,葦葉上的蜻蜓,卻營造出極濃的環境氛圍──安適。

3、“北平也有熱鬧的地方……動中有靜”,這句是老舍講述安適的北平中的熱鬧。不像一般人那樣,可能會寫××地方、××地方熱鬧,但全城會處於鬧和靜的和諧之中,在這裏他以動靜相生的“太極拳”作比,是不是更加形象而富有文學魅力呢?

第五段(小組發言)

1、“北平的好處不在處處設備得完全……使他們成為美景”

這一段老舍寫北京的佈局怎麼樣?(原文中的話)人為之中顯出自然

第六段(小組發言)“我喜愛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還不愧殺!”

這一段老舍寫北平的物產怎麼樣?豐富天然

【小結】老舍通過寫北平與巴黎等其它城市的比較,來凸顯北平環境的自然温和,北平佈局的人為中顯出自然,北平物產的豐富天然,一句話就是通過對比傳達出作者對北平處處“自然”(板書)的偏愛之情。

【補充1】莊子《齊物論》中説“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其實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之道不僅僅滲透在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之中,而深深地印刻在了整個中華民族的血液裏

【補充2】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文章的主體段落4—7段,老舍處處是將其他城市與北平作了比較從而凸顯出北平所獨具有的特色的。那麼,這種用類似的或有差別的事物來陪襯主要事物的修辭手法便是襯托,俗話説“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説得典雅點兒就是“烘雲托月”,而運用襯托這種手法可以鮮明的突出主要事物的鮮明特點

【末段】華茲華斯説:“詩是情感最強烈的流動”,那麼散文作為一種用詩的語言寫就的文體,在情感最真、最深而不可抑制的時候,便產生了令人分外震撼的感動,請同學們西西體會老舍的情感並飽含深情地齊讀最後一段。

【末段】讀詩需要知人論世、需要以意逆志,我們對於文章的深層理解與把握也離不開這兩種途徑。同學們,這篇文章是老舍寫於1936年日本肆虐中國的時候,那麼作為歷史遙代呼應的今天,在這依然特別的日子裏,老師希望和同學們一起,再次朗讀最後一段,深刻地體悟一個飽含民族危亡之感的知識分子所具有那份對祖國的沉沉眷戀之情

【藝術特色】

1、京味兒語言。

2、類比、對比的襯托手法。

3、生活化的細節描寫。

【作業佈置】請同學們課下思考導學案上“課後延伸”的兩個問題與“北平有那麼多的名勝古蹟,作者為什麼不寫,卻只寫了一些平凡的點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在下一節課,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探討。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