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文學常識 簡歷 公文文書 文學名著 實用文 人生哲理 作文 熱點話題作文
當前位置:文萃咖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六年級語文荔枝教學設計範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38W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語文荔枝教學設計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六年級語文荔枝教學設計範文

六年級語文荔枝教學設計1

《荔枝》一文以荔枝為線索貫穿全文,讚揚了母親的偉大,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念念不忘母親的恩情。本文描寫十分細膩感人,如寫母親洗沙果的事時,一方面寫出了母親勤儉樸實、節約持家的優秀品質,另一方面也寫出了母親對兒子無比關愛的品質,字裏行間包含着對母親的讚美、熱愛與懷念之情。再如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課文細緻地描寫了她的動作,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對荔枝的喜愛,還可以體會到母親看到荔枝,就猶如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裏特別的高興。再如,課文寫母親利用上茶的機會端走沙果的事情,體會到母親時時處處為兒子着想,儘管那盤荔枝是她自己買的,她把它就勢端走了,自然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還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在課文中,這樣描寫細緻的地方有很多,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細微處,抓住一些重點詞句與段落讓學生讀讀想想,讀讀悟悟,深刻地領會文章中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一、教學目標

1、學會課文中10個生字,認識“荔、棠、疤”等生字。能準確讀寫下列詞語:“工資、安慰、筋脈、剝開、妥帖、慰藉”。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母親對兒孫的深厚的愛,喚起自己關愛父母的心。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體會母親的慈愛及作者思念母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準備

1、學生蒐集歌頌母親的名言和詩歌。

2、教師準備文中插圖。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1、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了什麼?

2、課文中重點所寫的是荔枝的形、色、味嗎?

3、讓我們認真讀課文,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二、自學課文

1、練習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課文圍繞荔枝寫了哪幾件事?選一件説説你的體會。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

4、提出認真思考後仍不能理解的問題。

三、交流自學

1、用按自然段輪讀的形式,互相檢查朗讀情況。

2、交流第二題,讓小組成員結合具體事例充分説出自己的感受。

3、小組討論哪件事最感人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4、討論解決不懂的問題。

四、全班交流討論

1、各小組同學商量一下,看你們對哪個問題解決得最好,就向大家彙報。

2、小組選派代表交流彙報。

五、識記生字,書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

1、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六課《荔枝》,教師板書課題。

2、本課以荔枝為題,是否主要在寫荔枝,那它主要寫的是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物思人,託物寄情。從荔枝想起吃荔枝一件小事,體現了母子之間深厚的感情。)

3、結合第一單元習作命題談談命題的方法。

二、選舉典型,全班讀悟

1、結合具體的句子談談自己的體會,同一個句子每個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讀,那就會有不同的體會。(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

2、出示句子。

母親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着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託着荔枝,像是託着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着捨不得吞下。

學生讀句,説説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母親是第一次吃荔枝,她非常喜歡荔枝。)

(這樣細緻的動作描寫,可以體會到荔枝在母親的眼裏是格外的珍貴,她像對待一個小生命一樣認真細緻地剝開,仔仔細細地欣賞,像個孩子一樣高興,也可以説體會到了母親對荔枝的一種無比的喜愛,母親彷彿看到了兒子的一片孝心,心裏面是特別的高興。)

三、自選內容,全班交流品讀

站在荔枝攤前,腳挪不動步。

(表現出作者對年近70歲的.老母親的拳拳孝心。)

每個沙果都顯得晶光透亮,沾着晶瑩的水珠,果皮上紅的紋絡顯得格外清晰。

(母親買處理的沙果一事,可以看出生活的困苦和母親的勤儉。)

(這樣的細節描寫可以讓我們體會到老母親為了讓兒子吃上水果,只能去買處理水果,而後又認真地細緻地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勞苦,才將那些劣質的、別人不願吃的沙果變得如此漂亮。)

母親端上茶來,笑吟吟順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經意,然後回過頭來對客人説:“快嚐嚐荔枝吧!”説得那般自然、妥帖。

(母親利用上茶端下沙果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處處為兒子着想,儘管那盤沙果是她買的,她就勢端了下去,留給兒子買的荔枝,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兒子的尷尬,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這兒也可以體會到了母親的機智。)

母親去世很久,我才知道母親臨終前一直捨不得吃一顆荔枝,都給了她心愛的太饞嘴的小孫子吃了。

(母親臨終前未能吃上荔枝一事,可以體會到母親把捨不得吃的、最愛吃的荔枝都給了兒子和孫子,那種殷殷的舔犢深情。)

(還可以體會到作者因母親臨終前不能吃上荔枝,而產生的深深的遺憾和無法彌補的痛楚。)

(也可以説是因小孫子的年幼無知,給父親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四、隨文小練筆

1、根據課文結尾“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體會作者飽滿的情感,在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幾句作者沒有説出的話。

(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而我慈愛的母親卻再也看不到、嘗不到荔枝了。我真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裏,也有鮮嫩的荔枝,讓母親好好地享受一番。)

2、學生交流小練筆。

五、語言積累,佈置作業

1、把你最喜歡的部分背下來。

2、摘抄喜歡的詞句。

六年級語文荔枝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本文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為線索、記敍和抒情緊密結合,從而表現和突出中心的寫作方法。

二、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過程和傾注了一腔深情的原因,加深同學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教學難點:

(一)作者意在讚美蜜蜂從而讚美勞動人民,為什麼又花了很多筆墨描寫荔枝林、荔枝果、荔枝蜜?

(二)參觀養蜂場,是以什麼為順序展開描寫的。

二、教學重點:

(一)圍繞中心組織材料,形散而神不散;

(二)記事和抒情的緊密結合。

三、佈置課前預習:

(一)指定一些生字、生詞要同學注音、註釋;

(二)作者對蜜蜂看法的變化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在閲讀思考過程中把書上有關的語句用鉛筆劃出來;

(三)作者讚頌蜜蜂有何用意?請引述課文有關的語句談談你的看法。

(四)安排兩教時。

教學要點:

在預習的基礎上理清全文線索並分段;分析第一、第二段解決教學的難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介作者:

《荔枝蜜》(板書),這是一篇出色的散文,作者楊朔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他象蜜蜂那樣辛勤,給我們“釀造了很多象蜜一樣香甜的抒情散文”。可是這樣一位品德高尚、才華出眾的作家,在十年內亂中受到了殘酷的迫害,於一九六八年八月三日過早地離開了我們,終年才五十五歲。

二、生字注音:

出示小黑板、請同學注音。教師領讀正音後集體讀。板書的生字是:

掐(qiā)、蜇(zhē)、黝(yǒu)

啖(dàn)、嚶(yīng)、蠕(rú)

褐(hè)、釀(niàng)、顫(chàn)

三、檢查預習課文的情況,引導學生清理全文的線索,初步瞭解全文的結構:

(一)問:作者對蜜蜂看法的變化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要引導學生準確地引述課文中的語言來回答。)

教師歸納後板書:

①不大喜歡蜜蜂

②想去看看蜜蜂

③讚賞蜜蜂

④夢見自己變成一隻小蜜蜂

(二)教師進一步闡釋,作者是以自己對蜜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為線索展開描寫、安排結構的。分段時要考慮到內容的單一性和完整性,全文可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第二段包括2至3自然段,第三段從第6自然段起至“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止,最後兩個自然段是第四段。

在對全文概貌有了初步瞭解後,還要進一步去理解各個段落寫些什麼,怎樣為表現全文的中心思想服務。怎樣讀懂各個段落呢?要弄清它的層次,讀懂一些重要的語句。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一)指定一位同學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聽朗讀後思考討論:先前作者為什麼“總不大喜歡”蜜蜂。請用概括的語言説説原因。

同學發言後教師歸納:因為小時候被蜇。

(二)進一步分析幾個詞語,理清段落的層次。

1、一開始,敍述一個事實:花鳥草蟲,凡是上得畫的,原物叫人喜愛,這是個判斷。問:可是為什麼“叫人喜愛”前邊加上“往往”?“往往”是什麼意思呢?“往往”是“常常”“常常”並非“全部”。如果去掉“往往”,全句的意思就變成任何花鳥草蟲都叫人喜愛。這種説法就不準確、欠客觀,過於絕對化。

2、既然上得畫的往往也叫人喜愛,蜜蜂是畫家的愛物,順着這個意思寫下來,應該是“我也喜愛蜜蜂”,可是,作者説出了個相反的意思:“不大喜歡”。問:哪一個字起了這個轉折的作用?“卻”。去掉“卻”字,轉不出這個不合一般情理的意思。可見,這個虛詞的語法作用很重要。

3、為什麼不大喜歡?小時候被蜇。被蜇後不是恨死它而只是“不大喜歡”問: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大人告訴我“一蜇,它自己就耗盡了生命。也活不久了”。因而可憐它、原諒它了。不過感情上還沒有完全轉過來,還是“疙疙瘩瘩的,總不怎麼舒服”。

五、講讀分析第二大段:

(一)問:從“總不大喜歡”變為“不覺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的原因是什麼?(這一部分是理解上的難點,如果同學説的很雜亂、不準確。要引導同學去理解各個自然段的重點,如果答得很簡要——吃了香甜的荔枝蜜,也要進一步提出“為何要寫荔枝林、荔枝果”,體會作者寫作的意圖。)同學討論後教師歸納:直接的原因是喝了香甜的荔枝蜜。吃蜜想蜂,動了情,因而想去看看。

那為什麼還要寫荔枝林的茂盛、荔枝果的鮮美呢?①這是從作者的生活實際出發。到廣東從化温泉小住幾天,首先看到的是林。由林想到果。可是吃不上果,而吃果蜜正是時侯。這樣層層寫來,曲折而又環環相扣。②這樣寫還體現了作者的嚴密構思;寫荔枝林茂盛,是為蜜蜂釀蜜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寫荔枝果的鮮美,是為寫荔枝蜜的香甜作了渲染;果是那樣鮮美,採它的花粉釀成蜜必定香甜。

(二)進一步引導同學體會這三個自然段的語句和寫法:

1、請一同學朗讀第2自然段,聽讀後請同學思考討論:為什麼把荔枝林寫成“黑黝黝的小山”?答後教師闡釋:因為到的時間是在晚上而且是陰天。這樣寫,更能突出荔枝林的茂密。

2、請一同學朗讀第3自然段,聽讀後請同學思考討論:怎樣寫荔枝果的鮮美?答後教師闡釋:作者先敍述自己對荔枝的看法,用“也許”,是可能而不肯定,語氣較婉轉,避免主觀、強加於人,其次,引述蘇東坡的詞句作證明。最後寫自己吃不上的惋惜心情。問:哪些詞語最能表現作者這種心情呢?“偏偏”,“等不及”。惋惜了情深、想吃之意就更切。事實是吃不上,這就為喝蜜動情作了充分的渲染。

3、請一同學朗讀第4自然段,聽讀後請同學思考討論:從哪些方法來介紹荔枝蜜?討論後教師歸納:先寫蜜蜂採花粉的繁忙,次寫荔枝蜜的特點,最後從聞到、吃到、想到各個方面寫蜜的香甜,如同水到渠成。作者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這是作者對蜜蜂思想感情的一次大變化。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大段,流暢朗讀第二大段。

2、口答:為什麼寫荔枝蜜香甜之前要先寫荔枝林的茂盛和荔枝果的鮮美?